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的“无为”

合集下载

浅谈老子的无为

浅谈老子的无为

浅谈老子的无为“无为”思想是老子思想中的精髓,是老子“道”的本质属性,它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

本文通过“无为”的含义,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做到“无为”三方面对老子的《道德经》中的“无为”进行探究。

一、“无为”的含义老子《道德经》以“道”为核心,论述了关于“无为”的观点,提倡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对于道,则是“道法自然”,天、地、人应处于没有意志、没有目的的状态中,都要效法“自然”,遵从自然本性,任其本来状态。

对于人,则表现为”无为”。

“无为”是为了达到老子的“道”的路径和方法,通过“无为”,才能实现“无不为”,才能持续地发展。

老子的“为”是进行不必要、不恰当的作为,因此“无为”并不是不进行任何的生产劳动,也不是消极的人生观,而是在顺应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去追求个人目的。

文中第二章讲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的伟大在于生万物而不是主宰万物,人们应该以淡泊宁静的心态去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养育万物而不邀其功。

如若对自然当以妄动,则会引起扰攘纷乱,而这种“无为”的行为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秩序,而是有利于自然的发展。

个人追求应秉持着“无为”的态度,甘于处下,为而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样的“无为”思想同样也适用于统治者。

老子认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朴”,统治者治理国家应该像水一样,不争权势,使国家和人民自由不受约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都维持着自然有序的状态。

二、“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1、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老子讲“道法自然”,万事万物都要效法“自然”,效法则以“无为”为途径,以“自然”为准则,“道”是最终目的。

老子的“自然”和现实的“自然界”其实也大不相同,老子的“自然”和“无为”包含着生活处事态度,万事万物自身如果不受外力干扰,常常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能与其他事物保持着良好关系,整个世界就能达到和谐平衡,持续发展。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作者:梁舒华在翻开《道德经》之前,我觉得本人最喜欢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老子,他的清静无为思想让我不禁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我认为这种思想里面含有某种“独善其身”的境界,这又与我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我认为,如果社会中多数人都能用积极的方式去“独善其身”,那么就能使个人所得到的达到最优,从而整个社会的物质精神财富也就达到了最优,从而实现了社会的进步。

细细思考,我发现了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的理解都有那么一点偏差。

首先,“清静无为”不等于“独善其身”,清静无为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求(见百度百科)。

一切听其自然,依我拙见,便是听从、遵守自然规律。

那么这个“听从、遵守自然规律”又是具体指什么呢?是指人类完全不改造自然规律,完全抛弃意识的能动性吗?这显然是消极意义上的清静无为,查百度百科的时候,“清静无为”一词的用法竟公然标注“含贬义”。

大概说的就是消极含义了。

照这个含义来讲,清静无为显然不是什么好思想。

假若从最开始的人类便信奉清静无为,那么劳动工具、生产力、生产资料这些专用术语想必今天都不会产生,几千年来,人类都在摘果子、喝甘露罢了。

可是对以上这番论述我是存有很大的疑惑的,清静无为真的是人类完全不进行任何改造自然规律的活动吗?非也,非也。

人类社会发展不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吗?那么也就是说,不管人类的思想无为不无为的,人类社会都是按既定模式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现在,那么清静无为的消极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好像依照这个思路找不到吧?那再修正一下这句话:清静无为的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的哪个环节?既然我们发现消极作用没有找到,那干脆再修正一下这句话:清静无为的积极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的那个环节?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明白什么是清净无为的积极作用。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能而不为,为而不争,积聚势能(腾讯搜搜问问)。

由此看来,用今天的话来讲,“无为”倒变成了“低调”,“务实”之流的词语了。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来自:命题资料 > 《古代文化》摘要:“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也是流传至今的中国哲学精华,本文从老子所写《道德经》入手,研析其中“无为”的内容和内涵,并分析这种“无为”的思想对世人形成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以及对世人处世观的形成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无为处世观道德经成书于2500年前的老子所著《道德经》是人类认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哲学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奠基性的经典著作,世称“千精妙”,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毋庸置疑,当首推《道德经》。

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

中国近代伟大作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更有这样的评论:“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这一部经久不衰的哲学著作无疑给国人的处世哲学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中国历史上对之进行超越的著作可谓少之又少。

一、老子无为哲学的时代背景老子生卒年不可考,只知是在晚周,与孔子同时而略长于孔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他留给后人惟一的著作是《老子》即《道德经》。

老子倾向于消极,以宁静退守态度自处,出世而隐遁。

政治上则主张无为而治,政简刑轻,和平无争。

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是无休止的兼并战争,人民流离失所,统治阶级内部则以虚伪的礼仪掩盖争权夺利的事实。

对这一切的目睹身受,引起老子对统治阶层的反感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而提出他”小国寡民”的理想蓝图。

在他设计的这个理想国里,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充满了平等自由、淳朴真诚的气息。

老子的无为哲学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反对。

在”过度有为”的情况下,人的思想活动变得僵化,只有解除不必要的枷锁,以无为来矫正世俗之弊,人们才能回归心灵的乌托邦,回到一个合于道的境界。

二、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老子无为思想的理解

老子无为思想的理解

“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

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

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

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

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为有所不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来组织生产和交换,用谁来“为”,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

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催逼苛重的税赋,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

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

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

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为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它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争名利、以柔克刚等哲学思想。

一、无为的内涵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

自然是无为的核心,老子认为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道的本质特征。

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是指人类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不争是指人类不要争名夺利,而是要淡泊名利,以柔克刚是指人类要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而不是用强硬的手段。

二、无为的作用1.社会层面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无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发展。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化,而是要注重长远的利益和整体利益。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守柔不争,以和为贵,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个人层面的作用在个人层面,无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追求和内心的平静。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的心态。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以柔克刚,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这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三、无为的应用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管理中,就有人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指管理者不要过度干预下属的工作,而是要顺应下属的能力和意愿,让下属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务。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甚至误解和曲解, 而要辨明是非, 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 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无为”“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 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

又说: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也就是说,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但“道”并不因此而把功劳占为己有,也不自恃有功对万物生长横加干涉,这是一种深远的德。

道之所以会具有这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的深厚的道德是出于道的自然本性。

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不用心、不经意、不强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成就一切。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第七十三章)。

道的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无违自然,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

王弼以“顺自然”一语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是深得其精髓的。

在老子看来, 不仅道“无为”, 而且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因此人当然也不应例外。

所以老子得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这一结论。

所谓“自然”, 就道自身来说, 就是自己如此之义, 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 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自然而然地演化之义。

可见, 道的作为就是一种“顺其自然而为”老子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天地无所偏爱, 听任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无所偏爱, 听任百姓自然地生活, 这种使天地万物“自化”顺其自然而为的结果就体现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性质。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档资料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档资料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无为”思想是先秦时期流行的重要思想,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纵观中国历史,新王朝建立初期,为恢复生产,统治者大多实行无为之政,而一旦新王朝根基巩固,统治者便开始了有为治理,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灭亡。

周而复始,依次循环往复,曲折发展。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向前的,但也是在曲折中前进。

现今,如何正确理解“无为”思想,并把它的积极方面发挥出来,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无为”的思想“无为”思想是一种自然思想,它与“道”紧密结合。

“道”常被看作源自天,所以“道”常与天并称为“天道”。

“天”在道家那里是自然的天,因而“道”在道家那里是自然的道即自然法则。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因为自然和道是无为的,所以人、地、法、天也应是无为的。

老子又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从这里可以看出,“无为”思想强调人世间万事万物的自然性,强调应保持万事万物最原本的自然状态,不应进行人为的干预,尤其是不要进行不合理的人为干预。

“老子认为有为之政是造成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的根源。

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他们寄希望于统治者能够采取无为之政,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效果。

显然,这种想法有着它原本的朴实性,但更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又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政治意义上的“无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无事而无扰,清静而不躁驰,无欲而安逸,柔弱而不逞强,为易、小而不为难,这些内容既体现了为政者行“无为之治”所应具备的条件,同时也展示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是消极的“无为” 有些人称老子的“无为而治”为“无治主义”,事实上,从政治思想角度看老子“无为”的含义,即“为无为”。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摘要:老子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通过介绍老子所处时代背景,了解“无为”思想提出的必然性。

介绍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使得我们更加清楚的理解“无为”思想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同时,使人们认识到“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老子无为有为一、“无为”思想提出的背景老子生逢乱世,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社会面临着各种巨大的危机。

特别是因社会的急剧变革,引起了旧的政治权威和政治制度的解体,原有的法令礼仪也已经失范,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统治秩序。

但是统治者为了建立和稳固其现有的统治,却总是要拼命采取各种手段来治国治民。

老子提倡“无为”的动机是出于“有为”的事情,“有为”一词的提出就是针对上述那样的统治者而提出的。

所谓“有为”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

老子看到“有为”之政的祸害已经相当严重了。

所以,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禁忌太多了,弄得人民不知所措,法令森严,把人民捆的动弹不得。

严刑的暴虐,加上重税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不足以有所作为,却偏要妄自作为,结果足以形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极力的呼吁为政要“无为”。

在他看来,这是唯一釜底抽薪的办法。

二、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朱晓鹏先生认为老子无为学说,具体说来说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无为”即“自然”;二是“无为”即“无事”;三是“无为”即“善为”。

他作了分别的论述:一、“无为”即“自然”。

他认为老子的无为主义首先是植根于其形上学之中的,即从形而上的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他认为“无为”的概念必须在“道”的自然性中去把握其内涵。

实际上“无为”就是“自然”的另一种说法,两者是同义词。

二、“无为”即“无事”。

“无事”意味着清静无为、无欲不争,因而老子把“无为”、“无事”的政治原则又进一步引申为清静无为、无欲不争的为政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的“无为”-新闻学浅谈老子的“无为”杨惠竹【摘要】无为,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无为”一词在《老子》中出现12次,其中有6次是有关于政治的。

从古至今,有无数学者对“无为”的政治意义进行阐释和解说。

本文以现当代相关研究著作为基础,认真阅读了九大家的学说,对他们的“无为”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对不同的“无为”的政治定义以及为何如此定义进行解读。

关键词老子政治无为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据《史记》载,他姓李,名耳,字聃。

但是《史记》对老子短短五百余字的含混不清记载给后世留下许多疑问,关于老子其人的相关记载少之又少,所以学界对老子其人其书有诸多争议。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相关考证与本文主题相关不大,不多加赘述,在这里取用冯友兰和李泽华两位先生的观点:书中的思想大约是老子提出的,老子其人在前,其书在后,该书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作。

即本文中老子其人与其书的思想是一体的,不加区分。

因为有关老子的史料过少,所以后人对老子本人政治倾向的解读看法极不相同,亦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思想的解读。

“无为”众多的定义,也由此而来,以下粗略分为五种。

一、无为,即完全无为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为胡适,他在其著作《中国哲学史》提出,老子的思想是时代的反动,他激烈的批评政府(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①)是反动的表现,他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无事的政治,也是对当时政治的反动。

胡适说:“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都是干涉政策的反动。

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策,却又没干涉的本领,越干涉越弄糟了,故挑起一种反动,主张放任无为。

”“这是极端的破坏主义。

他对于国家政治,便主张极端的放任。

”②冯友兰也持该观点,说法与胡适相近:“照道家说,圣王的职责是不做事,应当完全无为。

”③道家认为天下大乱是因为做了太多的事情,所以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④所以圣王应该废除一切“有为”,消除祸乱,无为而治。

不过冯与胡略有不同,冯友兰先生对“无为,而无不为”进行了不同的解释,阐释出“无为”的另一种含义:“《老子》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道是万物之所以生者。

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不能像万物那样’为’。

可是万物都生出来了,所以道无为而无不为。

道,让每物做他自己能做的事。

照道家说,国君自己应该效法道。

他也应该无为,应该让人民自己做他们能做的事。

”⑤在这里,无为就是让人民自己做他们能做的事。

这个解释,与无为的第二大定义:不扰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无为,即不扰民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人物是任继愈,他认为“无为而治”就是不要过多的干预百姓。

他认为老子的哲学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抨击贵族的荒淫无耻,反对奴隶主贵族的压迫和剥削,这种“不扰民”的无为反映了广大农民小私有者的呼声。

刘泽华先生也持有此观点,但是与任继愈先生单纯的“不扰民”的定义有所不同,他认为,“无为”是少扰民与愚民。

“无为不是纯因自然或消极的观望,无为是一种政策,用于实际叫做‘为无为’。

”⑥“有为”会产生“有争”、“有欲”、“有知”等祸乱的根源,“‘为无为’首先把这一切祸源铲除。

为了把人们从有为的道路拉到无为的道路上来,老子想了很多主意,要只有二:一是劝统治者减少活动,二是使民失去有为的条件。

”⑦减少政治活动的总原则就是“去泰、去奢、去甚”,也就是薄税,轻刑,慎兵,尚俭,也就是少扰民。

使民失去有为的条件,就是消除欲和智,也就是消除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需求。

“为无为”是针对圣人,是指主动积极的遵循自然和道办事,这是“治”的体现。

表面上来看刘泽华最后一种解释好像与前两种矛盾,但实际上笔者认为,这里“治”所要遵循的“自然和道”,其实就是“少扰民和愚民”。

“老子正式企图以‘无为’这种更为迂回的手段,来实现‘治世’的目的;更巧妙的运用自己的权力;把人们更有效的束缚在自然经济这块‘老死不相往来’的土地上,以实现政治的稳定和功利。

《老子》谋求的不是通过统治者赤裸裸的严刑苛法或温情脉脉的仁义说教来维护统治,而是要造成一种人民的自我不发达的环境,实行以智治愚,最终导致‘圣人’对广大群氓的安稳统治。

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基本精神。

”⑧虽然任继愈先生和刘泽华先生的观点相近,但不同的是,刘泽华先生直接提出,“无为”是一种政策。

而接下来这种定义的说法更加直接,他们认为,“无为”是一种政治手段,是统治者的权术。

三、无为,统治者的权术何兆武先生在其《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写道:“老子认为。

‘礼’治和‘法’治都不行,最好的统治方法就是‘无为而治’。

他所谓的‘无为’,从反面来说也就是‘无不为’。

”⑨何兆武先生认为,老子代表没落贵族阶级,他对新的封建制度不满,大加批判,但作为统治阶级,“无为而治”仍然是一种统治人民的办法。

不过是建议统治者用温和的手段让人民老实服从统治罢了。

“老子的‘无为’,是建议统治者用一根无形的绳索捆住百姓的手足,要他们无所作为,不能有丝毫的反抗。

”⑩由此可见,“无为”,是统治者的权谋之术。

钱穆也持此观点:“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得失上着眼,完全在应付权谋上打算也,股老子教人知其雄而首其雌,知其白而守其黑,知其荣而守其辱。

彼所想象之圣人,在其心中。

对于世俗间一切雌雄黑白荣辱,不仅照样分辨的极清楚,抑且计较得极认真。

彼乃长求为一世俗之中雄者白者荣者,而只以雌以黑以辱作姿态,当做一种手段之运使而已。

”⑾李泽厚直接提出“无为”是一种君道,君主表面“无为”,不管,实际上“无不为”,无所不管。

“后代各个层次的统治者、政治家,甚至普通人都从这里学到了不少处世的学问:从‘韬晦’‘装蒜’到以退为进等等。

”⑿同时,他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⒀和“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⒁是老子对原始时期社会状态的向往和追求,将这种论述称之为返璞归真的想法,是“无为”思想的一种社会论含义。

在这一点的理解上,李泽厚先生与何兆武先生的观点完全不同。

何兆武认为,这是一种愚民政策,从而使百姓可以老实服从“圣人”的统治。

四、无为,就是反对一切有为古棣和关桐的思想与以上皆不同。

他们认为:“春秋时代有欲生辰里的大发展(显著标志就是人工制铁的发展和铁器用于耕作),引起社会由奴隶制到封建经济制度的转化。

这是社会矛盾、阶级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小生产者同奴隶主阶级的都在)非常尖锐、剧烈的时代。

周天子和各国国君的地位日益降低,统治力量大为削弱,并且已经丧失威信,周天子、各国国君和‘上帝’都成了广大人民诅咒的对象,统治阶级本身也分崩离析,争权夺利,弄得国无宁日。

一个极为显著的、反映时代特点的政治事实,就是坚持奴隶制的纣王和各诸侯国国君越是‘有为’,干涉事变的进程,就越要倒霉,越是丧失威信,削弱自己的统治力量。

”⒂老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想到基本上还掌握着政权或权力丧失很多但还保持君主名义的奴隶主贵族,都应该‘无为’,采取不干涉政策,要任其自由,不要多事,以免自己促使自己走向灭亡,要采取以柔胜刚的办法保持或回复自己的地位。

”⒃所以古棣和关桐对无为的定义就是反对一切有为。

既反对奴隶主贵族“有为”,越维护奴隶制越丧失威信;也反对新兴地主的“有为”,也就是反对变革。

具体说来就是反对提倡“仁”“义”——“大道废,有仁义”⒄;反对提倡周礼,恢复周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⒅;反对制定和公布成文法、承认私田所有权、按亩纳税的税法——“法令滋彰,盗贼有多。

”⒆;反对新技术、新式生产工具——“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⒇;反对物质文明——“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21)。

五、无为,顺其自然而无私詹剑锋认为,老子代表的是公社农民阶级。

老子对“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2)生活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对公社生活回归的呼声,即是公社农民要求的反应。

每个阶级反应的都是自己阶级的主张,因此老子代表的是公社农民阶级。

詹剑锋提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是他的宇宙观与社会观的统一,“无为而治”来自于“天道自然”。

六、我看“无为”通过大量的阅读,笔者认为,老子确实代表了没落贵族阶级,“无为”在他提出时,它的政治意义就是一种统治手段。

这种统治手段是以遵循“道”为前提的。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遵循道,由道而生,循道发展。

因此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3)之说。

但是统治者的“有为”过多的干预了万物的发展,使万物偏离了道,所以我们应该无为,就是让万物遵循道而不偏离道,万物包括人类自己遵循了道就能自然和谐的发展,虽然统治者只是“无为”让万物遵循道,但万物遵循了道得到自然和谐的发展也就达到了“无不为”的效果。

这是统治者洞悉了天地玄德之后的智慧。

这也许就是“道法自然”“道无为而无不为”。

参考文献①《老子·七十四章》②胡适:《中国哲学史》[M].新世界出版社,2012③⑤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④⒆《老子·五十七章》⑥⑦⑧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⑨⑩何兆武:《中国思想发展史》[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⑾钱穆:《庄老通辨》[M].三联书店,2005⑿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版社,1985⒀⒄《老子·十九章》⒁⒇(21)(22)《老子·八十章》⒂⒃古棣、关桐:《老子十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⒅《老子·三十八章》(23)《老子·四十二章》(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院)责编:周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