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期末论文
庄子哲学论文(2)

庄子哲学论文(2)庄子哲学论文篇二庄子的生命哲学摘要:作为道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学说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特立独行。
独树一帜的思想与洒脱飘逸的文风使得庄子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千年之久的思想家,其顺应自然、无名无功、精神自由等主张至今仍是人们乐此不疲讨论的话题。
立足《庄子・内篇》来解读庄子在先秦时期所形成的独特的生命观念,一方面为了阐明庄子的学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现代社会下引起人们对生命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庄子;生命观念;庄子・内篇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8-0085-02庄子独特的生命观念与其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西周末年,礼坏乐崩,诸侯割据群雄分立,战争的残酷和政治的黑暗越发让人不寒而栗,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庄子生活的战国中后期都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发剧烈。
身处乱世之中,既有投身大潮,希冀建立一番宏图伟业,实现政治抱负的思想家,也有像庄子一样选择远离政治,以出世的精神过入世的生活的隐者。
针对战国后期战乱的社会状况,庄子在《人间世》篇通过仲尼与颜回的对话,借颜回之口叙述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1]120由此不难看出,在战乱的年代,人命犹如草芥一样被人无情地践踏,滥用刑法肆意杀戮的场景频现,这一切都促使庄子开始了对于命的思考,这其中包括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寿命,更涵盖了命运命数之理。
一、安之若命在生命起源的问题上,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
“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是没有实体的虚无的存在。
在“道”的基础之上,庄子提出了“气”的思想,认为“气”来源于“道”,因此具有“道”的部分特性,而另一方面,庄子将“气”描述成一种不同于“道”的实体化的存在,认为“气”是一切有形之体构成的基础。
作为自由随性的物质,“气”的相聚即表现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能够体会到的有形可感的实体,其离散则是实体的消融,“气”的不同的存在状态所展现出来的就是纷繁的人间世。
庄子论文

浅析如何心游物外以至逍遥摘要:庄子身处的时代饱受战乱的困扰,但是庄子能够从其中超脱出来,心游于物外而得以逍遥。
这种境界是寻常人所艳羡,但苦于自身悟性尚浅而不能达的境界。
本文将首先解释心游物外与逍遥的关系,进而探索心游物外的三条具体途径。
关键词:庄子、心游物外、逍遥游一、引言学习任何一种思想,都应该对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战争频繁、生活动荡的年代,用庄子的话讲就是“仅免于刑戮”。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保住性命肯定是第一位的。
因此庄子的思想中的超脱是建立在保全自己的基础之上的。
在身体层面,庄子在《内篇•养生主》中阐述了自己的养生思想,如“缘督以为经”,而在政治、在社会层面,庄子则不惜做一个世俗眼中的无用之人。
然而庄子在这种“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同时,也在寻找一种精神的解脱,就是寻找心与形的分离道路。
心可以不为形役,化实为虚、抛世俗规范对心的羁绊、解除心之成见与是非对错,乃至对生死问题化解而把心放到天上,让心游起来,游心于无穷达到逍遥游。
这样的庄子就实现了纵然身处乱世,委曲求全,但能心游物外,逍遥自在。
因此我们说逍遥游是心之逍遥,是游心于无穷而无牵挂的自在自由。
二、心游物外与逍遥的关系——低级与高级摘抄徐复观和刘笑敢先生的两段话:徐复观先生说“得到自由解放的精神状态,庄子称之为游,亦即开宗明的‘逍遥游’”1 刘笑敢先生认为,逍遥游的实质其实就是自事其心的游心,即心之游而不是形之游。
他在《庄子的人生哲学的矛盾》中指出——“逍遥游是心灵的翱游,与客观世界是毫无关系的,这种毫无现实内容的玄想对于外部世界来说仍然是精神的宁静,所以逍遥与游心也是一致的”。
2[2]这两段话都在表达一个意思,就是庄子的逍遥游,其实质就是精神层面的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是跟随着自己内心而行事,不受外界干扰。
结合庄子生活的时代,就不难理解为何庄子会不求高官,偏爱闲散自在的生活。
而要达到庄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逍遥(按照庄子的说法,他自己也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第一步就是要打开心扉,跟随自己的心意,即心游物外,不以心为形役。
庄子选读论文 逍遥游

庄子选读期末考试论文分数谈是说非——读《齐物论》姓名: _____学号:指导教师:专业名称: _谈是说非摘要《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所谓内篇,乃是郭象所定,可谓庄学之内,一般认为应是庄子所著,是庄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内七篇篇目都为三字,与外、杂篇取各篇篇首两字为题不同,内篇篇目皆标明题旨,应属后人所加。
本文所探讨的《齐物论》既是其中之一。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读完全篇,着实说,由于哲学是相当难懂的一门问题,《齐物论》也甚是阅读困难,所以也只能读懂部分,至少是知道,庄子在认识论方面的重大贡献是“相对论”,他总能看到事物的“相待性”,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颠覆了那种“独尊”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是与非、此与彼,总是相对的,我也尤为喜欢“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句话。
关键字:相对性齐物齐论万物归一谈是说非——读《齐物论》目录第一章《庄子》、《齐物论》之概要1.1 关于《庄子》P11.2 齐、物、论P1第二章《齐物论》章节分析2.1 人籁地籁天籁P22.2 小聪明与大智慧P22.3 无有为有P22.4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P22.5 万物归一P32.6 德之进乎日者P32.7 长悟子谈齐物P32.8 罔两问景、庄周梦P3第三章谈是说非《齐物论》P3第四章尾声P4导言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
汉族,宋国蒙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关于庄子的1500字作文(精选8篇)

庄子的1500字作文关于庄子的1500字作文(精选8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庄子的1500字作文(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上面的文段是记载在《秋水》中的故事,表现出了庄子那无与伦比的清洁精神与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世人心中的庄子形象。
但我是个市井小童,目光浅短,看不到名家圣人眼中的庄子。
我看到的庄子只不过是个消极、悲观、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人而已。
在鲍鹏山教授的《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里,鲍教授认为庄子是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
他不重权,孤独的游走于月色下,做那高尚的守月人。
鲍教授还将庄子与姜太公作对比,意在体现出庄子不贪慕世俗权力的高尚品格。
我不敢说鲍教授说得不对,我只是知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心中的庄子并不如鲍教授说的那样伟大。
在我看来,庄子和姜太公除了在学识上有一拼之力外,其它方面就是大大的不如姜太公了。
世俗的权力并不污浊,污浊的是人心。
权利本无对与错,只是人们强行给他戴上了一顶污蔑的帽子而已。
姜太公八十多岁仍直钩钓鱼,只为钓来周文王。
难道他就真的名利熏心,为了那些世俗权力后的荣华富贵而等待吗?他贪图的远非那浅薄的荣华富贵可比,他贪图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生活。
他把权力当做了当做了拯救天下,拯救百姓的工具,他将权利看作为为百姓寻找幸福安康的力量。
庄子和姜太公一样有经天纬地之才,安国富民之能,他也一样有无可比拟的权利在面前。
但他拒绝了,他怕,怕权利的污浊将他弄脏。
在世人看来,他不留恋世俗的权力,是高洁的代表。
但我觉得他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他有能力让别人幸福、快乐的生活,他却因怕权力背后的污浊而选择逃避。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庄子的人生观论文篇一摘要:庄子的哲学对国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追溯根源,庄子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在长期的战乱中,促使庄子对人、社会及整个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产生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关于人生观、人生境界、及其为达到他所要求的境界的方法的思考,本文试述了庄子关于人生的一些看法,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超脱;淡泊;自然;自由;绝对自由;情感一、庄子关于人生境界理论总的来说,庄子把淡泊、超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威王时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宁愿地清贫中快乐自由的过自己的生活,也不愿为官职所束缚自己。
庄子不仅对物质、名誉有着超然的态度,而且他把人的生老病死也同样看作一个非常自然过程。
在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学生们想将他厚葬,庄子知道后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
庄子把人的生老病死,也看作是必然的过程。
人的出生、衰老、死去都是自然规律,不纠缠在之中,并由此得到对生死的超脱。
这种淡泊、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折射出庄子的人生观,人生哲学,他关于“人生的境界”的思考。
顺应、合乎自然,即“道”。
这个“道”也即是庄子眼中的自然而然、合乎规律。
争名夺利、胡作非为、任意妄为的人生是违背自然的,企图超越生死,长生不死,更是违背自然的事情。
不难推导出庄子的“自然”与他的“道”在逻辑上是统一的。
万物出自于“道”。
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皆一万物都是由道与配,受道的制约。
进而庄子认为身为万物之中的人也是“道”的显现。
由此消除了人与万物的差异。
庄子在他的“齐物我”基础上,做到了对人生死的超越,无论是人生还是人死,都不过是“道”的表现,或说是“道”的现象的变化,本质上,“道”是不变的,人生是在万物之中,人死又归于万物,其实并无变化。
庄子论文

用庄子的哲学来认识一、认识庄子庄子,名周,公元前4世纪宋国人,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南游各国,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
楚国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做官,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但是他却在《庄子.天下》说自己说的话都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
”难道他是一个油嘴滑舌、好逸恶劳的人吗?那么为什么人们要称他为“神人”?我以为主要在于他做到了三点:破利、破名、破生死。
六根清静,我们称为“神人”,“神人”无所凭借、无所依靠,故而能遗世独立。
人多多少少在乎钱,因为不管是买早点还是买房子你都需要钱。
当巨大利益呈现在面前的时候,人多多少少会动心。
而庄子的第一个过人之处就在于对“利”的态度。
《庄子。
列御寇》中那个得志归来的曹商在庄子面前炫富,而庄子只是很轻蔑的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对追名逐利之徒的讽刺是何其辛辣,他又怎么会在乎“利”?此刻有人就会说,那是庄子看见别人眼红。
如果巨大的利和名放在庄子面前,不知庄子将要如何选择了。
又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楚国派人来请庄子去当丞相。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仅名利双收,而且还大权在握。
可是庄子怎么回答的呢?庄子只是淡淡的问楚国使者,是想做泥塘里打滚的王八,还是想做楚国那个庙祭的神龟壳呢?一答一问之后,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愿做泥塘里打滚的王八。
所以庄子会在乎名利吗?当然不会。
古往今来能做到视名利如粪土的有很多,于是出现了那么多著名的隐士如嵇康、阮籍之辈,为什么他们没能成为“神人”而独庄子成为了“神人”呢?最重要的在于他看破了生死。
也许人们都知道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
庄子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人死去的只是他本来不存在的形体,也许此刻他妻子正以另一种形态重生,所以他要为她鼓盆而歌。
庄子论文

用庄子的哲学来认识一、认识庄子庄子,名周,公元前4世纪宋国人,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南游各国,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
楚国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做官,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但是他却在《庄子.天下》说自己说的话都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
”难道他是一个油嘴滑舌、好逸恶劳的人吗?那么为什么人们要称他为“神人”?我以为主要在于他做到了三点:破利、破名、破生死。
六根清静,我们称为“神人”,“神人”无所凭借、无所依靠,故而能遗世独立。
人多多少少在乎钱,因为不管是买早点还是买房子你都需要钱。
当巨大利益呈现在面前的时候,人多多少少会动心。
而庄子的第一个过人之处就在于对“利”的态度。
《庄子。
列御寇》中那个得志归来的曹商在庄子面前炫富,而庄子只是很轻蔑的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对追名逐利之徒的讽刺是何其辛辣,他又怎么会在乎“利”?此刻有人就会说,那是庄子看见别人眼红。
如果巨大的利和名放在庄子面前,不知庄子将要如何选择了。
又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楚国派人来请庄子去当丞相。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仅名利双收,而且还大权在握。
可是庄子怎么回答的呢?庄子只是淡淡的问楚国使者,是想做泥塘里打滚的王八,还是想做楚国那个庙祭的神龟壳呢?一答一问之后,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愿做泥塘里打滚的王八。
所以庄子会在乎名利吗?当然不会。
古往今来能做到视名利如粪土的有很多,于是出现了那么多著名的隐士如嵇康、阮籍之辈,为什么他们没能成为“神人”而独庄子成为了“神人”呢?最重要的在于他看破了生死。
也许人们都知道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
庄子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人死去的只是他本来不存在的形体,也许此刻他妻子正以另一种形态重生,所以他要为她鼓盆而歌。
庄子论文

读《庄子》,品庄子还记得高中时期我们学过的《逍遥游》、《秋水》吗?还记得那气势磅礴、纵横恣肆的文章,想象奇特、寓意深远的寓言吗?他是一只大鹏,水击三千,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他是一棵大树,在清风凄唳的夜色中独自看守着月亮;他是一只蝴蝶,栩栩然而舞,快乐逍遥……他,就是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字子休,战国宋国的蒙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最伟大的道家思想建构者。
其思想在中国哲学、文学以及各艺术领域产生极大的影响,他被人称为“旷放灵魂的隐士”。
他一生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个地地道道的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
老子关心政治,但庄子关心的是人类心灵的解脱。
我喜欢一个人在夜晚静静地读《庄子》。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即便是庄子研究专家对庄子的哲学现在也难以进行准确的定位,更不用说我了。
也许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也能有所感悟。
不得不说,它能洗涤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
走近庄子,虽然只是管中窥豹,虽然只能粗浅地了解一点庄子深邃的哲学思想,但能聆听到圣人的教诲,将是今人不尽的福祉!,《庄子》看起来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其实其中蕴含着大智慧。
如果真正把他和我们自己的状态联系起来,会发现庄子的悲天悯人在于他的每个故事都贴近人心。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主张逍遥。
其实,庄子的逍遥是在极不逍遥的境况下提出的,庄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战争频仍,社会黑暗至极。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庄子认为“圣人生,大盗起”,人类是因了自己的智慧才使世间变得如此荒谬。
,“智慧”乃是罪恶的根源。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死,大盗乃止”,所以他主张绝圣弃智。
浑厚纯朴的混沌,具备了智慧却失去了天性,这是混沌的悲剧。
逍遥不是书斋中沉思冥想的结论,而是在痛苦中精神探索的结果。
庄子如同一个精神探险者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智慧与勇气,帮助自己走出了困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以自己的不逍遥给予后人一条到达逍遥的捷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哲学》期末论文——《京华烟云》中的庄子之道《京华烟云》中的庄子之道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小说《京华烟云》开篇上卷卷首语便引用了《庄子》的这句话,而且卷名“道家女儿”,初看时不以为意,然而读之愈深,其蕴含道之思想,道之哲学,愈发明晰,跃然纸上,如入空灵之境,拾级而上,庄子身影愈发明朗,裙裾飘飘,其道又无限延伸,直至苍茫云海,天水一色。
读罢一本书,我总会去想这部书其意义,其价值,其所揭示的道理何在。
对于《京华烟云》,道,并不是这部小说刻意表现的主旨,然而却是一个手段,一个工具,旁敲侧击,又贯穿始终,牵引着人去探寻这个主旨外更深层次的含义。
而书中将庄子其道发挥到极致的便是那个大家庭之长,姚思安,他是一个坚定的道学主义者,眉目深锁,仙风道骨,其思想之飘逸,之洒脱,之不羁,宛若现世庄子(确切地说,应该是当时,也就是民国时期),他深信庄子哲学意义,并身体力行。
明显的是他与庄子最大的不同是比他多了一些富贵气息,却更使得这位商海大贾对庄子之道,更加游刃有余。
我之前没有读过林语堂的书,对此位文坛大家也不甚了解。
据悉《京华烟云》旨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而道家文化,相较儒家文化,分量更重。
林语堂是否也是个庄子式的人物,不敢定论,但是从他书中一目了然的对老庄之道在情感上发自内心的喜爱,在价值意义上一以贯之的肯定,足见其用生命去体验去言说的感性认识。
粗阅此书,择其道者庄者,汇其点滴,缀句成文矣。
一、养生书中说姚老先生沉潜于黄老之修养有年,可谓真正的道家高士。
从不心浮气躁,处变不惊,方寸泰然。
原因在于他本怀着道法自然的原则,另外还深谙一套养生之术。
按照道学观点,气是宇宙生成的物质载体,庄子认为气是天人合一的媒介。
人为宇宙之一物,乃为一气所使然。
气无形,故虚,集虚气可以影响人的意识,甚至影响人的身体。
可见气对于一修道之人,是何其重要而关键。
姚老先生的修炼之术,颇为经典:子夜起来,盘膝打坐于书房,渐次磨擦前额、两鬓、腮颊、下巴,然后手心脚心,然后控制呼吸,气沉丹田再运气,调理并吞咽唾沫。
这样,在刺激循环与控制呼吸之下,在深夜的寂静里,他能听到肠子里气血怎样循环,怎样汇集到丹田。
这称之为养气。
在固定的时间,磨擦手心脚心,一到感觉极妙之时,便觉气血周流,直贯两腿,浑身红润,有极为舒适的感觉之时,便立即停止,然后整身放松,躺下睡甜甜的一觉。
这颇似道教的修炼之法,我并未试过,但姚先生此法也颇奏效,吐故纳新,延年益寿,对他沉稳持重的性格也有影响。
庄子所谓养生,重在养心,不重养形。
也体现于庄子称为“心斋”的一种特殊心境。
是一种排除杂念和欲望的精神修养过程。
通过心斋,要达到虚空澄静、纯净旷达的心境。
姚思安是商贾巨子,家缠万贯,但他对此却并不在意,也不经手。
生意他不管,自有久经商海,老谋深算的大舅爷替他把持,他所要做的,就是沉心修养他的老庄之道,修养身心,以此自娱。
他的生活从容而潇洒,他厌恶囿于格式堆砌词藻排列音韵的骈文,喜欢不拘一格独立自由的桐城派文章,喜欢风格华丽的庄子文学,喜欢其譬喻富有奇趣,诙谐滑稽,几乎颠倒宇宙乾坤石破天惊的怀疑精神,令人魂魄震动。
他是天马行空思想自由的道家,他不在乎传统的礼仪道德,所以他的思想在清末民初那个时代还与不甚开化的社会格格不入,但是他乐得逍遥,也乐得如庄子所说“缘督以为经”,乐得养生。
二、云游“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逍遥”加诸于“游”,便多了闲适不拘,怡然自得,优游自在,无挂无碍。
庄子之游,是取于游戏之中所呈现出来的自由活动,并由此升华为精神的自由解放状态。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这是超越现实的精神之游,是心灵之游,虚无之游,自然之游。
庄子的游也不是身游,而是心游。
庄子的至高境界是游于人间世,以“心斋”,以“坐忘”,达到虚静恬淡终身逍遥。
姚思安的心态,便如驾鹤腾云恣情遨游,他的研读道家典籍和静坐修炼,已经使他达到道家的物我两忘之境,他不入世,也不出世,他的财富堆积如山,但是却视之如无物。
他的真正财富是享受人生的态度,只要他这份非一般富人所能拥有的财富能存在一天,他也就能享受其财富。
可以说,他是半在尘世半为仙了,心游于世,自得逍遥。
书中姚思安一共有两次大的云游,如果说第一次携子出游是为散心,是为挥霍钱财,或是如李白的乐而游历,那么第二次,则是真真正正的体道之游了。
他在接连经历了侄女和妻子的逝世之后,再次更深领悟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如他所说,出游是要寻求真正的自己,寻求自己就是得道,得道也就是寻求自己,寻求自己就是快乐。
他说他至今还没得道,不过已有洞悟造物者之道,还要进一步求取更深的了悟。
于是他剃去头发,换上粗布长袍,不带锱铢,也不许家人相送,拿了一根拐杖,走出家门,消失了踪影,修道去了。
他真是颇有庄子遗风。
庄子的自由人生境界,不宿命,亦不虚幻,游心而顺物。
庄子思想的另一面,也是栖逸山林亲近自然的隐遁,寻求山林皋壤中的乐趣。
但也不是极端的隐,还有游,因为庄子思想本身就是洒脱和不安分的。
十年之后,姚思安履行诺言,若还活在人世,便云游归来了。
十年中,他遍历名山大川,妙峰山一年,五台山一年,华山三年,还有峨眉山、天台山、普陀山……徒步而行,餐风饮露。
这被当作是道家的修炼,他的出游被当作是自我的解脱。
无钱无忧虑,随时死就死,才能像个死而复生的人,自由,逍遥,游于四方。
三、生死庄子“重生”“贵生”,但也“重死”“乐死”。
既主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又主张对死亡抱达观自然的态度,让人从对死亡的焦虑中解脱出来,以自然主义的博大胸怀面对生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每一个具体的生命存在都是有限的、暂时的,但生命的本源“道”确是永恒存在的。
天地万物的生生灭灭都是道的流变,是自然的涌现。
人若能把自己视为自然之道的产物,把自己放入自然的流行大化之中,就意味着与道同在,禀有了道的精神,成为永恒之道无限化生的一部分。
与道长存,顺应大化,生死自然。
《大宗师》篇有云:“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劳,息我以死。
”庄子对死是很看得开的,万物齐同,没有分别,所以生与死也是相同的、一致的,都是自然的变化和循环。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生和死都不是绝对,生是死的继续,死是生的开始。
乐死,也是他对死亡的超脱态度了。
于是对他妻子的死亦是如此豁达。
姚思安说在他老婆死时他没有流一滴眼泪,要问为什么,他说你们读了《庄子》就知道了。
《京华烟云》下卷卷首引用“故万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下卷是书的高潮,文章的深意也拨云见日,逐渐明朗。
由盛而衰,生死有命,国仇家恨,亦是要有心的通达,才能乐于死,安于死,安于命。
姚思安的生死观亦大多秉承了庄子的思想。
云游之前,他已把一切看得很开:生死,盛衰,是自然之理,顺逆也是个人性格的自然结果,是无可避免的。
按照一般人情,生离死别是难过之事,若当作自然之道,便可接受。
他死时也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死是“返诸于道”,生命是延续不止的。
四、自然庄子之道乃自然之道。
一切养生、云游、生死,亦都自然之理。
“心斋”与“坐忘”的目的就是达到心灵的纯粹自然;游于天地间,游于山水间,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在天地山水中感受其自然的本性;通于生死,达于生死,就是与天地自然精神相通。
天是自然之天,人是自然之人。
庄子的人生态度,是对自然的超脱,对自我的超脱,不被任何名义礼教所约束,所作所为是从于心,从于己,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
《京华烟云》一书似乎都在描述着这种自然法则,通过一个俨然庄子的姚思安,将这种天道自然,潜移默化地植入人的心中。
除去前文所说,还有若干地方可见一斑。
姚思安一贯坚持“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他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与庄子思想不谋而合,听天由命,逆来顺受,安静而淡漠。
修炼有术,以致不因心浮气躁而伤害心神。
他的这些人生哲理深刻影响了他的女儿姚木兰,他的话,他的道理,也致成为女儿的人生指南,使之从中获得人生的乐观与勇气。
一个万恶不能侵入的世界,自然是一个使人乐观奋斗的美好世界,自然活在如此的一个世界的人会有勇气,能奋斗,也能忍受。
所谓“道家女儿”,便是继承了这道家思想,并使之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将之发展。
姚思安思想开放,前卫,他的子女们因此也不受礼教迫害。
在清朝末年社会思想还未完全开化的年代,他的女儿们便免于缠足的迫害,享受“天足论”的自然观。
在对婚姻的看法上,也认为西洋的自由结婚合乎“道法自然”的原则。
他认为把青年男女的婚姻付之于不加深思熟虑的青年的盲目冲动,这种西洋的想法极微秒而深奥,正像道家的道理一样。
所以现在看来,现今社会似乎完全符合庄子的自然主义思想。
姚大爷的两项爱好,便是道教精义和科学。
他觉得这两种思想是十分协调融合的,这也许就是自然之理。
因为道家思想注重自然,而儒家重人事,重文化,重历史。
自然对人的魔力,自然中四季无终止的运行,自然中生长衰微的法则,自然中万物之纷杂无穷的类别,以及自然中难以言喻的神秘,使得道与科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然界这个宇宙,在矛盾冲突的多个力量之中,遵守着一个无关于个人的,无以名之的,默默无言的神袛所定的法则,而变迁,而变化,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就是道。
他的这些在当时丝毫不能被社会大众接受的自然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他那博学多才的女婿孔立夫,他不仅将他岳父的道义与科学的联系融入对学问的研究中,他的行为,也是姚老大爷,或者庄子的副本。
古时郑板桥嫁女儿,堪称前所未闻。
一天晚饭后,郑板桥带女儿散步,到邻近的村庄去看个朋友。
到了那儿,他对女儿说:“这是我朋友的儿子。
今夜你就住在这儿,要做个好儿媳妇。
”说完,拿着手杖一个人儿回家去了。
孔立夫效仿,将妹妹与陈三(可说是家中一个男仆,更兼书记与管家)带入西山山林,让他们完全免除结婚仪式,在此结合。
在他看来,这种婚礼正合乎道家自然主义——否定文明,返回自然,抛弃礼仪,合乎情理。
若是庄子在世,也当拍手称快。
后来此事传开,孔立夫被人认作是“共产党”,至少是极端激进思想危险分子,险陷囹圄。
于是我联想,当今共产党执政,是否也正因为顺应了这思想自由的道家哲学,而合了大多数人的意。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日军侵华,应了庄子的一句话:“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日本对中国领土的觊觎,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侵略与战争,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然法则。
“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生死循环,四季相继,战争的升华,人民的抗争,亦是自然之道,天道也。
庄子的人生观是自然的人生观,自然无为就是其核心。
安时顺命,就是合于自然之道,就要以一种悠游、怡然、旷达、超脱的自然之态来面对现实人生,安之若命,顺物自然,才能超越现实人生,才能“生而不悦,死而不祸”“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才能达到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