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论《道德经》对思政教育的启示

论《道德经》对思政教育的启示

论《道德经》对思政教育的启示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最负盛名的著作,它揭示了自然规律,深刻揭示了道的真谛,每句经文都充满深刻的哲理。

而《道德经》的精髓正是它对思政教育的启示,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平衡之道,并把它付诸实践。

思政教育是指以思想政治理论为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学科教育。

《道德经》对思政教育的启示是:道法自然,教育应强调实践。

经文中“道,可道,非常道”,揭示了万物皆有规律,可通过实践去学习、发现和理解。

思政教育要坚持实践和综合的教育方式,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特色。

学生应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发展思想和能力。

“大邻洋洋,其馀且恒”,这句话暗示着把老子的智慧和仁爱精神贯彻实践。

思政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仁爱思维,让学生学会坚持人性的关系,热爱人民,以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引导学生去学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提醒人们在反思自身的同时,要知晓他人,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把理想作为自己的行走路径,拥抱不断前行的意志。

思政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让他们真正明白“以仁治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进而益士,强乎其旁”,老子的思想,提出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继续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思政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做出更好的选择,以及运用理论知识积极参与
社会实践中的能力。

总之,《道德经》对思政教育的启示在于:坚持实践,发展辩证思维,以仁爱思维,无私奉献精神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能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道德经》治国思想的可行性

论《道德经》治国思想的可行性

论《道德经》治国思想的可行性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

我们辩证的看待这种治国思想,不难发现它的思想有别于常规但却不是毫无用处。

关键字:老子道德经治国正文:作为先秦文化中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道德经》所提供的治国之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对于它的治国思想却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本文就来探讨一下《道德经》里治国思想的可行性。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不论老子其人,不论李耳其事,只把《道德经》中治国思想拿来讨论,《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

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

然而,这种所谓的“无为而治”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少呢?从历史的角度上看,除了秦朝采用了法家的思想之外,其余各个朝代几乎都是奉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本,只是一些为了休养生息的朝代初期采用了一点道家的“无为而治”,实在是少得可怜,但是历史所能体现的仅仅是实践的好坏,并不能说明没有实施过的对与错,纵观采用“无为而治”的朝代,其历史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不但修养生息的目的达到了,而且比以前更加富强了一些,从各个方面来看,它作为一套治国之道并不是一无是处。

具体来分析,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

《道德经》的前半部主要论述了治国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论述了如何治人。

开篇,老子以具体而又抽象的“道” 引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而观其徼”,即写出了要认识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无欲”。

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子的政治思想

不折腾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的政治思想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对贪得无厌的统治者的憎恨。

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道德经》)老百姓之所以忍饥挨饿,就是由于统治者收的苛捐杂税太多。

老子更进一步尖锐地批判腐败的统治者,痛斥他们的强盗行径:“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道德经》)大道平平坦坦,但是君王偏偏喜欢走邪路。

朝政腐败极了,农田已经非常荒芜,百姓的粮仓已经十分空虚,但统治者还照样地穿着绫罗绸缎,佩着锋利的宝剑威吓百姓,精美的饮食都吃厌了,国家的财富都刮净了。

这就叫强盗头子呀,他们是多么的无道啊!老子由此感慨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人间的规律却是剥夺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

损不足以奉有余,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就是今天的经济学家们经常谈起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的典故出自《圣经》。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主人远行前,把仆人叫来,按照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都来向我汇报。

”主人回来时,第一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五千银子,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把更多的事务交给他管理,让他享受当主人的快乐。

第二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给我的二千银子,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听了也很高兴,于是也让他享受当主人的快乐。

第三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给我的一千银子,我一直埋藏在地里,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现在你回来了,我原封不动地还给你吧!”主人听了很生气,于是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千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后来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将这个故事拿过来打比方,把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社会经济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政治思想的研究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政治思想的研究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政治思想的研究摘要: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其哲学思想在政治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因此自始自终贯穿着老子的“道”的理念。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一系列“圣人”治国的思想原则和实施方法,在今天看来,就是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和应有的作为。

通过对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态、为政原则和道家思想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给老子的政治理念予以评价,并对当今政府的作为和社会的发展给予启示。

关键字:道德经;政治思想;无为;政府1 序言作为流传几千年的中文化文精髓,《道德经》的人生价值观和生存理念不仅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代国人的生活,也是各行各业精英们的重要“顾问”。

而《道德经》中大量关于为政治国的阐述则是研究老子思想不可绕开的对象,对于国家发展、领导人治理国家将有重大裨益。

《道德经》是一部对世间万物的概括,以至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离不开老子老子的哲学思想。

“无名,天地之始”一句便道出了老子的理想政治状态和政治思想。

在《道德经》第八十章里,“小国寡民,时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小小的国度,适当的人口,人无高低贵贱,大家一律平等、社会公正;“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人民热爱生命、热爱故土、热爱和平;“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友好和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

国家内部没有繁重的赋税和苛刻的法令,人民的物质生活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安定,没有欺诈、没有饥饿;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没有矛盾,一切都遵循着万物生存的自然法则,这就是老子理想中的理想政治状态,是“道”在国家生活的体现。

2 为政治国的原则2.1思想原则为了达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理想的状态,根据对“道”的领悟和哲学思想,老子从统治者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为政治国的原则。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一句,便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道德经》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

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那么道德经读书心得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道德经读书心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道德经》读书心得范文一《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

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

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

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所以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

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我如此的状态。

“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

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

“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

老子思想总结归纳

老子思想总结归纳

老子思想总结归纳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政治、道德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这本书内容丰富,充满了智慧和深刻的思考。

下面我将对老子的思想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写1000字的文章。

老子的思想主要围绕着“道”展开,他认为“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源和规律。

在老子看来,道是一个无形无质的存在,超越了个体和个人意志,是一种绝对的存在。

他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由道生成的,并且追求道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他认为在政治上,应该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即不要过多干预和干扰。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保持自然和谐的状态,不要专横和妄为,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提出了“至简至朴”的统治观念,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道德方面,老子强调道德的内在品质和自然本性。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道德的自然状态,不要过度追求物质欲望和功利利益。

他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德准则,认为道德的行为应该符合自然规律,不要违背人性的本真。

老子注重道德的内心修养和修身养性,他认为个人应该通过修炼来达到与道的合一。

在个人生活中,老子强调了简朴和谦虚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简单而真实的生活,不要被物质欲望所束缚。

他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原则,认为弱者常常能够战胜强者,因为弱者更加灵活和隐忍。

他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能够保持心灵的平衡和宁静。

此外,老子还提出了很多关于自然、社会和宇宙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是无穷无尽的,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对社会现象有深刻的洞察力,他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不平等,提出了平等、公正和正义的观念。

他还对宇宙的生成和消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宇宙是一个永恒循环的过程。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念和生活态度的综合体。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自然本性的重要性,主张无为而治和简朴的生活方式。

他通过对道、德、社会和宇宙的思考,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见解和智慧的观点。

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老子(公元前6世纪)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老子的政治哲学主要集中在他对于统治和治理的理解上,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的观念。

以下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1. 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可以被理解为宇宙的本源和规律。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君主应当依循道的原则来统治,而不是依靠权力的强制。

2. 无为而治: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观念,认为统治者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尽量少干涉和控制人民的生活。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和管理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和谐。

3. 非攻:老子强调非攻的原则,主张不使用武力和战争来解决问题。

他认为战争只会带来破坏和苦难,而非攻可以保持社会的和平与安定。

4. 无名之守:老子认为统治者应当保持低调和谦逊,不张扬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通过无名之守,统治者可以获得人民的尊重和支持。

5. 自然和谐:老子的政治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认为统治者应当以人民的福祉为中心,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衡,而不是个人的权力和利益。

这些核心概念体现了老子政治哲学的主要思想,强调以道为依据,无为而治,遵循自然的规律,保持和谐与平衡。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政治哲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老子和道家思想

老子和道家思想

道家强调和谐共生,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提倡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有助于缓解现代社会的焦虑和压力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提倡顺其自然,有助于现代社会的管理和治理 道家思想提倡谦卑和宽容,有助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汇 报 人 :
XXX
道家思想强调 个体的自我修 养,对现代社 会的个人成长、 心理健康有指
导作用。
道家思想强调 顺应自然,对 现代社会的科 技发展、医疗 保健等方面有
启示。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启示。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认为万物皆有其规律,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 发展。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 治、文化、宗教等领域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 方三大圣人”之一。
《道德经》: 老子的代表作, 阐述了道家的 哲学思想和政
治理念
《老子》:又 称《老子五千 言》,是道家 的经典著作之

《庄子》:老子 的弟子庄子的著 作,继承了老子 的思想,并进一 步发展了道家的
哲学体系
道家思想对东亚哲学、 宗教、艺术等领域产 生了深远影响,如禅 宗、茶道、书法等。
道家思想在东亚文化 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吸引了众多学者和艺 术家进行研究和创作。
道家思想强调 和谐、平衡, 对现代社会的 环保、可持续 发展有重要启
示。
道家思想主张 无为而治,对 现代社会的管 理、教育等方 面有借鉴意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 万物的生成过程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然、无为、超脱世俗的价值观。 道家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道家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和智慧,而不是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 道家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和浪费,认为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无为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 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提出了,治国者无为无事,看起来好 像很昏暗,但人民因此安定自由,民风淳厚;治国者有为有事,看起来好像是清明,但人民不 堪拘束,民风反而狡黠、抱怨。 “无为”作为老子的重要思想之一,也贯彻了整本《道德经》 。因此“无为”的思想,也 是《道德经》的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老子的“无为”思想,世人向来都是褒 贬不一,但以政治思想的角度理解,其实“无为”可以说是一种大智慧。有句话是“管得最少 的政府才是好政府” ,或者就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无为”思想的最佳体现。所谓的“无为”不 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在悄悄改变生活而不被发现的“无为” 。也就是让人民感受不到政府的 约束,政府就是一个“无为0 -2011 学年第 1 学期 评阅人
评语:
学号
========================================== 姓名
(题目) 《道德经》的政治思想 (正文)
摘要: 摘要: 老子的《道德经》作为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哲学著作。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以及在管理、养生、军事、政治等各方面有着许多独到的见解,使其对我国 2000 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道德经》的政治思想,阐述老 子政治上设想了一个小国寡民, 自然, 自由的无为世界, 以及这个世界中如何以 “道” 和“德”作为规则和依据生活的可能,并讨论其政治思想的利与弊。 关键词: 关键词: 老子,道德经,政治,小国寡民,自然,自由,无为 正文: 正文: 一、老子与《道德经》的概述 老子我国春秋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据《史记·老子列传》 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才,周守藏室之史也。 ”
-
班级 0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 班
1
在他将隐去的最后时日,应函谷关令尹喜的请求, “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 千余言而去” ,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今本《老子》共 81 章,前 37 章为上篇道经,第 38 篇以下为下篇德经,所以又称《道德经》 。老子因其深邃的哲 学思想而被西方国家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道德经》全篇体现了老子所讲的“道”与“德” 。通读《道德经》之后,会 发现老子所说的“道”是“德”的本体,而“德”则是对“道”使用。为同一事而 不能分离,有“德”之人,就 是替“道”治世的人。道是宇宙的本体,不依赖任 何物而绝对独立,永远自行运动。 二、《道德经》的政治思想 以我对《道德经》的政治思想的理解,其实就是要反映了老子建立一个自然、自 由、无为的小国寡民世界。对与老子所希望建立的这样一个世界,以下就分别分别 论述老子理想世界所反映的政治思想在《道德经》的体现,及其利弊。 1)自然
三、总结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文化瑰宝,它博大精深,包含了政治、军事、管理、美学、道德、 养生等广泛的思想内容。本文只是站在初读《道德经》的基础上,了解和学习《道德经》的政 治思想。 “自然”和“无为”的思想,确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而且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自 由”还有“小国寡民”的思想,虽然与潮流脱离,但是,它们某一方面还是对我们有实际作用 的,不能全盘否定。 《道德经》是高明的,老子也无愧于孔子的老师,但对于今日,老子的某些理论已显得模 糊、粗糙,新时代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老子和孔子,而必须继承然后创新。
注释: 注释: 南方日报 《广州番禺数百业主签名抗议垃圾焚烧发电厂》2009.10.2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李耳.道德经.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2 宋鸿兵.货币战争.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3
4
5
6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重要范畴之一的“道” ,最早就是在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提 出,作为老子的主要思想之一,从第一章了解“道”的意思是必须的。通过第一章的内容,我 们可以看出,老子的“道”其实就是指宇宙的本体,狭义上就是指自然规则。 “道”的内容贯 彻了整本《道德经》“道”作为其中心思想之一, 。 《道德经》的政治思想,当然也有“道”的 内容在里面。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 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 章就是“道”在《道德经》的政治思想中的具体实践的表现。本章中,老子认为“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是人、地、天、道和自然都是相通的,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 的规律和法则都统一在“道” 。而“道”作为宇宙的本体、自然规则的存在,其实也说明了, 老子的政治观点就是:要求制定的政策要符合自然的规则以及人的习性。 要打造一个和谐社会, 《道德经》的政治思想中, “自然”这是一个大智慧。就如《南方 日报》曾报道过的番禺垃圾焚化场事件那样,把垃圾焚化场建在居民区中,这样违反了自然规 律的事情,很显然是得不到支持的。符合自然规则,当今社会仍然适合的政治思想。
2)自由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 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政治 ” 观点就是要求统治者不施任何外加的东西,不施 仁义等术,任由老百姓像大自然里自然生长 的万物一样。用风箱作为例子说明,对老百姓管束太多,只会让社会越来越动乱。只有给与老 百姓足够的自由,才能让使得社会安定下来。 老子的这一观点,很显然是一个理想化的情况。只有人民没有私欲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 在人固有的贪婪,自私的本质基础上,如果任由得民众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混乱,就如同西 方社会的第二次金融危机那样,就是任由人的私欲不停膨胀而不加以控制、监管而导致的。但 “自由”的政治思想依然有可取之处,毕竟政府不能管群众管得太多。否则也会出现老子所说 的,风箱的那种情况。
格式二 广 东 商 学 院 答 题 纸(格式二)
---------------------------------------------装--------------------------------- --------- 订 -----------------------------------------线----------------------------------------
4)小国寡民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 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这是《道德经》政治思想的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老子所追求世界的基本。这是一个理想 的世界,就算很近,然而老死不相往来,完全是自治、自需自给和自得其乐的世界。然而,显 然这个世界只是理想,现实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 0。这乌托邦式的政治 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还是能给我们一个梦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