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的实质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老子以“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宇宙观看待社会政治,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学说。
从而为统治阶级提出了一套极为高明的统治之术,成为其政治学说的总原则。
一、“无为而治”的涵义《道德经》中曾有这么一段话;“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当时正处于诸侯混战天下大乱之时,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对劳动人民专横暴虐和任意剥削,百姓不胜其苦。
老子认为,当时统治者的恣意妄为、胡作非为,正是造成人间不平与残暴的根由。
所以他极力呼吁为政要“无为”。
老子认为,这是治国的根本,同时这也迎合了老百姓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定环境的心理。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大智者不敢为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因此,老子主张“以静治国”。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把“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为圣人之治的原则。
可见老子的“无为”是以静制动的“为”,老子的“无为”是顺应自然的“为”,并且是“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无为为,天下大治。
二、“无为而治”思想的辩证思考“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真挚深沉的“民本”情怀,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渊源,对后世的治国安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包含的主要思想观点有:(一)“无为而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是“无治主义”。
实质上,老子“无为”是“以无为为”,即“为无为”。
“无事”不是“绝事”,即什么事也不干,而是“事无事”,不可执事以扰民。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也强调“为”,重视“治”。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简洁的语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无为而治作为《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在古代和现代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无为而治的概念无为而治(Wú wéi ér zhì)是指通过不干涉、不强求、不执着于个人意志和行动,以达到自然而然地达成目标的方式。
它在《道德经》中被认为是最高境界和最佳方式来管理事务。
原理与内涵自然力量《道德经》认为自然具有一种智慧力量,能够自行调节、平衡万物。
因此,人们应当顺应自然、依靠自然力量进行治理。
守持无为无为并非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遵从天道和自然规律,在行动中保持谦虚、柔软,并放弃凡俗欲望和自私之心。
养生强身《道德经》主张通过养护身体和精神,保持健康的状态,并通过内在平衡来应对外界挑战。
实践与运用政治治理无为而治提倡政治管理者应以智慧、宽容和谦逊的态度来领导和管理国家,让民众自由发展,并实现社会稳定。
经济管理无为而治也适用于经济管理。
它倡导与市场规律相符合,减少干预,避免人为制约,让市场自由运作并获得可持续发展。
个人修行个人修行方面,“不争”、“无私”、“守静”等概念都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它提醒个体要摒弃功利心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影响与争议无为而治作为一种理论观念,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也有人认为过于沉默消极,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结论《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是一种返璞归真、顺乎自然的理念,它提供了一种与个人修行、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方式。
尽管有争议,但无为而治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注:以上内容根据《道德经》和相关研究资料整理而成,旨在客观介绍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并非代表编者个人观点。
儒家“无为而治”思想发微

儒家“无为而治”思想发微作者:耿加进来源:《北方论丛》2015年第01期[摘要]“无为而治”是儒家最重要思想之一,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德治。
儒家的“无为而治”,主要是针对最高管理者提出来的。
儒家认为,最高管理者除了“德修于己”、“任贤使能”外,不需要亲自去做具体的事。
“德修于己”,就能感化被管理者,因为是感化,而非命令,故而可谓之“无为”。
“任贤使能”就是用别人来管理,而不亲自管理,不亲自管理就是“无为”。
儒家还强调“以人治人”,即根据人的特点有差别地管理,也就是顺性而为,这样,虽有所“为”,而对被管理者来说,却感觉不到管理者的“为”。
[关键词]儒家;无为而治;为政以德;礼治[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5)01-0114-06Abstract:“Ina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deas of Confucianism, in its essence,means ruling by moral force. Confucian “inaction” is mainly for top management. In addition to virtue,the employer,top management isn’t required to do specific things. Manager’s virtue can imperceptibly influence his subordinates. “Inactivity” doesn’t mean doing nothing,but means that top management does nothing by oneself,but does anything by men of superior capacity. Confucianism also stressed that ruling should consist with the general needs of human nature.Key words:Confucianism ; Ruling by inactivity;Ruling by moral force;Ruling by ritual一般以为,“无为而治”是道家的管理思想,其实儒家和法家也主张“无为而治”。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档资料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无为”思想是先秦时期流行的重要思想,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纵观中国历史,新王朝建立初期,为恢复生产,统治者大多实行无为之政,而一旦新王朝根基巩固,统治者便开始了有为治理,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灭亡。
周而复始,依次循环往复,曲折发展。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向前的,但也是在曲折中前进。
现今,如何正确理解“无为”思想,并把它的积极方面发挥出来,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无为”的思想“无为”思想是一种自然思想,它与“道”紧密结合。
“道”常被看作源自天,所以“道”常与天并称为“天道”。
“天”在道家那里是自然的天,因而“道”在道家那里是自然的道即自然法则。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因为自然和道是无为的,所以人、地、法、天也应是无为的。
老子又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从这里可以看出,“无为”思想强调人世间万事万物的自然性,强调应保持万事万物最原本的自然状态,不应进行人为的干预,尤其是不要进行不合理的人为干预。
“老子认为有为之政是造成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的根源。
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他们寄希望于统治者能够采取无为之政,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效果。
显然,这种想法有着它原本的朴实性,但更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又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政治意义上的“无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无事而无扰,清静而不躁驰,无欲而安逸,柔弱而不逞强,为易、小而不为难,这些内容既体现了为政者行“无为之治”所应具备的条件,同时也展示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是消极的“无为” 有些人称老子的“无为而治”为“无治主义”,事实上,从政治思想角度看老子“无为”的含义,即“为无为”。
道德经无为而治天道自然

道德经无为而治天道自然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主要由老子所著。
其中最有名的思想主张之一就是“无为而治”。
这一理念强调人们应该尽量少做无意义的努力,而要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在《道德经》中,无为而治被视为一种达到和谐与平衡的方法,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无为而治的含义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一、无为而治的定义无为而治,顾名思义即在治理事务时不做过度干预,顺其自然。
它强调了非暴力、少执着以及平和的态度。
这种理念认为,努力追求个人意志和欲望往往会引发冲突与对立,而放下个人欲望,顺应天道自然则能达到和谐的境界。
二、无为而治的适用领域无为而治不仅适用于个人的生活哲学,也适用于社会和组织的运行。
在个人层面上,无为而治意味着个体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强求,顺其自然。
在社会和组织层面上,无为而治则是一种领导风格,主张领导者应该放下自我,为组织的平稳运行提供支持和指导。
三、无为而治的实际应用1.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执着于自己的欲望或目标而感到疲惫和失望。
无为而治的思想告诉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要学会调整自己,顺其自然,接受当下的现实,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2. 在组织和领导方面,无为而治体现为一种开放和协作的管理风格。
领导者不应过于干预员工的工作,而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度,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
同时,领导者应坚持公正和包容的原则,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3. 在国家治理层面上,无为而治可以指导政府在推行政策时要尽量少干预市场,给予市场更多的空间发展。
倡导民主和法治,并尊重人民的选择和意愿。
不过度干预社会事务,让社会自行调节和发展。
四、从无为而治中获得的启示无为而治的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有耐心,不要急功近利,该来的自然会来。
其次,它告诉我们要放下过多的执着和欲望,以宁静的心态面对人生。
最后,它教导我们应该注重自然和谐,遵循大道,摒弃对抗和争斗。
总之,无为而治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以非暴力、少执着以及顺应自然为核心,适用于个人、组织和社会治理层面。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作者:李婷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春秋时期老子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用来告诉统治者如何以“无为”实现治世的愿望。
“无为”是指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这一思想主张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对后世影响重大,在现代社会管理中,仍被广泛地推广,意义深远。
关键词:道家无为而治现代管理现实意义一、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来源1.“无为而治”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老子“无为而治”这一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十分动荡的时期。
墨子对当时局面的描述则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从中就可以体会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
各能者纷纷提出自己的治世思想,而老子是生活在春秋时代的史官,从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冷静观察中,认为当权者的“有为”统治已经给社会、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祸患,所以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治世思想,构建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
《老子》这部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就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光辉。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其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老子的哲学体系就是围绕着“道”而逐步展开的。
在老子看来,“道”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2.老子“道”的阐释。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与“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道”的本质特性。
因此,对“无为而治”思想的剖析需建立在了解“道”的基础上。
春秋时期就已经把天体运行的轨道叫做天道,把人做事遵循的法则叫做人道了。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不仅吸取了春秋时期他人关于“道”的理解,更把作为规律、法则意义的“道”发展成为万物本原之道。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世界的本原与始基,是万物的主宰。
“道”除了是万物的根本,它还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正如《老子.二十五章》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简答题老子无为而治的内容

简答题老子无为而治的内容如下:
(1)“无为而治”思想出自《道德经》,是老子的政治哲学理念。
“无为”并非指绝对的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应事物本性的有为。
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2)“无为”的目的是破有。
老子认为,“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
治国也有着相同的规律,过多的人为干涉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民心浮躁。
因此,只要遵循客观规律,满足百姓的基本需求,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家自然就会生机勃勃。
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无为”可以做到以无摄有。
所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无为而治——道家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

无为而治——道家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一个核心概念,尤其在《道德经》中得到了详细阐述。
这个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修身,也被道家学派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政治治国方式。
简单而言,“无为而治”并非是不作为、放任自流,而是指在治国理政时,领导者应当顺应自然、尊重事物的内在规律,以最小的干预达到最大的治理效果。
在个人生活中,追求无为而治即意味着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事物的本性,而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和谐、自在的境地。
一、无为而治的基本概念1.1 “无为”的含义“无为”是道家思想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但并不是字面上的“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去违背自然法则、不去强行干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无为而治”,意思是在治理国家或管理事务时,领导者应该尽量少做干预,不刻意干涉,让事物顺其自然发展。
在老子的眼中,理想的治理方式是让“道”自然流转,而不是通过过多的法律条文、指令和束缚来约束人民。
1.2 无为的核心思想“无为”的核心思想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不追求过多的控制与改变。
在个人层面,它意味着不去干预自己内心的自然流动,让每个个体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
在国家治理层面,它要求领导者不急功近利,不强行改变社会的自然进程,而是通过循序渐进、顺势而为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二、无为而治的实践和哲学2.1 与“有为”的对比“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常常相对立。
传统的“有为而治”认为国家治理必须通过强力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军事力量等手段来维护秩序,强化中央集权。
相较之下,“无为而治”强调的是政府的轻柔管理,更多的是通过道德教育、制度约束以及人民的自觉来保持社会秩序。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个著名比喻:“天下之治,天下之治,治者,治者;其法而治者,正事也;其不自制,而治者,先治也。
”这意味着,过多的“有为”反而可能破坏社会的自然秩序。
通过“无为”,领导者才能让社会保持自然的运作状态。
2.2 治理中的无为“无为而治”要求治理者减少自己的干预,并把治理的重点放在优化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环境上,而非通过过度的行政干预和高压手段强行推进社会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为而治的实质篇一:2015年高考语文阅读类题目的实质(二)高考语文阅读类题目的实质㈡现代文阅读是集中体现高考阅读类题目实质的题目。
各地高考试题对现代文阅读文本的称呼略有差异。
俗称“小阅读”的文本,大多为必考题目,一般被称为论述类文本。
“小阅读”题目的形式主要是选择题目。
俗称“大阅读”的文本,有选考题目和非选考题目两类。
选考题目的文本一般在实用类文章(传记为主)和文学类作品(小说为主)中选择;非选考题目的文本一般为文学类作品(散文为主)。
“大阅读”题目的形式主要是简答题目。
谈阅读类题目的实质,我们更看重题目形式。
正因为“小阅读”文本的考查大多采用选择类题目,所以,“小阅读”名为阅读,实非一般意义的“阅读”。
文本并不是阅读的目的,只是设置题目的依托;选择题目和文本之间很少有深层联系。
造成选项不符合文意的手法只有两种:“颠倒黑白”或“无中生有”。
[例1·2013年全国课标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本阅读:2—3分钟准确把握文本思路。
大致步骤:①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重要语句;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③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和,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和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前面的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与、、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不应更晚。
至于与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查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此例甚多,那么为所称引的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
近来有陈鼓应先生一文,专门讨论受的影响,用以证成“成书早于”。
如:“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书。
”因此这一条是引用的铁证,而且是对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文本思路要点一、期待老子时代新的解决线索二、出土佚籍使老子时代得重考三、汉帛书改变对早期道家认识四、应不晚于战国时期五、古书老子长于孔子说可确信据题精答:选择题目——排除干扰,认清实质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照应句;②对照——比较选项和照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相对照,可以接受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③判定——对照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B]A.从司马迁开始,关于老子和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
清代汪中作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选项实质问的是:“益启争端”是不是“更加纷争不已”?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选项实质问的是:“伪迹不彰,真相不白”是不是“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C.以前用来印证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
、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用来印证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和,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选项实质问的是:“到辨伪家的怀疑”是不是“被人指为伪书”?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的时代问题。
选项实质问的是:“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是不是“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参考答案:D]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著作年代的推定。
选项实质问的是:“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可能抄写于文帝初”是不是表明“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B.和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而不见于,所以成书应该早于。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与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查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此例甚多,那么为所称引的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
选项实质问的是:“玄德”的例子和“此例甚多”是不是可证明“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而不见于”?C.陈鼓应曾撰写一文,指出中多有受到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一书的产生比早。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陈鼓应先生一文,专门讨论受的影响,用以证成“成书早于”。
选项实质问的是:“受”是不是“多有受到”?D.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引用的铁证,并且是对的批评。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书。
”因此这一条是引用的铁证,而且是对的批评。
选项实质问的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与“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是不是同一句?[按:D项有些蹊跷,C项也有差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参考答案:C]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选项实质问的是:“汉墓出土的帛书”和“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是不是表明“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乙本前面有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在汉初被抄写在前面的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选项实质问的是:“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是不是“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与、、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不应更晚。
选项实质问的是:“对的引用阐发”是不是表明“与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D.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选项实质问的是:“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是不是“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这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题目和选项,共计近2000字,但是实质上考查的是这样三道题目:1.“伪迹不彰,真相不白”是不是“时代不明”?2. 删掉“或曰:‘以德报怨,何如?’”是不是还是原文那一句话?3. “引用阐发”是不是表明“与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有关”?篇二: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摘要“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
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实质一、“无为”的实质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
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