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辩证思想
[转载]《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转载]《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d53833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2.png)
[转载]《⽼⼦》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原⽂地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作者:华夏名⼈志
辩证法思想
思想
朴素辩证法
《⽼⼦》的
《⽼⼦》的朴素
⽼⼦认为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相⽐较⽽存在的。
美丑、善恶、有⽆、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有善才有恶。
表⾯看来,正反两个⽅⾯是相互对⽴的,⽽实际上⼜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不是⼀成不变的。
⽼⼦在《道德经》第40章提出“反者道之动”,就是说,事物发展到⼀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转化,所谓“物壮则⽼,兵强则灭”。
同时,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下⼦实现的,需要经历⼀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本,⽣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千⾥之⾏,始于⾜下。
)
⽼⼦⽈:知⼈者智,⾃知者明。
胜⼈者⼒,⾃胜者强。
⽼⼦⽈:多⾔数穷,不如守中。
即话说尽了,就会遇到⽆⾔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
以其多说空话⽽⼀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能够真正办实事。
⽼⼦⽈:善⽤⼈者为之下。
即善于⽤⼈者要处于低位势。
遇事能先顾及他⼈,尊重他⼈,与他⼈相处融洽的⼈,则处于“位势低”境地。
位势低者如⼭之⾕,⽔必往低处流,于是众⼈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从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以下是一些从中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和思考:
1. 看待自然的整体性: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万物皆为道的体现。
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存在。
2. 尊重自然的自发性和无为而治:老子主张以自然的方式与环境相处,像水一样自然流动,像风一样无拘无束。
人们应该学会居于自然之中,顺从自然规律,而不是去逆行、改变或控制自然。
3. 观察自然的变化:老子提倡观察自然的变化,尤其是微小的细节。
他认为人应该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4. 尊重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老子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无为而治的平衡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
他强调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遵循自然的节奏,避免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
老子的《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的。
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以实现真正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境界。
《道德经》的辨证思想分析

《道德经》的辨证思想分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
《道德经》结构和表述方法上颇为复杂,它既包含了老子的道德观,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辨证法是《道德经》的重要内容,它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辨证法探讨了事物存在的规律及其内在的联系,提出了自然万物互相联系的观点,也就是所谓的“太极”思想,把“太极”思想作为一种解释复杂现象的方法,老子把它作为一种解释宇宙现象的普遍法则。
辨证法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用辩证法讲述了自然界、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认识自然、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形成事物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太极”,即“天地不仁,以萤为昼”,太极是一切事物的起源,也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它内含着一切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内含着一切事物互相转化的规律,老子运用辩证法把它作为普遍的解释宇宙现象的法则。
老子用辩证法认识自然世界,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以“太极”为依据,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而“太极”也是宇宙的普遍规律。
老子运用辩证法,把“太极”作为一种普遍的解释宇宙现象的法则,他把“太极”作为宇宙规律的根源,把它作为一种普遍的解释宇宙现象的方法——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化和发展,都是基于“太极”。
辨证法也是老子道德观的根本,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而“太极”是“道”的根源,是人类认识自然、把握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老子运用辩证法,把“太极”作为普遍的解释宇宙现象的法则,也把它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把“太极”的观念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以此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辨证法在《道德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而且也是老子道德观的基础,用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老子的辩证思想

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在他的《道德经》中涉及到大量的辩证法思想。
对立统一(即矛盾)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自我运动的钥匙,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也发现了事物所具有的矛盾现象。
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矛盾分析法等等都在老子的著作中能找到考察的依据。
老子的思想,主要见于他的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尽管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我们仍可以在那五千言文字材料中找到考察的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对立统一(即矛盾)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自我运动的钥匙,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也发现了事物所具有的矛盾现象,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1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真实内容及根本动力。
老子发现了事物本身具有对立双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辩证法意义的“反”思想。
“反”这一范畴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核心。
它实际指矛盾着的事物的对立双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正言若反”(七十八章)。
老子所说的“反”是指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均由于它们本身包含着矛盾,所以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反者”,“道”自身包含着矛盾。
它是“无”又是“有”而“无”自身又包含着“阴”与“阳”的矛盾,“上升”与“下降”的矛盾至于万物自身也包含着矛盾,一切的生成已包含有毁的因素。
所以说“相反”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故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四十二章)。
这里的“一”是太虚运动着的一气。
气之所以能动是由于“阴阳”,这就是说,由于统一体分为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阳是刚,阴是柔阳是轻清,阴是重浊阳是上升的运动,阴是下降的运动。
可见一气本身分为阴阳,存在柔与刚、上升与下降、分散与凝聚的矛盾。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石。
它不仅
构成了衡量历史人物伟大思想家老子的标准,而且还提出了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是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仁之为仁”为基础,唯物辩证法,即视具体情况而行,“过则反也”。
根据当时的社会风气,可以认为,道德伦理道德应当是可以伸缩的,只要是未见过的事情,便可以视不同情况而做出准确判断。
通过用“分析真假”的思想观念重新定义了道德伦理,建立了“谨言慎行”的原则,把道德维护到极致,有政府责任的视野助力全社会的发展。
从现实出发,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以民众的利益为重点,形成了
《道德经》中若干重要思想,被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催生出一批民众真正拥护政府,致力于社会发展的精神导师,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比如,政府和民众要建立互信的民主基础,国家要不断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在公共政策调整中要兼顾民众的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用公平的尊重来解决矛盾的体制,把人本性的道德作为国家社会的核心,为理想的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加和谐的环境。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也是一种
实际上极具启发性的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古今中外的文化思想,反映到日常生活,也成为政务民生事务工作中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摘要:一、引言二、老子与《道德经》三、道与德的概念四、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1.道家的辩证法思想2.反者道之动的含义3.道动与德静的关系五、辩证法的应用1.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2.在社会政治中的应用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作者为古代哲学家老子。
该书以哲学和道德为主要内容,提出了道与德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道家学派的辩证法思想。
本文旨在分析《道德经》中老子所提出的辩证法思想,探讨其内涵与应用。
二、老子与《道德经》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号太虚真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立者。
《道德经》是老子的主要著作,共有八十一章,分为两部分:道经和德经。
该书以道和德为核心概念,论述了道家学派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三、道与德的概念在《道德经》中,道和德是两个核心概念。
道指的是宇宙的根本原理和运行规律,是无形、无名的,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德则是道的表现和作用,是有形、有名的,具有特殊性和暂时性。
道和德的关系是:道是德的内在根据,德是道的表现形式。
四、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1.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通过矛盾双方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推动事物不断发展和变化。
这一思想称为“反者道之动”。
2.反者道之动的含义“反者道之动”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矛盾双方的斗争和统一。
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斗争,但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依存。
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
3.道动与德静的关系在《道德经》中,老子将道和德分别比喻为动和静。
道动是指事物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而德静是指事物在一定阶段内的相对稳定状态。
道动和德静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道动中有德静,德静中有道动。
道动是德静的基础,德静是道动的体现。
五、辩证法的应用1.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在道德修养方面,辩证法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道德的双重性,即道德既有普遍性、永恒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暂时性的一面。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一、关于老子其人:大家是否了解老子其人?何时何地人?据《史记》记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东),苦县在彼时为陈国相县,陈为楚的属国。
楚惠王六年(前483年)楚国灭陈。
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
前两位是春秋末期人,约与孔子同时。
后一位是战国时人。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老聃(大约生于公元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
他的家,世代为周史官。
他自己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是东周王朝掌管典籍图书的史官。
他潜心于书籍之中,对于商、周文献有深刻的研究,同时又具有天文历算和农耕方面的知识。
后因避内乱,他隐归故里。
一说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
《史记》本传是这样记载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
这件事在《史记·老庄申韩传》中描述的很生动。
孔子究竟向老子问了哪些问题,不得而知,但老子回答孔子的话是意味深长的。
老子说:“你所提到的那些人早就不在人世了,唯独他们说过的话留了下来。
一个德才卓著的人,如果有好的机遇,当然不妨乘着时势展示自己的抱负;如果终于不为人知,那也自当甘于寂寞,不必攀附或依傍他人。
高明的商人深藏不露,像是没有多少财货的样子;德行修养深厚的人,容貌往往显得很愚钝。
你要摒除你身上的骄气和过强的欲求与愿望,这些都无益于你的身心。
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罢了。
”孔子回去后,告诉他的弟子:“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奔跑。
对地上走的野兽我可以设网捕捉它,对水中游的鱼我可以下钓饵去钓它,对天上的飞鸟我可以用带丝绳的箭射它,至于龙,据说能腾云驾雾、直上九天,我不知道该怎么对付它。
老子辩证法观点 -回复

老子辩证法观点-回复老子的辩证法观点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方法,旨在通过观察事物的矛盾面,追寻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对辩证法有着独特的观点与见解。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智慧的体现。
本文将以老子的辩证法观点为主题,探讨他的思想内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老子关于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以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表达哲学见解。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存在着互相对立的矛盾,世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通过各种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他提出了“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的思想,这是老子对事物变化中对立及其统一性关系的初步梳理。
其次,老子论述了对立面统一的原则。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阴阳、柔弱与刚强等对立面的关系进行了描述,并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
他认为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并非是绝对的矛盾,而是包含着相互依存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最后,老子阐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在辩证法的角度上述说了人类行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些看法。
老子认为,人应当以柔弱、和谐的方式与自然互动,顺应自然规律而非逆其道而行,从而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二、老子辩证法观点的内涵与启示老子的辩证法观点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及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老子的辩证法观点告诉我们,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对立面。
无论是阳与阴、柔与刚、善与恶,还是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都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
唯有认识到这种对立关系,才能揭示事物的全貌和本质。
因此,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应局限于表面,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推动事物的发展与进步。
其次,老子的辩证法观点强调对立面的统一性。
他认为对立面之间并非是绝对的矛盾关系,而是包含着相互依存与互相转化的关系。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面对矛盾与冲突时,我们不应盲目地取舍,而应着眼于对立面的统一,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只有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才能找到事物真理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与辩证思想
14视传5顾梦洁
这是一本在春秋战国之交起大作,一直到现在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他是传统中国最重要的几部经典著作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深远。
他就是《道德经》。
通过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体会到老子的祸福相依、知止不殆以及夫唯不争的辩证思想,对于处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认为,幸福与不幸的关系是辩证的,是互为基础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道德经》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意思是:灾祸后面有福在那依托着,福禄后面有灾祸在那潜伏着,有谁知道哪是个头哪?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论述过祸福转化之关系。
例如《易传·系辞下》中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也就是说,交上好运时要明白祸之福所依,福之祸所伏的道理,不要趾高气扬,因为无数事实证明,成功或胜利后,如果忘乎所以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很可能紧跟来的就是失败以至灾祸;也就是安全时放松警惕,麻痹大意,灾祸可能马上就会发生。
例如屈原被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著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吕不韦迁蜀而世传《吕氏春秋》;韩非囚秦写《说难》、《孤愤》,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人即使一时陷入低谷,也要鼓足勇气,认真分析失败原因,跌倒了爬起来,自强不息,迎接成功的来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否极泰来”这些耳熟能详的话都说明了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所以,当人一帆风顺、四平八稳的时候,要多想想可能会遇到的风浪和暗礁,然后做出战胜这些风浪暗礁的计划和方案,要有危机感,要尽量去寻找安全的途经和方法。
明白“祸福相依”的道理,有一颗平常的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防止祸害的发生,才能促进我们更好的发展。
二、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正如《道德经》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说明了名誉与生命,哪个重要,生命与财富,哪个珍贵?得与失,哪个更有害?过分的吝啬就会付出更大的耗费,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就会引起众怨,最终会招致更惨重的后患和损失。
人心不足蛇吞象,一个人能够真心地感觉“知足”,能够做到“知止”,就会有宽大的胸怀。
弘一法师一代高僧,具有大智慧,他曾为一位朋友写过一幅字,并认为自己的这幅字说出了人世间的“一个大道理”就是“知止”两个字,可见“知止”是人生的大境界。
《大学》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可以看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所止”,要到位,人生就是要扮演好每个人的角色,处处时时做到“知止”。
《大学》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故而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也就可以长久平安。
一个人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可以一点也不争名,但是不要被名所累,不要沽名钓誉,要把握好火候,要“知止”;对待“利”也是这样,人要生存,不可能没有一点物欲,但自古以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从正当渠道获利。
如果一个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就会随之降临。
要始终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知止”不争,在生活上保持低调,就会“知止而静”。
“知止”就是做人做事要把握好“度”,有道是“欲先于无度,邪始于无禁”,一个有道德有理智的人须在有度和有禁中生活。
一个人自我约束能力强弱,终须取决于对“度”的知之深浅,有所止,才会有所“禁”,有所禁才不会招致灾祸,这就是“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深刻寓意。
人所以为人,是因为能够合理地发挥自然天性,能够理智地不奢侈而禁欲,并使欲望和嗜好不影响其他人的自由意志的发挥,无害于别人、有利于社会。
三、夫唯不争,故无尤
在《道德经》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
《道德经》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也就没有忧患和过失,也就是不与人相争的人,世界上则没人与他相争。
“古之善为士者
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仁者为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意思是:善于做将帅的人不逞其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被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耀武扬威;善于用人的人会谦虚卑下。
这种不与人争的品质,是善于用人的能力,是与天道相符合自古以来最妙的办法。
正如《道德经》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之道是与物不争而善胜万物,沉默不语而万物应从,宽缓从容而万物莫不在其谋略之中。
天道如网,宽阔广大,没有任何事物从这张网中漏掉。
《道德经》又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说至高的善具有像水一样的品质,能滋润万物者,水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它能处在众人不愿去的或厌恶的地方,而与天道的地方很接近。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对别人无私奉献、言辞诚信、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而天下归顺。
故而最善的人所作所为因为有不争的美德,从而没有过失,故而无忧无虑。
争的本义为抢夺,引申为争斗、竞争、争辩、争取等义。
现代世界,国与国之间、族群之间纷争不断,弱肉强食,甚至不择手段。
社会如果没有竞争的动力,可能缺乏活力无法前进,然而,如果过分提倡竞争,又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约束的话,就必然会搅动人性之恶而进入明枪暗箭、血肉相残、你死我活的无序境地,就会导致人们穷奢极欲、炫耀攀比、拼命享乐的骄奢淫逸生活,久而久之,必然带来人类的灾难甚至毁灭。
所以,真正理解《道德经》教导我们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即圣人之道,为万民造福而不争功,把自己应做的事做好,不争名、不争利,就会真正体味“夫唯不争,故无尤”的意蕴了。
言而总之,《道德经》教会我们:明白祸福相依,胜不骄败不馁;不受欲望左右,知道满足而心情平静;通晓不争之德,就会不争而善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