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合集下载

道家文化与现代生活之关系

道家文化与现代生活之关系

道家文化与现代生活之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乃至生活之中“道”的痕迹和影响无所不在。

“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之理。

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所谓“道法自然”即是道家崇敬自然,主张不以人主动参与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而治”则是要求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去追求人的意志实现。

道家文化渗入到各行各业,主要在于道家的无为而治的主导思想。

道德经中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要意思是人依靠大地生存,地上万物依靠天上的太阳照耀生长。

日出与日落,月亮、星星的昼伏,所形成的大自然景象,就是天然的和谐之道、起始之道。

人类的祖先崇拜自然,在祭天地的过程中认识了大地四季轮回,太阳的昼出夜伏,发现了万物生长都随四季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但确是自然的。

后来黄帝、老子便把这种现象称“无为”。

“无为”思想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们尊重自然,尊重他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为了构建和谐、保护这种和谐,人们立了许多规矩,这许规矩便是现在的法律,法律是和谐的基本保障,法律是和谐的最低标准。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这在带给人类极大的便利和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出现了诸如生态危机、社会关系失调、道德危机、社会心理危机等严重问题。

物质文明带来的严重异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对自然主义思想的大力张扬:主张回归自然,不脱离自然,与自然和谐为一。

为此,老子提出了人法自然的思想。

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

保持和发扬人原有的素朴的自然本性:提倡返朴归真、敦厚朴实,反对浮华轻薄。

浮华轻薄的礼义就是世乱祸首。

所以人应当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识到贪欲多私是罪恶的根源。

无为而治:在上的统治者应当实行无为而治。

“无为”即是“顺应自然”。

道者万物之奥:道家思想对科技进步的启示

道者万物之奥:道家思想对科技进步的启示

道者万物之奥:道家思想对科技进步的启示【摘要】道家思想强调万物之道,强调平衡与调和,提倡审慎与执着,主张随缘而动。

这些思想对科技创新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

科技进步需要平衡技术发展与人类生活的需求,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提倡顺应自然,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不断探索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在科技进步中,也需要审慎思考,不盲目追求技术发展,要确保科技的发展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

道家智慧鼓励人们放下执着,随缘而动,顺势发展,追求自然而然的状态。

科技与道家思想有共通之处,都强调和谐与平衡,都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思想对科技进步具有启示作用,引导人们审时度势,谋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展望未来,科技发展有望在道家思想的指引下实现更加良性的进步。

【关键词】道家思想、科技进步、启示、平衡、调和、自然、人类、审慎、执着、随缘、智慧、共通之处、深远影响、未来发展。

1. 引言1.1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传统中的重要派别之一,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等。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内在的真实,主张放下功利心态,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境界的超脱。

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皆因道而生,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以无为之道修身养性。

道家强调心灵的平静与自由,主张顺应自然,希望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与自然的合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对当代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引导人们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境界的升华。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道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1.2 科技进步的重要性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已经变得不可忽视。

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科技进步也为医疗、交通、通讯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1. 引言1.1 老子的道家思想简介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文化名人,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老子著有《道德经》,对于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贪婪不足,不要强求功名利禄,要自觉克制个人欲望,保持心灵的平静与空灵。

老子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人应当顺势而为,顺着自然法则生活,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超然。

老子的思想强调了“至柔克刚”、“以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注重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心灵的空灵。

在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挑战困境时,老子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理解和运用老子的道家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心态,应对人生的挑战,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1.2 老子的为人处世哲学老子的为人处世哲学强调了谦逊、宽容和无为的原则。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尊重自然,在生活中顺应自然的规律。

老子主张人们应该放下自我,不与他人争斗,不自我矜夸,保持谦逊和淡泊的态度。

他认为,柔弱的力量可以克服坚强的力量,而内心的平静与心灵的空灵才是真正的富足和满足。

在老子看来,为人处世就是要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以柔克刚,保持谦逊。

这种态度不仅可以帮助个人在生活中取得成功,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老子的哲学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心灵的空灵,这种心境可以让人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外部的压力和诱惑所迷惑。

老子的为人处世哲学提倡一种谦逊宽容的生活态度,强调顺应自然、以柔克刚、不争不矜夸。

这些原则对当今在校大学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心灵的空灵。

在求学生涯中,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运用道家思想,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保持乐观和宽容的态度,追求真正的自我实现。

2. 正文2.1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老子在道家思想中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完整版)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完整版)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有人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老庄。

当我们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不断进取时,也不能忘却对自己内心平静的一种追求,毕竟我们去努力了,并不一定都是有结果的。

在政治上可能儒家法家更能一展所长,发展到今天,道家更倾向于内心的诉求,一种心理的平衡。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汉初的黄老之学,魏晋的玄学都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

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传说中的老子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有个传说讲的是孔子见老子。

孔子向老子问道。

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

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

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

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

这个时候孔子顿悟。

老子即闭目养神,孔子便悄悄离去。

圣人碰面,没有高谈,也无阔论,寥寥几句,来无影、去无终,可谓“大道无形,道在口中”。

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柔弱胜刚强,刚强的牙齿已经掉了,但柔软的舌头依然存在。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儒家和道家的治国理念

儒家和道家的治国理念

儒家和道家的治国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治理理念和哲学思想。

儒家的治国理念强调以德治国,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

儒家认为,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儒家强调君子的道德品质,认为领导者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人民。

同时,儒家也注重礼乐制度,认为礼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道家的治国理念则强调无为而治,尊重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

道家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只有让事物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发展,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

道家注重道法自然,提倡无为政治,认为领导者应顺应民意,让人民自由发展。

同时,道家也强调“无为而治”,即领导者应该少干预、少干涉人民的生活,让人民自由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儒家的治国理念更适用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稳定。

因为儒家强调道德教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能够有效地引导人民遵守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同时,儒家也注重礼乐制度,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而道家的治国理念则更适用于创新和变革。

因为道家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能够引导人们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道家也强调无为政治、顺应民意,能够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总之,儒家和道家的治国理念各有特点,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治理理念和哲学思想。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理理念和方法。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社会的治理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道家哲学与山水艺术

道家哲学与山水艺术

道家哲学与山水艺术道家哲学和山水艺术,虽看似两个独立的概念,实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紧密的内在。

道家哲学崇尚自然,主张“道法自然”,而山水艺术则以自然景观为表现对象,注重情感与意境的传达。

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山水艺术发展出了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艺术价值。

道家哲学强调“道法自然”,认为自然是最高法则,人类应尊重自然,效法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种哲学思想对山水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山水画中,画家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通过描绘山川、草木、禽兽等自然元素,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彰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道家哲学还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类应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发展。

这种哲学思想在山水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山水画中,画面常常呈现出一种“无为”的状态,没有刻意的修饰和造作,通过自然之美的呈现,引导观者放下世俗纷扰,进入一种纯净、和谐的内心世界。

道家哲学中的“虚实生白”理念对山水艺术也有着深刻影响。

这种理念强调画面应留有空白,以表现画面的虚实关系和意境。

在山水画中,空白是画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给观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还能表现出一片空灵、宁静的意境。

综上所述,道家哲学与山水艺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道家哲学主张“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影响了山水艺术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

道家哲学中的“虚实生白”理念也指导了山水画面的布局和意境的传达。

这种自然之美与精神之境的交融,不仅为中国传统艺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

当我们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时,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成为了两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尽管它们看似截然不同,但实际上,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道家思想如何影响并体现在中国园林艺术精神中。

道家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强调尊重自然规律,效法自然,这种思想在中国园林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园林追求自然之美,景观设计常常模仿自然山水,注重植物搭配和地形利用,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意境。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摘要“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

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实质一、“无为”的实质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

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

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为“无”。

在“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支配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1]“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而是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无不为”。

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实指“道”对万物的不设不教,自然而然,这种任其自然,是靠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称“无为”正因为“道”对万物任其自然,万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来真朴境界,都能各其性地去生活,这也是“道”无不为的体现。

这里“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而“无为”正是“无为”的结果。

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精选资料

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精选资料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就对地球的生态环境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激励下,社会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得到迅猛发展。

科学水平的迅速提高使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给社会及人类自身带来的种种便利时,也引发了人类驾驭客观世界的欲望的不断滋生,从而给自然生态平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危机。

从人类的长远发展来看,如何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自然、人类的和谐和共同发展,就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和谐”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和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和传统哲学中一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道家学派的经典《道德经》中,老子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深邃的见解,其隐含的生态伦理观念对我们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

一《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其内容却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政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里构想的生态理想社会是建立在“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之上的,其生态伦理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道”为主宰、“道法自然”的整体生态观。

道”是《道德经》全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老子的“自然和谐”理念是建立在“宇宙的本体论”之上的。

“道”是什么?老子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它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为天下之母,是宇宙的本原。

“有物混成,为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1}老子强调“道”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不依赖万物而运行,它生生不息,主宰一切。

人世之间的秩序、社会生活的嬗变、沧海桑田的转化,归根到底,都是“道”的衍化与外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有人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老庄。

当我们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不断进取时,也不能忘却对自己内心平静的一种追求,毕竟我们去努力了,并不一定都是有结果的。

在政治上可能儒家法家更能一展所长,发展到今天,道家更倾向于内心的诉求,一种心理的平衡。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汉初的黄老之学,魏晋的玄学都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

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传说中的老子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有个传说讲的是孔子见老子。

孔子向老子问道。

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

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

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

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

这个时候孔子顿悟。

老子即闭目养神,孔子便悄悄离去。

圣人碰面,没有高谈,也无阔论,寥寥几句,来无影、去无终,可谓“大道无形,道在口中”。

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柔弱胜刚强,刚强的牙齿已经掉了,但柔软的舌头依然存在。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至于庄子更是逍遥。

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

楚威王想请他来辅佐朝政,派两个使者带上许多珍珠玉帛,在濮水岸边见到隐居在此钓鱼的庄子,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对话,很是精彩。

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意思是说让庄子去做官)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他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大家可以多看看,真的是行云流水。

2、道家的一些思想:1)道。

什么是“道”?道”的概念是老子提出的,用以说明宇宙的本原、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等等。

道的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道家不同的哲学语境中,其侧重涵义有所不同。

“道”是一种哲学。

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

道家把“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论体系,这与《易传》所提出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类。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

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

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

简单的说“道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是宇宙的本原”。

怎么样,信息量过大感觉晕了没?知道为什么后来称为“玄”学了吧。

这个“道”是最难解释的,有时候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老子自己都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便不是永恒之道。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吕克贝松的电影《超体》,最后一句:I AM EVERYWHERE,lucy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我认为跟中国所谓的道有很大相通之处)我们应当“知道、明道、得道、守道”。

所以大家明白“知道”应该怎么读才对了吧,“知.道”。

2)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的最基本特征是“无为”也就是“道法自然”,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发展,“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从而成全了万物,故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不过人道的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

在老子看来,不作过分的人为努力,过自然而简朴的生活,就是尊道贵德;人生的最佳境界是不为外物所累。

要有逍遥精神,不放纵但要达观。

这种思想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主张「无为而治」,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辩证思想在《老子》一书中,提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柔弱胜刚强」这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是非常可贵的。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是因为丑的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是因为恶的存在了。

这种观点是不是很有辩证性?!还有,“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想想这句话:崇拜清官的时代是不幸的时代,一样的道理。

所以老子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心无邪念,故不需用“仁、善、义”而压制邪念。

所以“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对于使民无知无欲有些人认为老子在愚民。

当然,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老子的思想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

我们心中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我认为就像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其实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一样,他提出“无知、无欲”并不是绝对的,所以没有必要钻牛角尖。

4)齐物论庄子相较老子更有一种洒脱和浪漫。

用了浪漫这个词,主要是他的文章写的太气势磅簿、逍遥自在、天马行空、卓尔不群,有一种美感在里面。

《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篇目。

“齐”就是“一样”的意思。

齐生死、齐万物。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我们大都听过庄周梦蝶的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庄子用这个浪漫的故事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万物合一的思想。

这种“齐生死”,超越生死、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在庄子眼中,才是绝对的自由。

如果这种思想极端发展的话很容易坠入“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

注:1、老子后来被道教塑造成神话人物:太上老君,炼丹,坐骑是青牛。

2、作为儒家思想之一,孔子时代并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这一概念,而是道家思想代表庄子所提出,但其思想内涵与孔子在《大学》所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把个人修身的好坏看成政治好坏的关键这一观点相吻合,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步骤)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

(过于强调“慎独”自己监督自己)“内圣外王”这一儒家思想(道家最先提出来的)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以及哲学等产生重要影响。

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庄的思想需要深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