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论文
《庄子》研究范文

《庄子》研究范文首先,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道”是宇宙之本源,是万物的根源,是天地之所以能够存在和运行的原理。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与“道”合一的境界,通过超越自我和物质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不要强求。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随遇而安,顺其自然,达到最大的自由和和谐。
其次,庄子对人生的看法也非常独特。
他提出了“非亲非故”的观点,认为人们应该超越亲情和社会关系的牵绊,不要被名利地位所困扰。
他强调“大道至简”,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纯粹和简单,而不是追逐物质享受。
他主张放下执着,宽容待人,追求内心的清静和安宁。
他的人生观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心灵的自由。
此外,庄子对自然的理解和认知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不需要人为干预。
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体验启发了他对人类生活的思考和启示。
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习自然界的智慧,尊重自然,与之和谐共存。
最后,庄子的道德观也不同于其他哲学家的观点。
他倡导“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强调个体的人性和自由发展。
他认为道德规范应该建立在个体的内心自由上,而不是外在的权威和道德准则。
他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选择,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综上所述,《庄子》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和内涵的哲学著作。
它的思想观点和见解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独树一帜,并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对于我们理解人生、自然和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值得我们持续地深入研究和思考。
中国哲学史论庄子的自由观

《中国哲学史》期末论文论文题目:论庄子的自由思想学校:云南师范大学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XXXXX学号:XXXXXXXXXXXXX姓名:XXXXXXXXXXXXXXXXXXXXXX论庄子的自由思想摘要:“自由”这个词表面上简单易懂,实质上却很难被人理解。
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意识到人作为特殊生命体并有权力追求自由的人是庄子。
庄子的自由思想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所以基本倾向还是属于现实主义的人生哲学,其主要自由思想主要致力于作为生命解放的自由及其精神的绝对自由。
他指出,人即使处于现实的压迫和不得已之中仍可以保持内在精神的愉悦,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
关键词:庄子自由哲学一.自由思想的理论定位生命是自由的,庄子的自由思想让处于当今社会的我们意识到自由的实质和生命的最高价值,面对整日为物质财富奔波不停的人们,我们应该静下来思考下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对庄子自由意识的理解使我们既得到了心灵上的解放又能体会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庄子》显示出来的不为物役保持内心纯正的自由思想对当代人精神健康方面起到了特别意义。
总的来说,庄子的自由思想所反映的不仅是人生观的问题而且是现实问题。
《庄子》一书及其它典籍中记载的庄子生平,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庄子自由思想萌发背后的清高、孤傲、以及对心灵洁净的守望和执着提供了视角。
一是拒绝权势的召唤。
当时的社会,汲汲奔走于富贵名利之途的士人大有人在,甚至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讲原则。
曹商、苏秦、张仪之流的特点就是媚世,就是向权力献媚,就是对权势的崇拜。
而在庄子看来,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丧失生命的尊严,他愿“游天地之表,却诸侯之聘,自托于不鸣之禽,不材之木,此无意于当世者也”(《陈卧子先生安雅堂稿卷三》),他既耻于做媚世之徒,也无心做救世之士,而是选择了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的遗世独立的游世姿态。
二是倡言无用。
庄子的无用饱含了社会黑暗、生活酸楚、世态冷暖的生命体验。
庄子追求自由逍遥的人生哲学-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庄子追求自由逍遥的人生哲学-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姓庄,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哲学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的需要催生了哲学。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失道,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建立新的秩序而相互征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哲学家们更多关注的是问题,他们思考着如何使社会由无序走向有序,并根据自己学派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与同时代大多数哲学家不同,庄子更多地关心普通民众的疾苦,关注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面对人民凄惨的遭遇,庄子慨叹道: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庄子人间世》)在那样一个混乱动荡的时代,人们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究竟在哪里?人们生活的意义和追求应该是什么?这就是庄子人生哲学思考的出发点。
正如陈鼓应所言:他处世的忧患感,他的沉痛隐忍的程度,他对于时代的灾难和人群的祸患的敏感度,可以说是超过先秦诸子其他各家的。
生逢乱世的普通民众难有安定富足的物质生活,因此追求精神自由逍遥的人生哲学便成为庄子哲学的重要内容。
蒙培元认为:庄子哲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心灵的自由境界。
在庄子看来,要想达到自由与逍遥,既要以超然的态度对待外物,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又要以超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命运,做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还要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死,做到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
可以说,从个体上关心人、把握人,在中国是由庄子开始的。
一、物物而不物于物在庄子看来,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与逍遥首先要用超然的态度对待外物,即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
所谓物物,即人对物的役使,人是目的;物于物则是人被物所役使,人为工具。
人生存于,无时无刻不与他人他物发生着联系,因而正确处理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庄子认为,个体生命是的,其存在的价值不系于任何外在事物上,而在于个体本身。
课题研究论文:从“混沌之死”论庄子的“混沌”哲学

119287 哲学其它论文从“混沌之死”论庄子的“混沌”哲学庄子,一个神秘而难懂的人物。
读《庄子》,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深邃飘渺的思想领域,庄子独树一帜,是无法复制的存在。
对此,笔者将对庄子的“混沌”哲学进行一次浅析。
首先笔者从“混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入手,进而解析庄子的“无为”思想和在乱世中秉持的“混沌”人生态度,也就是笔者认为的“混沌”哲学。
笔者认为,庄子一直执行着这种“混沌”的人生理念,活出了自己逍遥的人生。
这一点,对于生活在当下比较浮躁世风中的我们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一.寓言故事“混沌之死”的解析(一)“混沌之死”简述《庄子?应帝王》篇有一则“混沌之死”的寓言: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牒鍪毕嘤胗鲇诨煦缰?地,混沌待之甚善。
?┯牒瞿北?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
”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1]这则寓言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主要叙述了中央之帝混沌因为善意对待?┯牒觯?引起了?┯牒龅谋ǘ髦?心。
于是?┯牒鐾ü?帮助混沌开通七窍来表达自己的心意,结果混沌被每日开一窍,七日后七窍通而混沌死。
现在看来,这就是一个好心办坏事的故事。
对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可以很明显地找到和?┯牒隼嗨频娜耍?他们想要用自己的好意来帮助别人,得到的结果却往往是不尽人意的。
然而庄子不仅仅是想告诉我们好心会办坏事,而是想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对待其他事物,不要强求一律。
这自然要延伸到庄子的“无为”思想,庄子通过?┯牒龅摹拔?者败之”的事例,揭示出了有时候我们的“无为”、“无用”,才是真正的有所作为、有所用处。
简单来说,庄子就是要告诉我们“无用乃大用”的道理。
(二)“混沌之死”解析“混沌之死”是《应帝王》篇的结尾,也是《庄子》整个内篇的结尾。
庄子将这个故事放在最后,已经让这篇寓言处于不简单的地位。
下面笔者将进一步深入探讨庄子寄寓在这篇寓言中的深意。
庄子哲学论文(2)

庄子哲学论文(2)庄子哲学论文篇二庄子的生命哲学摘要:作为道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学说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特立独行。
独树一帜的思想与洒脱飘逸的文风使得庄子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千年之久的思想家,其顺应自然、无名无功、精神自由等主张至今仍是人们乐此不疲讨论的话题。
立足《庄子・内篇》来解读庄子在先秦时期所形成的独特的生命观念,一方面为了阐明庄子的学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现代社会下引起人们对生命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庄子;生命观念;庄子・内篇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8-0085-02庄子独特的生命观念与其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西周末年,礼坏乐崩,诸侯割据群雄分立,战争的残酷和政治的黑暗越发让人不寒而栗,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庄子生活的战国中后期都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发剧烈。
身处乱世之中,既有投身大潮,希冀建立一番宏图伟业,实现政治抱负的思想家,也有像庄子一样选择远离政治,以出世的精神过入世的生活的隐者。
针对战国后期战乱的社会状况,庄子在《人间世》篇通过仲尼与颜回的对话,借颜回之口叙述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1]120由此不难看出,在战乱的年代,人命犹如草芥一样被人无情地践踏,滥用刑法肆意杀戮的场景频现,这一切都促使庄子开始了对于命的思考,这其中包括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寿命,更涵盖了命运命数之理。
一、安之若命在生命起源的问题上,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
“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是没有实体的虚无的存在。
在“道”的基础之上,庄子提出了“气”的思想,认为“气”来源于“道”,因此具有“道”的部分特性,而另一方面,庄子将“气”描述成一种不同于“道”的实体化的存在,认为“气”是一切有形之体构成的基础。
作为自由随性的物质,“气”的相聚即表现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能够体会到的有形可感的实体,其离散则是实体的消融,“气”的不同的存在状态所展现出来的就是纷繁的人间世。
庄子的哲学思想作文

庄子的哲学思想作文说起庄子啊,那可真是中国古代哲学界的一个超级有趣的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了我们这个有时显得有点沉闷的世界。
庄子还很看轻物质的东西。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家都在追求大房子、豪车、名牌衣服。
可是庄子呢,他觉得这些都是身外之物。
他自己住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小屋里,可能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但他却自得其乐。
他就像一个看透了世事的智者,站在一旁看着那些为了财富争得头破血流的人,摇摇头说:“你们争这些有啥用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他认为真正的富有是内心的充实。
就好比一个人虽然穿着朴素的衣服,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他心里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感悟,那他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还有啊,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也很有意思。
他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对错、美丑、善恶。
就像一只蝴蝶,在蝴蝶的世界里,它觉得自己的飞舞就是最美的姿态。
可是在人类的眼里,可能有的蝴蝶色彩斑斓才是美,那些灰扑扑的就不那么好看。
庄子就会说:“这只是你们人类的标准罢了,在蝴蝶自己看来,它不管啥颜色,能自在飞舞就很快乐。
”这就好比我们看一场辩论赛,正方觉得自己的观点天衣无缝,反方也觉得自己的论据无可辩驳。
庄子就会说:“你们别争啦,你们的对错都是相对的,换个角度看,可能就不一样啦。
”庄子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他对生死的看法上。
咱们一般人啊,提到死就害怕得不行。
可是庄子呢,他老婆死的时候,他还敲着盆子唱歌呢。
这在当时可把很多人都惊到了。
他觉得生死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是自然的循环。
人从大自然中来,最后又回归大自然。
就像树叶,春天长出来,到了秋天就落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们要是能像庄子这样看待生死,那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可能就会豁达很多。
毕竟和生死比起来,那些烦恼又算得了什么呢?庄子的哲学思想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思想能让我们在这个忙碌、喧嚣的现代社会里,找到一份宁静、自由和豁达。
关于老庄哲学的论文(2)

关于老庄哲学的论文(2)关于老庄哲学的论文篇二老庄与康德关于审美主体心理的比较摘要:老庄与康德关于审美主体的认识有很明显的异同。
首先,双方都认识到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时应摒弃杂念,庄子的“虚静”与康德的“审美无利害”都是此意。
然而庄子在虚静之中,将主体融入自然,而康德却将主体置于社会中;其次,他们都认为审美主体的审美精神是自由的,庄子以“游”、康德以“自由游戏”来表述之,而庄子的“游”是“去知”之游,康德的自由则须借助知性。
他们对审美主体的认识对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虚静;审美无利害;游;象自由关于审美心理,中西方哲学家、美学家都进行过长期而深入的探讨,基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双方的认识颇有差异,但其中又不乏一致之处。
老庄与康德对于审美主体心理的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西美学的特色。
道家以老子为祖,后世将老子思想发挥到高峰且使之成为道家正统的是庄子。
道家认为只有“道”才是美的,而且是最美的,所以他们的“道论”即是其“美论”。
体悟“道”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方式,这实际上就是审美的方式。
“他们之所谓道,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这一直要到庄子而始为显著。
”[1]故本文主要以庄子为代表与康德进行比较。
一、相同之处(一)“虚静”与“审美无利害”《老子・十六章》提出:“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复”指万物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也就是道。
此处老子提出“观”的心理前提:“致虚极。
守静笃。
”[2]《老子・十章》还提出:“涤除元览,能无疵乎”。
“涤除”,就是要求清除尘垢,保持心灵的清洁。
可见,“致虚极。
守静笃”与“涤除玄览”就是要求主体在观道之前须先摒弃杂念,使心灵澄明如水。
庄子则更详尽地论述了主体观道前的心理准备。
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心斋”、“坐忘”、“斋以静心”、“外天下、外物、外生”。
其中“心斋”、“坐忘”、“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以《庄子・达生》篇为例,梓庆“削木为锯,见者惊犹鬼神”。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庄子的人生观论文篇一摘要:庄子的哲学对国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追溯根源,庄子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在长期的战乱中,促使庄子对人、社会及整个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产生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关于人生观、人生境界、及其为达到他所要求的境界的方法的思考,本文试述了庄子关于人生的一些看法,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超脱;淡泊;自然;自由;绝对自由;情感一、庄子关于人生境界理论总的来说,庄子把淡泊、超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威王时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宁愿地清贫中快乐自由的过自己的生活,也不愿为官职所束缚自己。
庄子不仅对物质、名誉有着超然的态度,而且他把人的生老病死也同样看作一个非常自然过程。
在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学生们想将他厚葬,庄子知道后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
庄子把人的生老病死,也看作是必然的过程。
人的出生、衰老、死去都是自然规律,不纠缠在之中,并由此得到对生死的超脱。
这种淡泊、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折射出庄子的人生观,人生哲学,他关于“人生的境界”的思考。
顺应、合乎自然,即“道”。
这个“道”也即是庄子眼中的自然而然、合乎规律。
争名夺利、胡作非为、任意妄为的人生是违背自然的,企图超越生死,长生不死,更是违背自然的事情。
不难推导出庄子的“自然”与他的“道”在逻辑上是统一的。
万物出自于“道”。
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皆一万物都是由道与配,受道的制约。
进而庄子认为身为万物之中的人也是“道”的显现。
由此消除了人与万物的差异。
庄子在他的“齐物我”基础上,做到了对人生死的超越,无论是人生还是人死,都不过是“道”的表现,或说是“道”的现象的变化,本质上,“道”是不变的,人生是在万物之中,人死又归于万物,其实并无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课程论文
成
绩
课程名称庄子哲学与独立人格的培养
学院班级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051241班
授课时间2013年下
学生学号 05124045
学生姓名赵曜
庄子哲学与美学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无疑是最富有美学意味的。
庄子的哲学主题是“生命哲学”,现实人生、个体生命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
闻一多先生曾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庄子》的许多哲学命题也可视为美学命题。
庄子的生命哲学以“道“为基础,以“逍遥游“为核心,为我们呈现一个心灵绝对自由的大美至乐的境界,在美学视域下,逍遥游的境界又是审美的最高理想。
虽然庄子无意于美学,但是其具有审美艺术的哲学却对中国的古典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格,具有其他任何艺术品都无法比拟的特性,只一点不可不说与庄子息息相关。
在哲学思想上,庄子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有限,为此庄子通过自然逍遥之道,通过审美超越等手段解决了生命的有限性问题,但要完成这种超越,人还必得以现实的生命为基础,正因为现实生命的存在,人的超越才成了可能,由此庄子重视现实生命。
但庄子毕竟和儒家等别的哲学有所不同,他所重视的现实生命是排弃了存在着的现实社会的,庄子的现实生命只是那个活泼的原始生命本身以及和谐而自由的精神世界,由此推衍出庄子重自然,因而保真养性成了实现现实生命的根本。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一、自然之美
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
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
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
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
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庄子•骈拇》)马的本性是吃草饮水,翘足而陆。
伯乐却以善治马为名,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终于导致马死者过半。
庄子用一个个寓言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有保有自己天然之美
的权利,我们应该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循道而行,尊重个体的自由发展,不要强有所为。
即“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
”(《庄子•骈拇》)做到这些就是识达了生命之真,体会了自然之“道”。
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陶者治埴,则“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治木,则“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其结果是破坏了并不欲中规矩钩绳的“埴木之性”。
(《庄子•马蹄》)庄子对这些破坏自然之性,以人道害美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
矫饰就是丑。
西施经常心疼,所以捧心颦眉更添其美,因为她出于自然,有真情实感;而摹仿她的女子,虽然也捧心颦眉,并不是由于心疼,只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违反了自然,丧失了朴素的本性,因此,“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契妻子而去之走。
”(《庄子•天运》)庄子还有一段关于真的描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
也。
”(《庄子•渔父》)这里的“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
它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无饰无伪,不拘于俗,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矫饰和伪装,都是伤害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就是损害生命之真的。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只有“法天贵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不是矫饰的,而是真的,也是美的。
总之,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人们要保有这种美,一方面应该尊重物性,使万物顺其自然天性,不以人害物。
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本真,率性自然。
:应届毕业生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二、相对主义美丑观
对自然美的追求,使庄子对世俗所谓的美丑进行重新审视。
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美丑都是相对的,从而也是应该予以否定的。
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美丑观,是他建立在齐物论基础上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在美学上的体现。
庄子认为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所以万物齐一,也就没有美丑之分。
他指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庄子•齐物论》)厉是丑陋的女人,她之所以成为与西施同样的人,在于她保持了生命的自然本真状态。
所以以“道”观之,是通而为一的。
庄子还说:“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王夫之解释为:“道与之貌,则貌之美恶皆道也。
天与之形,则形之全毁皆天也。
”(《庄子解•德充符》)容貌的美丑,形态的全毁在庄子看来并不重要,只要将它们视为自然,合之于道,得之于天,它们也都是美的一种形式。
相应地,如果丧失了自然本性,再美好的东西,在庄子看来也是不美的。
“百年之木,破为犠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
”(《庄子•天地》)由于犠尊是破坏了百年之木的本性而得来的,所以它与沟中的断木一样是不完美的。
由于庄子认为“万物皆一”,他完全取消了美与丑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所以二者又可以相互转换,“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又说:“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以此完全否定了世俗美丑划分的意义。
庄子美学虽然突出地强调了美丑的相对性,但他绝不是美的否定者,他所否定的只是他认为不合理的划分美丑的方法以及由此给人们带来的不必要的烦恼。
人们如果执著于美丑的绝对划分,好美恶丑,因得美而乐,失美而悲,那就会劳形劳心,伤生灭性,这与庄子所主张的自然无为是背道而驰的。
庄子的哲学精神指向的是一种价值论哲学而不是认识论哲学。
其目的是使人们摆脱一切物役的束缚,达到精神的完全自由。
庄子要求人“无以好恶内伤其身”,当对具体的美的追求有损于生命发展的时候就要不为所动,从而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
参考文献:
【1】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
【2】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1964.
【3】何俊.儒道两家对道的阐释及其旨趣.哲学研究,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