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12 面对苦难(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学案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系列《面对苦难》(共43张PPT)

高中语文选修系列《面对苦难》(共43张PPT)

面对苦难
周国平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积累 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分析文章特点,了解各个层 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对待 苦难态度
一.作者作品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著名诗人、 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 究所研究员。代表作品:纪实文学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学术著 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随 感集《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 学》、诗集《忧伤的情欲》、《只有 一个人生》、散文集《善良丰富高 贵》、自传《岁月与性情》、《今天 我活着》、《爱与孤独》等;其散文 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 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 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 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 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 平易之中多见理趣。他的作品以其文 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大 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 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无 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都能从 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
一个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既不太聪明, 也不太傻。这种介于聪明和傻之间的状态 叫做生活的智慧 。
人生有许多时光是在 等中度过的。有千百种 等,等有千百种滋味。 等的滋味,最是 一言难 尽。我不喜欢一切等。 无论所等的是好事,坏 事,好坏未卜之事,不 好不坏之事,等总是无 可奈 何的。等的时候, 一颗心悬着,这滋味不 好受。——周国平
一.作者作品
他的作品充满了人 生的智慧和哲学的 魅力,融理性和激 情于一体,笔调清 新自然,内涵睿智 深刻,多年来深受 读者喜爱。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 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 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 验。

【金版学案】高中语文 第12课 面对苦难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金版学案】高中语文 第12课 面对苦难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3 .如何理解“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
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
这句话的含意?
栏 目 链 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知道痛苦的价值的人,不会轻易向别人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漏和展示自己的痛苦。不识愁滋味的少年不知道痛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价值,所以喜欢谈论痛苦;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芬视人生感受为最宝贵的财富,所以乐观地唱起了《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颂》。
第四单元
12 面对苦难
栏 目 链 接
1.走近作者
周国平,男,1945年生于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 研究所研究员。曾就读于上海市紫金小学、上海中学。
栏 目 链 接
1967 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
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 1978 年考进中国社会科学学 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1 年 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
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 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 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课件:第12课面对苦难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课件:第12课面对苦难

• 问题2.“因为世间大多数人仍是惰性大于意 志力,欢喜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抵抗力 稍大,他就要缴械投降。这种人在事实上失 去最高生命的特征。”这句话有何含意?
• 【对应考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 【提示】这句话要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 境中来理解。在这里,关键不在于有无惰性, 而是如何对待惰性,作者希望人们充分发挥 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在诱惑面前被动投降。
• 【答案】作者认为,生命是一种奋斗,不能 奋斗,就失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能奋斗, 则世间很少有不能征服的困难。能朝抵抗力 最大的路径走,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和 民族向前迈进的根本。作者这样深入论述, 就上升了主题的高度,拓展了文章的广度。
技法镜鉴
对比
•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
背景解读
• 本文节选自《谈修养》(《朱光潜全集》第四 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朝抵抗力 最大的路径走》是朱光潜一篇谈意志力问题 的文章。朱光潜借用物理学上抵抗力(阻力) 与动力的原理,把人的意志力比喻为动力, 人的动力——意志力是自生自发自给自足的, 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人的 动可以不为抵抗力所阻止”,这是人与物的 一个最大的区别点。人的意志力越强,人越 敢于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就越能克服各
这些号召性的言语,必须一 针见血,容不得啰唆和烦 冗。
一语破的:一句话就说明关键。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 简短而能切中要害。“一语破的”偏重于指目标准,后 辨析 不可带宾语;“一针见血”偏重于指说中要害,触及 深,后不可带宾语。
• 五、重点词语 • 琐屑:琐碎。 • 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
• 【即时小练】
• 请用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某一问 题(观点)的看法,200字左右。

高中语文面对苦难ppt12 粤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面对苦难ppt12 粤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3、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苦难?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建议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
面考虑:
①不美化苦难。 ②不畏惧苦难。 ③遭遇苦难时要勇敢面对。 ④只要肯努力,任何苦难 都可能化解。 ⑤走出苦难的阴影,开拓未来。
四、说说写写——抒写苦难这首诗
引题:面对苦难, 周国平给我们抒 写了一首固守尊 严的歌,我们又 如何面对呢,请 以“困难”为话 题写一篇文章。
• ③厄运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也 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与外界事物拉 开了一个距离,回到了自己。只要我们善 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会对人生 获得一种新眼光。
• ④苦难往往促人奋斗,也引人彻悟。
• ⑤命运的打击因心灵的收获而得到了补偿。
• ⑥苦难可以激发生机,可以磨练意志,可 以启迪智慧,可以高扬人格,可助人成才。
有一句话说:“人的一生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惊艳了时光的那个人,是青春回忆里最绚烂、最耀眼的存在,不后悔跟他经历过的快乐与感动,哪怕后来的大风大浪都是他给的,但还是想对他说,有生之年,欣喜相逢。 你给过我太多的快乐和感动,太多的收获和意外,也有太多的心酸和坎坷。可总归你来过我的生命,也带给我许多的美好和小幸福。我不知道是怎样的缘分让我们相遇,可我都不想去追究了,因为我相信每一种遇见,都有意义,每一个爱过的人,都有记忆。无论怎样,都是幸运的,因为你带给了我一些特殊的感受,以至于每次回味起来,都觉得人生是精彩的。 我始终还记得那年夏天你为了在我路过的城市见我冒着大雨开车几百公里,只为在车站短短的停留……我也记得在街头只因我看了一眼那各式的冰糖葫芦,你穿越熙攘的人群排队为我拿回最后一个糖葫芦欣喜的样子,不是爱吃甜食的我那晚一口气吃掉了那个糖葫芦,而你看着我憋得满嘴和通红的脸只是宠溺的笑笑……我还记得因为我随口一说自己都没在意的东西而你却把它买回来了,就在有次离别的车站,当我不告而别你知道后发疯的电话、视频和在机场着急的身影,手里还提着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说过的东西时我就知道你就是那个惊艳了时光也温柔了我曾经岁月的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的路坎坎坷坷,舍与得在一念之间,我也曾满怀期待所有的相遇与分别是事出有因或者可以久别重逢。可怎奈,当再次面临抉择时才知道有的相遇只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个劫,一份缘的未尽而已…… 谢谢你来过,谢谢你给过我那么多,也谢谢你给我那些惊艳的时光!很知足过去有你陪伴的时光,很怀念那些和你一起走过的日子。未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取舍,我也不知道以后又会怎样?可无论是什么我都不会后悔认识你了,无论你带给我的是恩赐还是劫难我都不后悔了,至少我感受过你的温柔,拥有过你的怀抱,也和你十指相扣的走过了一段路。所以,以后无论怎样你都是我不经意间想起和思念的人。 谢谢你来过!不管你是否真的快乐?不管岁月是否善待你我,也不管能否一直有你带给我的小确幸,还是谢谢你!谢谢你带给我的幸运,谢谢你曾为了我付出了全部的时间与爱,也谢谢你给我的岁月平淡和温情有于…… 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很庆幸曾经你也是我的“那个他”。谢谢你来过,谢谢你让我觉得我不会孤单,谢谢你用漫漫柔情,温暖了我的生命。你给的美好,我会悉数珍藏,用力保护的。

高中语文 4.12.面对苦难同步备课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4.12.面对苦难同步备课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chèn)称心如意 称(chēn?)称呼
(jí)狼藉 藉(jiè)慰藉
(bó)浅薄 薄(báo)薄饼 (bò)薄荷
(mí)奢靡 靡(m?)望风披靡
(jiàn?)降职 降(xián?)投降
2.字形辨认 chánɡ(尝)试 如愿以chánɡ(偿)
hàn(憾)事 震hàn(撼)
①互联网的出现让人类迅速迈入信息爆炸时代,在这样 一个崭新的网络世界里,应积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尤其在 个人信息如何保护、真实身份_泄__露__ (泄露/揭露)等问题的解 决方面更是迫在眉睫。
②最近某报记者卧底调查 Burberry 中国代工工厂, _揭__露__ (泄露/揭露)奢侈背后鲜为人知的惊人内幕。
(2)肤浅·浮浅 两者都表示浅,不深。 “肤浅”主要用于认识、理解等,局限于表面,常指认 识浅薄,理解不深刻。 “浮浅”主要用于作风、学识等,着重于浮在表面,指 学识浅薄,不扎实。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中国作家莫言 10 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获 颁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有人直接批评莫言的演讲内容太 _肤__浅___ (肤浅/浮浅),无理论深度。
12 面对苦难
人来到世间,总难免有与苦难相伴的时候。我们出生时, 是在母体内作顽强的挣扎,伴着哭声降临人世的;而辞世时 也是带着迷惘、无奈和苦痛而去的。在这生死两头,达官贵 人与凡人百姓并无多大差别。也许对于大富大贵者来讲,享 足了尘世的福分,真的撒手人寰,那种苦痛更甚于段,每一个 人也难逃离苦难的袭击,只不过经历的长短轻重有所差别罢 了。
请说明理由: “_迫__不__得__已__”__:__指__被__逼__得__没__有__办___法__,__不__得__不__这__样__。__用___ _在__此__处__不__合__语__境__。__应__用__“__迫__在__眉__睫___”__,__指__形__容__事__情__已__到___ _眼__前__,__情__势__十__分__紧__迫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粤教版语文中国现代散文选读12面对苦难学案

2020粤教版语文中国现代散文选读12面对苦难学案

12 面对苦难注释:①蔽芾:小貌。

一说树木高大茂密的样子。

甘棠:棠梨,杜梨,高大的落叶乔木,春华秋实,花色白,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

②召伯:姬虎,周宣王的伯爵,封地为召。

茇:草舍,此处用为动词,居住。

③拜:屈也,挽其枝以至地也。

④憩、说:通“税”,停留。

与“憩”同为休憩,止息的意思。

译文:棠梨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砍伐,召伯曾经住树下。

棠梨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损毁,召伯曾经歇树下。

棠梨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拔掉,召伯曾经停树下。

赏析:前人栽下的树木,可供后人乘凉;前人创下的基业,可让后人坐享。

后人不忘前人,留下树木睹物思人;后人为了感念前人,把基业代代相传。

人类的历史进程,大概就是这样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

人们常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还说,吃水不忘挖井人。

这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割断历史,不要割断传统,保持历史发展进程的连续性。

不过,历史总是在既保持连续性,又不断创造更新之中向前发展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浪接一浪,浪推浪不断,就有了连续性;后浪推动前浪,是新陈代谢,不断更新,不断补充新的活力。

只强调连续性,可能会趋向守旧;只强调创新,可能会趋向背离传统。

在实际当中,保守和革新总是在其他合力的影响下交互作用的。

正如生物的延续和发展一样,遗传和变异构成了两股矛盾着的推动力。

没有遗传,就没有物种的延续;没有变异,就没有新的种的产生。

有遗传也有变异,便形成了世界上生物的多样性。

一、基础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C)A.渲.染/绚.丽着.陆/着.迷量.体裁衣/车载斗量.B.箴.言/缄.默角.色/角.逐买椟.还珠/老牛舐犊.C.癖.好/偏僻.楷模./模.具开门揖.盗/缉.拿归案D.倥偬./葱.头古刹./刹.车虚与委.蛇/群山逶.迤解析:C项,pǐ/pì,mó/mú,yī/jī;A项,xuàn,zhuó/zháo,liànɡ/liánɡ;B项,zhēn/jiān,jué,dú;D项,zǒnɡ/cōnɡ,chà/shā,wēi。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2课 面对苦难学案 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2课 面对苦难学案 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12课面对苦难一、作家作品周国平, 1945年生于上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1978年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1年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周国平既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散文家。

他出版过著作二十余种。

著译过《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人与永恒》、《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哲学著译。

除了哲学著作和翻译,周国平还写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散文著作主要有:《守望的距离》、《灵魂只能独行》、《风中的纸屑》、《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文集》等。

周国平的散文随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二、相关链接人的一生,总会遭受各种各样的苦难。

在苦难面前,是消极绝望,逃避退缩,还是正视苦难,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对这个问题,许多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作者周国平以其独特的思想,深邃的哲理思考告诉人们:正视苦难,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

1.识记字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挚.爱( ) ②侥.幸( ) ③厄.运( )④忙碌.( ) ⑤温馨.( ) ⑥沉溺.( )⑦琐屑.( ) ⑧萎靡..( ) ⑨铸.造( )⑩汲.取( ) ⑪拯.救( ) ⑫瘟.疫( )⑬翱.翔( ) ⑭隽.永( ) ⑮篝.火( )答案①zhì②jiǎo③è④lù⑤xīn⑥nì⑦xiè⑧wěi mǐ⑨zhù⑩jí⑪zhěnɡ⑫wēn⑬áo⑭juàn⑮ɡōu(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①症⎩⎪⎨⎪⎧②蒙⎩⎪⎨⎪⎧③藉⎩⎪⎨⎪⎧④靡⎩⎪⎨⎪⎧⑤鲜⎩⎪⎨⎪⎧答案 ①zhēnɡ症结/zhènɡ病症 ②mēn ɡ蒙骗/ménɡ启蒙/Měn ɡ蒙古 ③jí狼藉/jiè慰藉 ④mí靡费/m ǐ萎靡不振 ⑤xiān 鲜艳/xiǎn 鲜为人知 2.辨形组词(先注音再组词)①⎩⎪⎨⎪⎧ 侥 饶②⎩⎪⎨⎪⎧ 煌 惶③⎩⎪⎨⎪⎧ 粹 淬 ④⎩⎪⎨⎪⎧ 羸 嬴答案 ①jiǎo 侥幸/ráo 饶有兴趣 ②huánɡ辉煌/huánɡ惶恐 ③cuì纯粹/cuì淬火 ④léi 羸弱/Yínɡ嬴政3.词语解释①得意忘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汲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浑浑噩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慰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自暴自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萎靡不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反目成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

第12课 面对苦难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课件

第12课 面对苦难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课件

栏目链接
2.词语积累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萎靡不振: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反目为仇:由和睦变为不和睦,翻脸。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1.文本探究
1.“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 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 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 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为什么说苦难撼动了人的 “生命的根基”?
栏目链接
周国平既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散文家。他出版 过著作二十余种,翻译过《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与形而上学》《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 《人与永恒》《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哲学著 作。
除了哲学著作和翻译,周国平还写作了大量的散 文随笔,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散文著作主要有 《 守 望 的 距 离 》《 灵 魂 只 能 独 行 》《 风 中 的 纸 屑 》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文集》等。
栏目链接
2.结构梳理
《面对苦难》是一篇富于精神性的哲理散文。文章 分为三部分,分别以三个小标题标出。它的特点不是追 求分析论证的层层相扣,而是采用诗一般跳跃的思维、 充满哲理意味的句子,以及具象性的阐发来直接点明思 考的主题。
第一部分:论述人生中“苦难”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栏目链接
第二部分:主要思考苦难的价值。 第三部分:提出 “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的中心 论点,并加以论述。
第四单元
12 面对苦难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1.走近作者
周国平,男,1945年生于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 研究所研究员。曾就读于上海市紫金小学、上海中学。 1967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 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1978年考进中国社会科学学 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 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