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至人观之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庄子》研究范文

《庄子》研究范文

《庄子》研究范文首先,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道”是宇宙之本源,是万物的根源,是天地之所以能够存在和运行的原理。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与“道”合一的境界,通过超越自我和物质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不要强求。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随遇而安,顺其自然,达到最大的自由和和谐。

其次,庄子对人生的看法也非常独特。

他提出了“非亲非故”的观点,认为人们应该超越亲情和社会关系的牵绊,不要被名利地位所困扰。

他强调“大道至简”,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纯粹和简单,而不是追逐物质享受。

他主张放下执着,宽容待人,追求内心的清静和安宁。

他的人生观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心灵的自由。

此外,庄子对自然的理解和认知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不需要人为干预。

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体验启发了他对人类生活的思考和启示。

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习自然界的智慧,尊重自然,与之和谐共存。

最后,庄子的道德观也不同于其他哲学家的观点。

他倡导“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强调个体的人性和自由发展。

他认为道德规范应该建立在个体的内心自由上,而不是外在的权威和道德准则。

他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选择,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综上所述,《庄子》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和内涵的哲学著作。

它的思想观点和见解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独树一帜,并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对于我们理解人生、自然和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值得我们持续地深入研究和思考。

庄子哲学论文(2)

庄子哲学论文(2)

庄子哲学论文(2)庄子哲学论文篇二庄子的生命哲学摘要:作为道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学说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特立独行。

独树一帜的思想与洒脱飘逸的文风使得庄子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千年之久的思想家,其顺应自然、无名无功、精神自由等主张至今仍是人们乐此不疲讨论的话题。

立足《庄子・内篇》来解读庄子在先秦时期所形成的独特的生命观念,一方面为了阐明庄子的学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现代社会下引起人们对生命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庄子;生命观念;庄子・内篇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8-0085-02庄子独特的生命观念与其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西周末年,礼坏乐崩,诸侯割据群雄分立,战争的残酷和政治的黑暗越发让人不寒而栗,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庄子生活的战国中后期都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发剧烈。

身处乱世之中,既有投身大潮,希冀建立一番宏图伟业,实现政治抱负的思想家,也有像庄子一样选择远离政治,以出世的精神过入世的生活的隐者。

针对战国后期战乱的社会状况,庄子在《人间世》篇通过仲尼与颜回的对话,借颜回之口叙述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1]120由此不难看出,在战乱的年代,人命犹如草芥一样被人无情地践踏,滥用刑法肆意杀戮的场景频现,这一切都促使庄子开始了对于命的思考,这其中包括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寿命,更涵盖了命运命数之理。

一、安之若命在生命起源的问题上,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

“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是没有实体的虚无的存在。

在“道”的基础之上,庄子提出了“气”的思想,认为“气”来源于“道”,因此具有“道”的部分特性,而另一方面,庄子将“气”描述成一种不同于“道”的实体化的存在,认为“气”是一切有形之体构成的基础。

作为自由随性的物质,“气”的相聚即表现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能够体会到的有形可感的实体,其离散则是实体的消融,“气”的不同的存在状态所展现出来的就是纷繁的人间世。

庄子人生哲学对大学生思想人格的影响论文

庄子人生哲学对大学生思想人格的影响论文

庄子人生哲学对大学生思想人格的影响论文“自由观”“价值观”“技艺观”“和谐观”是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集中表达,同时也反映了庄子独特的思想内涵。

研究庄子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有着极为突出的意义。

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其思想中的核心局部,他以人生观为核心展开了对自然、生活、学习、善恶和死生的见解。

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是无待的逍遥观。

庄子告诉了我们必须要“以道观物”,才能够“无碍无待,逍遥自在”;其次,是打破相对性的价值观。

庄子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不管是利还是害,取还是舍,都是人满足人自身生存和自我开展的需要,具有不可否认的客观性质,但人生真正的价值和追求在于精神上的超越;第三,是游刃有余的技艺观。

庄子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的,技术不是手段,技术是天道的一种展现方式,要结合天道和技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第四,是致和的社会和谐观。

庄子认为人和自然之间要开展和谐,人和人之间有着和谐的关系,能够和睦的相处,要实现天和,首先必须要实现人和,从而才能够到达心和,这是一个最高的境界,也是庄子所提倡的和谐所要到达的最后的落点。

大学生在个人的开展过程中,其人格开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依赖性太强,缺乏独立性当今大学生的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具体表现为:第一,生活上缺乏独立性,缺乏自理能力,在很多生活细节方面存有依赖性。

失去了家长的庇护和宠爱,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怎么去生活;第二,学习上缺乏独立性,主动探索能力差,无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第三,存在盲从心理,缺乏自己的主见。

(二)讲求攀比,追名逐利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为丰富,金钱主义、拜金主义等一些奢侈腐化的生活思想也开始影响着大学校园。

盲目攀比、享乐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也越来越普遍。

第一,攀比心理导致许多大学生好高骛远,不着实际,不能踏踏实实学习;第二,盲目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沉迷于世俗生活,使一些大学生迷失了方向,甚至误入歧途;第三,追求享乐导致了精神领域的空虚和荒芜。

庄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与分析

庄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与分析

庄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与分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之一,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庄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庄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与分析。

首先,庄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在于他强调人的本性是自由自在的。

在《庄子》中,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应当顺应自然,不要强求、不要过度干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自在的,只有顺应自然,放下欲望和功利心,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自在与自由。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故事,如“胡蝶梦”、“大鱼之乐”等,揭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

其次,庄子对人性的分析在于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多元的。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由多个方面组成的,包括理性和感性、欲望和道德等。

他认为人的本性中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理性使人能够思考、判断,感性使人能够感受、体验。

庄子认为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但他主张要适度地满足欲望,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境界的提升。

同时,庄子也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当追求道德的高尚品质,如仁、义、礼、智等,以达到人性的完善。

第三,庄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在于他认为人的本性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

庄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他认为人的本性与宇宙的自然规律相一致,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境界的提升。

庄子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动物的形象,如“大雁之乐”、“蝴蝶之梦”等,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最后,庄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在于他强调人的本性是可以培养和修炼的。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修炼和培养来提升的。

他主张人应当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境界的提升,通过修炼和修身养性来达到这一目标。

庄子提出了“养生之道”、“至人之道”等概念,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修炼和培养,人可以超越自我,达到心灵的自在和境界的升华。

综上所述,庄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与分析体现了他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思想。

庄子论文研究

庄子论文研究

庄子论文研究概述本文对庄子的论文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其思想和主要观点。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庄子思想庄子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体心灵的自由发展。

他倡导放松并顺应自然的态度,通过内心的虚心和舒适来达到心灵的平和与满足。

庄子主张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世俗观念的束缚。

他认为人应该远离功利,追求精神的愉悦和自我成长。

庄子的主要观点1. 自由无为:庄子主张追求自由,而不是被社会规则所束缚。

他认为顺应自然,随遇而安,是实现心灵自由的最佳途径。

自由无为:庄子主张追求自由,而不是被社会规则所束缚。

他认为顺应自然,随遇而安,是实现心灵自由的最佳途径。

2. 虚无和空性:庄子强调了虚无和空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世界并没有固定的实体,一切都是虚幻的。

通过认识虚无和放下欲望,个体可以达到心灵的自由。

虚无和空性:庄子强调了虚无和空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世界并没有固定的实体,一切都是虚幻的。

通过认识虚无和放下欲望,个体可以达到心灵的自由。

3. 无为而治: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最高明的治理方式是运用非强制性的手段,让自然的力量和事物自己发展。

无为而治: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最高明的治理方式是运用非强制性的手段,让自然的力量和事物自己发展。

4. 庄周梦蝶:庄子的著名寓言故事“庄周梦蝶”反映了他对真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的思考。

这个寓言揭示了世界的无常和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可能是有限和错误的。

庄周梦蝶:庄子的著名寓言故事“庄周梦蝶”反映了他对真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的思考。

这个寓言揭示了世界的无常和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可能是有限和错误的。

结论庄子的论文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

他的思想强调了心灵自由和与自然的和谐。

通过理解庄子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在当代社会中获得启示,追求个体的平和与满足。

庄子的逍遥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启示 论文

庄子的逍遥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启示  论文

题目:庄子的逍遥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启示作者:师清媛Zhuang zi's thought of free and unfetteredon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ABSTRACTZhuangzi's thought of free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aoist thought, it advocates is a kind of easy and harmonious, transcendence and freedom , against people as "material ", despise the social climate of steep profits, and this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 the outlook on life, are often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and appear all sorts of deviation, is difficult to left the secular concept, also cannot according to their true willingness to make a correct choice. By learning Zhuangzi's thought of free and unfettered ,can help students treat money and ranks correctly, and help them to out of the r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the setbacks and adversity remain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and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life beyond the self. Based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outlook on life is a life purpose, life attitude and life valu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system elaborated the zhuangzi’s free thought of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reveals the "peripateticism" unique value in the outlook on life, in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zhuangzi's thought of free and unfettered on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and pu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n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Zhuangzi free and unfettered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1.引言庄子,原名庄周,又称庄子或南华真人,是先秦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庄子议论文

庄子议论文

【运用示例】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到浑浊的仕途。

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

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

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

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运用示例】人文素养与发展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泰然,以及一副处“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虽然我们不能达到伟人的高度,却可以构建自己的伊甸园。

构建精神的伊甸园——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萃。

(《精神的伊甸园》节选)“庄子”在“百变”运用中的拓展【运用示例】换一种角度“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看起来多么洒脱啊,“直教生死相许”的深情,就如此抛撇下了!换一个角度,其实,这只是绝情。

既然水已干涸,鱼在陆地,只能靠相濡以沫了,各自游走于大江大湖,又如何可能?就算有那样一种“万一”的可能,在经历了相濡以沫的艰辛后,哪尾鱼还能够摇摇头,甩甩尾,将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情境忘却?“相忘于江湖”,又岂是一句话那样简单?忽然了悟,世间美丽的词其实很多,但是它们表现的不是表面的形式,就是飘忽的意境,而形式与意境却是最容易风吹云散的,“相濡以沫”却是一个实在的生命过程,因为?易,因为难得,才更显其境界的深远,韵味的长,也因此才会成为生命中愈嚼愈美的词汇。

【运用示例】理性和情感;自我管理情感需要理性的约束和管理。

庄子在妻子死后从悲戚到鼓盆而歌,是“以理化情”的经典范例。

浅谈《庄子传》——折射人生观

浅谈《庄子传》——折射人生观

浅谈《庄子传》——折射人生观作者:流浪的猪终于把那本爱不释手的《庄子传》读完了,这本书是与1992年8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是王新民,曾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后任兰州大学青年讲师。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人品、还有他那富有极高美学价值的文章,都深深吸引着我。

这些天来,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品读这本书,有的时候甚至拿到课堂上去读。

嘿嘿,有时候和同学走路聊天,常常不出几句话,我就能扯到庄子身上。

看书时,当我看到动情处,我的眼眶常常湿润,看到兴奋处,我会手舞足蹈。

看到最后,我去搜百度,才知道这本书竟是作者的遗著,8月出版该书,而他于10月6日病逝,享年仅28岁,我两眼模糊,心里一阵痛。

英年早逝啊,不得不用老子老先生的话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此乃“混沌之气”也。

庄子将恬静的幸福,关在自己的心内,而将庸俗的世界,关在了自己的心外。

庄周梦蝶,是一种境界。

庄周的一生好令人羡慕,有挚友惠施,是他一生的财富,有爱妻颜玉,让他的一生不孤独。

他的无为而治,忘我忘物的心境,旁人无法真正领悟,当朋友惠施问庄周妻子颜玉“你跟庄兄过了一辈子,也没有学到他的逍遥啊!”颜玉回答说“哼!我若学到他的逍遥,我们一家早就饿死了。

”“是啊!”庄周自己都感叹,“若没有这么一个风雨同舟的贤妻,恐怕也活不到今天。

”惠施与庄周是辩友、一生的挚友,人生观、价值观总不相同,怎么就能是莫逆之交?庄子与妻子颜玉恩爱一生,相扶到老,而颜玉也根本不信他所谓的那个道。

我对这两点其实挺不解的。

关于庄子的这种哲学思想,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能找到他的影子。

比如说最近都所熟知的,冯氏冷幽默作品《非诚勿扰2》,其男一号勤奋(葛优饰),我感觉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他所谓的那个“安享晚年”、“等死的地方”,就是庄子所追求的那种自然惬意,多美的山野小别墅啊!男二号香山(孙红雷饰),面对拥挤的墓碑对勤奋说“活着扎人堆里,死了还不得清静。

”电影中的人物所表达出的那种不懈,都体现了庄子追求自我、追求自由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至人观之研究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圣人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理想人格,在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诸子依据自己的理想人格塑造各自不同的圣人形象。

有学者立足儒家圣人观的表达,试图透视中国文化的精神(王文亮:《中国圣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年版,第21-22页)。

但在《庄子》文本中,最高理想人格的内涵却非圣人所能体现。

至人虽不是《庄子》原文中的唯一代表或最高代表,但却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重要载体。

《庄子》中理想人格称呼有很多,有能力超凡脱俗的真人、神人、天人和独有之人;有具有非凡人格的圣人、大圣、君子、贤人;有无为而治的明王、“古之王天下者”和“善治天下者”等;亦有从体道的角度发展出来的“睹道之人”(本文所引《庄子》原文均出自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2年版,以下仅注篇名)。

这些理想人格的称呼体现了《庄子》理论的独特。

但驳杂不一的称呼,对解释《庄子》思想带来了困难。

《庄子》中至人现17处,笔者认为至人能够突出《庄子》独特性和后学对内篇的思想承继,彰显至人的位之至(边缘化社会地位)、德之至(安命无为)、知之至(知天知人)、游之至(登天游雾)、神之至(神秘神奇),突显《庄子》理想人格的登峰造极和难以企及的高度。

笔者借用至人作为《庄子》理想人格的代称,可以有效解析至人的内涵特征,从而解释《庄子》思想的全面复杂,探讨《庄子》哲学的演变。

二、至人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和存在方式
《庄子》中至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分为三种:人君、人臣、在野士人。

人君多为“真实”人物或历史人物,如为人熟知的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
王、齐桓公、魏侯等等。

《庄子》对他们的评价不同于其他派别,甚至《庄子》不同篇章对同一人物的评价也不同,如尧、舜等人在不同篇章中、不同故事中随缘立说、因事辩理,满足了《庄子》以不同故事表达不同观点的需要。

人臣或在野士人多为《庄子》自创的虚幻人物,或其他派别不引用、不熟知的人物。

《庄子》利用故事、寓言、神话的形式,借助虚幻人物联想模拟,表达独特理论。

这些虚幻人物要么是寓言、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肩吾、连叔(《逍遥游》)、狂接舆(《人间世》)、意而子(《大宗师》)、天根、无名人(《应帝王》)、门无鬼(《天地》)、鸿蒙、云将(《天地》)、伯昏无人和温伯雪子(《田子方》)、狂屈、无为谓(《知北游》)等,要么是社会下层代表如厄丁(《养生主》)、种树的荆氏(《人间世》)、为人缝隙衣服或簸米筛糠的支离疏(《人间世》)、为圃者(《天地》)、技术高超的车夫和善于粘蝉的驼背人(《达生》)、相马狗之徒(《徐无鬼》)等,要么是自创人物如子来、子舆、子祀,或者残疾人物如无趾、申屠嘉、哀验它(《德充符》),要么是拟古的超常之人:“古之隐身者”(《缮性》)、“古之人”(《天道》)、“古之存身者”(《缮性》)、“古之真人”(《田子方》)、“古之得志者”和“古之治道者”(《缮性》),要么是被改造过的不同于儒家或其他派别的人物,如孔子在不少篇章中被《庄子》批判,孔子及弟子也被改造成道家理想人格的形象。

三、至人超然、超脱的精神追求
至人以边缘的社会地位,保持心灵的虚淡缥缈和精神的逍遥自由,体现强大的精神超越力量。

至人以出世态度看待人世,形成至人严肃豁达、认真超脱的人生境界。

豁达超脱和严肃认真,两方面结合形成了至人心境的安宁平静。

至人的思维常从现实世界跃到玄想世界,神秘的精神体验是对玄想世界的展
示。

神秘体验使至人深感孤独,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死生、祸福、荣辱等不足以动心。

精神超脱和心灵虚淡使至人摆脱现实利害关系的牵绊,形成至人对现实的超越性审视。

承认人类的有限性,才能正视和接受无奈的现实,才能达到心灵宁静。

人类是有限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人的精神境界却可以无限提升。

个体的精神境界无论在哪个层次上,都可以无限提升。

《庄子》至人观之逍遥可能是多数人无法实现、无法追求的,但追求超脱本身就是有启示意义的。

虽然逍遥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实现的,但在追求的过程中,无论你身处哪个层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变自己痛苦、茫然的心境,得到不同程度的超然享受。

从而提升我们的胸襟,拓展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人格,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从更高层面观察、认识世界,极大扩展我们的精神境界。

在独与天地万物相往来的体验中,达至小合灵的转化和精神的高峰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