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思想

合集下载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意义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意义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意义作者:付阳老子,原名李耳,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

在传统道家的典籍中,《老子》这本书是有极高的地位的。

因为这本书里包含了老子以及道家的主要思想—无为。

在《老子》中多次强调无为而治,比如说文中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等句子都是在强调无为而治。

是又有人问了,这是2000多年前的东西,今天恐怕已经失去其作用了吧。

但是在我看来《老子》无为思想在现代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是更应该的大力学习的。

无为有三层意义:第一层意义: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不争,即是无为。

所以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原来要百姓休养生息,让百姓填满肚子,强壮骨骼,专心做事,能够不争安乐啊。

第二层意义:无为就是能放的下,有所不为。

只有一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就是道家的执一、贞一、守一的思想。

第三层意义:无是甲骨象形字与大篆金文中的“乐舞”,为是研究学习。

要人们学而知其乐,指快乐的学习研究。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层意义对我们的影响。

从字面上来看顺应自然发展,不争即是无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和别人争个鱼死网破,最后得不偿失,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如果我们有无为的思想,我们就可以以一种平常心对待我们的得失。

那我们在生活中便会轻松许多。

而且说不定我们还会有意外的收获呢。

在《老子》的第二十二章中(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向世人宣传了他的处事的方法,那就是“曲”。

何谓之“曲”,其实就是无为。

从中可见无为是大丈夫应该学习的。

对于第二层意义的理解是两个字“放下”。

其实无论是对现代的人还是古代的人,要做到“放下”是很困难的。

老子无为思想的理解

老子无为思想的理解

“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

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

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

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

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为有所不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来组织生产和交换,用谁来“为”,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

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催逼苛重的税赋,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

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

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

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关键词:老子道家无为《道德经》保身修身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无为思想的涵义老子是道家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无为”思想,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无为”?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为:道,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

后来演变为道教的信仰,无为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

《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

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

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

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

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

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为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它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争名利、以柔克刚等哲学思想。

一、无为的内涵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

自然是无为的核心,老子认为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道的本质特征。

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是指人类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不争是指人类不要争名夺利,而是要淡泊名利,以柔克刚是指人类要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而不是用强硬的手段。

二、无为的作用1.社会层面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无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发展。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化,而是要注重长远的利益和整体利益。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守柔不争,以和为贵,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个人层面的作用在个人层面,无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追求和内心的平静。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的心态。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以柔克刚,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这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三、无为的应用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管理中,就有人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指管理者不要过度干预下属的工作,而是要顺应下属的能力和意愿,让下属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务。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甚至误解和曲解, 而要辨明是非, 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 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无为”“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 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

又说: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也就是说,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但“道”并不因此而把功劳占为己有,也不自恃有功对万物生长横加干涉,这是一种深远的德。

道之所以会具有这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的深厚的道德是出于道的自然本性。

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不用心、不经意、不强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成就一切。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第七十三章)。

道的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无违自然,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

王弼以“顺自然”一语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是深得其精髓的。

在老子看来, 不仅道“无为”, 而且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因此人当然也不应例外。

所以老子得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这一结论。

所谓“自然”, 就道自身来说, 就是自己如此之义, 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 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自然而然地演化之义。

可见, 道的作为就是一种“顺其自然而为”老子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天地无所偏爱, 听任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无所偏爱, 听任百姓自然地生活, 这种使天地万物“自化”顺其自然而为的结果就体现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性质。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己口口B.口5(中)i▲制占缸金I l政法论坛4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寇颖丹摘要“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核心内容。

老子认为“道”是无言的存在,天“道”自然无为,因此“治”也应该符合“澎的自然特性,无为而治是唯一可取的道路.无为而治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主要包括: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

关键词老子无为无事善为道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5-159-02一、老子无为思想的时代背景(一)社会根源老子生活的时代处于春秋末期,正是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无休止兼并战争,人民流离失所,这一切引起老予对统治阶层“有为”的反感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老子认识到统治者的有所作为是社会混乱的根源,为此,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老子无为思想是对当时统治阶层为了自身私利而恣意妄为的一种否定。

老子主张以“无为”治理天下,认为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存在都统摄于“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地道”、“人道”、“自然之道”是相通的,一切事物都是构建“在道”的合理秩序上的,并且只有这样才是合理的。

所以.圣人的治国之道应是“顺乎自然”的治理国家,“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唯一可取的道路。

(二)巫史文化背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形成,是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

除了我们上面说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之外,巫史文化传统也是重要的原因。

老子曾为周史官,《史记·老子传》记载,“老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记·张汤传》中说,“老子为柱下史”;虽然说法略有不同,老子徽过史官是可以肯定的。

作为史官,无疑能广泛接触当时所存典籍文献,并对其中的思想观点批判性的继承,因此对于中国的远古史,老子有着清醒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因而一般认为老子学说出于史官文化和历代帝王经验。

同时,远古时代的中国有着巫史不分的传统,巫史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尊崇自然力。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 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所生活的时代,诸侯内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而对百姓苛捐杂税,惨无人道地徭役男丁,各地贵族养纳食客食客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提出各种学说,为侯王出谋划策;甚至统治者内部家族为争夺王权而不择手段互相残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老子看到统治者主导的残酷的社会制度所导致的人性扭曲,人的欲望过度所带来的人与人,国与国的冲突,人的本性变化,再也不具有“自然”的本质,因此老子提出自己“无为”的主张一、提出“无为”“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大“道”象泛滥的河水一样广泛流溢、无所不到,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对万物却从不干涉,大功告成却不自以为有功。

(它)养育了万物却不自以为主宰,总是没有自己的私欲,可以说是很渺小了;万物归附于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算得上是伟大。

正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造就了自己的伟大。

自然即无为。

从这里可以知道老子知道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具有其自身的所固有的规律,人类不能把人为的意志强加之于事物,人类应该做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以促进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因此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用做,也不是妄为,而是努力的循其物理,顺其自然的“为”。

“道”作为宇宙的本源是如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在老子看来百姓生活之所以如此视如贫苦,民生之所以不安宁是因为统治者人为地制定各种社会制度过分地干预百姓的生活,“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6):“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无为而治”与“以人为本”思想主讲人中国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部主任刘庭华【核心提示】“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学说精华所在,其本意是顺应自然,遵循民意,天人合一,对当政者而言,要避免极端、奢侈、过度的做法,要以民心为心。

这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思想不谋而合。

【坛主小传】刘庭华,江西南康市人,历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战略研究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

中国孙子兵法学会、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理事和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课题组核心成员。

【老子语录】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

这样万物就会自然生长而不去争谁是创始第一,蕃生繁衍而不据为私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大功告成而不自己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存。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为而民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君王顺应自然,人民就自然化育;君王好静,人民就自然端正;君王廉政不搅扰民众,人民自然就富足;君王不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子。

君王心怀天下,小心谨慎,浑厚质朴。

百姓都非常关注君王的一言一行,所以,君王应该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顺应自然规律而没有私心,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无为而治”的实质是避免反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并崇尚的治国安邦方针政策。

“无为”本意是什么呢?人们历来就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大概是因为“无为”这个词表面上太容易给人一种消极、无所作为的错觉,从20世纪开始,它就常常受到误解和批评。

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无为”是一个涵盖着深刻意义和博大智慧的哲学词汇。

无为,既不是中国某些哲学史专家认为的“什么也不做”,也不是西方学者理解的“没有行动”。

世界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无为”的真正含意应该是“避免反自然的行为”。

应该说,李约瑟的理解比较科学,基本逼近老子的本意。

其实,老子讲得很清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意思是说:道,常常是不去刻意做什么,但事情却因为顺应自然去做而无不成功。

王侯若能遵守这个原则,万物就会自然成长。

自然成长而至欲望萌发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教育它。

道的真朴能使它不会起贪欲。

老子还明确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思想,即用光明正大的方法治理国家,用诡奇的方法用兵打仗,用顺应自然不搅扰人民的方法安邦。

他认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困;人民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昏乱;人民思想越乱,邪恶的事情就越容易滋生;法令越多越森严,盗贼就会越多。

综合《老子》“无为”的思想阐述来看,作为政治哲学上的“无为”名词,老子完全把它作为治国安邦的方针政策而提出来的。

”无为”,主要是针对并要求统治者限制和约束权力的滥用,反对实行违背人民群众意愿的行为;动辄随意颁布这个法令、那个制度;或朝令夕改,不讲政策的连续性。

老子提倡,一切法令、政策的颁布都要“以百姓心为心”、“任百姓的自化(即自然)”。

《老子·二十九章》中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是说,德才优秀的领导者要去除极端、奢侈、过度的行为做法。

很明显,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本意和实质。

所以,司马迁评价道家学术时说,道家宣传无为,实际乃无不为,道家的文辞使人难理解,但其主张是容易施行的,其方法是以顺应自然为原则,顺天应人是国君治国理民的纲领,能做到它,其思想和事业就可以不可磨灭。

这种充分尊重民意,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政治智慧,与我们今天提出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不谋而合。

“无为”的政治智慧产生在2000多年以前的中国,老子的思想的确是伟大的,超前的。

“无为而治”与“文景盛世”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西汉初期,黄帝、老子的学术思想被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因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可以说这是黄老思想治国安邦的一次成功实践。

从汉高祖刘邦起,50余年的时间,在“无为”思想的指导下,首先废除秦朝的苛政,施行轻徭薄赋,或减免税赋的惠民政策,重农抑商,兴办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使天下百姓感怀,安居乐业。

文帝刘恒是身体力行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和努力践行者。

主要体现:第一,废除“诽谤”(朝廷)罪的法律。

他一登基便对群臣说:各地接到我的诏令后,首先想一想我有没有什么过失,以及我所见所思的不足之处,要求大家告诉我。

接着,下令制作专门进言献策的“铜制虎符”和批评朝廷的“竹制使符”,发到全国各地的封国和郡守,提倡臣民直接给皇帝或朝廷提建议或意见。

第二,处治罪人时,不株连部属和家属。

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

济北王刘兴居听说文帝前往代地检查部署反击匈奴入侵的准备工作,便乘机反叛,调动军队打算袭击荥阳。

文帝即下令平叛。

在平叛前夕,文帝下诏:凡在朝廷平叛大军未到以前就反正的,以及率领投诚或者献出城邑的,一律加以赦免,恢复他们原有的官职。

第三,废除肉刑。

文帝废除肉政起源于一个犯罪官员的姑娘写给他的一封信。

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罪该受罚,他被逮捕解送到长安关押,准备执行肉刑。

他的小女儿缇萦跟父亲来到长安,向朝廷上书说:“我父亲在齐国做官时,上下都知道他廉洁奉公,如今犯了法,该受刑罚。

但我所悲伤的是,人死之后不能复生,受刑之后不能复原,虽然自己想改过自新,但又不给出路。

因此,我愿意被没收官府当奴婢,抵赎我父亲该受的刑罚,使他改过自新。

”缇萦的书信被送到了文帝那里,文帝为她的孝心所感动,于是下诏书说:“如今的刑法有三种肉刑(杖刑、刺字、宫刑等),而违法犯罪的仍然不断发生,这根源在哪里呢?主要是因为我的德行浅薄以致教化不明,从而使百姓走上犯罪的道路,我感到非常惭愧。

一运用刑罚就使得犯人肢体断裂,皮肉损坏,终身不能复原,这是多么令人痛苦和不道德的做法呀!应该废除肉刑!”以前的肉刑就这样被废除了。

第四,以身作则勤俭、节约、朴素。

据《史记·孝文本纪第十》记载,文帝刘恒在位23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和御用器具等,一直没有增添什么。

文帝曾打算建造一个露天平台,召来工匠一计算,要花费将近100斤黄金。

文帝说:“100斤黄金相当于1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

我享受着先帝留下的皇宫,时常害怕不能保守社稷江山而使先帝蒙受耻辱,还要建造露天平台干什么呢!”文帝经常穿着粗布衣服,就连他所宠爱的慎夫人,穿的衣服也不准长到拖地,制的帷帐也不得绣花,以示俭朴,给天下人做出榜样。

文帝在临终前下诏书说:“天下万物出生后,没有不死的。

死是天地之间的常理,有什么值得特别哀痛的呢?现在死了人花钱厚葬,以致弄得倾家荡产,强调服丧,以致损害了身体。

我很不赞成这种做法。

”立即诏令全国:从诏令到达之日起哭吊3天就除去丧服。

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饮酒、吃肉。

应当办理丧事、服丧哭祭的人,都不要赤脚踏地。

孝带不要超过3寸宽。

送葬时不要陈列车驾和兵器,不要发动男女百姓到宫殿来哭吊。

宫中应当哭的人,只要在早晚各哭15声,礼毕就停止。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像文帝刘恒这样心胸宽广、厚道、清静、无为、节俭、克己的皇帝,有几人?十分罕见,难能可贵。

无为而治,以百姓之心为心怎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呢?老子提出了一套有效的办法和措施。

当政者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保持自身清静、不为物化。

老子提出,最理想的当政者,也就是德才最好的当政者要“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意思是说,最好的当政者,是没有私心的,是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

当政者心怀天下,小心谨慎,浑厚质朴。

百姓都非常关注当政者的一言一行,所以,当政者应该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不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不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吗?不就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吗?当官的能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好“父母官”啊!老子认为,德才最好的当政者(即圣人)就是实行“无为之治”的方针。

为此,首先要没有私心,根绝私欲,这样当政者的心才能宁静、冷静,天下就会自然安定太平。

作为“全国县衙惟一的历史标本”的河南内乡县,有许多“爱民”的对联,其内涵比较突出地体现了老子的“以百姓之心为心”的爱民思想。

内乡县衙内最有名的一副对联是悬挂在三堂的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这副对联深刻地阐述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

经考证,这副对联是清康熙年间高以永(浙江嘉兴人)在内乡任职九年期间所撰写。

据《内乡通考》记载,高以永在内乡任职时,县内地多荒芜,饥民甚多,高以永即问民疾苦,并令其广开垦,开地40余顷,植农桑,流民四处返回耕种,数年间解决了内乡县老百姓的温饱问题。

高以永离任后,当地老百姓立“德政”碑于仪门前。

老子把当政者分为四类:一、最高明的当政者,人民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二、比较好的当政者,人民亲近赞美他;三、差的当政者,人民畏惧他;四、最差的当政者,人民侮骂他。

所以,诚信不足,就会有不信任的心理。

这主要源于老子把人看作与道、天、地一样重要,并提出要建立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当政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不但是个人的爱好问题,而且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

因而,老子提出:君王应该效法“道”的无为,从自身做起,不要崇尚财富,使民众不去拼命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贵重物品,使民众不去偷盗;不显耀可贪的欲望,使民众不被搅乱。

所以圣人治理民众,要想办法和措施净化人们的思想,生活安饱,体魄强壮,意志柔弱。

君王要“谦下”,先民后己,不要欺压百姓。

老子认为,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众多河流归往的地方,是因为它处在下流的位置。

高明的君王,必须对人民谦下。

要领导好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天下人民乐于拥戴他而不厌恶他。

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认为,要使国家安定、清静,不能政令频出,或者朝令夕改。

他打比喻说:治理国家,如同煎小鱼一样,不要经常翻搅。

这是说当政者不要以烦苛政务扰乱民众,而要坚守“清静、无为”的思想,用他的话来说,也就是“以道莅天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中国几千年朝代更替兴亡的经验教训总结。

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的历史(西汉盛世、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乾盛世)印证了老子上述话的正确性。

具体讲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一是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承乱勃兴。

新王朝统治者及时认真汲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人心思定,从速拨乱反正,最终实现了由大乱转为大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