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为而治

合集下载

论老子无为而治与哈耶克的自由与有限政府思想

论老子无为而治与哈耶克的自由与有限政府思想

论老子无为而治与哈耶克的自由与有限政府思想作者:吕锡琛 Dan Sarafinas(一波)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6期摘要: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其中蕴含着对权力的限制以及让民众“自化”“自正”、自由发展等诉求;自由是哈耶克“自发社会秩序”理论的前提,为了更好地保障民众的自由,有限政府的建立尤为必要。

无为而治与哈耶克自由与有限政府的思想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诸多区别。

对二者进行探讨和比较研究,有助于发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丰富有中国气质的行政管理学和政治学理论。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哈耶克;自由;有限政府中图分类号:B223.1;F091.3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6−0012−05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老子不仅以恢宏深邃、旷达宽容的哲学理论而著称于世,更以其丰富的政治智慧而受到古今中外一些为政者的青睐。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其中蕴含着对统治者权力的限制和对民众自由的尊重。

这些思想与哈耶克这位被西方学术界誉为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自由、有限政府等思想有相通之处,本文试就这方面的内容作一初探。

一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老子认识到“自然无为”是“道”的本质特征,人们必须持守和顺应,故无为而治成为老子治国之道的基本模式。

《老子》第三十七章中明确地指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1](第三十七章)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着人为、自然化生的意思。

也就是说,天地万物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有其和谐的秩序,人类不能无视客观规律而主观妄为,而应该努力认识和依循这些规律,保持和促进内在的和谐秩序。

因此,为政者不能任意依仗手中的权力发号施令,他的职责是辅助或帮助天下之人自由自在地生长,发挥各自的优势、长处和特点,才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无为而治是与有为政治相对立的治理模式。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的哲学是中国哲学中最早而又有系统的思辨哲学的理论。

与儒,墨学家立足社会现实建构自己的理论观点不同,老子以自己的独特的睿智,率先发明了有为世界背后的无为和抽象层面的理论价值。

一但是所谓的无为到底又是什么呢?(一)、“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老子的“无为”观念,很容易造成一种误解,使一些人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这和儒家积极有为的观念似乎完全背道而驰,也与今天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因此今天谈“无为”似乎不合时宜。

其实“无为”绝对不是不解决问题,什么都不做,老子对其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晚周纷乱的天下,贵族骄奢淫腐,法令繁如牛毛,苛政暴如猛虎,各国互相侵夺篡杀。

老子深信乱世的原因不在制度不良,而在制度的不足为治。

愈是想要以仁义礼乐、明主能臣来扭转局面,则愈是纷扰人心,适得其反。

老子看来,人们执于已见而与人争论,是造成社会纷乱之主要症结,想要消除纷乱,人们便须放弃“人为”的标准,而去体认大自然的和谐,而且不要妄自制订标准,必须“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也就以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为标准。

例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道,“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天下”,也就是说,能够像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天下人,乐于舍身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到,老子是真正以负责任、爱民的态度在为治理者寻找治理理念,因此,无为,绝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是相对过分强制的行为来说的,是对作为的方式的一种界定。

(二)“无为”不是“为所欲为”老子在说明“无为”观念时,很容易造成另一种误解,认为如果管理者“无为”,就是任由个人所欲而为。

其实老子强调的“无为”固然呈现了超越人为规范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乃受老子所推崇的“道”的约束,也就是说:自由是有限度的,必须以不破坏自然和谐为范围。

否则,若只知去除人为而不遵行天道,“无为”就成了个人的“为所欲为”,即由统治者个人的“人为”、“为所欲为”,扩展为全民范围的“人为”、“为所欲为”,从而引发另一种纷乱?比如老子在《道篇》的第二章中就提出了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

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
老子不是不谈治国的大事,但他指出,爱民治国要生之,富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则指出治人之过,是由于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自然的状态不能保存)
道家的哲学思想和它的经济思想的关系,则显示了另一方面的意义。道家老庄学派不承认贵贱尊卑的礼制,也反对刑赏禁令的法制,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同受道的支配。道就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本来的样子(道法自然,《老子·25章》),因而个人活动乃至国家的治理,都应该顺应自然。据此,该学派主张个人应该少私寡欲(《老予·19章》)、不以物害己(《庄子·秋水》),以求得身心极大的自由。而就治国来说,则应该为无为,事无事(《老子·63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庄二产·应帝王》),反对任何人为干预,主张完全合乎自然行事,以小国寡民为理想社会的模式。道家的全部经济思想,亦不外乎这几点。
在这个意义上,无为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不违背事物本身规律的作为。按照道家的解释,无为是从“道”这个根本的宇宙万物本源的自然特性上所衍生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家认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万物,而应以自然无为的态度顺应万物之天性,使其自然生长,自得其足。
老子还把这种“无为”思想扩展到治国之道上,认为治国者积极有为就会扰乱百姓,反而造成社会矛盾和混乱,只有“无为而治”才是正确的治国方法。
老子对欲望问题也很重视。《老子》一开篇就把欲望问题同道和有无一起提了出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上面这段论述,是老子欲望论的理论基础。因此,对老子欲望论的分析还应从这里开始。王弼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云: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其注常有欲,以观其徼云,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我们在上节探讨道常无为时指出,无为即顺乎自然。这是一种无任何意志和目的的状态。欲望则是意志和目的的表现。所以无为的状态,就是没有欲望的状态。反之,有为则是有意志有目的的状态,也就是有欲望。因此,《老子》开篇的这段话中关于欲望的观点可以这样来理解:作为天地之始的无,是没有任何意志和目的的,也就是没有欲望。天地之所以能长存,也正在此。所以,人们也只有在无欲的状态,才能了解始物之妙。作为万物之母的有,已是有意志有目的即有欲望的了,不然,就不能生成千姿百态的万物。所以,人们也只有在有欲的状态,才能了解成物之徼。可见,老子既认为人应无欲,也承认人之有欲。老子的欲望论应包括无欲算和有欲两方面的内容。无虽是天地之始,但现实世界的生成却出于有。有了现实世界,也就有了人的欲望。常有欲,以观其徼,正说明人的欲望一开始就同有形有名的万物的生成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无是最高境界,因而无欲也应是最高要求,即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37章)。又说: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8章)。无欲最能返乎朴。朴是然的本性,是最高的品质,能无欲而返乎朴,天下自然安定。

论无为而治

论无为而治

• (1)清净无为,顺道化民。“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 之货,使民不盗” 作为管理者,管理上理应顺应自然,不偏不
倚,一视同仁,不拉帮,不结派,才能得人心,服大众。组织中 才能人心温暖一片,无争无强。
• (2)“无为而治”在管理中的核心理念是 “管人”而非“理
事”。只要顺应民心,根据组织的平均水平制定规章制度,另外 采取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措施,具体的事务就能在规矩中正常流转, 人们也就在愉快的氛围中做好甚至超额完成业绩。相反,有些领 导,事无巨细,为了保证每个项目进展,抓考勤,以保证员工至 少上班时间都在埋头做事,下班后微信催进展,布置第二天事务。 后果是领导自己满满“存在感”,员工感叹自己“被牵着鼻子 走”,同时没有任何成就感,有的是“不被信任感”。
论“无为而治”中的管理 哲学
一,“无为而治”思想的法自然。
• 反映在管理思想上即要求管理者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 确决策与领导,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及强作 妄为。“无为而治”中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要违 背客观规律的“强为”。“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摘要“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

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实质一、“无为”的实质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

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

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为“无”。

在“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支配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1]“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而是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无不为”。

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实指“道”对万物的不设不教,自然而然,这种任其自然,是靠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称“无为”正因为“道”对万物任其自然,万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来真朴境界,都能各其性地去生活,这也是“道”无不为的体现。

这里“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而“无为”正是“无为”的结果。

论证无为而治观点的作文800字

论证无为而治观点的作文800字

论证无为而治观点的作文800字英文回答:The concept of "wu wei" or "无为而治" in Chinese philosophy suggests that the best way to govern or manage something is by not interfering or taking action. Instead,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letting things unfold naturally and allowing the natural course of events to take place. This idea can be applied to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including leadership, decision-making,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One of the main arguments for the "wu wei" approach is that it allows for a more organic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y not forcing or pushing things, we create space for spontaneity and creativity to emerge. For example, in a leadership role, a leader who practices "wu wei" would trust their team members to take initiative and make decisions, rather than micromanaging or controlling every aspect. This not only empowers the team but also fosters asense of ownership and accountability.Another benefit of the "wu wei" philosophy is that it reduces stress and promotes a sense of flow. When we try to control every outcome or constantly intervene, we often create unnecessary tension and resistance. By letting go and allowing things to unfold naturally, we can experience a state of effortless action and achieve better results. This can be seen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sports, where athletes often perform at their best when they are "in the zone" and not overthinking their movements.Furthermore, "wu wei" encourages us to trust our intuition and embrace the wisdom of the present moment. Sometimes, excessive planning and analysis can lead to paralysis by analysis, preventing us from making decisions or taking action. By practicing "wu wei," we learn tolisten to our inner voice and make choices based on our intuition and gut feelings. This can lead to more authentic and satisfying outcomes.中文回答:无为而治的观点在中国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了不干预和不主动行动的重要性。

老子、孔子论“无为而治”

老子、孔子论“无为而治”

画说老子
老子、孔子论“无为而治”
□郭德福画并文
一日,孔子向老子讲述了希望争取机会从政,推行仁政的济世理念。

老子也向孔子介绍“无为而无不为”无所妄为,顺应事物自身发展规律,借势而为,便会治理好各类政务的施政方案,老子又详谈了“无为”的具体操作层次细节,及对实施“无为”者必须具备仁德的品格魅力的要求。

接着老子又回顾家乡陈国的先祖即是以“无为”治国闻名的舜。

孔子听后颇多感悟:“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孔子视舜为无为而治的典范。

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思想

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思想

D OI :10.3969/j.issn.2095-333X.2016.12.006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思想^鲁金抗(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摘要:老子从“天道”的自然规律出发,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思想。

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将“无为”的伦理思想应用于治理天下,从而实现“无不为”的政治理想。

为此,老子将“无为”思想进一步展开,提出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国准则,以及“慈”“儉”和“不敢为天下先”的治国三宝。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中图分类号:B 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3X (2016) 12-0018-03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中,政治与伦理思想是 密不可分的,生活于春秋社会大变动时期的老子,面 对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出于对人民的 同情,从“天道”的自然规律出发,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主张,希望通过“无为”的伦理境界,实现 其“无不治”的政治愿景。

―、老子的政治伦理原则:“无为”“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立足点,是老 子的基本政治伦理原则。

与儒家的“仁、义、礼、智”等积极入世的伦理原则不同,老子主张“无为”,希望 通过自然的“无为”,来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

(一)“无为”的由来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便预设了一个“道”作为 宇宙的本源,“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老子 认为,“道生万物”,“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是 世界的本源;同时,“道”又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最高法 则。

“道”之常便是“无为”,“无为”源于“道”,并且是 “道”作为宇宙万物发展变化最高法则之“常”,而这 种“常”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侍,长而不宰”(《道德 经》五十一章)。

也就是说,“道”能生育万物,却不将 万物据为己有,“道”管理万物,但不居功自傲,“道”让万物自然生长却不主宰它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无为而治
无为之治通常是指道家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的治理方法。

这种无为而治,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在帝王中间,是颇有市场的一种政治理念,而汉高祖,汉文帝则证明了,这种政治理念,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有不错的效用。

而除了这种无为而治,还有另外一种同样名为无为而治的思想,却鲜为大众所知。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

这里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

孔子与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治”虽然字面相同,而实质却不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以虚无,清静为基础,“无为”思想是老子与庄子的主张。

就本质而论,“无为”者,“无违”也。

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规律的意思。

至于“无为”误解为“无所作为”、“无所事事”,实在与其本意相去十万八千里。

所谓“无为之治”,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即:处理事物顺其自然,施行教化不托空谈。

任万物按其自身的规律发育生长而不造作事端,让万物繁衍生息而不据为己有,恩泽万物而不矜持,大功告成而不自居。

这样便能做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最终达至“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缮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而这种思想无疑是有风险性的,毕竟人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指望着不劳而获,无疑是不可取的。

而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却并不是说领导者真正什么事都不做,完全不管,一放任自流.而是包含了如下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强调领导者“为政以德”.从修养自身入手来治理国家和天下,如《吕氏春秋·先己篇》所说:“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或者如《中庸》一里面所说:“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君子笃恭”也就是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作为领导者,切忌事必躬亲,而应该举贤授能,群臣分职,也就是《子路》篇所说的“先有司,举贤才”.《大戴礼记·主言》曾说:“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也说:“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所以,儒家所说的无为而治实质上是一个领导艺术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积极有为的态度,与道家主张虚无清静,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思想是有根本区别的.换句话说,儒家的无为而治是个领导战术问题,道家的无为而治则是个社会战略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