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选读课论文
庄子导读论文

曾经看过一篇小说讲述的是笔者在某天清晨去 国家公园散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当官的人。呼吸 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尘世的喧嚣都已远离,整 个世界都很宁静。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能看清 真正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什么。 当官者向笔者诉说着官途险恶,为自己一直深 陷其中不能自拔感到痛苦。他感叹着不知不觉中 大半个人生就全浪费在那虚无的名利上了。。。 笔者与他有了共鸣,两人相谈甚欢。可不久后当 笔者偶然在一个会场上见到那位曾经想远离官场 的当官者想热情地去打招呼时却被他当神经病赶 走了。
不管是官员、贤人、君主还是宋荣子、 列子,他们都“有待”,即都违背了自然 规律。很少有人愿意摒弃杂念去倾听内心 最本真的愿望,也因此他们不能获得内心 向往的真正的快乐。
或许会有很多人羡慕那些小孩子,以为他 们的世界是最美好的。其实我想说时代已 经变了,现在的孩子早已不是我们想象中 的那样单纯快乐。他们小小的年纪就要背 着沉重的书包奔跑于各个补习班之间。他 们早已被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 期望压得喘不过气。与他们相比我的童年 简直就是天堂。
还记得小时候一放 学回家就扔下书包跑 去找小伙伴们。玩得 直到妈妈们开始呼喊 自家的孩子。那时候 虽然没有像现在孩子 所拥有的那些精美的 玩具,但是我相信我 们比那些被芭比娃娃 和变形金刚围绕的孩 子更快乐,更别提那 些往返于补习班间的 孩子。
其实用庄子的思想来 解释为什么如今的孩子 不快乐很简单。那就是 他们远离了本真,不能 顺从天性而活,。我的 童年是在菜地里拔萝卜 摘草莓、在小树林里躲 迷藏荡秋千度过的。感 谢父母没有把我关在那 牢笼似的补习班。虽然 从小成绩一直在中游徘 徊很是平凡,但我觉得 很快乐。怀念那天真无 邪的笑容吗?让他们回 归本真就好。
庄子哲学论文(2)

庄子哲学论文(2)庄子哲学论文篇二庄子的生命哲学摘要:作为道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学说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特立独行。
独树一帜的思想与洒脱飘逸的文风使得庄子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千年之久的思想家,其顺应自然、无名无功、精神自由等主张至今仍是人们乐此不疲讨论的话题。
立足《庄子・内篇》来解读庄子在先秦时期所形成的独特的生命观念,一方面为了阐明庄子的学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现代社会下引起人们对生命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庄子;生命观念;庄子・内篇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8-0085-02庄子独特的生命观念与其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西周末年,礼坏乐崩,诸侯割据群雄分立,战争的残酷和政治的黑暗越发让人不寒而栗,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庄子生活的战国中后期都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发剧烈。
身处乱世之中,既有投身大潮,希冀建立一番宏图伟业,实现政治抱负的思想家,也有像庄子一样选择远离政治,以出世的精神过入世的生活的隐者。
针对战国后期战乱的社会状况,庄子在《人间世》篇通过仲尼与颜回的对话,借颜回之口叙述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1]120由此不难看出,在战乱的年代,人命犹如草芥一样被人无情地践踏,滥用刑法肆意杀戮的场景频现,这一切都促使庄子开始了对于命的思考,这其中包括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寿命,更涵盖了命运命数之理。
一、安之若命在生命起源的问题上,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
“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是没有实体的虚无的存在。
在“道”的基础之上,庄子提出了“气”的思想,认为“气”来源于“道”,因此具有“道”的部分特性,而另一方面,庄子将“气”描述成一种不同于“道”的实体化的存在,认为“气”是一切有形之体构成的基础。
作为自由随性的物质,“气”的相聚即表现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能够体会到的有形可感的实体,其离散则是实体的消融,“气”的不同的存在状态所展现出来的就是纷繁的人间世。
庄子选读论文 逍遥游

庄子选读期末考试论文分数谈是说非——读《齐物论》姓名: _____学号:指导教师:专业名称: _谈是说非摘要《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所谓内篇,乃是郭象所定,可谓庄学之内,一般认为应是庄子所著,是庄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内七篇篇目都为三字,与外、杂篇取各篇篇首两字为题不同,内篇篇目皆标明题旨,应属后人所加。
本文所探讨的《齐物论》既是其中之一。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读完全篇,着实说,由于哲学是相当难懂的一门问题,《齐物论》也甚是阅读困难,所以也只能读懂部分,至少是知道,庄子在认识论方面的重大贡献是“相对论”,他总能看到事物的“相待性”,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颠覆了那种“独尊”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是与非、此与彼,总是相对的,我也尤为喜欢“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句话。
关键字:相对性齐物齐论万物归一谈是说非——读《齐物论》目录第一章《庄子》、《齐物论》之概要1.1 关于《庄子》P11.2 齐、物、论P1第二章《齐物论》章节分析2.1 人籁地籁天籁P22.2 小聪明与大智慧P22.3 无有为有P22.4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P22.5 万物归一P32.6 德之进乎日者P32.7 长悟子谈齐物P32.8 罔两问景、庄周梦P3第三章谈是说非《齐物论》P3第四章尾声P4导言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
汉族,宋国蒙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论文

用庄子的哲学来认识一、认识庄子庄子,名周,公元前4世纪宋国人,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南游各国,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
楚国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做官,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但是他却在《庄子.天下》说自己说的话都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
”难道他是一个油嘴滑舌、好逸恶劳的人吗?那么为什么人们要称他为“神人”?我以为主要在于他做到了三点:破利、破名、破生死。
六根清静,我们称为“神人”,“神人”无所凭借、无所依靠,故而能遗世独立。
人多多少少在乎钱,因为不管是买早点还是买房子你都需要钱。
当巨大利益呈现在面前的时候,人多多少少会动心。
而庄子的第一个过人之处就在于对“利”的态度。
《庄子。
列御寇》中那个得志归来的曹商在庄子面前炫富,而庄子只是很轻蔑的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对追名逐利之徒的讽刺是何其辛辣,他又怎么会在乎“利”?此刻有人就会说,那是庄子看见别人眼红。
如果巨大的利和名放在庄子面前,不知庄子将要如何选择了。
又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楚国派人来请庄子去当丞相。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仅名利双收,而且还大权在握。
可是庄子怎么回答的呢?庄子只是淡淡的问楚国使者,是想做泥塘里打滚的王八,还是想做楚国那个庙祭的神龟壳呢?一答一问之后,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愿做泥塘里打滚的王八。
所以庄子会在乎名利吗?当然不会。
古往今来能做到视名利如粪土的有很多,于是出现了那么多著名的隐士如嵇康、阮籍之辈,为什么他们没能成为“神人”而独庄子成为了“神人”呢?最重要的在于他看破了生死。
也许人们都知道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
庄子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人死去的只是他本来不存在的形体,也许此刻他妻子正以另一种形态重生,所以他要为她鼓盆而歌。
庄子 论文

关于读《庄子》的读书报告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此次我选读的书籍是《庄子》,我想,作为一个人,读了像《庄子》这样的书籍就一定会有人生方面的诸多感受,甚至为此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人生态度,我就是其中之一,以下就是我这20几天读完《庄子》以及一些资料后的感受,请听我略作陈述,谢谢。
首先我想谈谈庄子其人,庄子一生都在追求至道,返璞归真,他把一切社会的伦理道德,包括当时人们的基本道德观念中的孝悌仁义、忠信贞濂都视为对人们追求至道的束缚给以否定,这在当时具有很大胆的叛逆精神!在逆境中寻求快乐。
总之,庄子生死观以等生死,齐荣辱始,与至道逍遥而终,这其间包含了他对于他所处时代的厌弃,也有着对生于生死的矛盾,但他于生死之中所表现的达观至今仍令人嫉妒,尽管这种生死观是终结带有感伤的成份。
我再来谈谈庄子对现实政治的态度。庄子的政治观直接来源于对所处时代的体验。他生活的战国中晚期,是一个战乱频繁、实力纷争的年代,政治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动荡与不安,正如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所写,“兵革不休,诈伪并起。”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痛苦,权术也将人们的精神推向了险恶境地,《庄子》中多次写到的战争、暴君、权臣等等,都是这种社会状况的直接体现,而讲到其根源,庄子则指向了整个登记制度、处于等级制度最上层的统治者,以及统治者用以统治百姓的仁义道德。由此,他认为当时所存在的政治制度、道德法度是完全多余的。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是浑一的,因此也就无所谓分别和不同,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基于此,庄子的政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呢?那就是能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
庄子的齐物论研讨论文

庄子的齐物论研讨论文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之一,其《齐物论》是其重要的代表著作。
《齐物论》是一篇哲学性质的文献,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之作,它的内容包括诸多思考人类存在与世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今天,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齐物论》来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哲学素养。
《齐物论》的核心思想是“物无贵贱,自有取舍。
”庄子认为,物体并没有天生的贵贱之分,这种分类只是人类社会对物品下的标签。
就其本体而言,物品的价值并不是内在的、天然的,而是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追求任何物质好处,从而避免对于物品的过分期望,也避免由于物品的失去而带来的悲痛,从而避免人与物之间的彼此限制。
庄子还认为,天地万物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互相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所谓“齐物”,就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存在,每一件物品都同样重要且一视同仁。
因此,人们不应该去追寻某种物品的贵重地位,而应当理解一切事物的相同价值和重要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庄子的思想也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同时也不应该过分地介入自然,破坏自然界本来纯洁的生态环境。
此外,在庄子看来,人类的感知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人类可以通过感知,从而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但是庄子同时也指出感知本身是具有局限性的,人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将我们所感受到的全部当作事实,应当理性地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世界。
最后,庄子还指出,要想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们应当以一种“不为所动”的状态去面对世界,即不要被外界事件所左右,并完全包容一切、接纳一切,这样才有可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当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被外部环境的改变所左右,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齐物论》是一份思想深邃的哲学文献,其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庄子论文

读《庄子》,品庄子还记得高中时期我们学过的《逍遥游》、《秋水》吗?还记得那气势磅礴、纵横恣肆的文章,想象奇特、寓意深远的寓言吗?他是一只大鹏,水击三千,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他是一棵大树,在清风凄唳的夜色中独自看守着月亮;他是一只蝴蝶,栩栩然而舞,快乐逍遥……他,就是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字子休,战国宋国的蒙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最伟大的道家思想建构者。
其思想在中国哲学、文学以及各艺术领域产生极大的影响,他被人称为“旷放灵魂的隐士”。
他一生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个地地道道的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
老子关心政治,但庄子关心的是人类心灵的解脱。
我喜欢一个人在夜晚静静地读《庄子》。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即便是庄子研究专家对庄子的哲学现在也难以进行准确的定位,更不用说我了。
也许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也能有所感悟。
不得不说,它能洗涤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
走近庄子,虽然只是管中窥豹,虽然只能粗浅地了解一点庄子深邃的哲学思想,但能聆听到圣人的教诲,将是今人不尽的福祉!,《庄子》看起来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其实其中蕴含着大智慧。
如果真正把他和我们自己的状态联系起来,会发现庄子的悲天悯人在于他的每个故事都贴近人心。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主张逍遥。
其实,庄子的逍遥是在极不逍遥的境况下提出的,庄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战争频仍,社会黑暗至极。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庄子认为“圣人生,大盗起”,人类是因了自己的智慧才使世间变得如此荒谬。
,“智慧”乃是罪恶的根源。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死,大盗乃止”,所以他主张绝圣弃智。
浑厚纯朴的混沌,具备了智慧却失去了天性,这是混沌的悲剧。
逍遥不是书斋中沉思冥想的结论,而是在痛苦中精神探索的结果。
庄子如同一个精神探险者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智慧与勇气,帮助自己走出了困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以自己的不逍遥给予后人一条到达逍遥的捷径。
庄子逍遥游思想总结论文

庄子逍遥游思想总结论文庄子的《逍遥游》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人应该如何从束缚中解脱,实现心灵的自由与逍遥的境地。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中包括超越功利心态、奉行无为而无不为、与自然相融合、无欲则刚等等。
本文将对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了超越功利心态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繁琐的纷争和无休止的劳累之中,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追求。
他将追求名声地位的人比喻为“束缚树窠”,认为这种著迷于名利的心态将会束缚人的思维和行为,使人无法真正自由地活出自己。
庄子呼吁人们要超越功利心态,摆脱对物质利益的过渡追求,去追求真正的内心自由。
同时,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一种无为的心态去面对事物,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他以大自然为例,指出大自然中的事物通常都是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运行的。
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以无为的心态去处理事务,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内心平静和自在,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与此同时,庄子强调了与自然相融合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变化。
他以水为例,指出水虽然柔弱,但却能顺势而下,无论是遇到阻碍还是障碍,都能够以柔克刚。
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像水一样与自然相融合,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最后,庄子还提出了无欲则刚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淡泊名利的态度去对待世间的事物,不要过于执着于外在的成就和物质的追求。
只有当人们没有欲望和贪婪的时候,才能真正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刚毅。
他以大樵师的故事为例,指出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会因为欲望的束缚而失去内心的坚强和自由,而那些不贪不婪之人却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和从容。
综上所述,庄子的《逍遥游》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都围绕着如何实现内心的自由和逍遥的境地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庄子》有感
姓名:
学号:
学院:
联系方式:
读《庄子》有感
《庄子》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说及思想的主要创始人,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
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作为中国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在传承并发扬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儒家、法家等其他哲学思想派别的独特思想。
他留下的传世著作《庄子》虽然有些偏激与消极之处,但其诗意盎然,哲理宏博,恢诡谲奇,汪洋恣肆,暗示性无边无涯,涵盖面无穷无尽,不但表达了他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异端思想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
郭象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
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庄子是中国最早提出人的自由的哲学家,先秦诸子乃至后世的哲学家没有谁比庄子更关注生存和自由这个人生根本问题的。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对鲲鹏、蜩、学鸠、斥安鸟的描写,暗示了“自由”是有大小的,境界是有高低的,在与蜩、学鸠、斥安鸟这些小鸟的比较中,鲲鹏具有更加宽广和雄大的自由,更加豪迈和宏伟的自由精神。
但也正是通过这种差别感,庄子也暗示给世人:即使鲲鹏,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也没有进入他所说的“逍遥”的境界,因为鲲鹏的自由仍然是“有待”的,须借助外在力量才能实现,它的自由仍然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精神境界高的宋荣子是圣人,能超越世俗观念,获得一些自由;精神境界更高的列御寇是神人,能超越世俗行为,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由。
但是他们还是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限制。
只有精神境界最高的至人,能超越自我,顺应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变化的客观规律,享受灵魂的真正自由。
“逍遥游”中的“至人”达“到逍遥”、“齐物”之境界,无所依赖,无所凭借,却是世间之至美。
首先是因精神而美,其次是因无为而美。
庄子将“至人”视为能与天地合一不辩万物的所在。
认为他顺人性、合自然,“至人”脱离了形体的残缺,求得了精神的自由。
很多人批评庄子的自由观点是逃避现实、消极避世。
也有人为庄子辩解,他是以自在逍遥于崇高精神境界来应当对残酷的现实。
所以一些伟大的观点,能否被适当利用,还是需要看个人的理解。
当然,怎样去解释更利于自己,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查阅了侯柯芳编著的《庄子》新解,觉得他对庄子理论的解释特别的好,他认为《庄子》以无己而不失己为人生理想。
“无己”即超越私欲己意制约的自我,“不失己”即不失保全本性并提高精神境界的自我。
我认为生活中不需要完全视名利为束缚自由的绊脚石,而是摒弃一些给自己带来坏处的欲望,不是要随物变化,放弃执着,而是不逃避,顺遭遇,尽人事,听天命。
包容一切,平等和谐。
在复杂多变而又充满未知与困难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有自己不能解决,超出能力范围而感到无力的事情。
这时也许你会耿耿于怀,也许因此而发奋,也许会消极逃避,也许就是顺其自然。
我不讨论究竟哪种状态更好,只想说如果是我,我希望自己不要整天被一些烦恼
困扰,特别是这种烦恼是无穷无尽的。
我希望自己能看开,对待任何事不那么执着,让自己的心更自由一些。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从前觉得是天大的事情,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
别人收到的挫败在我们看来似乎没什么不能大不了的。
当我们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时,听闻发生了天灾或是人祸,我们会觉得与这些灾难相比,我们个人的不幸是那么微不足道。
所以当一件事我们无法解决或者感到痛苦无法自拔时,不妨先放一放。
我们的知识、经验、认知与能力在不断提高,我们能承受的限度越来越大,也许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如果还不能解决,那么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又何必为了真的解决不了的事情徒增烦恼呢。
很多事情不要太执拗,换一个角度思考,给自己一点机会,也许就会柳暗花明。
不要总是把视野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我们会有更开放的心境,更开拓的看法与思维。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新闻,初中生因成绩下降跳楼自杀。
我真的觉得特别特别惋惜。
真想和她说,代表成绩的那个数字并不能代表你,代表你这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
类似的事件真的太多,似乎我们总是有这样那样不能承受的打击与挫败。
但是如果改变一下心态,很多事情都会不一样。
庄子的自由观是那么博大,但是我却愿意狭隘地把他应用在面对困难和挫折上。
因为有时候人真的很脆弱,我希望这样的“无己”、“无求”观念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韧性。
我们已是在这样弱小而沉重的肉体中了,但是我们可以获得了比之大鹏更大的自由,我们值得更自由的精神与心灵。
虽然圣人、神人、至人的境界很难到达,但是我们却也可以选择活得更加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