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的悲壮西征

合集下载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我党在东北没有武装力量。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余部、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基础上产生和建立的。

以马占山为首的东北义勇军率先于1931年11月与日本关东军主力多门师团和张海鹏伪军进行战斗,毙敌甚多,成为一时的抗日民族英雄。

从义勇军兴起,到1932年夏季,仅半年多的时间就发展到三十余万人。

从1932年初开始,中共满洲省委(1928年成立)陆续派省委军委书记杨林、杨靖宇等到南满;中共大连市委书记童长荣到东满;省委军委书记赵尚志到巴彦、珠河;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到汤原,进行创建抗日武装的工作,先后建立起十几支游击队等抗日组织。

从1933年9月到1936年2月,抗日游击队相继改编成6个军。

1934年2月21日,17支抗日义勇军代表参加会议,通过了《东北抗日联合军宣言》,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选举杨靖宇为总指挥,以第1军独立师为中心,领导对日作战,参加联合作战的义勇军部队达5000余人。

1934年3月,由珠河游击队发起,召集了以“爱民”、“北来”、“好友”、“七省”为名的义勇军、山林队首脑会议,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推选赵尚志为总司令。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与东北党组织彻底失去了联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手东北党组织的指导工作。

抗联实际上受驻在共产国际的王明及康生指挥。

1937年冬,王明等人回到延安,抗联与党组织的联系彻底中断了。

更为严重的是,此前的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撤销,东北党组织和抗联各部长期处于分割状态,各自为战。

在此期间,王明等人给抗联各部的指示,由于领导机制的不畅,还在北满和吉东党委间造成了严重误解和矛盾。

实际上,抗联各部始终没有放弃与党中央恢复联络的努力。

1936年底,杨靖宇派出三师西征,最大的任务就是突入关内寻找党中央,可惜功败垂成。

1936年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向中共满洲省委传达了关于撤销满洲省委,建立吉东、松江、东满、南满等四个省委和哈尔滨特委的指示。

东北抗联当年有多艰难:全凭一腔热血坚持到最后

东北抗联当年有多艰难:全凭一腔热血坚持到最后

东北抗联当年有多艰难:全凭一腔热血坚持到最后“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这段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是描述革命前辈们在革命年代的艰辛,长征是人类历史罕见的英雄壮举,一路上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过雪山、趟草地,一路忍受解饿和追兵,但因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先辈咬着牙扛了下来,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东北抗联战士们合影然而还有一场斗争远比长征还要艰苦,这场斗争不仅支持的人很少,而且缺衣少食,在天寒地冻的环境里抵御日寇的侵略,而且信息不通畅,孤军奋战,长期处于绝望无援之中,甚至精神高度紧张,因为要防备自己身边时刻出现的日军和奸细,这就是东北抗联,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书写了抗战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

抗联第一路军警卫旅一部(1939年)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诞生1931年9月19日,就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发布了著名的《九·一九宣言》,这份宣言告之号召东三省的百姓日寇的侵略行为,抨击了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同时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一起投身于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

《九·一九宣言》原件当时留守关内的东北军和各个阶层的群众纷纷组成救国军、大刀会等抗日武装,这些抗日队伍被称为抗日义勇军,此时的抗日义勇军并没有统一的编制和领导,军费靠的都是自筹和爱国志士的捐助为主,因为是“自发性”的组织,没有受到国民政府的一滴援助。

在大虎山前线辽西义勇军因为东北抗日义勇军不断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这让关东军如坐针毡,从1932年开始,关东军先后出动了20万伪军,在各地“镇压”义勇军,当时义勇军都是各自为战,而且领导人物都是旧军官,纪律松弛加上没有后援,最终被各个击破,大多数人都离开义勇军的队伍,在关东军的进攻下,抗日义勇军伤亡高达14万人、4万人投降或者被俘,6万人离开,这让东北的抗日义勇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就在这个时候,共产党派出了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等人来到东北,组织东北抗日游击队,继续抵御日军的侵袭。

东北抗联英雄故事模板

东北抗联英雄故事模板

东北抗联英雄故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中共满州省委的军委代理书记杨靖宇。

东北抗联密营抗联第一路军第二方面军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东北抗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赵尚志。

抗联战士雪地行军东北抗联“八女投江”的带头人冷云。

八女投江——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

东北陆军第十七师骑兵第五旅旅长,黑龙江骑兵总指挥,黑龙江黑河警备司令,东北挺进军司令马占山。

重创日军的马占山部队。

赵一曼——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中共滨江省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

1935年秋,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2团政治委员。

东北抗日联军骑兵部队。

6前言《东北抗联英雄故事》选取了东北抗战时期抗日联军英雄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战斗的英雄事迹。

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这些故事虽然只是他们经历的战斗中的几个片段。

但就是这些片段,已经让我们感到震撼,让我们对英雄产生由衷的崇敬之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在这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举起了抗日救亡的伟大旗帜,多次迅速发表宣言,作出决议,向全国各阶级、各阶1层人民发出了抗战的号召。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人民首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抗日高潮。

东北抗日联军是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的对日作战条件最艰苦,历时最长的一支抗日武装。

东北抗联经历了中国人民抗战中最为惨烈、最为悲壮的14年历程。

十多年间,东北抗联和日伪军发生了大小战斗66611起,消灭了18万日伪军。

牵制了70多万日本关东军,为全民族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北抗联在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铸就了伟大的抗联精神:这2就是:不屈外侮、奋起抗敌、捍卫民族独立的伟大民族精神;忠贞爱国、矢志不渝、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困境求存,险境无畏,绝境赴死的大无畏精神;愈挫弥坚、宁折不弯、坚忍不拔的顽强斗争精神。

这种精神是东北人民,也是全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概况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

“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由部分原东北军,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七十六万日军,消灭侵略的敌人十八万,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据黑龙江省抗日战争研究会统计,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次数约10余万次。

据日伪统计机关统计:1935年39105次,1936年3617次,1938年13110次,1939年6547次,1940年3667次;日伪军伤亡人数,据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推算:1931——1937年抗联歼敌103500人,1937——1945年歼敌82700人,共计186200人,牵制日军兵力:1937年20万,1940年40万,1941年为76万。

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人数最多时有4万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军是在反日游击抗联战士抗击日军队(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四、五两军是在王德林的救国军、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余部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军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

1936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

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1936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成立,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

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1936年7月末,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成立,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军编成。

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由原东北抗日同盟第四军改编成立,李延禄任军长,黄玉清任政治部主任。

下辖4个师3个游击团。

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由原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成立,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

悲情英雄赵尚志与东北抗联(中)

悲情英雄赵尚志与东北抗联(中)

悲情英雄赵尚志与东北抗联(中)偏偏就在这时候,从吉东又送来一封信,全称为《中共驻东北代表给珠河中心县委及三军负责同志的信》 (简称“中 代信”)。

原来在吉东特委遭到破坏后,已从莫斯科返回海参 崴的吴平又组建了吉东临时特委,调穆棱县委书记宋一夫担 任临时特委书记。

为了指导北满党组织的工作, 1936 年 3 月, 吴平以中央驻东北代表的身份写了一封信(实际未经中央驻共产国际代团同意) ,通过吉东临时特委转到北满。

赵尚志当初吴平是和魏拯民一道从苏联回国,因此南满的杨靖宇和吉东的李范五、周保中都知道吴平的来历,只有北满的赵尚公开反对归大屯” 、“把枪插起来,保存实力,等待大事变” 等主张外,还提出要改造北满党组织的问题,指示在南满、 变更如下: (1) 建立松江省委” “建议以李兆麟同志或依兰县 委书记李成林同志担任书记” (2) 成立哈东特委,建议由冯同 志(指冯仲云 )任特委书记” ,“哈东特委受松江省委领导”等。

对于突然冒出来的“中代信” ,赵尚志等人既一头雾水,又 等人看后更晕了, 怎么又冒出个 “中央代表 ” ?他们不知道,志、冯仲云、李兆麟、张兰生等领导人还蒙在鼓里。

云、在“ 中代信”里,吴平阐述了与“吉特补充信 ”精 神相一致 的内容,除强调反日统一战线,重复“抗日反满不并提” 、“不东满、吉东三特委分别改组为省委的同时, 对珠河的组织不能不怀疑:吉东特委这边如此异常情况连连,难道真的出了“奸细”?对于一系列真真假假的消息,已经撤到汤原的珠河中心县委和第3 军等部队应该何去何从?由于北满与中央断绝联系已经一年多,而满洲省委和吉东特委传来的消息又互相矛盾,与原来的中央指示反差也比较大,加上错综复杂的斗争环境,日寇叛徒无时不觊觎的破坏行为,北满领导人不能不坐下来进行共同研究,以确定今后的斗争方向。

1936年9月18日,在汤原县四块石第3军被服厂召开了珠河、汤原两个中心县委与第3 军、第6军联席会议(史称“珠汤联席会议”)。

抗联一军两次西征

抗联一军两次西征

抗联一军两次西征在抗联1军的斗争史上,有两次著名的西征。

一次是1936年6月1军1师从本溪出发向辽西的远征,一次是1936年11月1军3师从兴京出发向热河一带的远征。

两次西征,均是杨靖宇等抗联领导人试图打通与党中央及红军关内抗日先锋军的联系,直接取得党中央对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领导,改变东北抗日联军孤军作战的局面,扩大和开辟新的游击区域的具有重大军事战略意义的举措。

东北人民抗日斗争进入1935年,日本侵略者不仅在东北继续屠杀中国人民,而且进一步把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亡国灭种已经成为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现实威胁。

1936年初,日伪当局制定了日本关东军《满洲国三年治安肃正计划》,他们一边加大军事讨伐的密度,一边切断东北抗日联军和抗日民众的联系。

其中把抗联活动的本溪、兴京、桓仁、宽甸、凤城、安东、辽阳、抚顺等地区作为南防卫地区,计划在3年内在这些地区“彻底肃清在满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

他们派出所谓的“治安工作班”,配合“讨伐队”,强行把在游击区内的群众赶到“集团部落”或平原地带指定的大屯,归屯并户,把群众原来居住的村庄一律烧毁,把拒绝迁移的群众全部杀尽。

“集团部落”内的农民耕地也不允许离得太远,秋收时要颗粒归仓,防止农民把粮食供应给抗联,发现与抗联有联系的群众,便要施以严刑,直至处死,并连累亲人和邻里。

“集团部落”里的群众,生活日用品全部靠配给制,生活和生命毫无保障,累死、病死、冻饿致死者不计其数。

“集团部落”的建立,给抗联1军的活动带来了极大困难。

后来日伪当局又开始实施所谓的“东边道独立大讨伐”。

东北抗日联军战士虽然顽强地和敌人周旋,但他们已越来越明显地感到,战斗空间在大大压缩,生存处境更加艰难。

为了生存下去,为了继续战斗,东北抗联的三路大军在不同的时间采取过同一个战略动作:向西突围,跳出包围圈去寻求新的转机。

通过对中央红军东进计划和共产国际指示的分析,杨靖宇认为,组织部队向辽西热河远征,有希望与进行东征的红军靠近,打开与关内联系的通道。

934年东北抗日联军英雄解说

934年东北抗日联军英雄解说

934年东北抗日联军英雄解说1934年11月,东北大地已经一篇冰天雪地,狂风如刀,路上行人寥寥无几,而此时,一个健硕高大的身影,急匆匆地前往中共满洲省委。

他,就是刚刚被中共党组织营救出狱的杨靖宇。

此前,他因涉嫌共产党案被捕入狱,此时,他被救出狱,而东北已经沦陷,日伪当道。

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几十万东北军不战而退,总兵力不足两万的日本关东军长驱直入,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中国东北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在东北,仍然有虎胆英雄领导组织了东北抗日联军,其中,领导人中有“南杨北赵”之称,南杨,指的便是杨靖宇。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家湾村一个农民的家庭。

当时的中国风雨飘摇,百姓生活困苦,在这小小的村落里,杨靖宇和其他农村孩子一样下地干活,补贴家用。

幸运的是,他有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在杨靖宇幼年的时候,识字不多的母亲张君常常给他讲古代的英雄侠士的故事,其中岳飞的故事最让杨靖宇心折,岳飞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和英勇的抗金事迹让他久久沉吟。

母亲还省吃俭用供他上学读书,他考入了河南省开封工业学校,杨靖宇和同伴常常来到学校后院的一座宋代的点将台游览,相传这里是岳飞当年抗击金兀术,点兵派将的地方,杨靖宇站在点将台上,常常和同学们谈论英雄人物的事迹,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信念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生活的磨砺让这个纯朴的少年树立了志向,要为国家做些事情。

1927年,杨靖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日军占领东北后,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东北大地各种势力纷纷组织抗日武装,包括地方山林队,土匪武装,以及张学良东北军残部等等。

其中,百姓因受到地方军阀、日本侵略者等的盘剥,生活困苦。

一些贫苦的农民不得不揭竿而起,聚啸山林,被称为“山林队”。

杨靖宇来到东北后,他了解到这些情况,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他在抗联活动中积极联合山林队等民间抗日地方武装,以能形成更强大的抗日力量。

杨靖宇为了联合更多的山林队共同抗日,经常出入山林队,可是当时山林队各自为战,并不团结,他们也并不了解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的艰苦抗战

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的艰苦抗战

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的艰苦抗战作者:陈玫来源:《世纪桥·纪实版》2011年第07期东北抗日联军诞生于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入侵中国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她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创建和领导的由东北各民族和各阶层的爱国人士组成的抗日武装。

在十余年的艰苦抗战中,东北抗联将士一面与凶残强大的日本侵略军血战,一面与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

生生死死,顽强不息。

以满腔的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奏响了一曲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撼人心魄的英雄赞歌。

这首体现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的壮烈史诗,最后化作了不朽的抗联精神,留存于历史,留传于后世。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931年9月18日,野心勃勃的日本军国主义经过长期精心的谋划和准备,对中国东北发动了侵略战争。

由于当时执政的国民党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驻守东北的军队不战自退,结果,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东北的主要城镇及交通要道被敌寇占领。

3000万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深刻,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即发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宣言,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

由东北军爱国官兵和各阶层人士组成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最早以武力投入到反击日本侵略的斗争中。

中国共产党积极给予支持和帮助,但由于敌人的强大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影响,及义勇军自身的弱点,一年多以后,人数曾达30余万的义勇军便相继瓦解、溃散。

面对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国土的践踏和对广大同胞的蹂躏,中国共产党在号召中华民族奋起抗战和协助义勇军抗战的同时,于1932年明确提出在东北建立自己的武装。

之后,中共满洲省委及关内的党组织陆续派出党团员和干部到农村中去,到义勇军中去,发动武装群众,组织抗日武装。

从1932年春到1934年,在东北的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先后建立了磐石、海龙、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安图、巴彦、珠河、汤原、海伦、宁安、密山、饶河及救国游击军和绥宁反日同盟军等十余支反日游击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抗联的悲壮西征作者:来源:《世纪桥·纪实版》2011年第05期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东北的抗日斗争出现一个短暂的高潮。

青年踊跃参加抗日联军,伪军起义形成潮流,出现了伪军第二十九团整团、第三十八团两个连那样整团整连投奔抗日联军的事件。

但是两三个月以后,敌人开始对抗联进行更加野蛮的“讨伐”,加上关内抗战初期受挫的影响,局势很快恶化。

到1938年,抗联进入了更加困难时期,被迫进行西征。

漫漫西征路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州空军后勤部房管部副部长的抗联老战士芦连峰,西征时只有16岁,他对西征的经过感受颇深。

芦连峰回忆说:我们十一军的这次西征路线说来也并不复杂,1938年10月末,在李兆麟领导下,于花马街集结,北上,渡松花江,西折过三江平原,11月中旬,抵达汤东六军老白山密营。

12月初,开始西征,沿岔巴气河西行,中旬至汤旺河而西北,到现在的伊春市联军干校,再沿伊春河西行。

12月29日,到绥棱白马石与先行到达的六军三师王明贵部会师,完成西征任务。

虽路途曲折,但一路向西。

屈指算来,这段路程充其量不过千余里,在今天交通便利的条件下,乘车一天便可抵达,然而在当时荒凉闭塞的自然条件下和艰苦的抗战岁月里,这却是一条极其艰难险阻,充满着危险和死亡的路。

小兴安岭原始森林,人迹罕至,山上深涧乱石,倒木葛藤;山脚“闹瞎”灌丛;山下沟塘沼泽,加上一天比一天寒冷的天气和愈下愈深的积雪。

行军在这林海雪原之中,每迈出一步,都要披荆斩棘,费尽全身的气力。

山上的倒木横躺竖卧,人马上不能过,下不能钻,只好绕过树根和树冠,弯弯曲曲地前进。

缠绕的葛藤,带刺的荆棘,稠密的灌木丛更是难于穿行。

最难行的还是山下积雪奇深的沟塘,盘旋呼啸的山风似乎把满山的积雪全都搬到了这里,以至于山上的雪还深不过膝,而这里的雪就有齐腰深了。

为了穿越沟塘,行军时,总是由体力较好的同志轮流在前面破雪开路,其余的同志跟在后面。

山上行军是这样,在河道上走也并非没有危险。

在我们沿伊春河行军时,我们十一军的孙军需就掉进了积雪覆盖的冰缝之中。

当大伙七手八脚地把他从冰河里拉上来的时候,已经落汤鸡似的冻得不省人事,我们急急忙忙把他抬到河岸的树林,拢着了火,烤了半天,这才缓了过来。

刚刚踏上征途时,我们都还是骑兵,有马可骑,或者至少能把枪支弹药、锅碗瓢盆、斧锯粮食放在马背之上。

那时候,我们靠着在密营积蓄的体力和马匹的帮助,一天能走上五六十里。

可后来,马的草料吃光了,冬天小兴安岭白雪下面只有枯黄坚硬的小叶张和带刺儿扎嘴的塔头樱子,马不能吃,一天天地瘦了下来,又一匹匹地累倒,或者被断了粮食的人们杀了充饥。

马没了,五六十斤重的背包只好由人背着走。

马刚没的时候,马鞍子我还舍不得扔,背着走了一程又一程,希望着能有一天重新弄到马匹,再当骑兵,可没背上几天,体力不支,只好扔了。

险要的山路随着积雪的加大而愈加难行,饥饿的征夫随着衣食的恶化而愈加虚弱,每天的行程由原来的五六十里变成了一二十里。

停停走走,走走停停,等到离目的地只有70来里地的六军三师后方密营时,干脆走不动了。

林海雪原中的长途行军最费的莫过于衣服和鞋。

没走上20天,我们在老白山做的新衣新裤就被“闹瞎”撕扯和被篝火火星烧灼得破烂不堪,滴里嘟噜的棉花裸露出来,挂在树枝灌丛之上,棉衣快成了夹衣。

脚上的靰鞡、胶鞋也快裹不住脚了。

大家想出来一个办法,就是在处理马匹时,留下马皮不吃,割成一块一块的,背在身上,4角穿窟窿,再拴上绳子,绑在靰鞡或胶鞋的外面。

就是这样,我的最后一双靰鞡还是在没走出大山的时候,脚后跟就漏了。

冰冷的雪灌了进来,化成了水,又冻成了冰,脚被冻伤了。

开始时,我没吱声,拄着大棍子挺着走了一两天。

这下糟了,冻坏的地方溃烂化脓,直到露出脚后跟的骨头,疼痛钻心,只好踮着脚在雪地里艰难地走着。

隋德胜团长见状,问明了情况,宿营时,给我上了点儿黑瞎子胆汁,又把他露营铺的黑瞎子皮割给我一块包上,我这才勉强没掉队。

如此狼狈的不仅有我,多了,特别是最后的十几天,整个队伍中,靰鞡烧破,脚冻伤,而一瘸一拐走路的人差不多有一半。

那些没冻伤的同志就发扬互相帮助的友爱精神,搀扶着,或者两人用木杆架着我们这些冻伤了脚的同志艰难地往前走,实在走不了还有留在途中“碓营”的。

为了给这些鞋烂了的同志垫脚,隋团长的那张黑瞎子皮只剩下一条条,李师长的一件皮袍子也变成了短褂子。

说了行和衣,再说住的。

茫茫原始林海,根本没人家,整个西征路上,我们只碰上两三个“老山狗子”蹲的“碓营”。

所谓“碓营”,那也只是间能装十几个人的地窨子房。

伤员和女同志尚且住不下,根本轮不到别的同志。

当时我们又没有行军帐篷,所以,整个西征路上住的全是天大的房子,地大的炕,“篝火露营雪筑墙”。

就是山里人说的“打小宿儿”。

具体做法就是在每天太阳快落的时候,找好背风树密的地方停下,分成6人一组,每组再分成两伙,一伙放树截柴,两米一段截好堆好;另一伙用既做饭又洗脚的搪瓷盆子(或铜盆)收雪筑墙,垒起半间房子大小,中间空地,四周一人高的雪窝子。

火拢好后,再立起3根湿木棍,支上盆子,开始化雪烧水、洗脚、做饭。

再把被汗水打湿的衣服、鞋帽、包脚布子加上絮鞋的靰鞡草或羊胡子草烤干,絮好,穿好。

然后,就是检查武器弹药,随时准备战斗,最后才允许睡觉,这就是“篝火露营雪筑墙”。

火大生风,篝火熊熊。

在零下30多度的气温下,身体朝着火的一面,冲腾的烈焰能把人烤焦;背着火的一面,刺骨的寒风能把人冻僵。

人睡着了,身体变冷,越冷越往火堆跟前凑,忘记了前面熊熊燃烧的烈火,更察觉不到飞落到身上的火星。

衣服、鞋帽,甚至武器因此而被烧着、烤响的事时有发生。

一位名叫韩臣的同志,睡觉时,身上的子弹被烤响,胸口被炸得血肉模糊,痛苦得大叫不止。

因伤重实在跟不上队伍了,领导就把他托付给了碓营的老人,后来也没听到他的音信。

为防止此类事情发生,露营纪律严格规定:小组6人,不能同时睡,必须留人值宿。

值宿人一要看火加柴,二要防止人靠火堆过近和火星溅落到身上。

还有一条就是在准备篝火木头时,一定不能混进那种灰皮、带点、烧起来噼啪作响、火星四溅的暴马子木头。

如有违此规定烧坏鞋帽者,是要受军纪处分的。

为保证露营的安全,战士们睡觉了,领导还要到处检查纪律执行情况。

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篝火露营,实在是困了,也只能睡一个或半个小时,冻醒了或让值宿的同志拨拉醒了的时候,浑身都僵直得不听使唤了,只好站起来活动活动,转过来调过去,把身体烤热了,才能继续睡。

许多同志的手脚就是在露营时冻伤或冻掉的。

所以说,西征的艰辛,抗联的艰辛莫过于冰天雪地的露营。

由李兆麟和他的战友们编写的《露营之歌》就是这种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其中描写冬季露营的第四段歌词就是在我们这次西征途中诞生的。

除行、衣、住以外,西征路上的艰辛就属缺吃的了。

我入队的1936年前后,作为抗日根据地的桦川、富锦、宝清以及整个松花江下游地区,鬼子伪军只能占领城镇和交通线,而广大农村则是抗日联军的天下。

由于群众的大力支持,部队的粮食是不成问题的。

可自从1937年秋后,由于鬼子实行“集团部落”、“匪民分离”、经济封锁等各种毒策,我们的衣食来源断了。

敌人疯狂的军事“讨伐”,又使我们的活动区域从农村转移到了山区,粮食愈来愈困难。

所以,此次西征自集结以来,虽然我们也像积极筹措寒衣那样筹集粮食,但收获不大。

等到了老白山密营时,靠着我们携带、密营的积蓄加上袭击鹤岗兴安台伪军后勤仓库的缴获,好歹吃了半个来月饱饭。

临出发时,每人还发给半小口袋粮食,可没吃上几天就见了底儿。

路上也遇到过“碓营”,也得到过他们热情的帮助,可碓营那点儿吃的,对我们这百十来号人的大队人马说来只能是杯水车薪。

眼瞅断炊的时候,就吃马。

先吃饿累倒下的死马,再吃不得不忍痛杀死的活马。

把马身上凡是能吃的东西——肉肠肚心肝肺全吃得干干净净,骨头也要煮上一遍又一遍。

与此同时,我们还满山遍野地挖雪找松籽、橡子、核桃,到倒木圈里拣冻蘑菇,把这些东西和马身上的东西搭配在一起吃。

最后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扒红松里层的树皮吃。

具体的方法是:先在树根下拢火烧化和除去外层表皮,再把里层扒下,剁碎后用水浸泡以减少粘液和松树油子味之后,加上用木灰淋出来的木碱水,再加水猛煮成粥状食用。

西征前我们吃过这种东西,这回别的东西没了,就只能拿这个东西充饥了。

就这样,一直维持到了岔巴气北边的王肇庆密营,队伍因无粮和风雪太大而停下休整。

正在此危急之际,六军的耿殿君团长雪中送炭,把西征先遣队袭击日本开拓团缴获的粮食、牛马送到军中。

每人分了十几斤粮食,每队分了几头牛马,队伍又继续前进。

好不容易又走了十几天,到了汤旺河边,我们又第二次绝粮,只好再使用上面的那些老办法,甚至把穿漏舍不得扔的皮靰鞡用火烤去了毛,煮着吃了。

如此,一直维持到月底才来到小兴安岭西麓的绥棱,到了六军三师后方密营,见到了在此迎接我们的六军同志。

这时就无论如何也走不动了,只好送信给王明贵师长,要他带着粮来接我们。

当时的情景,王明贵是这样描绘的:“在密林里,我遇到了一群战士,衣服破烂,棉袄露出了一团一团的棉花,羊皮袍子破得一片一片的,有的披着破棉被子,有的披着口袋布,脚上有的包着黄狍子皮,有的包着红马皮,有的包着麻袋片,脸色黢青,两眼无光。

他们一堆一堆地正围着篝火取暖。

我们的战士一喊:‘喂,同志,给你们送粮食来啦!我们是三师的,你们辛苦了!’他们抬起头来,声音嘶哑地喊着:‘我们有粮啦!三师来人啦!’于是踉踉跄跄地走过来和战士们拥抱到一起,满脸热泪横流。

战士们又把我们领到一个昏暗的伤员养伤的地窨子。

一进去,烟呛得喘不出气来,睁不开眼睛,炉中一尺多高的火苗子代替了灯光。

好一会儿,才看清楚屋内床铺上躺着那么多人。

仔细一看,立刻像有一只大手一把抓住了我的心。

零下40多度的严寒,夺去了好多战士的手、脚、鼻子,由于缺乏医疗器材和药物,他们就用灰色的旧绷带缠头,用破布片包手,伤势和病情正在恶化,有些人已经奄奄一息了。

他们挣扎着坐起来,一瘸一拐地走来,有的伸出肿得粗粗的紫茄子色的手,摸触着我;有的手怕碰,就用两臂抱住了我的胳膊,几个披头散发的女战士,已经泣不成声了。

他们让我坐下,听他们诉说着西征路上的遭遇。

为了抗日救国,他们冲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线,没带一粒粮食,痛苦地在深山密林里西征,从秋到冬,夜宿时铺冰盖雪,行军时匍匐爬行,饿得杀光战马,吃尽了皮骨,最后煮靰鞡,啃树皮,嚼草根……一路上,胖的瘦了,瘦的病了,病的死了。

深山的白雪,不知埋葬了多少好同志。

特别是当了母亲的女战士,更承受着肉体上和感情上的双重折磨。

在途中,有的女同志抱不动孩子,就把孩子托付给不相识的老百姓,有的因为孩子啼饥号寒,恐怕招来敌人,就……”王老将军的这段回忆和老首长于天放的诗一样,如诉如泣,字字艰辛,句句悲壮,令读者触目而惊心,临文而泪下,他以历史亲历者的真实为我们缩写了抗联西征的艰苦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