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超详细道德经原文注音版)(精华版)

超详细道德经原文注音版)(精华版)

道德经原文第一章d ào k ěd ào , f ēi ch án g d ào 。

m ín g k ěm ín g ,f ēi ch án g m ín g道 。

可 道 , 非 常 道 名 可 名 ,非 常 名w úm ín g ti ān d ìzh īsh ǐ,y ǒu m ín g w àn w ùzh īm ǔ。

g ù无 名 天 地 之 始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ch án g w úy ùy ǐgu ān q ími ào ; ch án g y ǒu y ùy ǐgu ān q íji ǎo常 ( ji ( ji 无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欲 以 观 其 徼ào )。

ào )。

c ǐli 此 ǎn g zh ět ón g ch ūér y ìm ín g ,t ón g w èi zh ī两 者 同 出 而 异 名 ,同 谓 之xu án , xu án zh īy òu xu án ,zh òn g mi ào zh īm én 。

?玄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第二章ti ān xi àji ēzh īm ěi zh īw éi m ěi ,s īèy ǐ。

ji ēzh īsh àn?天 下 皆 àn 善 知 美 之 为 美 ,斯 恶已 皆 知 善zh īw éi sh ,s īb ùsh àn y ǐ。

道德经注音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全文及译文《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道德经注音部分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参考!道德经注音部分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音版道(dào) 可(kě) 道(dào) ,非(fēi) 常(cháng) 道(dào) ,名(míng) 可(kě) 名(míng) ,非(fēi) 常(cháng) 名(míng) .无(wú) 名(míng) ,天(tiān) 地(dì) 之(zhī) 始(shǐ) ,有(yǒu) 名(míng) ,万(wàn) 物(wù) 之(zhī) 母(mǔ) .故(gù) 常(cháng) 无(wú) 欲(yù) ,以(yǐ) 观(guān) 其(qí) 妙(miào) ,常(cháng) 有(yǒu) 欲(yù) ,以(yǐ) 观(guān) 其(qí) 徼(jiǎo) .此(cǐ) 两(liǎng) 者(zhě) 同(tóng) 出(chū) 而(ér) 异(yì) 名(míng) ,同(tóng) 谓(wèi) 之(zhī) 玄(xuán) ,玄(xuán) 之(zhī) 又(yòu) 玄(xuán) ,众(zhòng) 妙(miào) 之(zhī) 门(mén) .译文此章为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话,那么它就是平常的“道”但如此章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名”如果要用语言来表述的话,那就是平常的“名”但是如此章所说“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名”也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这里有些人会误解说明一下,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但是本章所表述的并非普通的“道”)“无名”的“无”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道《道德经》全文注音版、译文

道《道德经》全文注音版、译文

道《道德经》全文注音版、译文《道德经》李耳【春秋】《老子》第一章道(dào)可(kě)道(dào),非(fēi)常(chánɡ)道(dào)。

名(mínɡ)可(kě)名(mínɡ),非(fēi)常(chánɡ)名(mínɡ)。

无(wú)名(mínɡ)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有(yǒu)名(mínɡ)万(wàn)物(wù)之(zhī)母(mǔ)。

故(ɡù)常(chánɡ)无(wú),欲(yù)以(yǐ)观(ɡuān)其(qí)妙(miào);常(chánɡ)有(yǒu),欲(yù)以(yǐ)观(ɡuān)其(qí)徼(jiǎo)。

此(cǐ)两(liǎnɡ)者(zhě),同(tónɡ)出(chū)而(ér)异(yì)名(mínɡ),同(tónɡ)谓(wèi)之(zhī)玄(xuán)。

玄(xuán)之(zhī)又(yòu)玄(xuán),众(zhònɡ)妙(miào)之(zhī)门(mén)。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天(tiān)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之(zhī)为(wéi)美(měi),斯(sī)恶(è)已(yǐ)。

道德经-注音版完美版

道德经-注音版完美版

埏 埴 以 为 器,当 其 无,有 器 之 用。
záo hù yǒu yǐ wéi shì dāng qí wú
yǒu shì zhī yòng
凿 户 牖 以 为 室,当 其 无,有 室 之 用。
gù yǒu zhī yǐ wéi lì
wú zhī yǐ wéi yòng
故 有 之 以 为 利,无 之 以 为 用。
天 门 开 阖,能 无 雌 乎?
míng bái sì dá néng wú wéi hū
明 白 四 达,能 无 为 乎?
shēng zhī xù zhī shēng ér bù yǒu wéi ér bù shì zhǎng
生 之 畜 之, 生 而 不 有,为 而 不 恃, 长
ér bù zǎi
shì wèi xuán dé
夫 唯 不 争 ,故 无 尤。
-8-
第九章
chí ér yíng zhī
bù rú qí yǐ
持 而 盈 之,不 如 其 已;
chuǎi ér ruì zhī
bù kě cháng bǎo
揣 而 锐 之,不 可 长 保。
jīn yù mǎn táng mò zhī néng shǒu
金 玉 满 堂,莫 之 能 守;
ér yù chū
而 愈 出。
duō yán shù qióng bù rú shǒu zhōng
多 言 数 穷 ,不 如 守 中 。
-5-
第六章
老子《道德经》
gǔ shén bù sǐ
shì wèi xuán pìn
谷 神 不 死,是 谓 玄 牝。
xuán pìn zhī mén shì wèi tiān dì gēn mián mián ruò cún yòng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带拼音)_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带拼音)_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带拼音)_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第一章•dào道•kě可•dào道•,•fēi非•c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iān天•dì地•zhī之•s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mǔ母•。

•ɡù故•c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iào妙•;•c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iǎo徼•。

•cǐ此•liǎnɡ两•zhě者•tónɡ同•c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wèi谓•zhī之•xuán玄•。

•xuán玄•zhī之•yòu又•xuán玄•,•zhònɡ众•miào妙•z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tiān天•xià下•jiē皆•zhī知•měi美•zhī之•wéi为•měi美•,•è恶•yǐ已•。

•jiē皆•zhī知•shàn善•zhī之•wéi为•shàn善•,•sī斯•bú不•shàn善•yǐ已•。

55章《道德经》精解及译文

55章《道德经》精解及译文

55章《道德经》精解及译文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婴儿是老子心中的神物,因为婴儿是生命的开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52章),天下的开始和生命的开始与道最为一致,婴儿的太和之气充盈,道性犹在。

世人喜欢壮年,老子告诫“物壮则老,谓之不道”,生命长大是离道愈远,正像树长大离根愈远一样。

树要归根,人要复性。

第16章和第26章都宣说归根复性,老子宣说《道德经》,以复性为本,此章以婴儿为喻,要求世人恢复自己的本性,回到生命的起点。

世人都有自己美好的婴儿时代,但随着一天天长大,美好的婴儿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世人盼望自己快快长大,父母盼望婴儿快快长大,这已经是世人的“共识”。

老子突然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显然告诉世人另一条真理。

在世人眼中,长大是一种收获,在修道士眼中,长大是失去本性,失去淳厚之德。

世人由幼而壮,由壮而老,最后由老而死。

肉体已经显形,从柔弱的和气转化为刚强的血肉之躯,劫数使然,长大是不可避免的。

但老子《道德经》不是肉体之经,而是心灵之经。

肉体虽然会“壮”,壮则会老,老则会死,这是肉体的法则。

但心灵没有显形,心灵不皦不昧,不温不凉(王弼语),因此心灵依然是妙,妙则不会壮,不会老,不会死。

让肉体不会老是做不到了,让心灵不会老是做得到的。

老子以婴儿为喻,希图唤醒世人的内明心,让心灵恢复婴儿般的活力。

世人愚蠢的认为,肉体必然会老去,心灵也必然会随着肉体的老去而老去。

老子此章经文宣说了心灵不老之妙法。

第五十五章经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经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河上公注:“谓含怀道德之厚也。

神明保佑含德之人,若父母之于赤子也。

”婴儿是道德的化身,含德深厚无比。

所以神明保佑含德深厚之人,如同父母保护赤子。

上章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此章进一步宣说如何修身。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转载——【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含德之厚”,“含”者,藏蓄而不露。

“厚”者,纯全而不薄。

全句之意,即含藏道德深而厚。

有厚德之人,天地像父母关爱孩子般地呵(hē)护。

人之天德,皆含于本性之中,无论贵贱贤愚,个个都是自然具足。

但人因后天欲望过强,损德败性,德性渐失,德能不足,故不能合道,只能顺人道下滑。

上德有五,五德分层,如仁德之爱,义德之利,礼德之敬,智德之明,信德之忠(中),皆是性中本来所含藏,从先天带来,因感而用。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礼者,忠信已薄,人心必乱。

所谓德,应当是唯道是从。

失道而后德。

失道才需重德、修德、守德。

礼义仁德,都是道的人格体现,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赤子”者,如婴儿呱地一声,脱离母腹,浑浑沦沦,一团天真在抱,无知识,无念虑,静与道同,动与天随,性中之天,纯是一派先天状态。

初生婴儿之体,真气充足,皮肤色赤,故称为“赤子”。

“比于赤子”之句,是言人体性命的自然合一。

人身本是半阴半阳之体,其性虽善,但因累世的积尘所蒙蔽,历劫轮转中造业的消耗,所以性德已不完备,性光已残缺不全,故失道而成为人身。

若能知返而修,修心累德,全天命之性。

少私寡欲,清静心身,本性不迷。

修性炼命,苦修苦证,刮尘不止,炼己不断,精诚所至,五德必全,性命双了。

返老还童,乃至返到娘未生前的真面目。

至此,则妙性圆明,真性显现,做人做事,无不自然;德光之明,无不朗照。

纯纯然,人欲之私净尽;浑浑然,事物之理自明。

五德养到此等纯熟境界,则天地之大,皆在我德的包涵之中;万物之多,皆不出我性心之外。

《道德经》 第56章 知者不言 原文释义解读

《道德经》 第56章 知者不言 原文释义解读

第56章知者不言【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

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注释】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说,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

另一种解释是,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

还有一种解释是,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得“道”。

此处采用第二种解释。

2、塞其兑,闭其门:塞堵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此句意为挫去其锐气,解除其纷扰,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尘世。

4、玄同:玄妙齐同,此处也是指“道”。

5、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这几句是说“玄同”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的范畴。

【译文】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

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

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导读】四十二章和前一章讲的都是“和”,这一章接续前章,重点讲的也是“和”。

四十二章说“冲气以为和”,是讲事物矛盾着的双方,经过斗争而达到和谐与统一。

前一章讲的“知和曰常”,即以和为事物的常态。

本章讲怎样可以保持常态的和。

这三章之间层层深入,逻辑性极强,向人讲述了“和”的最高道德境界。

不过这一章文字蕴含很深,这就不仅仅是指执政之人,而且也包括世间人们处事为人的人生哲理。

他要求人们要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和物。

如此,天下便可以大治了。

【解读】四十二章说“冲气以为和”,是讲事物矛盾着的双方,经过斗争而达到和谐与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五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音版】
含(hán)德(dé)之(zhī)厚(hòu),比(bǐ)于(yú)赤(chì)子(z ǐ)。

毒(dú)虫(chóng)不(bù)螫(shì),猛(měng)兽(shòu)不(bù)据(jù),
攫(jué)鸟(niǎo)不(bù)搏(bó)。

骨(gǔ)弱(ruò)筋(jīn)柔(róu)而(ér)握(wò)固(gù)。

未(wèi)知(zhī)牝(pìn)牡(mǔ)之(zhī)合(hé)而(ér)全(quán)作(zuò),
精(jīng)之(zhī)至(zhì)也(yě)。

终(zhōng)日(rì)号(hào)而(ér)不(bù)嗄(á),
和(hé)之(zhī)至(zhì)也(yě)。

知(zhī)和(hé)曰(yuē)常(ch áng),
知(zhī)常(cháng)曰(yuē)明(míng)。

益(yì)生(shēng)曰(yu ē)祥(xiáng)。

心(xīn)使(shǐ)气(qì)曰(yuē)强(qiáng)。

物(wù)壮(zhuàng)则(zé)老(lǎo),谓(wèi)之(zhī)不(bù)道(dào),
不(bù)道(dào)早(zǎo)已(yǐ)。

【译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含“德”深厚之人,就像是刚出生的小孩天真无邪。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毒虫不会去蜇他,猛兽不会去伤害他,飞禽鸟兽不回去搏击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骨弱筋柔而却能够紧握小手,不知道牝牡做爱之事但却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

这是因为精气充足的缘故。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终日哭号而不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知道“和”才能“常”,“和”=“和谐、随和、柔和。

”,“常”=“平常、及平常心是道。

”;知道“常”了,才算是“明”,“明”=“明白、明了、明是非,正知正见”
“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爱惜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吉祥,以“心”去使“身之气”
也就是逞强。

“心”=“心意、可以说是思想上的心情、想法、思虑。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一旦发展的过于强壮就要面临衰老,且离“道”越来越远,不合“道”必早亡。

扩展阅读:《道德经》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
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