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合集下载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
道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基本价值
观可概括如下:
道德无为
道家学派强调道德无为的观念,即通过放弃个人欲望和努力,
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

这是一种反对过度干预和主动干涉的理念,
主张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自然的道德准则。

自然至上
道家学派强调自然至上的价值观,认为自然是宇宙的本源,万
物皆由自然而生。

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

在自然中寻求真理和平衡,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无为而治
道家学派主张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和被动的态度,而是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达到自然的平衡和秩序。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
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个体主义
道家学派强调个体主义的价值观,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体
性和自我存在的价值。

个体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自由,实现
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这种个体主义的思想在道家学派对人的关注
和发展观念中得到体现。

和谐与平衡
道家学派追求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认为和谐是宇宙的本质特征,人应该追求内外的和谐与平衡。

和谐包括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通过追求和谐与平衡,人可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社会的稳定。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体现了对自然、个体和社会的关注,提倡顺应自然、追求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态度。

这些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以上为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的简要介绍。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一、道家文化简介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

道家文化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等思想。

二、无为而治的含义1.无为: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不应过分干预和改变自然。

无为就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2.而:表示顺承的关系,强调在无为的基础上实现治理。

3.治:指治理国家、管理事务。

无为而治即指在国家治理中,统治者应顺应民意和自然规律,不过分干预,让百姓自发地安居乐业。

三、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1.顺应自然:道家认为,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则,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应强行与自然对抗。

这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反对干预:道家主张不干预事物的发展,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这一思想体现在国家治理上,即统治者不应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由发展。

3.重视民意:道家强调统治者应关注百姓的需求和意愿,顺应民意进行治理。

这一思想体现了民主和民本的理念。

4.简化行政:道家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对百姓的压迫和干预。

这一思想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5.重视道德教化:道家认为,道德教化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弘扬道德,引导百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四、无为而治的现代价值1.环保理念: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民主政治:无为而治强调尊重民意,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3.简政放权:无为而治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干预,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

4.社会和谐:无为而治强调和谐共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

5.人文关怀:无为而治强调关注民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是一种强调顺应自然、尊重民意、简化行政、重视道德教化的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道家政治哲学解析

无为而治道家政治哲学解析

无为而治道家政治哲学解析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道家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道家政治哲学强调“无为而治”,主张“无为而治”是最高的治国之道。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为而治”?它又是如何影响和指导着政治实践呢?本文将对无为而治道家政治哲学进行深入解析。

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之一,其政治哲学主张“无为而治”,这一理念最早见于《道德经》。

《道德经》中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为无为,事无事”,“言者不如信”。

这些论断无一不体现了道家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即主张政府应当少为,民众应当自律,政府不应干预过多,而是顺应自然,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无为而治”并不是说政府不用做事,而是强调政府应当遵循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要强行干预。

在治理国家时,政府应当尽量减少干预,让事情自然发展,不要刻意干预,以免适得其反。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实际上是在强调顺应自然,尊重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要人为地干预和破坏。

道家政治哲学认为,政府应当像烹饪小鱼一样,轻柔细致地处理国家事务,不要过度干预,不要强行推动,而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政府应当以德治国,以德化民,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感化民众,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来管理和控制民众。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实际上是在强调政府应当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尊重人民的自由和选择权,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

道家政治哲学认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这句话的含义是,政府不应当通过威严和强制手段来管理和控制民众,而是应当通过德行和道德的力量来感化民众,让民众自觉地遵守规则和法律。

政府应当以身作则,以德服人,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感化民众,而不是通过威严和强制手段来管理和控制民众。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实际上是在强调政府应当注重德治,注重道德的力量,而不是过分依赖威严和强制手段。

道家政治哲学认为,为无为,事无事。

这句话的含义是,政府应当以无为之道来治理国家,不要刻意干预,不要刻意追求功利,而是应当顺应自然,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道家人生哲理

道家人生哲理

道家人生哲理
道家的人生哲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不刻意强求。

认为万物都有其自然生长的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了道家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对人类行为的警醒。

2. 柔中带刚:道家提倡柔中带刚,认为柔弱胜刚强。

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强硬的外表往往掩盖了内在的弱点。

而柔弱的事物则能够顺应变化,逐渐变得强大。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事物发展的深刻洞察。

3. 道法自然:道家认为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人们应该遵循这些规律,不违背自然法则。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体现了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4. 追求自由:道家追求自由,认为人们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人类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尊重。

5. 谦虚谨慎:道家主张谦虚谨慎,认为人们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人类智慧和知识的重视,也体现了其对人类道德修养的追求。

总的来说,道家的人生哲理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谦虚谨慎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作为《老子》和《庄子》。

其中,《庄子》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通过不做而达到治理社会和个人的目的。

这一思想在古代中国深入人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传承。

一、无为而治的内涵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淡泊名利:道家认为,追求权力、财富和名誉只会给个人带来痛苦和困扰,因此应该淡泊名利。

只有心境平和、不争不抢、不追求外在的成功和成就,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状态。

顺应自然:道家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无为而治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不去强行干预和改变。

只有适应自然的发展节奏,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成长。

知行合一:道家主张从心性上追求内在的改变,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自我完善。

只有将知识与行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践无为而治的理念。

二、无为而治在古代社会中的影响无为而治作为道家哲学的重要理念,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体现在政治、社会和个人等多个方面:治国理政:古代君主通过尊崇道德伦理、提倡贤德政治来实践无为而治的理念。

通过放下私欲、以身作则,使得国家得以和谐稳定地发展。

社会管理:无为而治也体现在对社会管理的理念上。

古代官员在处理事务时采取驾驭自然、顺势而动的态度,淡泊名利、减少干预。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秩序稳定。

个人修身养性:从个人层面来看,无为而治强调了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个人要意识到追求功名利禄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只有舍弃凡俗欲望,回归自我的内在世界,才能真正拥有真正的内心与精神满足。

三、无为而治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发展虽然无为而治思想源于古代,但它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得到一些现代学者和思想家们的关注与延续。

现代政治:现代一些政治家借鉴了无为而治思想,在政务处理中注重非干预性、适时放手,以便形成更加平衡和民主化的决策过程。

生活方式: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扰。

道家无为的概念

道家无为的概念

道家无为的概念
道家无为的概念源自于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无需人为干预。

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去违背自然规律,也不要过度干预事物的发展。

无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不强行干预和追求功利。

具体来说,道家无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
1. 顺应自然: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不要与自然对立,不要盲目地追求功利,而是从内心深处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

2. 不逆流而上:人们不必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不要过分追求虚名和地位,不要人为地在事物上用力过猛,而是顺其自然,放下执念。

3. 自然无为:人们观察自然界的运行会发现,它是自发自然的,没有外力的强行干预。

人们应该效仿自然,不要过分干预他人或事物的发展,而是放手让其自然而然地发展。

4. 心无为:道家主张内心平和宁静,追求无为而治的心境。

人们应当放下欲望和执念,心无挂碍,保持内心的清净。

总而言之,道家无为的概念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自然发展,不要过于干预,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这种状态既是宇宙自然运行的方法,也是个人心灵修炼
的境界。

2024年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2024年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司马迁是读书人的典范,他的人生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已经很了不得了,但敢说司马迁已经悟道了吗?学成是一层境界,悟道是更高的境界,悟道需要排除杂念净化心灵,是人与上帝的交流,古往今来无有几人,老子和孔子属于悟道之人。按老子的说法,一旦悟道就无所不能,因为道生万物,道是世界的本源。
(二)在市场经济中,有两种竞争战略:一是“红海战略”,二是“蓝海战略”
所谓“红海战略”,是指在市场中,企业家为了战胜竞争对手,以各种不道德、不公平的竞争手段投入到你死我活的“白刃战”,其结果是某些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渲染出一片血腥的红海。目前,在海内外市场竞争中存在着严重的“行业恶斗”,不但破坏了市场的正当竞争,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双输局面。要想消除“行业恶斗”,树立和宣传以老子的“不争之德”为指导的“蓝海战略”,是行之有效的对症之药。
管理者的“大事”有两件:一是决策,二是用人。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必须牢牢把握住他在管理系统中的科学定位。他应成为料理大事的“导演”,而不是扮演具体角色的“演员”;应是音乐演奏会的“指挥者”,而不是具体的“演奏者”;应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而不是冲锋陷阵的“战士”。
汉文帝丞相陈平深谙道家“无为而治”管理之道。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个个都是“有为”之君,弱肉强食,征伐不断,世界一片混乱。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成为主流,主张严刑峻法,以功名利禄蛊惑人心,倡导“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虽然秦统一了六国,但缺乏好的治世之方,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就土崩瓦解,如过眼烟云般!正如贾谊《过秦论》中所言,“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谁人能挽救于危难,谁人能匡扶于即倒,空发千年之哀叹罢了!
“君无为而臣有为”与“抽身谋大计”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深刻的思想观点。

其中,无为而治思想是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无为而治的概念、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1. 无为而治的概念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源自《老子》一书,强调通过无为的状态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无为并不等于不作为或者不管不顾,而是通过放弃个人欲望,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的原则来进行治理。

无为而治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

2. 无为而治的意义2.1 遵循天地之道无为而治意味着顺应天地之道,即遵循自然规律来进行治理。

在社会管理领域,无为而治可以避免人为干预导致的不正常、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后果。

通过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自然力量和自然机制对社会进行积极引导,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良性发展。

2.2 唯有守拙无为而治强调唯有守拙,在行事上坚持质朴、简约、真实的原则。

这也体现了对权力滥用和人心腐化的警醒,在过度追求功利和私欲满足时正确引导人们回归最本真、最纯粹、最质朴的内心追求。

2.3 保持柔弱无为而治鼓励保持柔弱的姿态,坚持“以柔克刚”的原则。

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可以借助柔性思维和灵活手段来取得更好的效果。

柔性力量远非刚硬力量可比拟,它具有更强大的适应性和容错性,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重要。

3. 无为而治的现代应用3.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无为而治思想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在面对全球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等重大挑战时,倡导以自然方式管理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趋势。

通过倡导人们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并依据自然规律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3.2 经济管理与产业升级在现代经济管理中,无为而治思想也有其独特价值。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和产业升级过程,传统管理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运用无为而治思想对经济进行管理,则能够更好地适应变革和变化,提高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摘要]“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

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道家伦理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无为”是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精神自由境界。

[关键词]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和谐社会天地精神
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

“无为”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道家伦理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无为”是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精神自由境界。

一、老庄对“无为”的论述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

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
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每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每天削减私欲,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为梁惠王宰牛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

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

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

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

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无为”在个人修身上的意义
在个人修身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

“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
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成也,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三十二章》),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守天道的无为,则万物将自宾从,自化育。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无为”便是好静,无事,无欲,人民便会顺化,纯正,富足,纯朴。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无为”便是无事,不制造逆民心,违天理的事端,无事才可以取天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无为”就是顺从、辅助自然的发展,而不敢干预。

“无为”便是指去除私欲,顺着民心,顺着天道去处事的原则。

三、“无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以“无为而治”为核心,道家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

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否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使整个社会及其生活体系走向和谐发展。

因此,道家政治伦理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无为而治是道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

老子(《老子》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

因任自然,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使其充分自由自在地活动,如此,人民自然平安富足,社会自然和谐安稳。

老子认为统治者超越自
然的“有为”,必然会引发其对个人私欲、权势的无限追求,同时势必榨取庶民百姓的脂膏,威胁人民的自由安宁和生存。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纲领和政治态度、政治方式,要求统治者任人民自由自在地发展和完善自己,不去干预他们正常的生活,扰乱他们的心智,增加他们的负担。

故“无为”相对于那些自认为自己是他人命运的裁定者,自以为有资格对别人的事务有权管理的人,是一种限制,“无为而治”强调因任自然,就不能不限制统治者个人的主观行为,它内在地包含有“管得最少的政府即是最好的政府”,以及尊重人民大众的自由人权等民主性的命题。

“无为而治”不仅要求君主无为,更要求整个统治阶级无为。

总的原则是希望统治者减少政事活动以尊重人民的个性,发展人民的自由和维护人民的权益。

老庄道家无为而治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它既不同于孔孟儒家所倡导的礼治,也不同于墨家所推崇的尚贤政治和法家所主张的法治,为政治家选择理想化的治政纲领提供了新的换位角度。

在道家的“无为而治”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君道无为和治国无为两个方面。

所谓君道无为,就是君主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做到去私立公。

要做到与民休息,必须做到:(1)省刑罚;
(2)轻赋税;(3)去礼文;(4)宽政务。

老子(《老子·五十七章》)反对苛繁的刑罚和法律,认为“法令滋彰,道贼多有”。

道家主张简刑罚、薄赋税、去礼文、宽政务,表达了国家的政务活动必须围绕人民的休养生息而运转的观念,体现了其尊德隆民、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既是对统治阶级诸种治政行为的批判、揭露与抨击,也为统治阶级摆脱
深重的政治危机、缓解统治阶级与庶民百姓的矛盾冲突提供了种较为明智的治政模式:而且道家简刑罚、薄赋税、去礼文、宽政务的主张,实质是一种改革政治体制的弊端以更好地服务于平民百姓的学说,也说明道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四、“无为”是绝对精神自由境界
道家的“无为”提倡“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法,表现出直觉的特征,他不是为了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是提倡超越现实世界,用内心直觉的体验方法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圣人体无”的精神境界。

老子对“道”作了抽象的思辨。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这里的“一”解释为元气,“二”解释为阴阳。

“三”解释为阴阳交合,意思是道产生了元气,元气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交合产生了万物,所以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具有无名、无形、无为、虚无、无限的特点。

老子还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庄子说:“有始也者,有末始有始也者。

有也者,有末始有夫末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末始有无也者,有末始有夫末始有无也者。

俄而有无矣,而末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这种解释是从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上来说明“道”的超越性,“道”不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世界是没有开始的,开始的前面还有无数个未开始,“有”的前面
不仅是“无”,“无”的前面还有无数个“无无”。

在这个基础上庄子用相对主义方法论证了无为而无不为。

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人不可能认识变幻莫测没有绝对标准的各种具体事物,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

关于美丑、是非、善恶、有无、对立都是人的主观臆断,使人陷入困惑。

因此人只能把握“道”的关键。

取消一切关于彼此的对立,在精神上与“道”同体(《齐物论》)庄子提倡非理性的直觉方法用“坐忘”的方法排除一切感情和欲望。

忘掉自己的肢体。

去掉一切知识。

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样就可以超越“有待”而达到“无待”进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精神自由境界。

[参考文献]:
[1]高亨.老子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清]郭庆潘.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