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获奖
(最新)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练闯考
练闯考 马(2019·江西中考) 吴伯箫 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 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长 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 说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 笑了。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罢!小小的就这样皮。 一团高兴全飞了。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 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姐姐出阁 了呢。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 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
练闯考 作用(一般包括):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心情。③烘托人物形象。④为下文做铺垫。⑤为后文的情 节发展埋伏笔。⑥对比,即“与下文××形成鲜明对比”。⑦推动情节发展。⑧交 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情景交 融。⑨设置悬念。⑩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⑪突出文章中心(主题)。⑫深化作品 主题。⑬奠定感情基调。⑭起线索过渡作用。⑮有象征意义。⑯引出下文。
练闯考 人以宁静和安慰。
6.春联是传统文化中很有趣味的语言形式,讲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境相似或 相反。成语也可以成为春联,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井然有序—杂乱无章。你 也对一对。 (1)山清水秀—( 花好月圆(花红柳绿、月明风清等) ) (2)粗茶淡饭—( 山珍海味(山肴野蔌、玉盘珍馐等) )
练闯考 5.(2019·重庆中考A卷)参照示例,请从下列备选词语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要 求:表意清楚,用上修辞,句式不限。 示例:讲台 讲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洁白的粉笔,在一片肥沃的黑土地上,耕耘着智慧和希 望。 备选词语:窗台 操场 林荫小道 示例一:小小的窗台盛放着我们的梦和远方,那里有晨晖夕照的温柔,那里有凭窗 沉思的身影,那里有远望青山的怀想。 示例二:操场如一方激情飞扬的舞台,跑道上矫健的身影,如美妙的音符,奔腾跳 跃里放飞着青春的梦想。 示例三:林荫小道如一首温柔的曲子,斑驳的阳光缓缓弹奏在石板路的琴键上,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部编版语⽂⼋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公开课⼀等奖部编版语⽂⼋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公开课⼀等奖教学⽬标:1.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内容。
2.品味重点句⼦,了解⽂章写作风格。
3.感受灯笼浓郁的⽂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课⽂内容,品味重点句⼦。
教学难点感受灯笼浓郁的⽂化内涵。
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逢年过节的时候,⼤街⼩巷都挂灯笼来营造⼀种喜庆的氛围,你知道灯笼都有哪些象征意义吗?(学⽣⾃由发⾔)在如今⼈们的⼼中,灯笼或许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们⽣活的必需品,并承载着厚重的⽂化内涵。
今天我们⼀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化韵味。
⼆、明确学习⽬标⼤屏幕显⽰学习⽬标:1.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内容。
2.品味重点句⼦,了解⽂章写作风格。
3.感受灯笼浓郁的⽂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作者学⽣介绍⾃⼰了解的作者情况,师补充、明确。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东莱芜⼈,散⽂家,教育家。
他的散⽂以质朴美著称,他善于将普通平凡的事物放在历史与现实较硬的背景下,捕捉其蕴藉深厚的诗情画意。
其作品的创作基调单纯简练,峭拔明朗,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鲜明的时代特⾊。
主要作品有《⽻书》《北极星》《忘年》等。
三、检查预习1.给下⾯加点的字注⾳。
争讼(sòng )斡旋(wò)静穆(mù)怅惘(chàng wǎng)锵然(qiāng)褪⾊(tuì)燎原(liáo)熙熙然(xī)2.根据拼⾳写出相对应的汉字。
辉huáng____ 春xiāo____领yù_____垂珠联lóng____ 夜深星lán____3.解释下⾯词语。
焚⾝:焚烧⾝体。
争讼:因争论⽽诉讼。
恐吓:威胁⼈,使害怕;吓唬。
斡旋:调解周旋。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灯笼》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分析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
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4、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
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汪曾祺所写。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童年时灯笼的回忆,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语言朴实、真挚,情感丰富,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民俗的热爱。
在教材中,本文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厚感情,体会灯笼在作者心中的特殊意义,同时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对散文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还较陌生,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来感悟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家乡、亲人的感情有着天然的共鸣,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乡土气息较重的文章产生抵触情绪,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灯笼》的相关背景信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灯笼在作者心中的特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厚感情,体会灯笼在作者心中的特殊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灯笼在作者心中的特殊意义;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厚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引导、情感体验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感悟、表达中学习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运用板书、讲解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
部编语文八下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灯笼》教学设计一、教材解析《灯笼》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
本单元课文内容体现的是民间习俗和风尚,展现的是一幅幅民俗风情画,是民间文化的个体再现。
《灯笼》是著名散文作家吴伯箫先生的作品,他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对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文章既有文化上的具体再现,也有历史的况味,更融入了家国情怀,体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灯笼》是作者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作品,尽管字里行间渗透着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烙印,但在对往昔经历的回顾中处处荡溢着孩童的心性。
所以要还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一颗空白的心”去读文本,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生活和文化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村中呵狗的老头、社戏台下闹嚷嚷的观众、摇着尾巴的大狗,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掌故的祖父,接过灯笼递来消夜食品的慈母……这些美景、情事会让学生觉得特别亲切,所以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带着兴趣入文入情,进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内在情感。
但作者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在时代洪流下的担当精神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因此,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加以启发,可以据此触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目标1.把握主要内容,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的故园情思和勇于担当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品味文章传神的细节描写。
五、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蕴含在“灯笼”中的家国情怀。
六、教学准备让学生充分预习,搜集有关文章的写作背景,加深对作者吴伯箫的了解。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出示灯笼图片)同学们,看到灯笼,你会想到什么?不同的人看到灯笼都会产生不一样的联想。
第4课《灯笼》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及重要文学典故2、概括文章的内容,感受散文的特点,即形散神聚。
3、理解"灯笼"所寄寓的情感和文化内涵4、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他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散文特点2、体会情感,理解"灯笼"所寄寓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教学难点:1、体会"灯笼"寄寓的情感和文化内涵2、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灯笼不仅仅今天是孩童们的游戏,更是传统节日欢庆的象征,其实它们在电灯出现之前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蕴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入吴伯萧的《灯笼》,去感受作者与灯笼之间的厚重情感。
二、知识备查:(一)作者介绍:吴伯箫,原名熙成,是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并成长在山东的一个农村,30年代末参加了革命。
作为一位进步作家,熙成既有才华,又有责任感,致力于推动正义事业。
当他回忆起早年的乡村生活时,自然而然地激发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背景资料:《灯笼》是一篇《吴伯箫散文选》中的文学作品,它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
所以,作者在最后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誓愿:“我愿祝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三)散文知识:散文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文学形式,它可以通过不拘一格的创作形式来展现作家的真挚情感。
散文最大的特点上"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涵盖了多种题材和写作方式,又指具有自由的结构和不受限制的风格。
“神聚”既指文章的主题突出,也指有贯穿整篇文章的重要线索。
"散文"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是表面现象,其实质都是传达情感体验。
三、学习字词和典故:齐读生字新词、重要词语意思和文学典故四、整体感知:(一)速读第2自然段:找出抒写"我"与灯笼关系的句子。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4 灯笼

4 灯笼◎文化自信: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体会作者怀念往昔生活时引发的激越的爱国热情。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分析文中描写、叙述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本文从小处写起、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的语言。
(重点)一、导入新课梅花映雪挂灯笼,福字生金万户红。
灯笼如今在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吴伯箫的《灯笼》,去感受“灯笼”的魅力。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斡旋”“怅惘”“人情世故”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938年4月辗转抵达延安参加革命。
抗战时期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著有《吴伯箫散文选》。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2.目标任务二:自读感知,梳理情节。
◎作者在文中说“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通读全文,概括作者与灯笼结的缘有哪些。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 ①村头挂灯慰路人 ②元宵灯笼看不够 ③挑灯名将表宏愿◎这些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据此给文章分段,概括每部分内容。
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第2—11段。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体说“灯笼”,写“我”对灯笼的回忆及联想。
吴伯箫《灯笼》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吴伯箫《灯笼》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吴伯箫《灯笼》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吴伯箫《灯笼》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解析《灯笼》是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作之一,在地方民俗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这首诗通过细致而富有生动感的描写,将灯笼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物体,使人着迷、感动。
同时,它也警醒人们,除了要追求明媚的光明之外,也要关注深处的黑暗以及痛苦和哀愁。
这一主题深入贴切,富有启示性,对读者的教育与熏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分析本单元主要讲授的是《中国文化常识》中的内容。
《灯笼》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是训练学生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好材料。
本次课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灯笼》的作者吴伯箫,掌握该文的语言特点、文学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同时,课堂讲解也将注重带领学生学会写诗,体验诗歌的美感。
三、优秀学案设计Part 1 知识引入1. PPT展示一个用糯米粉、水和食用色素制作成的灯笼,通过图片和声音激发学生对灯笼和诗歌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文化艺术作品并给出理由。
然后,通过学生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文学作品所代表的不同文化背景,为下一步的了解诗歌序列打下基础。
Part 2 课文探究1. 对于全文进行鸟瞰,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对于每一句话进行注释,并让学生猜想其表达的含义。
3. 分组讨论诗歌的文学特征,其中包括篇章结构、语言特点、意象象征等方面。
4. 演示老师的范文,让学生模仿写诗,应用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
在讲解之前,首先要讲解一下什么是写诗,什么是好的诗歌,然后说一下《灯笼》这首诗的好处和不同寻常的地方,让学生在写诗前切实感受到全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Part 3 拓展延伸1. 了解灯笼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学习灯笼的历史和制作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
2. 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观看电影、阅读小说、拍摄照片等方式,体验并记录生活中的种种文化精华,并进行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提起灯笼,你会想起什么?张灯结彩的喜庆,还是宫廷点缀的灯火?在点灯尚未普及的年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的脉络
2.自由读3---10节,用简洁的小标题概括各段内容
(3)祖父夜行
(4-5)慈母之爱
(6)乡俗还愿
(7)元宵张灯
(8)族姊远嫁
(9)朱红描字
(10)献帝灯笼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灯笼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A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B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母亲的头发全白了。
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C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
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默默高兴起来吧。
灯笼慰藉孤行客的心,表现家人的淳朴善良
D进士第的官衔灯还有吧,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E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
灯笼显示着主人公的地位和权势。
3.对古时候将军挑灯看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意义?
引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
的誓愿。
四.合作探究
1.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寄托了亲人们的慈爱和牵挂,作者的感激之情;美好的回忆;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2.第1节在文章中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为下文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末段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
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分析评价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作者赞颂古代将军的英勇杀敌的气概;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殷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保卫自己的家园。
五.体验反思
六.拓展延伸
1《乡愁---余光中》
2《苔-----清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