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道之士列子名人故事简介及名言精选
列子的寓言故事

列子的寓言故事
列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以写寓言故事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一些列子的寓言故事:
1.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保护自己的财产和安全,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
如果你只是依靠别人的帮助,那么当风险来临时,你就会陷入危机之中。
2.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付出努力。
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3. 望梅止渴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口渴的人看到远处的梅树,误以为梅子可以解渴,结果始终无法满足渴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凭想象或者虚幻的希望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应该采取实际行动,寻找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4. 知天命而不可为者多矣,不知天命而可为者少矣。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却无法抗拒天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命运有时候是不可控的,但我们仍然应该尽力争取和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历史上的那些著名方士

历史上的那些著名方士历史上的那些著名方士方士的成分很复杂,既有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也有不学无术的江湖骗子。
既有从事传统科学技术研究的学者,也有普通的农夫商贾,还有出入宫廷的政客,最多的还是隐士、释道之徒。
他们有的不亚于三公九卿,被皇帝作为座上宾。
有的类似于乞丐,被百姓列于下九流。
历史上的方士是具有特别技能的人。
宋代的《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御街应市两岸术士,有三百余人设肆。
年夜抱灯,及有多般,或为屏风,或做画,或作故事人物,或作傀儡鬼神,驱邪鼎沸。
”这些人各有本领,在江湖上颇具神秘色彩。
因此,对方士的评价不可偏执,不可一概而论。
有的方士对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扁鹊、葛洪、僧一行、邵雍、张君房,他们在医学、天文历法学、哲学等方面有杰出建树。
有的方士,如管辂、萧吉、蔡元定、陈抟、张三丰等,有待重新评价。
有的方士丧尽天良,谋财害命,是人类的害虫。
方士是社会的一个复杂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中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历代正史都载录了他们的事迹,从《后汉书》到《清史稿》都设有方士传。
《后汉书·方术列传》指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意为:如果是一个真正的术士,那一定是有真本领的。
一先秦方士周朝的政治家姬旦(周公)是一位了不起的术士,他精通卜筮和相地术,为周朝的兴盛立下了大功。
战国时的鬼谷子是谋略术的宗师,他的捭阖之道神秘莫测。
扁鹊是杰出的大夫,他到各地行医,以精湛的技术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邹衍是五行说大师,他精通天文、历法、地理,推而远之,以至窈冥不可考之事。
当时的官臣之家往往收养门客,门客里有不少术士,如战国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门下都有许多身怀绝技的高手,但这些术士隐姓埋名,不为世人所知。
二秦代方士秦始皇迷恋长生不死之术,笃信命数。
有些怪迂苟合之徒,如卢生、韩终、徐福、侯生,都投奔秦朝。
徐福,琅琊(今山东胶南诸城附近)人,他上书秦始皇,称海中有三神山。
秦始皇信以为真,派他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求仙山,后不知所终,或许是遇海难,或许是漂到某海岛定居,后者可能性更大,民间传说是到日本去了。
先秦诗人列子的典故和著作

先秦诗人列子的典故和著作列子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学者,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下面为大家介绍先秦诗人列子的典故和著作,欢迎阅读了解。
典故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
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
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
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
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
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
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
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这样的列子遗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
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
”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
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
唐玄宗天宝元年(739年)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其书名为《冲虚真经》。
著作《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
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
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
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伊索寓言》。
列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列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列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位重要学者和代表人物。
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列仙”,同时也是古代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
道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和列子等。
其中,列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乌山留题中,列子被称为“道家极品”,可见他在道家学派中的地位和影响。
列子的一生几乎传世的历史资料很少,而他的学说主要以《列子》一书为代表。
《列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列子》一书分为19篇,内容包括列子与墨子的对话、列子与文辞的争辩,以及列子的各种寓言、比喻、寄托等。
其中,列子以自己的寓言故事向读者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通过描述一些虚构的人物和事物来进行论述和寓言。
在论述方面,列子主要围绕着道和自由意志的关系、修炼和实践的方法等展开。
他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够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才是真正的自由。
他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主张个体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内心的指引生活,并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就和满足感。
另外,列子还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
他认为,人性是不可改变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本性和特点,无法通过改变外部环境来改变人性。
他的观点与儒家的人性观有所不同。
他认为,人应该接受自己的本性,并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活,而不是追求所谓的“完美人格”。
此外,列子还阐述了很多关于修炼和实践的方法和思路。
他强调修炼的重要性,并提出通过冥想和内心的净化来提高个体的修炼水平。
他认为,修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反思。
只有经过修炼,个体才能够达到某种境界,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感。
综上所述,列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通过《列子》一书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主张个体的自主性和选择权,强调修炼和实践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化和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思路。
战国思想家列子思想精华总结列子名言有哪些

战国思想家列子思想精华总结列子名言有哪些列子思想列子又叫列御寇,战国的思想家,列子著有《列子》一书,本书经过时间的侵蚀,只剩下八篇内容,虽只有八篇,却留给人们很多思想精华。
列子浮雕个人思想包括:贵虚、以道为本、体道合真、齐物为一、力命、无心之境。
列子认为虚不能有贵的存在,有了贵就达不到道所说的无了。
既然重视无,就要将所有的都忘掉,心中不能有贵贱之分,做到这样,就达到了虚。
列子将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在的原则。
人生就应该追求道体合一,这样才能达到冲虚自然的境界,生命的存在也才会有意义,心灵也会变得自由。
人要达到心灵的自由,就要抛弃原有的常理,摆脱生活中束缚,从而减轻心灵的苦痛。
列子崇尚心灵的自由,有”至人潜行不空,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入水不溺,入火不热”等句子。
这些都表现列子喜爱无比自由的生活,是心灵上的感受和体验。
列子还有关于力命的观点,在书中有这样一句“直而推之,曲而任之。
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指出命都是自生的结果,而非“注定”、必然“的原因。
哲学著作包括: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著名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纪昌学射等都出自这些书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列子名言《列子》一书中,记录了许多列子的言行,列子的思想都是通过这本书向世人传达的。
通过认真分析列子的言行,可以传授人以智慧,教化人以德行。
列子像“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个典故来自于《列子・汤问》,告诫人们做任何事都应持之以恒,有毅力,不怕困难。
同样来自这篇文章的名言还有“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这句话被用来形容人的歌声高亢激昂,优美动听。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这句”,来自《列子・天瑞》,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能生万物,可万物中人是最宝贵的。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来自《列子・说服》,用以告诫人们做事情要掌握时机,认清事物的的本质,否则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来自说服的还有“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来告诫人们要有原则,有修养,从而端正自己的行为。
《列子》45则传世名句,感悟圣贤智慧

《列子》45则传世名句,感悟圣贤智慧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字云,亦作圄寇。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约与郑繻公同时。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相传战国列御寇所著,后被尊为《冲虚真经》,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列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1.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
——《列子·杨朱》【解释】活着的时候没有享受一天的欢乐,死了后却有流传万代的名声。
2.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列子·说符》【解释】道理没有永远正确的,事情没有永远错误的。
3.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奈何。
——《列子·力命》【解释】生生死死,并非听任外物或任由己愿,而都是天命所定,人类的智力对它无可奈何。
4.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列子·力命》【解释】独自去,独自来,独自出,独自入,谁能阻碍他呢?5.信命者,亡寿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顺;信性者,亡安危。
——《列子·力命》【解释】相信命运的,无所谓长寿与夭亡;相信自然之理的,无所谓是与非;相信心灵的,无所谓困难与顺利;相信自然本性的,无所谓安全与危险。
列子6.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
——《列子·天瑞》【解释】天地没有完备的功效,圣人没有完备的能力,万物没有完备的用途。
所以天的职责在于生长覆盖,地的职责在于成形载物,圣人的职责在于教育感化,器物的职责在于适合人们使用。
7.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列子·说符》【解释】能看清深潭中的游鱼的,不是吉祥的好事;能探知别人隐私的,定会招祸遭殃。
《列子》十句名言,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列子》十句名言,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前言《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列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
1、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选自《列子·说符第八》【译文】圣人依靠道来化育而不依靠智慧技巧。
2、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
选自《列子·说符第八》【译文】气色强的人骄傲,力量大的人奋勇,这样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道。
3、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译文】一旦发挥生发的作用就不能不生了,一旦发挥化育的作用就不能不化育了,所以生化就成了天地间的常事了。
4、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译文】经常生化的作用一旦发挥出来,就无时无刻不在生,无时无刻不在化,是阴阳变化使之这样,是四季更替使之这样。
5、桅桅成者,俏成也,初非成也.桅桅败者,俏败者也,初非败也。
选自《列子·力命第六》【译文】接近于成功,好像是成功了,实际上并没有成功。
接近于失败,好像是失败了,实际上并没有失败。
6、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
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
选自《列子·黄帝第二》【译文】天下有经常取胜的方法,有经常不能取胜的方法。
经常取胜的方法叫做柔弱,经常不能取胜的方法叫做刚强。
7、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
往复,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译文】这个不生的本体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这个不化的本性是循环往复的。
这个循环往复的本性,永远找不到它的边界。
列子的故事

列子的故事列子与老子、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
列子的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
关于列子的故事也是脍炙人口:(老子的故事,庄子的故事)传说列子生活贫困,经常面带饥色,令人感觉很穷的样子。
有人见列子如此窘况,便跟郑国的国君郑子阳说起列子的事情:“列御寇(列子的姓名)是一位有道的人,你治理的国家一派兴旺的景象,而他却如此贫困,是不是因为你不喜欢像他这样贤达的士人?”郑子阳听来人这么说,自问自己从未怠慢过有道之人,听闻列子如此穷困,便马上派官吏给列子送去了米粟。
列子见到郑子阳派官吏送来的东西,再三言谢,但最终还是推辞了郑子阳的好意。
郑子阳派来的官吏离开后,列子回到屋子里,列子的妻子眼看着可以接济自家的米粟就这样被列子拒之门外,不免有点埋怨丈夫。
列子的妻子捶胸顿足地说:“我听说,有道之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跟着他丈夫享受到安逸欢乐,可是如今我们明明已经忍饥挨饿,你却仍然将郑子阳先生好心赠送给我们的食物拒绝了。
你如此拒绝不肯接受,是命中注定我们要跟随你过苦日子吗?”列子笑着对他的妻子说:“郑子阳先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我,就送了东西给我,他是因为听闻别人对我的谈论而派人送来了米粟。
若是有天他想要怪罪于我,那么他也会在不了解我这个人的情况下,轻易听取别人的言论。
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愿意接受他的恩惠的原因。
”后来没多久,郑国发生了变乱,郑子阳在变乱中被发难的百姓所杀,郑子阳的党众也被牵连致死,而列御寇却得以安然无恙。
从列子的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列子的心胸之淡泊。
作为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列子虽然家中贫穷,却仍然富贵不移,宠辱不惊的心态,非常符合道家的文化。
列子的弟子曾经问列子:“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答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
”列子认为,闻道之人就算穷,也要穷得有骨气,求道之人应该摆脱人世间的贫贵束缚,不再受到贵贱、名利的羁绊。
列子的道家思想认为,修道之人应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才能做到清净地修道,提高自身“道”的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有道之士列子名人故事简介及名言精选
●列子生平简介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列子的来历:列子也称列御寇,或称列圄寇,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於庄子,
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後来又先後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
修道九年之後,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 ”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
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
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於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
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中国古代有道之士列子名人故事简介及名言精选:
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
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说天地会坏是错误的,说天地不会坏也是错误的。
天地坏与不坏,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事情。
既然如此,那么天地不会坏是这么一回事,天地会坏也是这么一回事。
因此人活着不知道死后的事情,死了不知道生前的情形;未来不知道过去的事情,过去不知道未来的事情。
那么天地会不会崩陷,我又何必要挂在心上呢?
要排除人为的名义,莫如清静,莫如虚默。
保持清静虚默,就掌握了道的所在;追求得失予取,就丧失了人的本性。
待人的本性被毁以后,再去舞弄仁义的说教,是不能使人的本性复元的。
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膻能香。
它没有知觉,没有能力;但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天地自然的规律,不是阴气就是阳气;圣人的教化,不是仁爱就是正义;事物的性质,不是柔弱就是刚强。
天哺育众生但不能承载万物,地承载万物但不能施行教化,圣人施行教化但不能违背事物的本性,事物的本性被规定后就不能超越各自的地位。
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人有时闭塞,事物有时顺通。
天的使命是哺育众生,地的职责是承载万物,圣人的责任是掌管政教风化,事物各自承担适宜的任务。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还不见气从混沌状态中分离出来;太初,元气出现;太始,气开始有形状;太素,有形之气又有了性质。
这时候,元气、形状、性质都已具备,但相互之间尚未分离,所以把它叫做浑沦。
所谓浑沦,是表明万物浑然一体,不可剖析。
吾侧闻之,试以告女。
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
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
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
壶子何言哉?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惟圣人矣。
一气之变,所适万形。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
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
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神遇为梦,形接为事。
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
故神凝者想梦自消。
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
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
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
孰测之哉?
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
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
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
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
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
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
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
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
大道以多歧路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忧苦犯性,逸乐顺性,斯实所系者也。
名不可去,亦不可宾。
但恶夫守命而累实。
守名而累实,将恤危亡而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
五情好恶,四体安危,世事苦乐,古犹今也,人犹我也。
人人相犹,损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奉天下人。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
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
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神遇为梦,形接为事。
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
故神凝者想梦自消。
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
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
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
孰测之哉。
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
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民矣。
事之破?为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
虚者无贵也。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11 / 1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