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论文

合集下载

高中议论文《庄子告诉我们》900字(共13页PPT)

高中议论文《庄子告诉我们》900字(共13页PPT)

春心 望帝托杜鹃。”开始的来自虽意思 然当时不知道是什么
,只是
诗句 觉得
挺特别。后来才明白这
典故 个
出自是庄子的《逍遥游》,
《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
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
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
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关键词:春心,意思,诗句,典故,
代表,思想,境界,世俗社会,功名利 禄,儒家,道家,化身,开始,知道,觉 得,出自,舍弃,最高。
高中议论文《庄子告诉我们》
在于丹《庄子心得》里,我最喜
境界 欢“
有大小”一个人的境界
事物 的大小决定了对
的判断,也
命运 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
。站
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 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声碌碌 而无为。
关键词:境界,事物,命运,在于,
心得,喜欢,决定,判断,改变,看到, 只能。
高中议论文《庄子告诉我们》
一位庄子,我们毕
世人 竟也都是
,我们尊他的名为
哲学 圣,他的
也帮助沦陷在迷茫
中的人们走出困境。
庄子告诉我们:做好自己!
关键词:成就,世人,哲学,人们,
困境,名为,帮助,沦陷,走出,告诉, 做好。
高中议论文《庄子告诉我们》
“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再见
高中议论文《庄子告诉我们》
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
功名 能让人拍案叫绝!他看破

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
思想 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庄子

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但他并
不是衣食无忧的。
关键词:功名,思想,看破,不屑,

庄子“自然无为”思想论文

庄子“自然无为”思想论文

庄子“自然无为”思想论文摘要:庄子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审美价值观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诗人、文学家莫不推崇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状态。

在庄子美学思想中,无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道”的本性。

这自然是“道”的法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只有按自身规律发展,才是自由的,才是美的。

庄子强调“自然”与“道”的统一,即“真”与“美”的统一。

1 “自然无为”的内涵庄子的“无为”包含着对人生的指引。

即人的生活也要遵从“无为”之道。

这种“无为”之道,就是顺其自然,按照人的自然本性,以适应人的生命自由本质,也就是不去违背本性自然,扭曲真性而强作妄为。

1.1 道家的自然观道家所说的“自然”与现代意义中的客观自然界不同。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作为老子的精神传人,其美学思想首先表现为对老子美学的继承。

对万物来说,“道法自然”就是物法自然,天地万物都自然而然地顺着自己的本性变化,顺循大道而行。

老子的自然观被庄子继承和发展,庄子在人生中引入了老子创生万物的自然之道,同时将此作为通往自由的审美境界。

在庄子看来,天道成就自然美,这种美才是最朴素、率真的美。

所谓朴素,通常情况下就是纯任本性,不经过任何的雕饰,也就是合乎“道”的本意。

所谓率真,就是率性的自然,对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行表述,进一步使自己的本性适应自然之“道”的本性。

因此,以自然为宗才是庄子的美学思想,在对天地万物、人性、艺术的看法之中普遍地表现了其自然观。

1.2 道家的无为观道家的“无为”思想源自于老子。

老子将“无为”思想当作一种治术,而庄子所阐述的“无为”思想中包含较少的治世之义,反而逐渐向隐逸的思想方向发展。

“无为”是庄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无为”是超越“人为”而达到的“无不为”,不是对社会的冷漠,而是庄子对社会人生的极大关注。

庄子的“无为”包含着对人生的指引。

即人的生活也要遵从“无为”之道。

这种“无为”之道,就是顺其自然,按照人的自然本性,以适应人的生命自由本质,也就是不去违背本性自然,扭曲真性而强作妄为。

保持精神专一的议论文庄子

保持精神专一的议论文庄子

保持精神专一的议论文庄子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人的强大并不体现在外表,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专一的精神。

谁都知道专心致志,谁也都记得那两个学下棋的孩子。

只是其中的奥妙不知有多少人记得?而真正将其树为榜样的又有几人?真正做到这种地步的又有几个?曾在物理界的风云人物,曾夸下海口“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

”的阿基米德。

当国王命他鉴定王冠是否全部由纯金制作而成的时候,在苦思冥想毫无头绪之时,却在沐浴之下得到了灵感。

欣喜若狂之下,竟忘记穿衣奔出。

这样的专一,不考虑时间,不考虑地点,在他的心中只有专心的问题。

尽管最终没有翘起地球,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翘起了一个时代,一种精神。

当一个人只专心于一个问题时,不管身在何处,在他的心中只有问题,眼里也看不见其他事物,也许这是一种境界。

正是因为哪怕在战争期间,依旧专注于时装设计的花甲老人——可可?奈儿。

战争时期,所有人都在逃难,但香奈儿却认为,服装是她生命,她的一切。

他也要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她的风格一向简洁大方,色调以黑白为主。

并且她大胆地设计女裤,女人也就是从那时起,不再单一穿裙子。

而香奈儿也是在那时奠定了自己无可撼动的宝座。

她将自己的事业当做自己的生命,倾注与自己的心血。

她专心于服装设计,哪怕是在战争期间,这种强大的力量在老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是专心把它推向了高峰。

还有那专注于追求莲花的周敦颐,尽管历史什么也没有为他留下,但他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爱莲说》。

在河的漂流下,传遍了千家万户,这也不枉他一生专注于追求莲花、追求君子之道。

也许历史的波涛会淹没他的名字,但《爱莲说》却泛在长河之上,款款到来。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庄子的人生观论文篇一摘要:庄子的哲学对国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追溯根源,庄子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在长期的战乱中,促使庄子对人、社会及整个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产生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关于人生观、人生境界、及其为达到他所要求的境界的方法的思考,本文试述了庄子关于人生的一些看法,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超脱;淡泊;自然;自由;绝对自由;情感一、庄子关于人生境界理论总的来说,庄子把淡泊、超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威王时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宁愿地清贫中快乐自由的过自己的生活,也不愿为官职所束缚自己。

庄子不仅对物质、名誉有着超然的态度,而且他把人的生老病死也同样看作一个非常自然过程。

在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学生们想将他厚葬,庄子知道后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

庄子把人的生老病死,也看作是必然的过程。

人的出生、衰老、死去都是自然规律,不纠缠在之中,并由此得到对生死的超脱。

这种淡泊、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折射出庄子的人生观,人生哲学,他关于“人生的境界”的思考。

顺应、合乎自然,即“道”。

这个“道”也即是庄子眼中的自然而然、合乎规律。

争名夺利、胡作非为、任意妄为的人生是违背自然的,企图超越生死,长生不死,更是违背自然的事情。

不难推导出庄子的“自然”与他的“道”在逻辑上是统一的。

万物出自于“道”。

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皆一万物都是由道与配,受道的制约。

进而庄子认为身为万物之中的人也是“道”的显现。

由此消除了人与万物的差异。

庄子在他的“齐物我”基础上,做到了对人生死的超越,无论是人生还是人死,都不过是“道”的表现,或说是“道”的现象的变化,本质上,“道”是不变的,人生是在万物之中,人死又归于万物,其实并无变化。

庄子论文

庄子论文

用庄子的哲学来认识一、认识庄子庄子,名周,公元前4世纪宋国人,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南游各国,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

楚国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做官,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但是他却在《庄子.天下》说自己说的话都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

”难道他是一个油嘴滑舌、好逸恶劳的人吗?那么为什么人们要称他为“神人”?我以为主要在于他做到了三点:破利、破名、破生死。

六根清静,我们称为“神人”,“神人”无所凭借、无所依靠,故而能遗世独立。

人多多少少在乎钱,因为不管是买早点还是买房子你都需要钱。

当巨大利益呈现在面前的时候,人多多少少会动心。

而庄子的第一个过人之处就在于对“利”的态度。

《庄子。

列御寇》中那个得志归来的曹商在庄子面前炫富,而庄子只是很轻蔑的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对追名逐利之徒的讽刺是何其辛辣,他又怎么会在乎“利”?此刻有人就会说,那是庄子看见别人眼红。

如果巨大的利和名放在庄子面前,不知庄子将要如何选择了。

又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楚国派人来请庄子去当丞相。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仅名利双收,而且还大权在握。

可是庄子怎么回答的呢?庄子只是淡淡的问楚国使者,是想做泥塘里打滚的王八,还是想做楚国那个庙祭的神龟壳呢?一答一问之后,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愿做泥塘里打滚的王八。

所以庄子会在乎名利吗?当然不会。

古往今来能做到视名利如粪土的有很多,于是出现了那么多著名的隐士如嵇康、阮籍之辈,为什么他们没能成为“神人”而独庄子成为了“神人”呢?最重要的在于他看破了生死。

也许人们都知道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

庄子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人死去的只是他本来不存在的形体,也许此刻他妻子正以另一种形态重生,所以他要为她鼓盆而歌。

【古代文学论文】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古代文学论文】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毕业论文《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

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用寓言故事和形象作为依托,是《庄子》的一大特色。

庄子曾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亲父不为其子媒。

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1]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本文由毕业收集整理,还在于它的多义性。

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枣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

他极少使用正面的说理文字来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是在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下让人去领悟他的心绪。

寓实于玄,寓真于诞[2]是庄子散文的具体体现。

在混沌朦胧,能柔能刚,不主故常的通天下之一气耳的状态中,庄子自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幻想的意境之中,那潇洒飘逸与神奇怪谲的文风同时也在浪漫的美的意境中徜徉。

庄子不以推理手法,而是通过象征、寓言和气氛,以情感想象来表达内容,这种主观性色彩,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庄子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

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

《庄子》中的故事极其繁多。

往往在一篇之中,运用好些故事,又层层相套,大故事套入若干小故事,形成天方夜谭式层层迭迭的故事群簇,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明事理。

【教学论文】浅谈庄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论文】浅谈庄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庄子的教育思想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玄虚的,甚至是空无的。

然而仔细地研究,就会发觉他的思想如醇厚的老酒,回味愈久,其味弥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的思想是非常丰厚的,有着极其广博的内容。

关于庄子思想的其他方面,如政治、哲学、文艺等都有人进行了或正在进行研究,而关于庄子的教育思想,则很少有人涉及。

这里试就庄子的教育思想浅作分析,略作阐释。

庄子主张“无言之言”,“不辩之辨”,“言辩而不及”,他直接表述自己思想的地方很少,大都是通过大量的寓言让别人体会,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更是有许多“无言之言”,我们只能通过其言表来揣摩其深意,或由其行而观其思。

一、用自己的德行去陶冶学生的情操“鲁有兀者王殆,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庄子在《德充符》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德充于中而符应于有外的道理。

庄子说,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正是因为王骀德充于中,所以残废的外形也于他无损,而”充于中“的”德“则更感染了人们,因此,从之游学的弟子之多不亚于孔子。

当然,庄子在这里所讲的”德“并非”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道德之”德“,而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德“。

王骀感动外人的是他内在的精神世界。

这里的”德“也是指人内在的精神世界,然而,它比道德的范围要宽广的多。

向庄子的”道“一样,庄子的”德“具有更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伟大情怀,这远非狭小的个人修养所能比的上的。

庄子的《德充符》中讲到了七个残疾人,都是像王骀一样用其充于内的”德“来影响他人的。

其实,庄子本身也是终生实践着这种做法的,他没有像孔子等人一样周游列国,去宣扬自己的传说。

有人说,他一生只是自在偏僻处自言。

可以说,当时庄子的知名度远在孔子之下,甚至可以说很小。

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充实于庄子内心的”德“终于渐渐溢出来,浇灌着手挥五弦、游心太玄的竹林七贤,哺育了桃花流水、别有天地的谪仙人李白,滋养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文豪苏子瞻,熏陶了一剑一箫亦平生的奇人龚定庵……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直至今天甚或未来。

庄子的齐物论研讨论文

庄子的齐物论研讨论文

庄子的齐物论研讨论文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之一,其《齐物论》是其重要的代表著作。

《齐物论》是一篇哲学性质的文献,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之作,它的内容包括诸多思考人类存在与世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今天,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齐物论》来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哲学素养。

《齐物论》的核心思想是“物无贵贱,自有取舍。

”庄子认为,物体并没有天生的贵贱之分,这种分类只是人类社会对物品下的标签。

就其本体而言,物品的价值并不是内在的、天然的,而是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追求任何物质好处,从而避免对于物品的过分期望,也避免由于物品的失去而带来的悲痛,从而避免人与物之间的彼此限制。

庄子还认为,天地万物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互相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所谓“齐物”,就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存在,每一件物品都同样重要且一视同仁。

因此,人们不应该去追寻某种物品的贵重地位,而应当理解一切事物的相同价值和重要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庄子的思想也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同时也不应该过分地介入自然,破坏自然界本来纯洁的生态环境。

此外,在庄子看来,人类的感知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人类可以通过感知,从而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但是庄子同时也指出感知本身是具有局限性的,人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将我们所感受到的全部当作事实,应当理性地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世界。

最后,庄子还指出,要想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们应当以一种“不为所动”的状态去面对世界,即不要被外界事件所左右,并完全包容一切、接纳一切,这样才有可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当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被外部环境的改变所左右,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齐物论》是一份思想深邃的哲学文献,其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逍遥游论对现代人的启示
摘要“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庄子之游,是取于实体活动中所呈现的自由状态,进而升华为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是一种超脱现实的心灵遨游,一种自我的修行,在天地山水中感受自然的本性、人的精神实质和思考人生态度,将自我的精神与天地自然精神相通,以达到对自然和自我的超脱。

在处事中不被世间功名利禄蒙蔽心智。

关键字逍遥精神自由齐物现代启示
前言
庄子作为继道家思想文化的先驱者老子、列子之后的集大成者,以自己的一生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观念。

近年来很多人投入到对庄子的研究中,各种解读层出不穷,尤其是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解读。

“逍遥游”又在庄子哲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是否存在一个关于“逍遥游”的确解,有没有一个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我们不得而知,后人不管是对庄子还是庄子思想的研究都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在这种研究中本身就代入了其研究者自己的思想,但是我们今人对前人伟人的研究不正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吗?运用前人杰出的思想理论,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照亮前方的黑暗,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保持逍遥、无为之心,在克服生死迷茫的过程战胜凝于内心深处的心魔,摒弃利害之欲和哀乐之情,就能在广袤的精神世界里更加无拘无束地、自由地飞翔。

人生之路也会变得越发明亮。

一、庄子生平与思想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在哲学上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在政治上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黑暗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本质。

他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者合作。

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庄子的散文形象性很强,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逍遥游》就是典型的一篇。

他的代表作《庄子》共33篇。

“内篇”传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其门人和后学所作。

我眼中的庄子,是一位飘逸的学者、智慧的隐士、淡然的哲人,早在战国时期的他就提出了人之生死皆自然使然、精神自由至上等一系列高深远见的思想。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他进一步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老子的基础上对道家思想文化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尤其是在生死观念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庄子的哲学思想,冯友兰先生曾经这样概括为十六个字:游于逍遥;论以齐物。

超乎象外;得其环中。

如果说“游于逍遥”是庄子哲学的最高理想,“论以齐物”则是达到这个理想的哲学方法。

“超乎象外”是说这个理想是超越于现实的,“得其环中”是说这个理想最终任然回归于现实,
二、庄子逍遥游论浅析
先说“逍遥”的语义。

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

在《庄子》一书中,共六次使用“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这个词意始终不变。

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故“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

如果要简要概括庄子的逍遥既是超越,那么这种逍遥和超越,无疑具有对个体乃至人类生存的深切同情和关切。

首先,就个体超越来说,一方面可以缓解或消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灵肉之间的严重割裂和紧张关系;另一方面,亦可减缓或消除由于人类文明的过度膨胀所造成的对自然的损伤和破坏。

此即是庄子所大力鼓吹的“天人不相胜”和“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古代社会天人和谐的宣言。

由此可以窥见庄子“逍遥义”的超越精神所内涵的和谐理念。

庄子的逍遥游,并非主张游于世外,也非如一些论者所倡言的逃世主义、混世主义或鸵鸟哲学。

邓联合先生把“逍遥游”看做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认为其中具有复杂矛盾的二重结构,它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且是一种外在的生存方式。

就精神境界而言,表现为安顺自适与忘我超拔的二重性;就生存方式而言,表现为随顺委蛇与疾俗孤傲的二重性。

这种看法更加深入的探索了庄子“逍遥游”思想的内在精神多元性。

“逍遥游”以它自有的形式揭示了理想与现实、无奈与逍遥、自由与枷锁之间的矛盾,根植于人性的本质,由此它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受到不同时期各家各派人们的广泛关注,也与西方卢梭的思想相通。

对于其他人的庄子的解读,我们无法判断他们是否符合庄子的本意,是否真正做到了出于本心,但是,关于逍遥的追求和探索值得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的人认真思索。

三、由庄子逍遥游论得到的启示
庄子逍遥游论的思想对当今社会有着其自身的重要意义,我们通过这种思想或许可以寻找到一种行走在尘世间的力量和精神自我。

庄子《逍遥游》中,心是毋庸置疑的主角。

对于一个同时包含心灵和形体的人来说,这两方面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紧密的互相影响、压迫、超越。

而更多的人则是心灵被形体征服,从而迁就着形体的要求。

这个大千世界的人们,不都是在忙忙碌碌的行走在这个尘世来满足形体的欲望吗?形体是虚荣的,知识、道德、功名、利禄,等等,就像是五颜六色的服饰,不停地满足形体的虚荣,从而也满足着被形体征服的心。

庄子就是在对客观世界和主体自我深入感受的基础上,提出通过“逍遥”实现自我心灵的解脱,从而使个体生命不致因文明的变异而陷入生存危机,亦或造成人类自身生命的畸形。

庄子“逍遥义”的先驱老子、列子也都皆有此意。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具有精神生命独立的人格。

人之所以区别于万物,就在于他的思想性精神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价值和追求。

但是在当今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物质的欲望日益膨胀,沦落为欲望的奴隶,其精神世界极度空虚。

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无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我们应该在有限的人生里创造无限的人生价值,追求无限的精
神意义。

人活着要顺其本心,不要在俗世中迷失了自己,以达到对生命自然和自我的超越,追求自己在尘世的真正价值。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与自然的矛盾造成生态、环境、能源等多重危机;人与社会、人与人,乃至国家与国家、宗教与宗教之间的隔阂、误解和冲突,造成社会、政治、伦理、价值等多重危机;人自身的灵与肉的离析、分裂,造成人性异化及人格、信仰、理念等多重危机。

这些危机归结为一点,即人类主观意欲的急剧扩张和极度膨胀,特别是对于利益最大化的贪婪追求和对权力的野蛮角逐,致使人类成员的精神日益走向空虚、狂躁、焦虑、伪善,甚至癫狂。

这样就需要我们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片净土,以寻求自我发展的精神归宿。

而逍遥游正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的道路,一个人自我的发展需要心灵与肉体的双重成长,我们需要学会在尘世的行走中不被这个世界的外在束缚住,以一种逍遥之心追求自身精神的逍遥之游。

小结
庄子的“逍遥游”作为一种绵远流长的人生精神传统仍有其存在于现代社会的理由、可能和空间,人类在物质社会的发展中需要一种精神信仰,我们生活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难免会被世俗禁锢住一些自由,因为人的社会属性,我们形体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真正的获得逍遥之态,但是,我们还可以做逍遥之游,而且这个世界越是拥挤和沉重,我们就越有追求逍遥的渴望。

人不能执着于原物,无心以顺有,便是打破了成心造成的割限,而至于无穷的境地。

这样的人就是无待的人,这样的心就是逍遥的心。

逍遥游其实是一个从人世间开始的艰难旅程的终点。

参考文献
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公木邵汉明《道家哲学》长春出版社
邓联合《<逍遥游>释记》
张荣明《庄子说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庄子《庄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