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政治思想异同综述
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异同高二作文

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异同高二作文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有什么异同点
1.都认同人性本善,因此排除了法-治,共同点之一就是都是以人治
2.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理念
3.都有“民本”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道家不仅仅是理想的,道家虽然在希冀永恒,他们更希望统
治者认识"民"本来的力量,"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人民将会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按大道,天地万物都有其次序,让道德仁义礼法各处其自然之位,天下就会太平,达到至治儒家就不用说了,孟子的“民为贵,君轻”世人皆知啦
4.都是温和派,道家“治大国若烹小鲜”,儒家也治国思想甚至是复古都不
是激进的变革派
不同点:
首先要理解两家讲的道德各为什么意思
老子讲“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道”、“德”、“仁”是三个依次降低的不同的人生境界层次
道家所讲的是“道”及接近“道”的那一部分“德”也可以理解为天道
儒家讲的是“德”和“仁”可以理解为人道
所以道家思想主要用于1养生2治国
而儒家思想主要用于1待人2处士
道家思想所讲的东西并不是今人所讲的“道德”
而儒家思想比较注重解释现今所谓的“道德”
儒道思想有何异同
本页为预览页-1。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
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政治思想异同综述

儒道政治思想异同综述我国的传统思想浩瀚丰富、源远流长,而政治思想就一直生长于传统的伦理思想之中。
其中儒家和道家两家的政治思想是比较杰出的,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两家的政治思想既存在相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一、儒道二家政治思想的差异性1、儒家“有为”和道家“无为”的政治思想的区别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对于中国政治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他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为政以德”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儒家强调的是“有为”,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
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念从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这个事实中可以看出来。
老子一书中关于治国的言论有很多,虽然他没有像孔子那样明确地提出积极有为的思想,但是他对于治国之道还是有自己的见解的。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句话就说明老子深重的怀有治国安邦的抱负。
他提出“无为”的思想,提倡的是顺其自然,并不是要求人什么事都不做,听凭命运安排,而是要说人不应乱为。
他还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这就是说要采取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治国也应该这样。
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是从当时人民悲惨的现实生活中得出来的结论。
当时的国家和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频繁,各诸侯国的当权者大多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
或许很多人会说,道家作为当时比较有洞察力的知识分子,虽然看到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却对现实抱失望的态度,逃避现实,想着明哲保身,提出“无为”的政治思想是应该给予否定的。
但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思想的提出,不仅在思想界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在政治界上也算是一个奇迹。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
以下是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之处的探讨。
一、基本思想理念儒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理念有很大的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五常,认为这些品质是人的本性,因此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道、德、无为、自然”等理念,认为这些都是自然的本质,主张通过回归自然来达到人的本性的解放。
二、处世之道儒家和道家在处世之道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地位。
而道家则主张消极出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争不抢,追求自由和独立。
三、文化价值观儒家和道家在文化价值观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文化传承和创新,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灵魂,应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自然和宇宙的法则,认为自然和宇宙的法则才是人类的最高法则,应该通过回归自然来领悟生命的真谛。
四、教育思想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教育和修养,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实现人的本性的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自然的教育,认为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应该通过观察自然来领悟生命的真谛。
五、政治观念儒家和道家在政治观念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社会等级和秩序,认为社会应该有等级之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而道家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权利。
六、人与自然关系儒家和道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
而道家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法则来生活和发展。
七、个人与社会关系儒家和道家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个人应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两者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在理念、方法和目标上存在一些明显差异。
下面将会从政治观念、修养方法以及最终目标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政治观念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秩序和政治管理,追求通过君主制度来建立和维护和谐有序的社会。
儒家强调仁爱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和教育,才能培养出能够管理社会的良好君主和官员。
儒家思想认为,政治统治的核心是君主的德行和社会道德观念的普及。
儒家思想理念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之不同,道家思想偏重于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自然的原则,主张顺其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将政府干预降到最低限度。
道家认为政府过度干预会对社会造成不必要的干扰,破坏人与自然的自然联系。
道家强调对个人自由的尊重和对自然的顺应,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修养方法儒家注重修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学习经书和尊崇礼仪。
儒家认为,通过对古代经典的研究和学习,可以获得道德、道义和正义的智慧,进而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儒家还认为,通过尊崇礼仪可以培养出守法、守纪的良好习惯,从而构建起和谐有序的社会。
不同于儒家,道家的修养方法主要强调内心的静心与自由。
道家追求的是身心的平衡和内心的宁静。
他们主张遵循自然之道,摒弃对外物和权力的执着,通过无为而治和内观修身来实现个人内在的和谐。
最终目标儒家思想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关注个人责任和家庭责任。
儒家希望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社会的大同世界。
道家思想的最终目标则是个人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道家追求摆脱世俗的束缚,返璞归真,实现内心的超越。
道家关注个体的自由和人性的自然,主张非强制力量,鼓励个人寻求内在的真理和自我实现。
尽管儒家和道家有不同的政治观念、修养方法和最终目标,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点。
儒道两家哲学异同与互补文献综述

儒道两家哲学异同与互补文献综述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家。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只有对儒家和道家作比较研究,才能在对立中准确把握道家的特质,并进而全面了解儒学和传统文化。
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崇尚之典籍,这里面有着深刻的道理。
《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皆采自道学,此其一。
《易传》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性、显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性、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
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此其二。
我们用阴阳学说分析儒道关系,便会抓住问题的根本,一系列特征的对比就有了贯通一气的基础。
1) 人性论比较。
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说,程朱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荀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苟于·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
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
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
表面上看。
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
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
”(文献①—209页)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淡朴素论,苗康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越是自发自成,越是纯真完美,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
儒家道家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的异同点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学派,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但它们的思想和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从儒家和道家的本质、思想体系、思想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探讨它们的异同点。
一、儒家和道家的本质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但它们的本质有所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人性、礼仪、道德,重视教育和人的修养,认为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而道家则强调的是道、自然、无为,重视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达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二、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也有所不同。
儒家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注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义是指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礼是指社会行为的规范和规则;智是指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信是指言行一致,守信用的品质。
儒家的思想体系强调的是道德和人的修养,认为通过遵守道德准则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道家的思想体系则主要包括道、德、无为、自然、阴阳等五个方面。
道是指宇宙和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德是指人的本性和道德准则;无为是指不做无用之事,追求无为而治的精神;自然是指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阴阳是指宇宙和自然的两种相反但又相互联系的力量。
道家的思想体系强调的是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达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三、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核心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核心也有所不同。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爱和礼仪,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完善和和谐。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和社会行为的规范,认为只有遵守道德准则和社会规则,才能达到和谐和稳定。
道家的思想核心则是道和无为,认为宇宙和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达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道家强调的是人应该放弃个人的欲望和野心,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达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儒家、道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儒家、道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国都有深远影响,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二者有不同的特质。
一、儒、道两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大学》第一章中写道:“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儒家认为,学校是探求真理的圣地,以仁义礼智为教育内容,要传授学生仁义礼智的不同知识,加以整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本质是“健全人格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依据吗?),树立榜样的作用,积极入世有为,为社会做贡献,其产生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有密切关系,并与考试制度和官僚制度不可分割。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开设私学,没有采用宗教组织。
道教则以宗教形式加以传承,广收弟子,开设讲坛,其教育取向主张出世无为,对世俗功利义利持否定态度,强调道法自然,而不是仁义礼智,认为仁义礼智本质仍然是对利益的追求,义利皆不可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认为应该从人自身出发,重视生命和精神的价值,认为教育从保全人性出发,为人服务,强调个人的自然本性。
二、儒、道两家思想政治教育特质(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主要采用私人讲学的方式,也就是师承方式,对于学生的培养主要采取教授学习,学生道德教育是其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于学生,一个很重要的培养方法就是制度的约束和熏陶管理。
修身是其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陶冶情操,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尊师重教,是其特色,修身的目的在于去除利益所蔽,修养人性的本善,自省改过,用道德准则约束自己,《论语》中有“吾日三省乎己。
”要求学生反省,顿悟,从中得到启发,陶冶情操,培养美德。
儒家的另一个培养方式的特色在于其采用榜样教学,在《论语》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在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师重教的方面,学生效仿并尊重教师的言行,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教师言行和道德水平必须是高尚合乎道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道政治思想异同综述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璀璨辉煌,在春秋战国这个思想繁盛,群星辈出的年代产生了道学与儒学这两大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
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及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道家跟儒家之间虽然各成一家,但是彼此之间由于产生的时代相同以及发展的需要而彼此之间也有交融。
儒道的政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同与差异。
一、儒道政治追求的共同起源——爱人
不论是道家还是儒家,产生的原因都在于对结束社会的苦难的探索。
诸侯征伐,战火连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怀着大爱之心的哲人不断寻求一条能够结束世间纷争,建立和谐社会的路途。
儒家的起源在于哲人对世人的爱。
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论语》有两处记录,见于《公治长》: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理想,简单的三句话就勾勒出了孔子心中的理想国。
《论语》中指出,“仁者,爱人”。
《孟子》中《尽心》篇说:“得志,泽加于民。
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离娄》篇还明确告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与民孰轻孰重,次序井然。
儒家经典《大学》,开卷便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即对待老百姓怀有亲子般的爱心,达到至善的境界。
接下来又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象父母对儿女那样无私地付出,心甘情愿地奉献。
儒家讲仁,以孝悌为本,从爱父母做起,逐步推广,“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相较而言,许多人都认为老子推崇的是厌世、避世哲学,也认为道家是消极出世,这其实是对老子及道家的一大误解,道家处世哲学的本质是进取的,积极的,老子的学说也是深深植根于他对万民的爱。
老子深深了解到那时社会里的民生疾苦,明白百姓最痛苦的就是辛辛苦苦生产的粮食、丝绸被剥削者搜刮殆尽,到头来饥饿,冻馁,衣食无着,所以老子提出首先当省赋税。
他说:“民之饥,以其
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税多是百姓最苦恼的事。
统治者养活大量的官吏、军队,修建宫廷、园林等各种浩大工程,所需费用,无不通过各种税赋名目,搜刮自百姓。
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百姓困穷,衣食财货深感不足,仍然负担沉重赋税以奉有余的朝廷官吏,这是违反天理良心的,首当废除。
老子指出,统治者残酷剥削百姓,难怪百姓痛恨那些“盗魁。
”写道:“朝甚除,田甚芜,仑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朝廷公事荒废,民间田园荒芜,仓库里空空如也。
可是,统治者却穿着华丽衣服,佩带宝剑,吃山珍海味,腰缠万贯。
老子正是“以百姓心为心”,才能义愤填膺写出这种语言,申诉人间的不平。
于是,老子希望提倡无为的办法来平息世间的纷争,实现世间的大同,但是无奈道不行,但是对人世的关爱以及对人民的关爱让他产生痛苦与忧虑,因此乘青牛出关。
老庄之道学,“为我”、“无为”主要是为“避祸”,“不以好恶内伤其心,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从内心讲,老庄并非是自私自利的。
二、实现政治理想途径的差异——治国方略
儒道两家虽怀有共同的爱民之心,但是实现理想的路途却不同。
儒家治国核心在“仁政”、“德治”,儒家也因此积极入世,以成为当政者或影响当政者的方式来推行仁政与德治,以此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
伴随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是数千年的杀戮,翻开历史的每一页都充满斑斑血迹。
孔子目睹了世界的血腥,于是提出仁政与德治。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对于治理国民,孔子认为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认为用政策与法令治理民众并不能解决民众犯罪的根本原因,需要以德与礼去规范及教育老百姓。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比儒家“仁政”与“德治”更加顺应人类与自然和谐的是“道”,老子的“道”是哲学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其衍生的治国方略也是一次划时代的飞跃。
老子从自然现象的变化探索宇宙本原,进而探索人类社会的演变,同时吸收了伯阳甫的阴阳说思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广泛考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负阴抱阳”的统一体。
老子从天文历法的推移,考察天体运行“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运动规律,由此得出这是天地运行的道路和秩序,“可
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曰道”。
老子根据天地之道提出了治国原则“无为”,老子的“无为”几千年来让许多人望文生义,认为“无为”即是“无所作为”。
但这是对老子及道家伟大思想的一个误解,“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
老子明确指出,“爱国治民,能无为乎?”“无为”是指凡事要顺应自然,而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无为之理,其大矣哉。
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
谓其私志不入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老子认为,过多忽视规律的作为会让国家更加混乱,“天下多忌讳,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因此,在治理大国之时,更应该“无为”,如果任意妄为,则会让天下大坏,“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其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三、儒道对理想社会追求的异同
儒家与道家有共同的爱民之心,但是却有着各自想实现的社会。
儒道心中的理想社会都有共同之处——和谐,国家之间没有了战乱,人与人之间坦诚以待,但是老子理想中的社会却比孔子理想中的社会要更高一个层次——人与自然和谐。
孔子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即是大家都拥有公心,选择贤才与能力,重视人与人之间信誉,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们不会只爱自己的亲人,而是都拥有博爱的胸怀去爱天下人,人尽其职,各得其所,同时爱惜财物,但不贪财偷懒,达到人心淳朴,道不拾遗的境界。
孔子侧重于“人”,理想的社会是要达到人人有公心,建立社会中的和谐。
道家在对社会的追求方面更加全面,老子在心中勾勒的理想社会既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追求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同时也追求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面对诸侯国之间残酷的征战,面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沉痛之余,先哲老子为我们勾画了这样一幅理想中的社会形态,在这个社会里,没有血腥的战争,没有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的丑恶,也没有人对自然掠夺的欲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没有价值观及文化间的强迫,守临相望,却不去觊觎近在咫尺的临国的人民和土地,达到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