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辩证思想对人们的指导意义
老子《道德经》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几点启示

老子《道德经》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几点启示*导读:经过对老子《道德经》一年的学习,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道德经》这本书上也由最初的不屑一顾转变到现在的爱不释手。
《道德……经过对老子《道德经》一年的学习,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道德经》这本书上也由最初的不屑一顾转变到现在的爱不释手。
《道德经》不仅我喜欢,就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从年轻的学生到成熟的学者,从普通的白领到商界精英以及政府官员,都会从那里汲取到滋养。
《道德经》可以说是现代人的知识、生存智慧、管理艺术。
《道德经》也可以说是成功者的冷静药方,是遭遇挫折者的心灵慰藉。
在现代专家的解读之下,《道德经》就当代中国社会也始终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部分。
老子《道德经》确实是一本专门讲道讲德、修道修德的一本书,它始终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现在,我就对《道德经》给当代大学生能够带来什么这个话题来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近几年大学生在学习上、就业上、爱情上、人际方面均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嫉妒、报复、自杀等;究其原因出现在哪里?许多资深专家也做出了明确的断定。
一般来说,大学生接受着高等教育,不应该犯有这方面的错误,但事实是,近年来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趋向功利方面太重,而对拯救自身本质的学习与发展有明显欠缺,自然,对于思想文化学习和掌握程度也十分落后。
当代的大学生喜欢夸夸其谈,不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例如在学习方面,很多学生写论文都不想自己动手,而是借鉴同学或者是在网上的摘抄,以为可以欺骗老师、教授蒙混过关。
喜欢唾手可得、占小便宜等,以为自己聪明做得不错,但实际结果却反之。
那么道德从字义上怎么解释的呢??我认为,道德既是逻辑的,又是超逻辑的。
可以把道解释为人的超越性的生成。
一种道。
绝对不会企求去符合经验的现实,相反。
它倒是要把现实陌生化,与现实疏离,同时又使现实内在的意义得以彰显。
而德又是一种好的品行,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
然而《道德经》,却是道的具体化,它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道德法则。
论《道德经》对思政教育的启示

论《道德经》对思政教育的启示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最负盛名的著作,它揭示了自然规律,深刻揭示了道的真谛,每句经文都充满深刻的哲理。
而《道德经》的精髓正是它对思政教育的启示,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平衡之道,并把它付诸实践。
思政教育是指以思想政治理论为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学科教育。
《道德经》对思政教育的启示是:道法自然,教育应强调实践。
经文中“道,可道,非常道”,揭示了万物皆有规律,可通过实践去学习、发现和理解。
思政教育要坚持实践和综合的教育方式,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特色。
学生应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发展思想和能力。
“大邻洋洋,其馀且恒”,这句话暗示着把老子的智慧和仁爱精神贯彻实践。
思政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仁爱思维,让学生学会坚持人性的关系,热爱人民,以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引导学生去学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提醒人们在反思自身的同时,要知晓他人,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把理想作为自己的行走路径,拥抱不断前行的意志。
思政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让他们真正明白“以仁治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进而益士,强乎其旁”,老子的思想,提出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继续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思政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做出更好的选择,以及运用理论知识积极参与
社会实践中的能力。
总之,《道德经》对思政教育的启示在于:坚持实践,发展辩证思维,以仁爱思维,无私奉献精神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能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道德经》对中学教育的启示

M I M 《道德经》对中学教育的启示®争幸也刘亚云内容摘要:中学生处于变化发展时期。
思维品质逐渐完善,向成人过渡。
但仍然不完善,遇到事情,中学生易 犯偏激、偏执,固执己见、情绪性、极端化思维、糟糕至极想法等诸多倾向。
通过学习《道德经》辩证的看待问题,有利于初中生思维的成熟,有利于完善他们的人格发展。
分析《道德经》当中的辩证思想,对于初中生的教育具 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辩证法中学教育思维发展学教育 2。
19.0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德经》中充满了辩证思 想。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 经”两部分。
1-37章为“道经”,38-81章为“德经”。
是老子毕生殚 精竭虑,穷思悟道一部万世力作。
至今对当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千人前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
老子《道德》经不同 专家解读有不同观点。
对中学教 育的启示有很多,主要都是把握 好“度”,慎重对待学生等观点。
而 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 思想当中都具有辩证法思想。
结 合《道德经》深刻感悟辩证法,有 利于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促 进中学生成熟。
“道经”里面充满了辩证法。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塞翁 失马,焉知非福”等词语讲的就是 这个道理。
学校教育更应当运用 《道德经》当中的辩证思想。
初中 生是辩证思维发展的活跃时期,教会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从正 面和反面看问题,对于认识事物 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具有 重要意义。
读完《道德经》对先人的智慧 非常惊讶。
我理解的《道德经》主 要就是辩证法。
老子先生翻来覆 去就是说的就是辩证法,可以这114样,也可以那样。
两样之间是相互转化的。
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中国人讲究一个“和”,《道德经》对人的认识就是一个“圆”。
“多”可以变“少”,“难”可作于“易”,美之为美,斯恶也。
《道德经》的辨证思想分析

《道德经》的辨证思想分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
《道德经》结构和表述方法上颇为复杂,它既包含了老子的道德观,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辨证法是《道德经》的重要内容,它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辨证法探讨了事物存在的规律及其内在的联系,提出了自然万物互相联系的观点,也就是所谓的“太极”思想,把“太极”思想作为一种解释复杂现象的方法,老子把它作为一种解释宇宙现象的普遍法则。
辨证法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用辩证法讲述了自然界、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认识自然、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形成事物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太极”,即“天地不仁,以萤为昼”,太极是一切事物的起源,也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它内含着一切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内含着一切事物互相转化的规律,老子运用辩证法把它作为普遍的解释宇宙现象的法则。
老子用辩证法认识自然世界,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以“太极”为依据,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而“太极”也是宇宙的普遍规律。
老子运用辩证法,把“太极”作为一种普遍的解释宇宙现象的法则,他把“太极”作为宇宙规律的根源,把它作为一种普遍的解释宇宙现象的方法——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化和发展,都是基于“太极”。
辨证法也是老子道德观的根本,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而“太极”是“道”的根源,是人类认识自然、把握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老子运用辩证法,把“太极”作为普遍的解释宇宙现象的法则,也把它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把“太极”的观念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以此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辨证法在《道德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而且也是老子道德观的基础,用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的辩证法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老子的辩证法,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旨在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和对立面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老子的辩证法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如道、无、虚、阴阳等。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对立。
他的辩证法思想与现代的系统思维相似,都强调整体和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首先,老子的辩证法强调道的概念。
在老子的观点中,道是宇宙运行的本源和规律,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道包含了无穷的可能性和变化,是一种包容性的力量。
老子认为,人应该顺应道的意愿,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逆天而行。
这种观点与现代环保意识的提倡相契合,我们应该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老子的辩证法强调“无”的概念。
老子认为,万物都来自于无,即虚无缥缈之处。
他认为,事物存在于虚无中,并从中吸取能量。
同时,虚无也意味着事物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我们应该学会追求虚无,即放下自己的欲望和执着,去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沉迷和功利思维的人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另外,老子的辩证法也强调了阴阳的概念。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构成的。
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立和变化是事物发展和演化的动力。
我们应该认识到阴阳的相互关系和互相依存的关系,避免过度追求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的群体关系和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倡导平等、和谐的相处方式,避免对立和冲突的产生。
此外,老子的辩证法也强调了“为无欲”和“为无为”的概念。
老子认为,我们应该超越功利心和个人利益,为了整体和共同利益而努力。
为无欲即放下个人的欲望和私利,为无为即不自作为、不强求,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安排。
这种观点也对现代社会中的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真正满足和平静。
浅析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

姓名:让么学号:************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中国哲学杨翰卿老师浅析老子《道德经》中蕴含的辩证哲学思想摘要中国哲学里面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集中阐释了无为而治、“道”等思想,其中大部分哲学思想在其著作《道德经》中得以体现,以“道”和“德”为论点,从自然出发,联系客观事物,对世界的本源问题,对事物的发展规律等的认识,老子有其自身的独到见解。
本文就以老子著作《道德经》为例,对其中蕴含的深刻的辩证哲学思想,联系当前实际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辩证哲学思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直以来以孔子、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圣贤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并在当前对我们产生极大的影响。
德国哲学为世人津津乐道,而中国哲学则更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对世界的本源,辩证的发展观等都有深刻体现出来,代表性人物老子在这方面深有研究,在其著作《道德经》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哲学思想,以“道”和“德”展开,全书短短5000多字,却有丰富的蕴意,全书“道”是中心点,对道进行论述,并阐释出世界的本源问题,以及对辩证的发展观进行说明,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对当前环境日益恶化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要从整体出发,看到事物的本质,以此循序渐进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
一、世界的本质是“道”的本源观哲学的一大问题,世界是本质是什么?从哪里是来?回到哪里去?是一直以来人们讨论的问题,并慢慢在争论研究中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继续往下分为其他门派,以此构成了哲学这个大系统。
而早在笛卡尔、康德、费尔巴哈等为唯物唯心等哲学问题研究之前,老子就已经明确提出,世界的本质是“道”,“道”就是一切,“道”就是世界的来源。
1.“道”即无老子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道”,而“道”是由有无构成并相生的,“道”可以是看得见,也看不见。
而“道”的最开始就是无,就好比世界是从道来,世界是从无开始的,从无发展看来,慢慢的形成了今天的世界。
浅析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想

文化视野浅析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想郭星瑶 尚芸先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摘要: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所述“柔弱胜刚强”,认为柔弱可以战胜刚强。
这种辩证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无论是为人处世,亦或是管理之法,都可以巧妙地被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本文通过对这种辩证思想的浅要分析,用以体现出其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柔弱;刚强;老子;以柔克刚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389-03十年磨剑终成器,百炼成钢绕指柔。
柔弱胜刚强,是一种人生哲学,以柔克刚,是一种人生智慧,其中所蕴藏的意义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一、从水的特性来看水的特性和作用就是柔。
水看似柔弱,实则厚积薄发,它拥有着强大的能量。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所述: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强者,莫能胜焉。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林希逸注曰:水为至弱,而能攻坚强,世未有能胜之者。
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可以攻克最坚强的东西,万物都是可以向对立面转化的。
老子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驰骋于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看似柔弱的水可以穿过任何地方。
千金之堤,败于蚁穴之漏,是弱之胜强者,无以易于水也,因此老子才说“其无以易之”,柔弱能胜刚强,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改变它。
水让我们看到了“柔”能以小博大,就像中国功夫中的“太极”一样,太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它不是硬碰硬、实打实、争锋相对、鱼死网破的做法,而是避实击虚、以小胜大、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充分运用了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正所谓:“柔弱无须沮丧,何妨奋发图强。
太极之道细思量,管叫后来居上。
凡事虚实明辨,言行柔曲温良。
学得流水几分长,大道恢恢通畅。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大致指出,水滋养万物,却从不和万物相争,它甘心情愿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说水是最接近道的。
《道德经》对现世的意义

《道德经》对现世的意义作者:吴明扬来源:《牡丹》2019年第02期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他对“道”与“德”的基本观点,“道”就是事物发展的原理或起因,“德”就是做事的基本原则。
老子分别阐述了宇宙万物起源、动静转化循环往复、清静无为等思想,并把这些思想运用到世界起源、处世之道、为政之道、养生之道中。
笔者将结合老子的分类简要分析以上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一、自然之道“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引入了“道”的概念,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的引入,使人们可以把一切自然现象解释为“道”的衍生物,“有”与“无”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把“道”,即自然的规律神秘化,使人们无法理解,从而更加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对于自然事物的运动规律,老子提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在阴阳之间不断转化,实现一种循环的状态。
所以,老子认为,人可以与自然完美地和谐相处而不发生冲突,这值得处于现代文明的人们反思。
在现代文明中,科学飞速发展,人们认为对自然的认知力和征服力提高了,于是自然开始被无止境地开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接连不断的灾害发生。
而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现代能源的获取主要来自物体能量的转化,转化的方式是燃烧损耗,使物体进行阴性的运动,在物体的损耗中获取能量,与生命发展的阳性运动恰恰相反,这极其有害于自然环境。
由此可知,以损耗这种阴性运动为能源获取方式的文明是无法长久的,只有充分利用物体的阳性运动,使物体阴阳循环,这样才能长久,在循环中不断向前发展。
二、处世之道在为人处世方面,老子的思想显得略保守,从始至终贯穿着一个柔字,“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用这种柔的思想为人处世,与中庸之道有相似之处。
与万物不争。
争,就会带来意识的混乱,带来额外的欲求,有了欲求就有了自我的贪心,也就离“道”越来越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选课《老子道德经》期末试卷(A卷)
试卷编号:QR34010-01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论文/作文满分:100分考试限时:第十八周随堂进行80分钟考试时间: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2013年 12月
姓名:王学平学院/专业/年级/班级:英文学院1202班
学号:20120100073 读书讨论学习小组(所属学院):英文学院
上课时间: 8:00班(北周三晚)(在上课时间处打√)
任课教师姓名:黄胜海副教授论文/作文题目:《道德经》辩证思想对人们的指导意义
《道德经》辩证思想对人们的指导意义
《道德经》这部书问世在春秋战国之交起,一直到现在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成为传统中国最重要的几部经典著作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深远。
通过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体会到老子的祸福相依、知止不殆以及夫唯不争的辩证思想,对于处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认为,幸福与不幸的关系是辩证的,是互为基础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道德经》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意思是:灾祸后面有福在那依托着,福禄后面有灾祸在那潜伏着,有谁知道哪是个头哪?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论述过祸福转化之关系。
例如《易传·系辞下》中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也就是说,交上好运时要明白祸之福所依,福之祸所伏的道理,不要趾高气扬,因为无数事实证明,成功或胜利后,如果忘乎所以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很可能紧跟来的就是失败以至灾祸;也就是安全时放松警惕,麻痹大意,灾祸可能马上就会发生。
例如屈原被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著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吕不韦迁
蜀而世传《吕氏春秋》;韩非囚秦写《说难》、《孤愤》,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人即使一时陷入低谷,也要鼓足勇气,认真分析失败原因,跌倒了爬起来,自强不息,迎接成功的来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否极泰来”这些耳熟能详的话都说明了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所以,当人一帆风顺、四平八稳的时候,要多想想可能会遇到的风浪和暗礁,然后做出战胜这些风浪暗礁的计划和方案,要有危机感,要尽量去寻找安全的途经和方法。
明白“祸福相依”的道理,有一颗平常的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防止祸害的发生,才能促进我们更好的发展。
二、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正如《道德经》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说明了名誉与生命,哪个重要,生命与财富,哪个珍贵?得与失,哪个更有害?过分的吝啬就会付出更大的耗费,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就会引起众怨,最终会招致更惨重的后患和损失。
人心不足蛇吞象,一个人能够真心地感觉“知足”,能够做到“知止”,就会有宽大的胸怀。
弘一法师一代高僧,具有大智慧,他曾为一位朋友写过一幅字,并认为自己的这幅字说出了人世间的“一个大道理”就是“知止”两个字,可见“知止”是人生的大境界。
《大学》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可以看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所止”,要到位,人生就是要扮演好每个人的角色,处处时时做到“知止”。
《大学》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故而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也就可以长久平安。
一个人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可以一点也不争名,但是不要被名所累,不要沽名钓誉,要把握好火候,要“知止”;对待“利”也是这样,人要生存,不可能没有一点物欲,但自古以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从正当渠道获利。
如果一个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就会随之降临。
要始终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知止”不争,在生活上保持低调,就会“知止而静”。
“知止”就是做人做事要把握好“度”,有道是“欲先于无度,邪始于无禁”,一个有道德有理智的人须在有度和有禁中生活。
一个人自我约束能力强弱,终须取决于对“度”的知之深浅,有所止,才会有所“禁”,有所禁才不会招致灾祸,这就是“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深刻寓意。
人所以为人,是因为能够合理地发挥自然天性,能够理智地不奢侈而禁欲,并使欲望和嗜好不影响其他人的自由意志的发挥,无害于别人、有利于社会。
三、夫唯不争,故无尤
在《道德经》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
《道德经》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也就没有忧患和过失,也就是不与人相争的人,世界上则没人与他相争。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仁者为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意思是:善于做将帅的人不逞其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被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耀武扬威;善于用人的人会谦虚卑下。
这种不与人争的品质,是善于用人的能力,是与天道相符合自古以来最妙的办法。
正如《道德经》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之道是与物不争而善胜万物,沉默不语而万物应从,宽缓从容而万物莫不在其谋略之中。
天道如网,宽阔广大,没有任何事物从这张网中漏掉。
《道德经》又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说至高的善具有像水一样的品质,能滋润万物者,水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它能处在众人不愿去的或厌恶的地方,而与天道的地方很接近。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对别人无私奉献、言辞诚信、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而天下归顺。
故而最善的人所作所为因为有不争的美德,从而没有过失,故而无忧无虑。
争的本义为抢夺,引申为争斗、竞争、争辩、争取等义。
现代世界,国与国之间、族群之间纷争不断,弱肉强食,甚至不择手段。
社会如果没有竞争的动力,可能缺乏活力无法前进,然而,如果过分提倡竞争,又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约束的话,就必然会搅动人性之恶而进入明枪暗箭、血肉相残、你死我活的无序
境地,就会导致人们穷奢极欲、炫耀攀比、拼命享乐的骄奢淫逸生活,久而久之,必然带来人类的灾难甚至毁灭。
所以,真正理解《道德经》教导我们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即圣人之道,为万民造福而不争功,把自己应做的事做好,不争名、不争利,就会真正体味“夫唯不争,故无尤”的意蕴了。
总之,《道德经》教导我们:明白祸福相依,胜不骄败不馁;不受欲望左右,知道满足而心情平静;通晓不争之德,就会不争而善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