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为 而 治
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

1、谈“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的利与害在《《文一止写给野逸堂/徐兆寿的诗》读后留言栏》一文中有这样四段话:道家主张“无为”:无为的字面意思是无所作为,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其实,无为的真正内涵是指治理国家或者为人处世时,要顺应自然法则,不对事物作增减生灭的人为努力,以使事物按照其天性获得自由的存在和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无为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不违背事物本身规律的作为。
按照道家的解释,无为是从“道”这个根本的宇宙万物本源的自然特性上所衍生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家认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万物,而应以自然无为的态度顺应万物之天性,使其自然生长,自得其足。
老子还把这种“无为”思想扩展到治国之道上,认为治国者积极有为就会扰乱百姓,反而造成社会矛盾和混乱,只有“无为而治”才是正确的治国方法。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诸子百家的本质分歧是有为而治还是无为而治——人类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10)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惫涮急剧变革,各种重要经济问题都提到思想家面前,要他们做出解释和提出解决方案。
中国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其源头就在先秦。
有源才有流,寻流必溯源。
经济思想不但有规范性思想内容,也还有实证性论述。
面对这种现实,老子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无为而治。
孔子、墨子、韩非等提出的方案是:有为而治。
自秦开始到清灭亡,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儒家和法家有为而治的历史。
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

道家的哲学思想和它的经济思想的关系,则显示了另一方面的意义。道家老庄学派不承认贵贱尊卑的礼制,也反对刑赏禁令的法制,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同受道的支配。道就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本来的样子(道法自然,《老子·25章》),因而个人活动乃至国家的治理,都应该顺应自然。据此,该学派主张个人应该少私寡欲(《老予·19章》)、不以物害己(《庄子·秋水》),以求得身心极大的自由。而就治国来说,则应该为无为,事无事(《老子·63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庄二产·应帝王》),反对任何人为干预,主张完全合乎自然行事,以小国寡民为理想社会的模式。道家的全部经济思想,亦不外乎这几点。
在这个意义上,无为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不违背事物本身规律的作为。按照道家的解释,无为是从“道”这个根本的宇宙万物本源的自然特性上所衍生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家认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万物,而应以自然无为的态度顺应万物之天性,使其自然生长,自得其足。
老子还把这种“无为”思想扩展到治国之道上,认为治国者积极有为就会扰乱百姓,反而造成社会矛盾和混乱,只有“无为而治”才是正确的治国方法。
老子对欲望问题也很重视。《老子》一开篇就把欲望问题同道和有无一起提了出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上面这段论述,是老子欲望论的理论基础。因此,对老子欲望论的分析还应从这里开始。王弼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云: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其注常有欲,以观其徼云,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我们在上节探讨道常无为时指出,无为即顺乎自然。这是一种无任何意志和目的的状态。欲望则是意志和目的的表现。所以无为的状态,就是没有欲望的状态。反之,有为则是有意志有目的的状态,也就是有欲望。因此,《老子》开篇的这段话中关于欲望的观点可以这样来理解:作为天地之始的无,是没有任何意志和目的的,也就是没有欲望。天地之所以能长存,也正在此。所以,人们也只有在无欲的状态,才能了解始物之妙。作为万物之母的有,已是有意志有目的即有欲望的了,不然,就不能生成千姿百态的万物。所以,人们也只有在有欲的状态,才能了解成物之徼。可见,老子既认为人应无欲,也承认人之有欲。老子的欲望论应包括无欲算和有欲两方面的内容。无虽是天地之始,但现实世界的生成却出于有。有了现实世界,也就有了人的欲望。常有欲,以观其徼,正说明人的欲望一开始就同有形有名的万物的生成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无是最高境界,因而无欲也应是最高要求,即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37章)。又说: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8章)。无欲最能返乎朴。朴是然的本性,是最高的品质,能无欲而返乎朴,天下自然安定。
从成语“无为而治”看“无为”的传统文化内涵

从成语“无为而治”看“无为”的传统文化内涵成语无为而治最早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瞬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想劝告领导者要效法尧舜,为政以德。
虽然,后来老子的《道德经》里也提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治的政治观点,但两者所说的内涵却是大不相同的,而这个不同则主要体现为无为内涵的不同。
就无为的内涵而言,它并不是简单的无所作为或者无意识的活动的意思。
李约瑟教授在《科学思想史》中,把它界定为不违反自然的活动。
对此,儒、释、道三家也有他们各自的观点。
就儒家而言,儒家是最早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观点的,他们所说的无为而治其实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强调领导者要为政以德,要从修养自身入手,来治理国家和天下,就如同《中庸》里面所说的: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其中的君子笃恭指的就是修身,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另一层意思是:作为领导者,切忌事必躬亲,而应该举贤授能,群臣分职,就如同《新序杂三》所说的那样: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无为而天下治。
可见,孔子所说的无为并非是真的无为,而是一种领导战术和策略问题,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有为。
至于儒家经典《孟子离娄下》所说的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则是把不为看成是有为的前提和条件;而《韩诗外传》所说的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
知足,然后富从之中的无为,则有少欲知足,不违背自然而为的意思。
与儒家相似,道家也主张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只是道家所说的无为则含有不乱为,不妄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道法自然的意思。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还常把无为与无执相提并论,认为无为就是不执著于结果地去为,是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功成而弗居。
而且,他还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
因此,他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说到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它其实是以虚无、清静为基础的,既反对以德修身,又反对举贤使能,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

有 无
美 丑 长 短 音 声
恶 高 下 前 后
难 易 善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 有与无互相依存,难与易相反相成,长与短互相比较,高与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与 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现象。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事,实行不言的教化;万物兴起而不首倡,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培育 万物而不倚仗,功业成就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因此他的功业不会泯灭。
成语释义:
无为而治:原指舜当政的时 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来指有智慧和才干的人,用无所 作为的思想来做事,使天下得到很 好的治理。
社会是发展的,是进步的,需要 知识分子来为这个和谐做出一定的贡 献,这样社会才能长足的进步,国家 才能久安。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 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辩明足与不 足,改进思想,继承传统,我们的国 家才能进步,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社 会主义。
老子道德经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像Fra bibliotek老子其人
老子者,楚苦县 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 字聃dān ,周守 藏室之史也。
——《史记· 老 子韩非子列传》
《老子》其文
《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 《道德经》。 历史上为《老子》作注者甚多。最早《韩非子·解老》,晋王弼的《老子 注》和假托西汉河上公的《老子章句》,清魏源《老子本义》,今人高 亨《老子注译》、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老子五千言,篇幅不长,论述精辟,意义丰富,思想深邃。内容重在详 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 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包括贬时、议兵)和修身(包括养生),直面现 实社会,涉及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 尽管《老子》行文隐讳曲折,正言若反,扑朔迷离,飘忽不定,但是其 思想学说始终如一,贯彻到底,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 系。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老子以“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宇宙观看待社会政治,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学说。
从而为统治阶级提出了一套极为高明的统治之术,成为其政治学说的总原则。
一、“无为而治”的涵义《道德经》中曾有这么一段话;“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当时正处于诸侯混战天下大乱之时,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对劳动人民专横暴虐和任意剥削,百姓不胜其苦。
老子认为,当时统治者的恣意妄为、胡作非为,正是造成人间不平与残暴的根由。
所以他极力呼吁为政要“无为”。
老子认为,这是治国的根本,同时这也迎合了老百姓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定环境的心理。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大智者不敢为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因此,老子主张“以静治国”。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把“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为圣人之治的原则。
可见老子的“无为”是以静制动的“为”,老子的“无为”是顺应自然的“为”,并且是“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无为为,天下大治。
二、“无为而治”思想的辩证思考“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真挚深沉的“民本”情怀,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渊源,对后世的治国安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包含的主要思想观点有:(一)“无为而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是“无治主义”。
实质上,老子“无为”是“以无为为”,即“为无为”。
“无事”不是“绝事”,即什么事也不干,而是“事无事”,不可执事以扰民。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也强调“为”,重视“治”。
无为而治

儒家无为而治虽然大多将无为而治看作是道家的主张,而将这四个字提出来的却是孔子。
《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为舜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为何说舜能无为而治呢?《大戴礼记·王言》有,子曰:“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夫政之不中,君之过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职事者之罪也。
明王奚为其劳也!”《新序·杂事》曰:“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伪古文尚书·武成》曰:“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孔颖达疏:“谓所任得人,人皆称职,手无所营,下垂其拱。
”故而儒家无为而治在于任用贤才。
道家无为而治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含义,自从《道德经》问世以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现摘取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罗列如下:1、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及黄老道家代表作《吕氏春秋》“无智,故能使众智也。
故能使众能也。
无为,故能使众为也”等说法中得到证明。
2、不干预,冷眼旁观。
老子认为“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馀”,即使出现贫富差距,也像天降甘露一样,会“不平自均”,所以圣人应仿效天道,“致虚极,守静笃”、冷眼旁观,“以百姓为刍狗”,冷酷无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要干涉万民事务。
庄子进一步指出,大道复杂多变,很难认识清楚,所以不干预是最好的治国方法。
《黄老帛书》中有一段对话,说高阳问力黑:“天地已成,黔首乃生。
莫循天德,谋相覆倾。
吾甚患之,为之若何?”力黑对:“勿忧勿患,天制固然”。
可见黄老道家也主张冷眼旁观不干预,不过道家的冷眼不是真的冷酷无情,而是冷眼热心。
不然也就不会有道家治世的著作问世了。
3、为无为。
这是老子自己的说法,根据他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说法,并联系到现实政治,所谓的“为无为”,就是通过宽刑简政因俗简礼等手段,不断对公权力进行自我约束,最后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道德经《无为而治-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无为而治-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无为而治-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二章]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无为而治的意思是什么

无为而治的意思是什么无为而治[wú wéi ér zhì] 的意思: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无为而治出处1、儒家经典《论语》中卫灵公篇第十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
这里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
2、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
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无为而治词语造句:1、作为一种天下大治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无为而治的社会必须具有三个特征,即人民足食足兵和社会诚信。
2、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儒家虽然不完全反对法治,但认为礼治比法治更理想,主张以礼治为主,以法治为辅,将礼视为治国安民的根本大纲。
3、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作为治国安民的指导思想,在西汉前期的社会经济的重建中,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
4、何不以同样无为而治的精神看待整个人生?5、他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zaojv.c om,追求“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
6、有者则保持中立,建议以"无为而治"的姿态处理。
7、无为而治是中华管理智慧中的一块瑰宝.8、在道家无为而治政治理念的指导下,与民休息政策的得以实践。
9、作为一种天下大治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无为而治的社会必须具有三个特征,即人民足食、天下无兵和社会诚信。
10、大家都希望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最舒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提出了开明的用人思路。
六、结论
今天, 在我们面临新的情况时, 我们不能 忽略古代理论的重要性, 在管理领域, 我们也不 能割断历史, 而应认真梳理, 去粗取精, 为我所 用。现代管理以人为本, 高度重视人在企业中的 地位和作用, 而我国的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是以人 性为中心的, 这便是一种契合。中华文明源远流 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传统的管理思想中,老 子的管理思想仍有其特殊的价值,值得我们去继承 和弘扬。我们认为, 将老子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企 业管理相结合,完成中理思想的现代转换,是促进 我国企业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这方面,华为老总任正非是典型的 案例。他以不接受媒体采访、不上电视而 著称,在当今的企业家中可谓异类。有次 《南风窗》杂志曾经从华为内刊上转载过 一篇任正非的文章,虽然读者反响很好, 但任正非并不高兴,而是要求公司法律事 务部跟《南风窗》交涉,并批示退回了杂 志社寄去的稿费。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 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低调做人,更容 易被人接受。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 适应,适者生存。曲高者,和必寡;木秀 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 甚至可以说——低调做人是一个人成就大 事的最起码的前提。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创始人、经 理威廉.杜兰特在创业成功后,转而 用带有强烈个人专权色彩的办法治理 公司,又使公司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斯隆接管了这家公司之后,一反杜兰 特的做法,实行分权制,把公司的一 部分权力分授给下属,但把有些大权 仍揽在自己手里,通过协调做到了集 权与分权的和谐,使通用汽车公司又 兴盛起来。
(二)、知人善任
老子特别经典的一个观点就是:知人 者智,自知者明。正像兵法里边也说过类似 的观点“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一个 人了解别人是智者,了解自己是明白人。 所以认识自己以及他人在企业管理里边是相 当重要的。通过对社会的认知,首先,我们 知道,人才的外延极为宽泛;其次,它揭示 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用人应 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可求全责备;第 三,它告诉领导者,世上无不可用之人,只 有未被发现的人才和不会用人的人。所以一 名管理者能够做到知人善任,那么他的事业 也会蒸蒸日上!
五、“无为而治”的现代价值
老子的“无为”思想包 含着广泛而深刻的管理内涵, 向我们昭示了管理的原理和 模式。“无为”通过“有为” 来体现,进而实现“无不为” 即“无为而无不为”的至上 管理境界。“无为而治” 管 理思想的现代意义至少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晰了管理的基本原则。
2.确立了管理的基本理念。 3.提出了管理的方式。
四、“无为而治”的中心管理思想
一、守柔居弱 二、知人善任 三、以人为本
(一)、守柔居弱
很多人对于这个的理解是“低调”。 我也认同。我记得一句名言:低调做人既 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 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 襟。正像道家所讲:不争,无为。老子之 所以出关,原因是:“既然狡诈的人我避 不了。那么我就避世吧”。纵然自己胸中 有万卷书,也不与没用的事情浪费时间。 这个观点推论到管理学上面,也有相应的 证明。低调——不是简单的领导方法或模 式,而是一种领导风格。绝大多数的艰巨 问题,往往是那些不引人注目、远离镁光 灯的人,通过他们谨慎小心、深思熟虑、 小而踏实的行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无 为 而 治
——管理学课题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主要管理思想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 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 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 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 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 传统优良文化。传统文化中管理思 想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的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最主要 的特征是强调和谐、道家提倡无为 而治、法家提倡以法治国、兵家注 重战略,这些管理思想在中国现代 化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
二、道家流派传统管理思想
道家,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 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 基础之一。代表人物有老子、庄 子、慎到、杨朱等。道家以道、 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 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 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 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 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 影响。我们主要研究的是老子的 “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三、浅谈“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 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 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 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 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 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 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 不治。
(三)亦大。"由此可以看出 老子思想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老子认为管理 者践行“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应做到 :“圣人常无 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 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 信。”即管理者没有自己固定的意志,总是以百姓的 意志为意志、以善待民、以诚信待人。老子的意思是 愿意通过自己是领导的博大胸怀感染所有人,让所有 人有一种自尊的感觉。这个行为有一种解释是集分权。 领导者要善于集权,这主要表现为重大问题的决策, 必须善于当机立断,不为纷纭的议论所干扰;领导者 又必须善于分权,对于决策的执行过程,领导人没有 必要频频过问,要给属下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尽情 地施展才能,以保持他们高涨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