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读老子《道德经》一得
道德经读后感10篇

道德经读后感10篇道德经读后感10篇 读完某⼀作品后,相信⼤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是⼩编精⼼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道德经读后感1 这是⼀篇迟交的作业,师⽗在暑假就让我写了,可是⼀直俗务缠⾝,往往有所得时也没有什么时间写下来,今天正好有空,赶紧抽空码⽂。
《道德经》,⼀部著作,在短短五千⾔⾜以让世⼈细细品读⼀⽣。
第⼀次看时我只是当成课外的读物⼀样看,⼀⽬三⾏,粗粗扫过,只觉得这篇韵⽂哲理诗在努⼒向我们阐述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但具体是什么,根本不得⽽知。
第⼆次,结合很多资料去看,发现很多⼈⽤庄⼦的《天下篇》来概括其旨:“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澹然独居神明居。
……建之以常⽆有,主之以太⼀,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 其说⼤体从天⼈合⼀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发明修⾝治政等⼈道。
所谓“⼈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然。
道之理则,分⽆、有⼆⾯。
道常⽆,⽆名⽆形,先于天地⿁神,⽽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天地万物,具⽆穷之⽤。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有之⽤,常以⽆为本,“有⽣于⽆”。
圣⼈体道之⽆,法道之⾃然⽆为,以之修⾝,当⽆欲⽽静,⽆⼼⽽虚,不⾃见⾃是,⾃伐⾃矜,为⽽不持,功成⽽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为之事,⾏不⾔之教”,还⼑兵,离争⽃,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实腹,⽆知⽆欲,则⽆为⽽治。
“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它以⼤部分内容劝告⼈们要慈善俭朴、谦虚处下、忍让不争、公正⽆私、淡泊名利、知⾜常乐;教导⼈们要诚实守信、和蔼可亲、和平相处、互相帮助、宽容⼤度、以德报怨、先⼈后⼰、舍⼰为⼈;⿎励⼈们⽆为守静、顺其⾃然、清⼼寡欲、修道修德;告诫⼈们不要发动战争、不要⼲预⾃然;引导⼈们正确地认识世界、积极地⾯对⼈⽣…… 以上很多都是别⼈的思想,对《道德经》作出的简单概括。
《道德经》读后感(13篇)

《道德经》读后感(13篇)《道德经》读后感1一、看作者,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史官是整理和编纂史料史书的职位,所以老子博闻强识,在写书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文献积累和对名著的毕生研究。
二、看哪些人研究过《道德经》并且取得了些怎样的成绩?这里以曾国藩和马云先生为例。
曾国藩在他告老还乡、在老家湖南修养的时候,因为经历了亲人去世,又感慨自己不得志、效力朝廷时上下关系总处理不好,终日苦闷、哀愁。
一天,他偶遇一位老中医,告诉他,你肝火太旺,去读《道德经》!看完道德经的他连连感慨,这本书如此的宝贵,原来我的答案就全在这里面!于是他为了将书的内容吃透,就随身携带,一遍一遍的朗读,一篇一篇的背诵,书不离身。
曾国藩获得什么样的成绩呢?他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并且,在晚清的动荡复杂的时期,曾国藩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善终的官臣。
第二位成功人士,马云,他创造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互联网帝国,阿里巴巴系,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购买,以及帮助了那些在偏远地区的人们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马云先生走到哪里都一直揣着的一本书,就是《道德经》。
其实中国的领导人无不是老子的粉丝,他们都无不是《道德经》的虔诚的学生。
所以《道德经》对于国家、和企业领导人来说都是必取之经。
三、要看他的同类人怎么评价他。
老子是哲学思想家,那么同类人是如何看待他的呢?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源。
在他的眼中,老子是他唯一承认的中国千年来的思想家。
这是在他研究了中国数千年古代的、当代的思想家之后所给出的一句评价。
当然中国也并不匮乏像老子一样伟大的思想家。
四、看发行量: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就是《道德经》,在德国,道德经的地位仅次于《圣经》,在西方国家,一个出版物能够与圣经的普及度相媲美,足可见它的重要程度。
五、看这部作品的思想发源。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毕生研究《易经》,《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
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

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篇1)《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
《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读完道德经后感受颇深,它让我明白应该如何更好地去生活、工作。
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
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
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
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
所以教导我,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得做到真实待人。
工作中总会有些意见和观点不统一的地方,所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
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有问题大家多沟通讨论,互相尊重,将问题矛盾化解。
还告诉我要去做一个聪明的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
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给我的启示就是得多学学技能,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要牢记,多去看看结合工作专业方面的书籍知识,多学习,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指教,这样当你心中明白,就遇事不慌,合理操作,解决突发事件。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
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
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
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
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
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
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
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我们单位就有很好的传统,如一日捐活动,如工会的义卖活动等等,大家都积极踊跃参与了进去。
工作中也是,当别人有困难时,尽力去帮助他。
道德经读后感无为而治不为而成

道德经读后感无为而治不为而成道德经读后感无为而治,不为而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原典”。
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名著,它引导人们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追求无为而治、不为而成的道德境界。
我在阅读《道德经》之后,深受启发和感悟。
首先,《道德经》关于无为而治的理念给我很大的触动。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于忙碌而忽略了心灵的宁静。
《道德经》告诉我们,宇宙自然的运行并不需要过多的干预与干扰,因为这样只会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同样,人类社会也需要顺应自然法则,用无为而治的智慧应对复杂的挑战和问题。
放下执念,顺其自然,才能体验到生活的真谛与意义。
其次,我被《道德经》中的“不为而成”理念所震撼。
现代社会对于成功的追求往往伴随着焦虑和竞争。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通过无欲无求的境界,我们能够达到事事顺利的境地。
“不为而成”并不意味着不做事情,而是通过顺势而为,随缘而动,不执着于结果,自然而然地实现事物的发展和完善。
这种宽松而包容的态度,在当今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给予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另外,无为而治和不为而成的理念也让我思考到领导和管理的问题。
现代社会中,许多管理者追求权力和控制,忽视了团队的自主性和发展潜力。
然而,《道德经》强调领导者应该具备谦逊和包容的品质,与团队保持和谐的关系,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引导团队的发展。
同时,不为而成的理念也提醒领导者要给予员工更多的空间和信任,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只有通过合作和团结,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最后,道德经中提倡的无为而治和不为而成的理念也给我个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启示。
在现代社会的浮躁和焦虑之中,我们常常追逐名利和物质成功,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富足。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明白了放下执念,顺其自然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接受自然的变化与选择,以宽容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并且发现其中的乐趣和启示。
总之,道德经中关于无为而治,不为而成的理念给予了我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7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7篇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1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
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
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
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适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2《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
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
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
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
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1《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
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
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
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
“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
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小心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
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著名诗句

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著名诗句
1、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
——战国庄子《齐物论》
译文: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译文: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大地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大地运行的法则是以这天的法则为法则,天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译文: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译文: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5、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清代张维屏的《新雷》
译文: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每当寒冬将尽便促使春意萌生。
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包含了丰富的哲学、伦理学和政治思想。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1.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世间万物的运行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是自然的,而非人为的。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老子主张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强调的是在治理社会时要尽量减少干预和强制,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由发展。
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于自由和个体权利的尊重,也提醒人们要避免过度干预和强制。
3. 道的和谐法则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遵循一定的和谐法则。
这些法则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自然存在的。
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一种典型的和谐法则。
它强调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以实现整体的和谐稳定。
4.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
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
在老子看来,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同时,人类也应当认识到自己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要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5. 修身养性在个人修养方面,老子主张“修身养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外界的影响而逐渐变得复杂。
因此,人们需要通过修炼身心来回归本性,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完善。
6. 处世之道在人际交往方面,老子主张“处世之道”。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谦虚、宽容、诚信的态度来对待他人,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他也强调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善于把握时机,善于应变。
7. 治国安邦在治理国家方面,老子主张“治国安邦”。
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实行宽严相济的政策,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同时,他也强调了领导者要有远见卓识,善于任用贤能之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8. 军事思想虽然《道德经》并非一本专门论述军事思想的著作,但其中仍然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军事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心得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读老子《道德经》一得
严春忠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人们对其研究探讨从未间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是其思想精髓,值得认真研究,深刻思考。
一、
“天人合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养生和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
《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从“道”的概念出发,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
“道”是虚空之间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难以言说的,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常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就是这样一种似无而有,似有实无的东西。
“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
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
当证明了天道自然,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认为天道是人们行为应该效法的原则。
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老子发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
当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并且是一种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
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久。
人们效法天道,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态。
老子认为,要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人们就必须要按“道”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
思想上要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虚静自守,包容一切;行为上要物我两忘,卑贱下处,柔弱守中,处于无争、无为、无欲的状态;待人上不骄不躁,诚恳谦虚,只作奉献,不求索取,行不言之教,处无为
之事。
所有这些,既反映了“道”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概括了中华文化关于做人的美德,也揭示了人类养生的要诀。
人们若能真正按“道”的要求修身养性,进入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境界,就能海涵自然精气,滋心养身,延年益寿。
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可以从人患疾病时其症状变化中得到验证。
人的疾病产生,是由人体内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正不胜邪致使阴阳失去平衡的结果。
其临床症状表现,又与天气的阴阳消长相关,大多数疾病在上午和白天症状较轻,而到了下午和晚上,其病症就会加重。
原因是上午和白天,人体阳气增强,又得天之阳气的帮助,则阳盛阴衰正胜邪,故病症就减轻;而下午和晚上,人体阴气渐盛,又遭天之阴气的侵袭,则阴盛阳衰正不胜邪,所以病症加重。
此外,有些时疫性的疾病,往往随着季节性的变化而产生或消失,就更能说明“天人合一”的道理了。
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且人数少,生活需求简单,易于得到满足,人对自然界的侵害不明显,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开始对自然界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造成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当今世界人与自然无法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突发性的暴风、暴雨、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
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文明的发展,大量的废物和废气任意排放,给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对地表和地下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和地壳结构,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大国搞军备竞赛,无限止进行空中和地下核试验,破坏了大气层和地壳的相对稳定结构。
16
读书心得
二、
“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事物间的关系,是人们处事必须遵循的原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在分析研究了宇宙各种事物的矛盾,找出了人、地、天、道之间的联系之后,所作出的论断。
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人受大地的承载之恩,所以其行为应该效法大地;而大地又受天的覆盖,因此大地应时时刻刻效法天的法则而运行;然而,“道”又是天的依归,所以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则周流不息;“道”是化生天地的万物之母,其本性是无为的,其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的,这又好像“道”是效法“自然”的行为,因此说“道法自然”。
实际上“自然”是“道”的自性,“道”本来就是自然无为的
人们根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从思想和行为上仿效自然,以确定处事原则。
按照自然的要求处事,就要时刻保持清静无为,谦卑自处的心态;办事要顺应民心,遵从自然法则,做到量力而行;始终不好胜争强,而要大智若愚,能委曲求全;还要不追求名利,事成后就功成身退。
所有这些处事原则,既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也概括了富有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继承和发扬的。
事实上,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也可看作是不自觉地运用了“道法自然”的结果。
人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化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研究,发现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等不同层次水平上的一些特殊规律,可以应用到现代工程技术上来,提出了仿生学和生物工程的理论。
在宏观上,仿效自然界的鱼、鸟、蝙蝠、蛇等生物器官与自然界的空气、水等自然界物质的特殊关系,设计制造出各种不同形态和性能的轮船、飞机、声呐、雷达、响尾蛇式导弹等,使其性能出现了飞跃。
在微观上,根据生殖细胞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蛋白质和遗传物质DNA 等生命物质的结构和性能,模拟生殖环境,让人工授精卵在试管内繁殖,产生出试管婴儿;运用生物工程技术,人工合成胰岛素等蛋白质;对人体的遗传基因进行科学分析,用生物技术诊治
遗传疾病。
以上事实说明,我们对“道法自然”理解和运用,不能持消极和被动态度,而应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细致观察的基础上,不断地分析自然现象,认清自然中的奥秘,探索自然规律,然后按照规律开发和利用自然,使之产生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
三、
“无为而治”强调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人们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
依据“道”的理念看世间万事万物,其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天地万物如此,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也应该如此。
人要按照“道”的“自然”和“无为”的本性,保持“清静无为”状态,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尺度,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规律,而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横加干涉,使之最后出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局面。
天下之事物极必反,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成事之人,常以柔弱自处,大智若愚,反而成就他千古流芳。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将老子这种思想,归结为“清静自正,无为自化”。
很显然,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做,而主要是指处事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其自然发展,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而决不能理解为什么都不想、不做,结果什么事都会自然而然的办好。
唐代李世民选择“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理天下的指导方针,坚持“以静养民”的治理方略,造就了“贞观之治”那样稳定而又繁荣的局面,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对外不侵略,对内不扰民,不加重百姓税负,让百姓休养生息,才出现“无为而治”的效果。
自然、无为虽然很好,但现实中却很少有人能够实行。
纵观世界各地,有的总想有所作为,机关算尽,反而不得成功;有的个人意愿想把国家治理好,采用了种种措施,最后却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有的不择手段拼命积累财富,却招来盗贼等祸害;有的拼命饮食营养补药,却促成了夭亡短寿。
所有这些,很重要的原因是私心欲念太重,刻意追求自己的目的,无法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最终物极必反,走向自己的反面。
26
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