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一、道家文化简介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
道家文化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等思想。
二、无为而治的含义1.无为: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不应过分干预和改变自然。
无为就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2.而:表示顺承的关系,强调在无为的基础上实现治理。
3.治:指治理国家、管理事务。
无为而治即指在国家治理中,统治者应顺应民意和自然规律,不过分干预,让百姓自发地安居乐业。
三、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1.顺应自然:道家认为,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则,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应强行与自然对抗。
这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反对干预:道家主张不干预事物的发展,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这一思想体现在国家治理上,即统治者不应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由发展。
3.重视民意:道家强调统治者应关注百姓的需求和意愿,顺应民意进行治理。
这一思想体现了民主和民本的理念。
4.简化行政:道家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对百姓的压迫和干预。
这一思想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5.重视道德教化:道家认为,道德教化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弘扬道德,引导百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四、无为而治的现代价值1.环保理念: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民主政治:无为而治强调尊重民意,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3.简政放权:无为而治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干预,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
4.社会和谐:无为而治强调和谐共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
5.人文关怀:无为而治强调关注民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是一种强调顺应自然、尊重民意、简化行政、重视道德教化的治国理念。
道家的治国文言文翻译

夫道家治国,其道深远,非同寻常。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以道德为根本,以民为本,以和为贵。
是以,道家治国之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顺乎自然,无为而治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其道,人君治国,亦当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所谓无为,非指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违背自然规律。
人君若能顺应天时地利,不强求,不干预,则天下自安。
二、道德为本,仁爱为怀道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治国之本。
人君应以道德修身,以仁爱待人,以公正治天下。
道德高尚,则国家昌盛;道德沦丧,则国家衰败。
是以,人君当以道德为镜,自省其身,以德化民。
三、以民为本,民为邦本道家主张以民为本,民为邦本。
人君应以民众利益为重,关注民生,解决民困。
治国之道,在于让民众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人君若能以民为本,则国家必强盛。
四、和为贵,和而不同道家提倡和为贵,和而不同。
人君治国,应尊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求同存异,实现和谐共处。
和为贵,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君若能实现和为贵,则国家将长治久安。
五、节俭为本,清廉为政道家主张节俭为本,清廉为政。
人君应以节俭为本,不奢侈,不浪费,以清廉为政,不贪污,不徇私。
节俭清廉,则国家财富充裕,民生幸福。
六、无为而教,以德育人道家认为,教育应以无为为原则,以德育人为根本。
人君应重视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以德育民。
教育之道,在于启迪民智,引导民行,使民众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成为有用之才。
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道家主张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人君治国,应保持冷静,善于观察,善于应变。
以柔克刚,不仅指军事上的以弱胜强,更指政治上的以和为贵,以德服人。
总之,道家治国之道,以道德为本,以民为本,以和为贵。
人君若能遵循此道,则国家必强盛,民生必幸福。
然而,治国之道,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方能成就伟业。
愿人君以此为鉴,励精图治,造福百姓。
道德经: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无为”才是最大的作为

道德经: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无为”才是最大的作为在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叫做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当时他是这么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很多人可能见过这句话,但是却不懂什么意思,只是从片面上去理解,但是这样有些笼统。
从现实角度上来讲,道是无为的,但是我已经不代表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说不妄作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不要违背客观规律,要遵循事物本身的状态去推波助澜,尽量让他得到一个最好的结果。
那是非要按照相反的方向去做某件事,确实是费了很多力气,但是最后往往得不到什么好的结果。
老子当时所说的无为而治,主要是针对于治国,针对于君王,但是既然这个文化传承下来了,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把这句话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实际中去,从中得到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对于古代君王而言,无为而治就是要让君王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清查人心,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善于纳谏,按照历史发展的潮流来下达命令,做一个明智的君王;与此同时,还要把臣子以及百姓当作是谁,把自己当作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懂得这个道理,自然能够高枕无忧。
而且现在的人来讲,其实很多事情也是可以用无为而治来解释的。
在某个公司之中,只要制定好一个比较合适的规矩体系,领导人带头去遵守,小部分人的规范能够带动大部分人的规范,而且这种规范是一种大家自发性地去遵守,而不是强制性的。
这样一来,人的心里会有一种自由的感觉,而不是被束缚的压迫。
这样一来无为而治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到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孩子小的时候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非要按照循规蹈矩的方式去教他,让他做一个生活在框架中的孩子,往往会害了他;若是能够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且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全力的支持,我觉得我这段时间在让孩子体验到自由的乐趣,而且会对自己的追求越来越感兴趣,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原文及解释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原文及解释
名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摘自:《老子·道经·第二十五章》
解释:法:效法,学习。
自然:自然而然,当然如此。
全句译文: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赏析:此句用递推的方法向人们阐释了何为“道法自然”的原则,天、地、人才能按照各自的自然规律运行,相安无事。
道经·第二十五章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为人处世的七件事

道家为人处世的七件事道家哲学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提倡人们要顺应大自然、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让物自行其道、顺其自然。
因此,道家的人处世之道也与众不同,下面我将介绍道家为人处世的七件事。
一、淡泊名利道家的人,不追名逐利,不在乎名誉地位的高低,也不刻意追求财富。
因为这些都是虚无的,追求它们只会让人更加疲惫、迷惘。
相反,道家的人更注重内心的平静和内在的精神享受,他们相信若能淡泊虚名虚利,更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二、尊重自然道家的人相信,大自然是完美的,是典范的,所以我们应该要尊重自然,不要干涉和破坏它的运作规律。
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的一个局部,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去学会和自然融为一体,不要去与自然为敌。
三、克制欲望道家认为,欲望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之一,因为欲望不停地施加压力,让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失去平静和自由。
所以,一个真正的道家,应当有克制欲望的能力,不让欲望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而是用自己的精神力量来克服欲望,做到淡泊、无为。
四、谦虚使人进步道家强调“谦虚使人进步”,认为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不代表自己的底线被冲破,反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提高。
面对人生的诸多挑战,一个谦虚的人会勇于承认自身的不足,并努力改进自己的缺点和漏洞,从而不断进步。
五、永远保持平静“内敛而安,不以物乱其志”,直接反映了道家人的处事态度。
一个平静的人总是能够保持冷静,对待任何事情都不会盲目激动,因此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人生苦短,有一个平静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六、心地正直一个人的心地正直,是道家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它可以让我们看清世界的真实面目,让我们远离做作、虚伪以及邪恶的诱惑。
人生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需要有一个正直、纯粹的内心,才能做到无愧于心,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加坦荡。
七、无为而治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指的是顺应自然规律,让事物自自然然地发展。
道家基本思想总结

道家基本思想总结道家基本思想总结道家,又被称为道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道家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道、无为、自然、无为而治。
首先,道家强调“道”的重要性。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治理之道。
道无所名,是一种无形而存在的力量,无法言说,无法理解。
道家主张通过修身养性,通达天地的道,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其次,道家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无为并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忘却私欲,顺应自然,不与事物相争。
道家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自然规律,人应该按照这种规律行事,不强求,不干涉,任其发展。
通过无为而治,可以使人们减少无谓的忧虑和争斗,进而获得心灵的宁静。
第三,道家强调注重自然。
道家认为自然是大道的表现,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道家看来,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不去人为地破坏自然的平衡。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道家提倡提倡“无欲”和“无我”的思想。
无欲是指不陷入名利之争,不执着于功名富贵。
道家认为,人若孤欲,则会忧虑烦恼不断,无法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因此应当懂得知足常乐。
同时,道家主张“无我”,即摒弃自我,超越个人欲望,追求超越自我的境界。
只有干净的心灵,无杂念的状态,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快乐。
道家基本思想的核心是“道”,也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修身养性,顺应自然,不与事物相争,注重自然,摒弃私欲,追求无欲无我之境,人可以达到内心的宁静,超脱纷扰,与大道合一。
道家的基本思想对于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生活、如何与他人、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如何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道家基本思想的核心是追求道的境界和顺应自然。
无为、自然、无欲无我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通过修身养性,人可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与大道合一的境界。
道家的基本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现代社会的人们提出了重要的价值观和生活的指导。
道德经《无为而治-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无为而治-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无为而治-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二章]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精选资料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就对地球的生态环境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激励下,社会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得到迅猛发展。
科学水平的迅速提高使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给社会及人类自身带来的种种便利时,也引发了人类驾驭客观世界的欲望的不断滋生,从而给自然生态平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危机。
从人类的长远发展来看,如何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自然、人类的和谐和共同发展,就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和谐”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和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和传统哲学中一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道家学派的经典《道德经》中,老子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深邃的见解,其隐含的生态伦理观念对我们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
一《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其内容却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政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里构想的生态理想社会是建立在“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之上的,其生态伦理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道”为主宰、“道法自然”的整体生态观。
道”是《道德经》全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老子的“自然和谐”理念是建立在“宇宙的本体论”之上的。
“道”是什么?老子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它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为天下之母,是宇宙的本原。
“有物混成,为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1}老子强调“道”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不依赖万物而运行,它生生不息,主宰一切。
人世之间的秩序、社会生活的嬗变、沧海桑田的转化,归根到底,都是“道”的衍化与外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有人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老庄。
当我们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不断进取时,也不能忘却对自己内心平静的一种追求,毕竟我们去努力了,并不一定都是有结果的。
在政治上可能儒家法家更能一展所长,发展到今天,道家更倾向于内心的诉求,一种心理的平衡。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汉初的黄老之学,魏晋的玄学都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
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传说中的老子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有个传说讲的是孔子见老子。
孔子向老子问道。
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
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
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
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
这个时候孔子顿悟。
老子即闭目养神,孔子便悄悄离去。
圣人碰面,没有高谈,也无阔论,寥寥几句,来无影、去无终,可谓“大道无形,道在口中”。
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柔弱胜刚强,刚强的牙齿已经掉了,但柔软的舌头依然存在。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至于庄子更是逍遥。
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
楚威王想请他来辅佐朝政,派两个使者带上许多珍珠玉帛,在濮水岸边见到隐居在此钓鱼的庄子,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对话,很是精彩。
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意思是说让庄子去做官)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他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大家可以多看看,真的是行云流水。
2、道家的一些思想:1)道。
什么是“道”?道”的概念是老子提出的,用以说明宇宙的本原、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等等。
道的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道家不同的哲学语境中,其侧重涵义有所不同。
“道”是一种哲学。
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
道家把“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论体系,这与《易传》所提出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类。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
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
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
简单的说“道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是宇宙的本原”。
怎么样,信息量过大感觉晕了没?知道为什么后来称为“玄”学了吧。
这个“道”是最难解释的,有时候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老子自己都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便不是永恒之道。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吕克贝松的电影《超体》,最后一句:I AM EVERYWHERE,lucy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我认为跟中国所谓的道有很大相通之处)我们应当“知道、明道、得道、守道”。
所以大家明白“知道”应该怎么读才对了吧,“知.道”。
2)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的最基本特征是“无为”也就是“道法自然”,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发展,“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从而成全了万物,故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不过人道的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
在老子看来,不作过分的人为努力,过自然而简朴的生活,就是尊道贵德;人生的最佳境界是不为外物所累。
要有逍遥精神,不放纵但要达观。
这种思想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主张「无为而治」,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辩证思想在《老子》一书中,提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柔弱胜刚强」这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是非常可贵的。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是因为丑的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是因为恶的存在了。
这种观点是不是很有辩证性?!还有,“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想想这句话:崇拜清官的时代是不幸的时代,一样的道理。
所以老子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心无邪念,故不需用“仁、善、义”而压制邪念。
所以“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对于使民无知无欲有些人认为老子在愚民。
当然,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老子的思想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
我们心中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我认为就像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其实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一样,他提出“无知、无欲”并不是绝对的,所以没有必要钻牛角尖。
4)齐物论庄子相较老子更有一种洒脱和浪漫。
用了浪漫这个词,主要是他的文章写的太气势磅簿、逍遥自在、天马行空、卓尔不群,有一种美感在里面。
《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篇目。
“齐”就是“一样”的意思。
齐生死、齐万物。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我们大都听过庄周梦蝶的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庄子用这个浪漫的故事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万物合一的思想。
这种“齐生死”,超越生死、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在庄子眼中,才是绝对的自由。
如果这种思想极端发展的话很容易坠入“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
注:1、老子后来被道教塑造成神话人物:太上老君,炼丹,坐骑是青牛。
2、作为儒家思想之一,孔子时代并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这一概念,而是道家思想代表庄子所提出,但其思想内涵与孔子在《大学》所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把个人修身的好坏看成政治好坏的关键这一观点相吻合,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步骤)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
(过于强调“慎独”自己监督自己)“内圣外王”这一儒家思想(道家最先提出来的)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以及哲学等产生重要影响。
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庄的思想需要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