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精品课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精品课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精品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先烈的英勇事迹,通过描绘先烈们在事业中无私奉献、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让学生感受到先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同时,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也便于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有一定的基础。

但同时,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理解先烈精神层面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先烈们的英勇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先烈们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境教学、情感教育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圈出生字词,互相交流学习。

3.讲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先烈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本课的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感受到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他们对先烈的英雄事迹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此外,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形象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进一步体会课文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的情感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感悟他们的信念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和阅读,理解课文的大意和结构,把握人物形象和情节。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体会课文的情感内涵,理解先烈的信念和奉献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主动探索课文的内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入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知人物形象和情节。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体会课文的情感内涵。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进一步感悟先烈的信念和奉献精神。

6.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拓展学生对先烈的了解。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2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2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2 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先烈的英勇事迹,通过描绘者在事业中的奋斗和牺牲,展现了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教育学生学习先烈的优秀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他们对于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逐渐提高。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深入理解先烈的伟大精神,并从中汲取力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学生能够掌握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先烈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内容,掌握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先烈的伟大精神,并从中汲取力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先烈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先烈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先烈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分享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展示对先烈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杨氏之子》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杨氏之子》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开展课堂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3.课堂评价: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相关的故事作为新课的开端,如《世说新语》中其他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古代儿童的聪明才智的好奇心。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提供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观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互动效果,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三)互动方式
我将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见解,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杨氏之子》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杨氏之子》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是继古代文化单元之后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古代儿童的聪明才智和优秀传统文化。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一是了解课文背景,掌握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二是分析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学习他的思维方法和为人处世之道;三是品味课文语言,感受古文的韵味和魅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课文挂图、生字卡片等,用于直观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多媒体资源:PPT、视频、音频等,用于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技术工具:思维导图软件、课堂互动平台等,用于辅助学生整理、归纳课文内容,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1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1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1 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先驱毛泽东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坚守信仰,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

课文通过讲述毛泽东同志在生涯中的三段故事,展示了他对事业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深刻的内涵和情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形象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他的精神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教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毛泽东同志的精神,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毛泽东同志的照片,引导学生回顾对毛泽东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知毛泽东同志的精神。

3.学习课文: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故事进行深入分析,讨论故事中所体现的毛泽东同志的精神。

4.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毛泽东同志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先烈的英勇事迹为题材,通过讲述先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展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风貌。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强。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于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他们的崇高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层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层次。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先烈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对先烈的了解,引出本课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气和情感。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97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97页)

1.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课本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2.教学重点: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晏子使楚》说课稿一.说教材《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重点是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前两次针对晏子身材上的缺陷,“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言语中充满了挑衅和嘲弄,对齐国的大夫直呼“你”,已是无理之极;后一次直指齐国,“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嘲笑之语更是肆无忌惮。

面对这样盛气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结果楚王一败再败,不得不赔礼认输。

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二.说学情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具备了初步的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

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因而让他们先学后教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的选择。

但是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依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而学生对本文几处晏子回应楚王的侮辱的话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

作为教者的我们帮助学生建构感性的认知世界,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从而达到积累、运用就成为教学的重点。

本文最大的教学价值就在于训练学生品味语言之妙,感受晏子的魅力。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要求,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为:1.学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4、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四、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草原 (1)1、关于教材 (1)2、关于教学设计 (1)3、关于音乐新课程 (1)4、关于我的反思 (1)2、丝绸之路 (2)一、说教材 (2)二、说教法 (2)三、说目标 (2)四、说教学过程 (2)3、白杨 (4)一、说教材 (4)二、说教法 (5)三、说学法 (5)四、说教学程序 (5)五、说板书 (7)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7)一、说教材 (7)二、说目标 (7)三、说教法 (7)5、古诗词三首■牧童 (8)一、说教材 (8)二、说教学目标 (9)三、说教学方法 (9)四、说教学过程 (9)五、说板书设计 (12)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 (1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2)1、知诗人、解诗题 (13)2、划节奏、读诗文 (14)3、抓重点、明诗意 (14)4、想诗境、悟诗情 (14)5、吟诗句、诵诗篇 (14)6、拓展、延童趣 (15)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15)一、教材分析 (15)二、学生分析 (15)三、教学目标 (15)四、教法与学法 (16)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6)6、冬阳.童年.骆驼队 (18)一、初解课题,走近林海音 (19)二、解构文本,历数童年事 (19)三、沉浸往事,解读林海音 (19)四、链接拓展,最念是往昔 (19)7、祖父的园子 (20)一、说教材 (20)二、说教法、学法 (20)三、说教学过程 (20)四、说板书 (22)8、童年的发现 (23)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23)二.教材分析 (23)三.教法学法 (23)四、设计流程 (24)五、教学反思 (24)9、儿童诗两首 (25)一、说教材 (25)二、说目标 (25)三、说重难点 (25)四、说教法 (25)10、杨氏之子 (25)一、开场白 (26)二、说教材 (26)三、说教学目标 (26)四、说教学方法 (26)五、说教学流程 (27)六、说板书 (27)七、总结陈词 (28)11、晏子使楚 (28)一、说教材 (28)二、说学情 (28)三、说教法 (28)四、说学法 (29)五、说教学过程 (29)12、半截蜡烛 (31)一、说教材 (31)二、说教法、学法 (32)三、说教学程序: (32)四、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33)五、回归文章,课外延伸。

(34)13、打电话 (35)一、说教材 (35)二、说教法学法 (35)三、说教学流程 (36)14、再见了,亲人 (37)一、说教材 (37)二、说教法 (38)三、说学法 (38)四、说教学程序 (39)五、说板书设计 (40)15、金色的鱼钩 (40)一.说教材 (40)二.说目标 (40)三、说重难点 (41)四.说教法 (41)五.说学法 (41)六.说过程 (41)16、桥 (42)一.说教材 (42)二.说学生 (42)三.说教法 (42)四.说学法 (42)五.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42)六.说课前准备 (43)七.说课时安排 (43)八.说教学过程 (43)17、梦想的力量 (45)一.说教材 (45)二.说教材目标 (45)三.说教学重难点 (45)四.说编写意图 (45)五.说教法 (45)六.说学法 (46)七.说教学流程 (46)八.说板书 (47)18、将相和 (47)一、说教材 (47)二、教法学法 (48)三、教学流程 (48)19、草船借箭 (49)一、分析教材和学生 (49)二、说教法 (50)三、说学法 (51)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51)五、说板书设计 (52)20、景阳冈 (52)教材简析 (53)一、充分读文,理清脉络。

(53)二、重点研读,感知人物形象。

(53)三、播讲评书,内化语言。

(53)四、拓展延伸,阅读名著。

(54)21、猴王出世 (54)一、说教材 (54)二、说教法 (55)三、说学法 (55)四、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 (55)22、人物描写的一组 (57)一、说教材 (57)二、说教学目标 (57)三、说教学重、难点 (57)四、说教学过程 (58)五、仿写《掰手腕》 (58)23、刷子李 (59)一、说教材 (59)二、说教学目标 (59)三、说教学流程及意图 (59)四、教后反思: (60)24、金钱的魔力 (60)一、说教材 (60)二、说教法和学法 (61)三、说教学过程 (62)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63)一、说教材 (63)二、说教法和学法 (63)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64)26、威尼斯的小艇 (66)一、说教材 (66)二、说教法 (67)三、说学法 (67)四、说教学程序 (67)27、与象共舞 (68)一、说教材 (68)二、说教法 (69)三、说学法 (69)四、说教学程序: (69)28、彩色的非洲 (71)一、说教材 (71)二、说教学目标 (72)三、说学法 (72)四、说教学程序 (72)五、拓展延伸,经历“非洲的彩色” (73)六、全课总结 (73)1、草原1、关于教材本课以蒙古族民歌和描写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器乐曲、舞蹈构成一课,通过音乐的学习,感受并了解蒙古族音乐。

小学课文《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

二拍子,六声羽调式,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整齐,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

《我是人民小骑兵》是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

结构为复三部曲式。

乐曲表现了小骑兵威武活泼的扬鞭催马的形象。

2、关于教学设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本节课的全过程。

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的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在课的设计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我穿着蒙古服装作为蒙古人邀请学生去美丽的蒙古大草原,从而以去大草原贯穿全课,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风情,如吃、住、用的物品等,增进民族间的团结。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音乐。

努力实现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在教学流程中,以“走进大草原”—“感受大草原”—“歌唱大草原”—“草原那达慕”为主线,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通过听、说、唱、动、想、演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并完成简单的创造性活动。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艺术实践的过程,在活动中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良好合作意识。

3、关于音乐新课程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倡导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在本课的设计中,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美丽的大草原,在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时,引导学生完整的聆听,并启发学生能够对音乐产生自己的体会,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表演小学课文《草原就是我的家》,使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优美旋律,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印象,并在音乐中得到艺术的陶冶。

在最后进行的综合艺术创造活动,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演,在广阔的艺术环境中各方面的素质能够得到培养。

4、关于我的反思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参与音乐教学,用听、唱、跳的方法来体验感受音乐的美。

在活动中,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创造音乐,以表达个人的情感。

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如小骑兵骑马从近到远、从远到近如何来表现?自己想办法来创造各种音响表现;自己根据音乐来表演歌曲小学课文《草原就是我的家》、《挤奶舞》,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做出各种各样的造型,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也体会到了音乐的美。

2、丝绸之路一、说教材《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

文章以历史上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引入,不但吸引读者,而且能让学生了解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二、说教法1、《丝绸之路》文章介绍的内容时空跨度较大,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复杂,学生对此了解不多。

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以介绍历史为主的文章,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丝绸之路开辟艰难。

3、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

让生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三、说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知识和语文阅读教学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项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掌握要求会认的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程序我设计共分五步走:第一步:交流资料,质疑引入。

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能对课文有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质疑与交流中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我设计了读课题质疑环节。

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等问题。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已对课文进行了初步的阅读了,也能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了。

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

对此主要采取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的方式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这是因为学生生活与丝绸之路的历史相差太远了,又由于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对此了解不多,但互相交流能让生在交流资源、共享中互相补充,以丰富内涵,有助于学习课文。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自读自评为主,教师查读为辅。

让生在诵读中实现与文体初次对话,扫清字词障碍,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谈自己的收获。

你知道了什么?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会有不同的收获。

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并鼓励学生细听互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