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方法降低食用菌接种污染
食用菌杂菌防治方法

食用菌杂菌防治方法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杂菌污染是造成减产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将杂菌污染的损失降至最低,现以黑木耳为例总结下。
1试管母种(斜面培养基)在菌种分离或继代扩繁时,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培养基受杂菌污染,早期发现可采取如下处理:①种接前发现细菌污染:早期表现在斜面培养基周围的乳白色糊状物。
不论面积大小,应立即淘汰被污染试管,之后将剩余的试管培养基重新灭菌之后再利用。
②接种前发现霉菌污染早期表现在斜面上为孤立白点,可立即将污染部分切除,再连同未污染的试管培养基重新灭菌后再利用。
③接种后发现杂菌污染:继代扩繁或组织分离时,如果遇到有问题的母种,子实体或菌丝没处理好,都会造成批量污染杂菌,同时表现在种块周围。
不论是霉菌(未形成孢子)或细菌(未扩散),就可按照无菌操作,将杂菌及周围培养基切除之后,重新灭菌再利用;如果菌种萌发生长健壮,而出现在其它部位孤立的杂菌污染菌落,可通过无菌操作,将杂菌及周围培养基切除之后继续培养。
2原种(木屑麸皮培养基)在原种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接种后不成活及杂菌污染,可采取如下相应措施:①母种接入原种培养基后,发现培养基内部有霉点或在适温条件下经过72h培养,大批量母种不萌发,也没有杂菌污染,这是培养基灭菌时内部所产生的有害气体未排出造成的,需重新灭菌后再接种。
②培养过程中发现表面有霉菌,早期(未形成孢子之前)可按无菌操作,倒置原种瓶去除杂菌继续培养;杂菌污染严重时去除杂菌污染部分,补充新种后灭菌再接种。
3栽培种(木屑麸皮或稻糠培养基)东北栽培黑木耳都是用栽培种进行出耳管理,生产量较大,少则1~2万袋,多达十几万袋甚至更多,季节性强,没时间和人力进行检查,只有在培养成熟后,下架打孔催芽时才能发现问题。
可采取如下补救措施。
栽培春耳,菌种未成活及仅有一小部分被杂菌污染(去除被污染部分补充新料)的,重新灭菌后改栽元蘑;栽培秋耳出现的未成活及被污染袋改栽榆黄蘑及平菇。
木耳菌袋中有部分杂菌,可在木耳菌丝生长的部位割口出耳,能挽回部分损失。
食用菌接种过程中降低污染率的注意事项

食用菌接种过程中降低污染率的注意事项
接种最好在接种室或接种箱中进行。
接种室或接种箱要求封闭严密,操作方便。
料袋出锅后,趁热搬运至接种室或接种箱内。
菌种最好采用消毒液进行表面消毒。
接种室或接种箱使用前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接种箱、接种室可以使用不熏眼、不刺鼻的消毒液熏蒸,每立方米使用量为4-6克),注意:在熏蒸之前要把接种使用的大镊子、酒精棉球、酒精灯等用具也放进接种箱或接种室一起熏蒸消毒。
接种操作人员要将手洗净,剪短指甲,用酒精棉球擦拭手及手腕,重点是指尖和指缝。
点燃酒精灯,灼烧镊子,待镊子冷却后将菌种表面的老接种块、小菇蕾、气生菌丝扒掉后,开始接种。
如果是袋装菌种,要用酒精棉球擦拭袋口外壁,在火焰上方解开封口环及棉塞等。
接种时最好两人配合完成。
- 1 -。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质量安全控制方法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质量安全控制方法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且美味可口的食物,受到众多人们的喜爱。
然而,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关注的焦点。
为了确保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方法是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质量安全控制方法。
一、原料筛选和处理食用菌类的质量安全控制首先要从原料开始。
选择优质的基质材料是确保食用菌良好生长的基础。
对于菇类栽培,常用的基质材料有木屑、秸秆、玉米秸等,应选择无污染、无害的原料进行筛选。
同时,根据不同菌种的生长要求,进行合理的预处理,如脱水、消毒等,以确保原料的卫生和菌种的生长环境的优化。
二、环境控制食用菌类的培养环境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品质。
在栽培过程中,需要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进行精确调控。
不同的食用菌种类对环境要求有所差异,例如,香菇对温度、相对湿度和氧气的要求较为严格,而木耳则对光线要求较低。
因此,栽培者应根据具体菌种的特性,采取相应的环境控制措施,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三、病虫害防控食用菌类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从而影响其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病虫害防控是食用菌栽培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此外,合理的病虫害预警系统和检测手段的应用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问题。
四、水源和肥料管理保证水源的质量和肥料的合理使用对食用菌类的质量安全控制至关重要。
水源应选择清洁、无污染的水,以避免因水质问题引发的菌种污染。
另外,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无污染的无机肥料,对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应注意肥料的施用量和方法,以免过量使用导致农残等问题。
五、采摘和包装采摘和包装是食用菌类栽培中质量安全控制的最后一道关口。
在采摘过程中,应注意不同菌种的采摘时机和方法,保证菌盖完全展开且未出现自然散孢。
包装过程中,应选择无污染、耐受力好的包装材料,并进行密封包装,以确保产品的新鲜度和卫生。
如何避免食用菌接种环节的杂菌污染

摸索蘑菇种植规律 。功夫不负有心人 ,蘑菇 种植 当年就给他带来丰厚的收入 ,
年产值 达8 万元 ,纯收入5 万元 以上 。
依靠种植蘑 菇使袁德 永走上致富路 ,但他并没有忘记带动乡亲共 同致富 。 当他成功的消息传遍 了周边村庄 ,吸引不少 人过来取经学艺时 ,他不管是生人
还 是亲戚朋 友 ,总是热情接待 ,毫无保 留地传授香菇 生产 经验 和技术。如今 ,
在 他的帮助下 ,江苏连云港 、新沂和本县周 围一 些农 民也种起 了蘑 菇 ,开始 走 上 蘑菇致富路。 ( 李静 良 山东省 郯城县 归昌 乡党委 邮编 :2 7 6 1 2 2)
1 . 各种 接种工具 和用 品等应随 同料 中暴 露时 间过长 , “ 准” 指的是接 种动 袋 、料 瓶 、菌种等一 并进行 消毒处理 ,
2 . 接 种 箱 消 毒 使 用 物 无菌 操 作 规 程 。
气 雾 消毒 剂 、福尔 马林 等对 空气 消毒 时 ,会 发 生 氧化 反 应产 生 大量 的 热 量 ,因此 ,在保 证 消 毒 效果 的 前提 下 ,消 毒 剂的使用不宜过量。 3 . 提 高接 种速 度 , 控 制 好接 种 时间 。接 种 速 度慢 、时 间长 ,不 仅 工 作 效率 低 、生产 周 期
品。
作要 准确 到位过程 中 向箱 内传 递 物 要到处乱撞 、乱放 。 5 、接种操作完毕 ,及时移走物品 , 2 。 进箱操作前 ,在箱外用清水洗净双 并将箱 内收拾干净 。
三 、避 免接种箱 内空气 杂茵 引起的
焰 “ 封 口”的 目的。 4. 接 种操 作 要做 到 “ 轻 、快 、
使用 同一种 消毒剂 引起消毒 效果差 ,生 产上 应注意 不 同的消毒剂 轮换使用 )。
食用菌接种降低污染五法

食用菌接种降低污染五法
一、瓶装发酵料。
在培养基的上方离瓶口4厘米处装入1-2厘米深的发酵料,再灭菌。
其优点是杂菌不易浸染培养基,并且菌种的菌龄一致。
污染率可降在30%以上。
二、麦粒发芽法。
让麦粒发芽后再装瓶灭菌。
即一次性让做菌种的麦粒发芽,芽的长度为麦粒长度的1-2倍,再充分晒干贮存。
到做菌种的前1天,浸泡麦粒12小时,直接装瓶灭菌。
其优点是省去煮麦粒的过程,发菌快,杂菌少,污染率在2-3%。
三、使用液体菌种。
污染率可降至2%。
四、从原种瓶的下部接菌。
污染率可降至3%。
建议将正常原种瓶口上部1/5的原种弃掉,防止肉眼看不到的杂菌污染栽培种。
五、高温季节,接菌时间提前或延后。
在一天中气温较低的时段接菌,如早晨或晚上。
在有空调的室内接菌效果更佳,污染率5%以下。
- 1 -。
食用菌灭菌常用方法

食用菌灭菌常用方法食用菌灭菌是指通过一系列处理方法,将食用菌种植环境中的有害微生物进行有效杀灭,以保证食用菌的安全和生长品质。
食用菌灭菌常用的方法有:1. 高温灭菌法:高温是一种常见的有效灭菌方法。
在菌棒生产中,可以使用高温箱将菌棒置于高温环境中进行灭菌。
常见的高温处理温度为60-80摄氏度,持续处理时间为2-4小时。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杀灭霉菌、细菌和一些寄生虫,但对于孢子形式的病原菌可能效果较差。
2. 高压灭菌法:高压处理是一种常见的有效灭菌方法。
通过将食用菌种植基质置于高压容器中,进行高压处理,可以有效地杀灭各类微生物。
常见的高压处理条件为3-10兆帕,处理时间为20-60分钟。
这种方法可以同时杀灭孢子形式的病原菌和厌氧菌,是一种较为全面的灭菌方法。
3. 蒸汽灭菌法:蒸汽灭菌是一种常用的灭菌方法。
通过使用高温蒸汽进行灭菌,可以有效杀灭细菌、霉菌和一些病原体。
常见的蒸汽灭菌条件为115-121摄氏度,持续时间为15-30分钟。
这种方法适用于灭菌培养基、菌种和容器等物品。
4. 化学灭菌法:化学灭菌是一种常用的灭菌方法。
通过使用一些化学物质进行消毒,可以有效杀灭各类微生物。
常见的化学灭菌剂有过氧乙酸、乙醛、次氯酸钠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灭菌培养基、菌种和器皿等物品。
5. 紫外线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是一种无污染的灭菌方法。
通过使用紫外线进行辐照,可以破坏微生物的核酸结构,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常见的紫外线辐照条件为254纳米波长,辐照时间为15-30分钟。
这种方法适用于灭菌操作台、空气过滤器等设备。
食用菌灭菌的方法选择要根据具体需求和条件来确定。
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有害微生物有不同的杀灭效果,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进行食用菌灭菌时,还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染。
此外,选择合适的灭菌剂和处理条件也是保证灭菌效果的关键。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灭菌技术与方法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灭菌技术与方法灭菌技术是在食用菌类栽培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灭菌的目的是在培养基或培养环境中完全消灭或抑制菌群的生长,以确保食用菌的良好发育和高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用菌灭菌技术与方法。
一、高温灭菌法高温灭菌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灭菌方法。
通过将培养基或培养环境置于高温条件下,如蒸汽、高压锅等,利用高温的热量来杀灭菌群。
高温灭菌法简单易行,对食用菌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温度和时间的控制非常重要,过高的温度或过长的灭菌时间会导致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损失,从而影响菌丝的生长和产量。
二、化学灭菌法化学灭菌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培养基或培养环境进行处理,以达到消灭或抑制菌群的目的。
常用的化学灭菌药剂包括过氧化氢、乙醛、次氯酸钠等。
这些药剂能有效消毒,具有广谱杀菌的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要严格控制,过高的浓度可能对食用菌产生抑制效应,过低的浓度则无法有效杀灭菌群。
三、辐射灭菌法辐射灭菌法是利用电离辐射和紫外线辐射的效应来杀灭菌群。
电离辐射主要包括γ射线和X射线,紫外线辐射则主要利用紫外线照射效应。
辐射灭菌法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以彻底杀灭菌群。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辐射剂量要适当控制,过高的辐射剂量可能对食用菌培养基的营养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食用菌生长和发育。
四、生物灭菌法生物灭菌法是利用微生物的抗菌效应来杀灭其他菌群。
比如利用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来抑制其他菌种的生长。
生物灭菌法相对较为安全,对食用菌的生长影响较小,但是需要选择适当的生物灭菌菌种,并控制其使用的浓度和方法。
五、预灭菌法预灭菌法是在食用菌栽培中,通过预先对种子、菌棒或培养基等进行灭菌处理,以确保无菌状态。
预灭菌法可以有效消灭菌群,预防那些难以消除的杂菌污染。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高温、化学药剂或辐射等方法进行预灭菌处理。
综上所述,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灭菌技术与方法包括高温灭菌法、化学灭菌法、辐射灭菌法、生物灭菌法和预灭菌法。
食用菌杂菌污染及预防

食用菌杂菌污染及预防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某一点上,不注意清洁卫生及灭菌治虫工作,就会遭受病虫的危害。
造成减产,甚至全功尽弃。
因此,搞食用菌生产,杂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防治方针应“以防为主,防重于治”。
1、原料带杂菌及预防食用菌的原料,通常为工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和部分饲料,其营养丰富,适合各种微生物的生长。
如果原料保管不善,受潮后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
采用这些原料,虽经灭菌,因无高压灭菌设备或操作中疏忽,仍不能彻底灭菌,往往出现原料带杂菌。
预防措施:1、要用新鲜干燥,未生过霉的原料。
2、使用前在阳光下摊晒2天,晒死部分杂菌。
3、生料栽培的平菇、凤尾菇、草菇,在料中(以干料重计)加入0.1%的50%可湿性多菌灵拌料,可以抑制或杀死料中大部分半知菌纲的杂菌;草菇用的原料用2%的石炭酸水浸泡12-24小时,也可杀死大部分小杂菌。
蘑菇用的原料要充分发酵产生70℃以上的高温,也可杀死料中大部分杂菌及虫卵。
熟料栽培的黑木耳、银耳、香菇、金针菇及猴头等,高压灭菌,料放在灭菌锅中(不能堆放,放时瓶与瓶,或袋与袋之间要有一定的空隙),使其受热均匀,达到灭菌彻底。
其次,高压灭菌时锅中的冷空气要排尽。
常压灭菌,连续蒸6小时,往往没有间歇灭菌效果好。
间歇灭菌法是:上气后,蒸3小时,停48小时(夏秋季把料拿出放在自然温度下停放,秋冬季料仍留锅中停放),再上锅蒸3小时。
2、培养基带杂菌及预防母种、原种及栽培种的培养基往往灭菌不彻底,几天后,培养基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杂菌,而且污染率很大。
要使培养基不带杂菌,高压蒸气灭菌时,冷空气一定要排尽,蒸气压力及时间要达到要求;常压蒸气灭菌,计算时间须从培养基已达100℃时算起,并要保持锅内水始终沸腾。
3、菌种带杂菌与预防母种、原种及栽培种均可带有杂菌,用于扩大培养或生产会加重污染,其表现是从接种块上首先发生杂菌,所以要严格挑选不带杂菌的菌种。
各种菌种的颜色是:母种全斜面为整齐的白色菌丝,若有其他颜色或菌丝之间有空隙,则表示污染了杂菌,这种母种不能用来扩大原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种方法降低食用菌接种污染
秋冬季是生产食用菌的黄金季节,但每年因接种污染给菇农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0%左右。
采用以下5种方法,可降低接种污染率。
一、瓶装发酵料在培养基的上方离瓶口4厘米处装入1~2厘米深的发酵料,再灭菌。
其优点是杂菌不易浸染培养基,并且菌种的菌龄一致。
二、麦粒发芽法让麦粒发芽后再装瓶灭菌。
即一次性让做菌种的麦粒发芽,芽的长度为麦粒的1~2倍,再充分晒干贮存。
在做菌种的前1天,浸泡麦粒12小时,直接装瓶灭菌。
其优点是省去煮麦粒的过程,发菌快,杂菌少。
污染率在2%~3%。
三、使用液体培养基传统菌种培养采用的是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的缺点是发菌慢,菌龄不一致,杂菌浸染的几率大。
改进的方法是使用液体培养基,这就克服了固体培养基的缺点,可以直接把用液体培养基培养的菌种作为栽培种进行栽培,污染率可降至2%。
四、从原种瓶的下部接菌原种瓶下部的菌种菌龄短,生命力旺盛,并且杂菌少,接种后菌丝吃料快,污染率低。
建议将正常原种瓶口上部1/5的原种弃掉,污染率可降至3%。
五、合理安排制种季节在高温潮湿环境中,杂菌蔓延快。
改进方法是在气温较低的时间接种,如早晨或晚上。
如果在有空调的室内接种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