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主要思想

合集下载

老子思想的总结

老子思想的总结

老子思想的总结老子,也被称为李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的思想以《道德经》为主要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对老子思想的一些总结:一、道的观念: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而且,“道”是超越一切的,无法被言语或概念所界定。

他强调人们应该与道合一,追求心灵的纯洁,放下欲望与功利心,接纳自然的循环和变化。

二、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社会应该放弃强制和权力,而以无为的态度去引导人们,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主张领导者不要过多干预或控制,而是尽可能地减少干扰和干涉,使社会保持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三、自然和谐:老子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控制和破坏。

他认为自然万物本来就具备完美和平衡,只有人类的欲望和行为才会破坏这种和谐。

他建议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合一,追求简朴和宁静的生活方式。

四、无名之名:老子批判了名利社会的盲目追求,主张超越功利的界限,追求无名之名的境界。

他认为真正的德行是不需要张扬和显示的,只有在无所为的境界中,才能体现真正的品德和智慧。

他呼吁人们舍弃虚荣心和功利心,追求实实在在的内心境界。

五、尊重个体:老子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尊重,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能力,应该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他提倡人们不要随波逐流,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

他认为真正的领袖应该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是追求权力和统治。

六、守约与仁慈:老子主张人们要尽力遵守自己的承诺和义务,保持诚实和守信。

他认为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与此同时,老子也强调仁慈和善行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关爱他人,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他提出了虚无主义的观念,认为真正的存在是无形的和无名的。

他反对人类的功利主义和权力追求,主张个体的独立和尊重。

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

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

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老子,是道教学说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那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

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

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

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

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

觉得即使和其他国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

不过这一主张受到的支持并不多,因为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群雄都是积极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张不受欢迎也很正常。

而在权术上,老子主张物极必反。

觉得凡事都有双面性,不能过于强求,否则可能会造成更加不好的后果。

这个主张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时至今日依旧值得人们研究。

当然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老子的思想主张远远超过上面所列举的一些,所以说,老子被后世人如此崇敬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的很多主张已经超过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即使是拿到现在这个社会也依旧是比较先进的思想,难怪后世人会将老子神话,甚至连历代皇帝也会特意去祭拜。

老子的传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之所以成为老子是因为他一生下来眉毛和胡须就是白的。

关于老子的传说比较经典的有两个,一个是关于他的出生,一个是他骑青牛出函谷关的传说。

首先是他的出生,据说老子的母亲是在湖边洗衣服的时候,上游有一个李子漂了过来,当时她正好渴了,所以就捞起来吃掉,之后就怀了孕。

据传是怀孕了几十年才将他生出来,并且一生出来救会讲话,指着自己家院子的李子树说这个是自己的姓氏,后来又由于他的耳朵非常大,他的家人就给他取名为李耳。

另一个说法是老子在看到周王朝衰败后,决定离开故土,想要去四处游历。

函谷关总兵尹喜的见紫气东来,再一看是老子骑着青牛来到了这里,他就不舍老子离开,便为难他要他留下一篇著作,老子果然拿了出来,这就是后来的《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思想家,那么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老子的思想核心,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

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

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

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

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

觉得即使和其他国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

不过这一主张受到的支持并不多,因为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群雄都是积极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张不受欢迎也很正常。

而在权术上,老子主张物极必反。

觉得凡事都有双面性,不能过于强求,否则可能会造成更加不好的后果。

这个主张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时至今日依旧值得人们研究。

当然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老子的思想主张远远超过上面所列举的一些,所以说,老子被后世人如此崇敬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的很多主张已经超过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即使是拿到现在这个社会也依旧是比较先进的思想,难怪后世人会将老子神话,甚至连历代皇帝也会特意去祭拜。

老子化三清是什么意思老子化三清,是对道的延伸,道的发展,道的未来。

其实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并且以它的宽容包容着所有的事物。

老子以道来阐释世间万物的来源,在他看来,道演化着万物,然而道的变化是不可估量的。

就像人的生命那样,来的很自然,去的时候也很简单。

所谓的道法自然,道的自然发展规律自有它存在的原因。

就如同所有的事情的都有两面性,正反两面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都不以任何人而改变。

既然世间的万物都能相互转换,又何必担心祸福呢?因为祸福是相依的。

人世间的万物都是有和无的共同体,所谓的无相生,就可弥补世间万物的有无。

而所谓的天的道,不过就是天的自我衍生的自然法则。

百姓不会轻易地讨论死亡,是因为上天给了他生的厚念。

道家是有着三清原的,即玉清,上清,太清三位道家上神。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观和处世智慧的思考,对当今在校大学生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顺应自然、谦逊自律,与其说是不作为,不如说是在做中无为。

他提倡顺势而为,认为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同时也反对攀比竞争,主张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追求真正的自我修养。

对待权力和名利,他提倡淡泊,认为贪婪和功利只会让人迷失方向。

大学生应该学习老子的谦逊、自律和无为而治的智慧,以平和的心态应对挑战,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和内心修养。

【关键词】老子、道家思想、人生观、大学生、无为而治、顺势而为、自然、自我修养、攀比竞争、权力、名利、淡泊、借鉴意义、谦逊、自律、智慧。

1. 引言1.1 老子对人生观的思考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对人生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老子认为人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道,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他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操之过刚的方式来处理事务,避免强行干预,以此来实现事物的自然运转和最大效果。

老子认为,人生何其短暂,世事难料,因此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要贪图名利和权力,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他主张顺势而为,随遇而安,不必逆流而动,不必强求成功和得失,只需顺势而行,顺其自然,秉持一颗淡泊的心态。

老子的人生观对当今在校大学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就业等问题也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老子的思想提醒他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过分攀比和竞争,要顺势而为,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坚韧。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面对挑战,也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1.2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的启示老子的道家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古代,其对当今大学生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扰,如应付繁重的学业压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追求名利的欲望等。

老子的思想主张 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的思想主张 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的思想主张
1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

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老子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以形而上的道为根本依据,以“道法自然”为宗旨,以自然无为为纲纪,以依道修身为中介,以治国安民、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生理想为归宿的理论大厦。

关于社会人生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以及关于自然无为和依道治国的思想,是老子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老子关于“和”的思想与实现和谐的途径
一般认为老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合一或“同于道”,然而道是最高的和谐体,因而归根结底老子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是“和”或和谐。

“和”或“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和价值取向。

我们看到,先秦其他各家的学说均以社会政治生活为论述的中心,其中的和谐思想局限于构建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理想化关系,
而老子及道家的和谐思想则在论域上作了进一步拓展,在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之外,又多论及个人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国际关系的和谐,从而构成了社会和谐理论的完整系统。

一般认为老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合一或“同于道”,然而道是最高的和谐体,因而归根结底老子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是“和”或和谐。

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老子哲学是和谐哲学。

老子知识点总结

老子知识点总结

老子知识点总结老子,又称李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及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鼻祖”,其思想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

老子的思想以“道”为核心,提出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反思悖德”等理念,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宗教、思想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老子的生平及主要著作老子,名李聃,字聃,一般认为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人物,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左右。

老子的生平事迹并不为人所知,传说他是周朝的一位官员,曾经任职于周朝的国都,后因对周朝的政治腐败感到失望,离开国都隐居于著名的函谷关。

在隐居期间,老子开始了他的哲学思考,并将思想整理成著名的《道德经》。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计5000余字,包含了老子对“道”、“德”、“无为”等问题的思考。

该书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统一中国著作,规范中国学问”。

此外,老子还有其他一些著作,如《老子淫》、《老子嬛》等。

这些书籍收录在《道藏》和《道教全书》中。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1. 道老子的思想以“道”为核心,“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根本,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经的。

他认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通,同时也是一种普遍而无所不在的力量。

老子认为,“道”超越一切限定和区别,不可名状,难以言表,但它却真实存在于世间。

因此,老子建议人们要随顺道,顺应自然,不可违背道,可以谓之“道法自然”。

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无为”指的是不做事,不去主动干涉事物,不去阻碍事物的发展。

“治”是指治理和管理,是指政治和社会管理。

老子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懂得“无为而治”,不应干预事物,让事物自然发展,不做过多干扰。

他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做无谓的干预,才能达到事事顺其自然,万事万物都能够和谐相处。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主要观点包括了道、无为、自然、反人为等概念,下面将对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

1. 道: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超越个体的普遍规律和道德准则。

道是一个抽象而不可言喻的原则,包含着万物的本源和变化的规律。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追求与道的统一,顺应自然的演化,实现内外的和谐。

2. 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治。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操纵会干扰自然的发展,造成无谓的痛苦和不安。

相反,要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事物,顺其自然地发展,遵循物自有道的原则。

老子认为,在无为中能够达到最好的结果,并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3. 自然: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法则,万物的根源。

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其自然地发展。

老子反对过度的人为干涉,主张顺应社会和自然的演化,实现和谐共生。

4. 反人为:老子批判了过度的人为努力和追求。

他认为,人们过度追求权力、财富和名誉,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矛盾的产生。

反人为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需要摒弃人为的欲望和功利心,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而放弃个人的私利。

5. 非行:老子主张追求心灵的清静和虚空。

他认为,心灵的平静和虚空能够使人摆脱欲望和执着,实现超越自我的境界。

非行是一种放弃表象和追求真实的态度,通过反复的省思和沉思,可以突破表象的束缚,找到真实的本质。

6. 道德:老子提出了道德给予的观点。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准则。

道德不应当是外在的规则和法律的束缚,而是内在的自觉和自律。

老子认为,道德应该基于内心的善意和正直,而不是外在的惩罚和威胁。

总之,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了道、无为、自然、反人为等概念。

他强调了与道的统一,顺应自然的发展,反对过度的人为努力和欲望。

他提倡心灵的清静和非行,以及追求道德的自觉和自律。

《道德经》中的老子思想

《道德经》中的老子思想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作者为老子,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强调了“道”、“无为而治”、“自然”、“阴阳”等概念,下面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老子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概念是“道”。

他认为,“道”是宇宙间的至高无上的原则,是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道”的真谛,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道”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其次,老子思想中强调“无为而治”。

他认为在治理社会时,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让事物自然地发展,不要过度干预。

他认为过度干预只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和谐,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事物自然地发展,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第三,老子思想强调“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宇宙间最为完美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和规律。

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习自然的智慧,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自然是一种无私的存在,不会因为人类的行为而改变自己的本性,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四,老子思想中强调“阴阳”。

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种相反但又互相依存的力量,是一种自然的规律。

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会平衡阴阳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他认为阴阳之间的平衡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如果人类能够顺应这种状态,就能够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总之,老子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基础。

他的思想强调了“道”、“无为而治”、“自然”、“阴阳”等概念,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和道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它对于每个人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在对待旧制度的态度上,与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站在继承与发杨殷周、尤其是西周文化的立场上,以继承西周文化为己任,并在旧文化中增添了新内容,使之适应新时达的要求。

例如在天道观上,一方面续宣扬西周以来的天命论,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是另一方面,他不再强调上帝的人格形象,而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认为天并不发号施令,四时百物则自然地运行生长。

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孔子完全强调人为的作用,说:“为仁由己,而有人乎哉?”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天的权利范围,强调了人的作用,消弱了人的绝对权威性。

再如在对待西周以来的由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上,孔子极力主张维护传统的礼乐制度,提出“立于礼”、“以礼让为国”等思想,同时又主张对礼乐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反对徒具形式的虚伪礼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就是说,礼制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既要继承又要改变。

孔子为了挽救礼乐制度,特别提倡用“仁”的思想来充实“礼”的内容。

认为没有仁爱的思想,就谈不上礼乐。

他提倡“礼,与其奢也,宁俭”的思想,即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为好。

礼节仪式不在于繁多,而在于能否体现仁爱的思想。

在对待传统的礼义文明态度上,老子则与孔子不同。

老子对传统礼义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认为礼已是人民手中虚伪、欺诈的工具,成了祸首。

至于仁义,老子认为它只是在纯朴大道废弃之后产生的东西。

老子认为,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

但老子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文化,抛弃礼乐仁义的思想。

《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可见,老子并不一概否定礼乐文化。

如老子主张“绝仁弃义”,同时又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这是要求去掉虚伪的仁义,而提倡真实的仁义。

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由此,老子激烈抨击礼教的虚伪性,但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礼义的作用,不过只是把礼义仁爱放到了他的“道德”思想之下,置列于次要的地位加以保留。

老子提出的以“道”“德”为核心的文化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道论——宇宙本原论与宇宙生成论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从宇宙观的高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第一位思想家。

中国上古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是上帝神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犹如西方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样。

在中国历史上,首先起来用新的宇宙观来代替上帝神学统治的是老子。

在天道观上,老子要比同时代的孔子和稍后的墨子进步很多。

孔子要求人民要“知天命”、“畏天命”,并没有能最后冲出西周以来传统天命论的束缚。

而战国前期的大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则仍然坚持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的思想。

就墨子承认天有意志这点讲,他的思想落后孔子。

但墨子又不同意孔子的天命论而鼓吹“非命”,他对天命论进行了批评,认为天命论是古代暴君创制出来的,“非仁者之言”,并从感觉论出发,论证了“命”是见不到听不到的东西,是不可能有的。

可见,不论是孔子还是墨子以及他们的“天命”和“天志”论,都没有最后冲破传统天命思想的束缚。

老子他大胆地向传统天命论进行了挑战,否定了天志说和天命说,提出了天道自然说。

他把天地一样都当作自然的东西。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没有仁爱的心,把万物当作刍狗一样看待。

天地都没有什么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

为进一步探求天地的起源和整个宇宙的本原问题,老子立足现实的宇宙万物的观察,由今而推至古,再从古以推演出今的思想方法,终于提出自己全新的宇宙观——即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原论和宇宙生成论。

在这一个新的宇宙起源说上,老子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两段话是一个意思,但前者是从今推古德思维方法,后者是从古推今的思维方式。

古人要揭示宇宙起源的秘密,就必当先从现实的天地万物出发,然后推测到遥远的古代。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命题老子从现实存在的万物出发,认为宇宙有一个开端,一个起源,这个开端不能是有形有象的具体存在物“有”,只能是“有”的对立面无形无象的“无”。

这就是老子思维的终极点。

老子提出这个终极点后,反过来又从这个终极点推演出万物产生的途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设想“无”生“有”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和谐之气,才生养出各种万物。

这就是老子所描述的道生万物或“无”生“有”的整个过程。

对于“道”的形象和性质,老子作了如下界说:道是无形无象的。

“视之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

”夷、希、微三者都表示“道”是一种无形无象无任何行迹的东西。

道是无为无欲的。

“道法自然”,自然者无为也。

无为即指无有目的、无有意志、无有欲望、无有作为,所以说道“常无欲、常无欲”,是自然存在的东西。

道是柔弱的。

“弱也者,道之用”。

道的作用是柔弱的,然而正由于它的柔弱所以才能战胜刚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的性质与道的性质有相类似的地方。

道是虚静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是虚空的,永远不会充满。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道是静止的,万物是运动的,万物都在生长壮大,但最后都要复归本原的道,复归到虚空静止的状态。

道是无名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任何一种名都有自己特指的对象,都有一定的限制。

而道是无限的,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不能用有限的名来称谓,所以只能是无名的。

如果道也有限制,有一定的规定性,那就不能成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道”原指道路,可引申为法则、原理、规律等。

这里老子为什么要把宇宙的本原称为“道”呢?在《老子》一书中,老子把“道”更高度地抽象化,使之脱离具体事物的“道”,把“道”看作存在于万物之先的宇宙万物总则。

这样老子也就把“道”分成了两类:一是指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道,属于一定事物的法则,称作“非常道”,即不是永恒存在的道;一是指存在于万物之先的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总法则,这样的“道”是“常道”,是永恒不变的道。

非常道是离不开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而常道是抽象的,脱离了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因为是无形无象的。

这样常道其实也就脱离了万物一种绝对的“理”(即法则)的存在。

那么老子的“道”究竟是“理”还是“物”的存在呢?当他在强调道是“常道”,是脱离万物而存在时,道成了一种纯理的存在,但纯理有无法生出万物,所以当他强调道能生出万物时,又把道看成一种物,一种混成之物。

就此来看,老子的哲学尚带有原始性与素朴性。

二、德论——物性论高亨先生说:“德者万类之本性也”。

也就是说,德论即无论性,是讨论万物本性的。

老子讲“德”,归结起来至少包含这样几种涵义:1、宇宙本原的“道”的德性,一般称为“玄德”。

2、体现了“道”的圣人之德性,亦称之为“玄德”。

这是由于他的德性与“道”的德性一致的缘故。

3、天地万物的德性,一般称之为德,如天之德、地之德、人之德等等。

但这些具体事物的德性,老子也把它们称之为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等等。

在这里,天道和天德、人道和人德都是同一层次的概念。

德不仅有“玄德”与一般德性的差别,还有厚薄之分,上下不同,有德与无德的差异等等。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这是说,上德的人不表白自己有德,所以他实有德;下德的人总好表白自己没有失德,所以他实无德。

玄德与一般天地万物的德,其内容又是不一样的。

天地万物各有各的德性,而玄德是道的或体现了道的圣人的德性则是同一的。

至于玄德的内容,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是指“道”的德性,是无为顺其自然的。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就是说,用智慧来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灾难,不用智慧来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福德。

常知治国的法则,就叫“玄德”。

这里的玄德是指圣人的德性,圣人的德性就是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也就是顺应自然,所以圣人的德性也体现了道的德性。

天地万物的德性,则与宇宙的本原——道的德性是有区别的。

天地万物各有各的德性,然而虽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德性,但来源是共同的,即都是获得了宇宙的本原——道的结果。

“德者,得也”。

就是得“道”而形成自己的本性。

违背了道,就会失去道,使自己缺失了德性。

以此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德性。

三、主静论——以静制动的动静论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道”的存在状态是静止的,道所产生的万物存在状态是运动的。

道虽生养万物,却不宰制万物,随顺万物自然生长,所以道无需有所作为,永远保持着自己虚静的状态。

这就是“道”微妙的德性。

万物则与道相反,时刻处在运动中。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也,又况与人乎?”万物处于千变万化之中,不可能永恒,所以万物是变动不息的。

但万物的运动始终都有一个归宿的地方,“夫物芸芸同,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这就是说,万物众多而且生长茂盛,但各自都要复归到它的最后归宿,复归到静止的状态。

复归到静止状态,就是复归到了性命之所在,也就回到了自然的状态。

这里静是根本,是永恒的;动则是非根本,不是永恒的。

这就是老子的主静说。

老子还讨论了动与静的关系,认为动本身不能制止动,只能静才能制止动。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胜热,清静可以天下正”。

用以说明,静能战胜急躁,静能战胜炎热,清静无为而治可以成为统治天下的君长。

老子在动静关系上是主张以静制动的。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君主无为的统治理论。

四、无为论——圣王论无为思想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无为是宇宙的本原——“道”的根本法则,是道的德性的主要内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指“无为”而言。

所谓“无为”就是无目的、无意识、无作为、无欲望的,说“道”是无为顺应自然的。

也因为道的无为,所以万物能自然生长,所以道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

道的德性是无为的,人间具有最高德性的圣人是体现了道的德性的,因此圣人也应当是无为的。

老子所讲的圣人,是他理想中人间最高统治者。

所以老子讲圣人无为而治就是讲君王的统治思想,后人常把老子的无为思想看作是“君人南面之术”是有道理的。

“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只有统治者自己实行清净无为而治,不扰乱下民,老百姓才能自己安定,归于素朴纯真,从而达到社会的治理,即达到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