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霍乱之乱》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霍乱之乱》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霍乱之乱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走暴迹象。
我和秦静值夜班。
下午五点,防疫站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科室主任闻达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资料堆中微微摇晃,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
他追踪流行病二十多年了,他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有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作工作量极大的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个小时下班。
闪电穿过云层,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黑压压地扫了过来。
电话骤然响起。
是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在消失了几十年之后,霍乱又来了,而我们对它的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学习的流行病学教材是一九七七年印刷的,它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控制和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于是,在学习流行病各论的时候这几种传染病的章节是哗哗翻过去的。
我和秦静傻了眼,洪大夫在电话里大叫:“喂,我们该怎么办?”秦静咬了咬牙,接过了电话:“洪大夫,你要以最快速度将粪样送到站里来。
其次,隔离是最重要的,所有的烈性传染病都是要首先隔离传染源。
”洪大夫大叫:“糟了!粪样培养是才出的结果,病人前天看完病就回家了。
我得赶快查看疫情卡,一找到确切的地址就告诉你们。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
各科室的人马全都冒雨赶回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
站长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人们非常不满,于是到处是寻找闻主任的声音:“闻主任呢?闻达呢?”闻达的出现使站里顿时有了秩序,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过来。
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
”闻达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第一,组成紧急行动小组;第二,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第三,连夜出发,追踪病人并确定疫点……”有关部门的领导都赶来了,小车密密麻麻塞满门口。
领导都主动与闻达握手,摇着他的手说:“老专家啊,全靠你了。
2020届楚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楚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霍乱之乱池莉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
在从事流行病防治工作的三年里,我们每天收到疫情卡片几乎都是肝炎。
肝炎的临床治疗就是那么老一套,枯燥的重复的日常工作消蚀了我的光荣感和积极性,三年过去,我已经变得有一点油滑和懒惰。
秦静不甘平庸,准备改行,她对病毒感兴趣,准备报考一位著名的病毒学家的研究生。
有一天,我和秦静去供应室领设备。
被值班人员敷衍。
我很生气,回来抱怨。
科室主任闻达说:“年轻人,你不能老抱怨,我们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医疗系读几年?最多四年,可我们卫生系却要读五年乃至六年。
临床医生懂的我们都懂;临床医生不懂的,我们也懂。
我们是什么?我们是研究人员。
我们防患于未然。
我们保护人们免受疾病的侵害。
我请你们想想,孰轻孰重,这不是一目了然吗?”秦静冷笑,走掉了。
五点差五分的时候,科室里的人基本走光,只剩下主任闻达。
闻达猫在大办公室的小套间里,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他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破皮鞋的大脚。
闻达哪里像马来西亚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传说早在一九五六年,闻达只有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西装革履地出过国,被特邀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
传说他戴的是金丝眼镜,穿的是乳白色的优质牛皮鞋。
传说他家里有相册证明他过去的翩翩风度和辉煌历史。
现在,闻达主任已经追踪流行性感冒二十年了,同时还不断地增加着追踪研究的项目,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等。
总之闻达主任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工作量极大的报告写作使他每天都要推迟约一个小时下班。
霍乱来了,在这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
文学类文本《霍乱之乱》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霍乱之乱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走暴迹象。
我和秦静值夜班。
下午五点,防疫站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科室主任闻达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资料堆中微微摇晃,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
他追踪流行病二十多年了,他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有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作工作量极大的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个小时下班。
闪电穿过云层,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黑压压地扫了过来。
电话骤然响起。
是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在消失了几十年之后,霍乱又来了,而我们对它的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学习的流行病学教材是一九七七年印刷的,它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控制和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于是,在学习流行病各论的时候这几种传染病的章节是哗哗翻过去的。
我和秦静傻了眼,洪大夫在电话里大叫:“喂,我们该怎么办?”秦静咬了咬牙,接过了电话:“洪大夫,你要以最快速度将粪样送到站里来。
其次,隔离是最重要的,所有的烈性传染病都是要首先隔离传染源。
”洪大夫大叫:“糟了!粪样培养是才出的结果,病人前天看完病就回家了。
我得赶快查看疫情卡,一找到确切的地址就告诉你们。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
各科室的人马全都冒雨赶回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
站长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人们非常不满,于是到处是寻找闻主任的声音:“闻主任呢?闻达呢?”闻达的出现使站里顿时有了秩序,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过来。
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
”闻达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第一,组成紧急行动小组;第二,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第三,连夜出发,追踪病人并确定疫点……”有关部门的领导都赶来了,小车密密麻麻塞满门口。
领导都主动与闻达握手,摇着他的手说:“老专家啊,全靠你了。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 易错题难题学能测试(1)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易错题难题学能测试(1)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池莉专访:在生活中修行“车、房,所有这些面上的东西我都不热衷。
”2007年的春天,池莉在酒店大堂一边看手机短信,一边果断总结。
这个终日白描物质的女人,自己却在恰当的时机看穿逃离,大约有十余年的时间,池莉不开自己的作品研讨会,不请著名人物作序或者写书评,拒绝电视,关闭博客。
她在武汉市郊安家落户,自己种菜自己吃,满足于劳动后一身大汗,享受着与人世两不相争的快活:“上午我在阅读以赛亚•柏林的书,下午我在菜地里干农活。
当家家户户炊烟升起的时候,我倚靠在篱笆上休息。
”在生活中修行中国新闻周刊:你小说中的市井描写和你的清静生活差别很大,仿佛是一个人一边在茶馆说书,一边在庙里修禅。
这种转换会让你觉得不适吗?池莉:没有。
如果不这样就不是我了。
我就是需要这样,我一直都很静,而且还一直在刻意地修炼自己内心的平静。
海必须很深很静,才可以在表面翻腾出各种浪花,很浅的水都是泡沫。
作家要目光清澈,首先物质欲望要很少。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自己达到了理想状态吗?池莉:修身养性不是一天是一辈子的事情。
而且修炼得越到位,感觉越好。
中国式样的生活是从政治到社会到人事,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状态。
作家看得越深越透越好,写得越像越客观越好。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阅读,你通过什么途径来观察这种复杂生活呢?池莉:不需要什么刻意的途径啊!我就在生活。
生活对我来说无处不在。
不是你不出去就没有生活。
对于一个修炼到一定层次的人来说,光是看和思想,就足可以达到生活的最深处;而一些生活现象与场景,在写作中就是技术性问题,很简单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会担心被时代淘汰吗?池莉:任何时代都有不被淘汰的作家,也都会有作家被淘汰。
作家和社会的变化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
关键在于作家自己。
最好的作家无需把所有的职业都做完了再来写作。
他把握的是人类的灵魂和精神状态。
《霍乱之乱(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霍乱之乱(节选)池莉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
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
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
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
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
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念有词。
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
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
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
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
大马路上的汽车都大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洪大夫扯着嗓子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
我们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傻了眼。
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
2020年开平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开平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
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
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先发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获得超额利润,并导致巨大的国际贫富差距。
在这一阶段,我赢你输的博弈使发达国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并导致了世界各国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
然而,进入全球化的第二阶段,这种输赢分化的博弈正在衰退,代之而起的是命运与共。
“命运”一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指人的生死、贫富、祸福、苦乐遭遇。
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命运与共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如,在经济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再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西方国家支持怂恿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导致的难民潮,却使西方国家本身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
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行将结束,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正在到来。
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有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保安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在全球化新阶段世界利益关系格局的这种新变化。
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愿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结构。
《独行者池莉》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独行者池莉》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独行者池莉》阅读练习题及答案①我更喜欢独行,天生孤僻;更善于独自行走民间;更乐于和陌生人交往聊天,这样的方式使我成为我这样的作家。
此番自白,池莉发表在1998年出版的《来来往往》上。
直至今日,她依旧独来独往。
②有趣的是,像她这样一个比较孤僻冷傲的作家,作品偏偏很热闹,社会影响风生水起,尤其是《生活秀》:先后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京剧。
那两年,池莉成为空中飞人,各种邀约不断。
③她自小起意当作家,三岁的理想就是写作,三十岁的理想还是写作,从没改变过,至今没有一字退稿、一篇压稿。
不过,创作上的顺风顺水,无法抚平池莉心中的焦虑。
她从小是一个乖女孩,听父母的、听老师的,长大成名了,听社会潮流的,四处奔忙,顾此失彼。
直到有一天,作家奈保尔笔下的成名和逃离击中她的内心,她突然清醒地认识到,应该懂得选择生活方式了!她要安稳,要妥帖,要能够生长新的思想与新的美丽。
于是,池莉毅然动身回归自己转身成了会议和社会活动的请假大王。
她搬家,种菜,步行,阅读,写作,听音乐,看影碟,少应酬,躲媒体。
这一切对于盛名之下的她,想必需要决绝的勇气。
而这也许正是她的宿命:找到一个隐身洞穴,写作并远行。
④她常常独自背着行囊去行走,去接近、了解不同的人群,学习、思考和修正自己。
我要成为一个健康洁净、从容精致的人,成为一个有能力感受与领悟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客观、善于理性与感性的人。
生命与写作共生,这是池莉此生想要的和正在坚持的生活方式。
庆幸的是,作家的个性与反骨恰是职业的必需,也是越来越开放和进步的社会的需要,也许正因为如此,池莉才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
⑤从新近出版的《池莉经典文集》九卷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创作脉络:第一个时期:28岁前后,青而不涩,充满激情,充满对成名的渴望,努力用文字表达生活的严酷,同时不掩饰自己对现实的模糊认知;第二个时期:30岁~45岁前后,熟而不透,对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世界不断怀疑、颠覆、重构;第三个时期:45岁至今,透而不穿。
2019-2020学年河口区六合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河口区六合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多国出台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农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多个国际组织担心,这会引起“示范效应”,进而演变为全球粮食危机。
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如何?多国收紧粮食出口是否会影响中国的粮食供应?为此,《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委员方言。
记者:近期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会影响全球粮食安全?方言:衡量粮食安全的关键指标之一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库存消费比”,反映紧急时刻库存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份额。
粮食作物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生长期最短的早稻也需要约90天,所以这个指标非常重要。
粮农组织认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所必要的起码水平是库存占消费量的17—18%。
粮农组织2月份预计,2019-2020年度全球谷物产量达到27.1亿吨,贸易量4.2亿吨,库存量8.6亿吨,谷物库存消费比达到30%。
从总量上看,全球粮食安全有保障,疫情中的粮价上涨并非由产量不足引起的,而是农产品供应链出现了问题。
不过,由于粮食生产全球分布不均、贫困和收入不均衡等原因,局部地区粮食安全可能会受到影响。
记者:近期,国际粮食价格出现波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小麦价格曾在三月中下旬上涨约15%,如何看待当前粮价出现的波动?方言:粮食是人类的必需品,弹性很小,刚性很强。
粮价是百价之基,价格波动除了受自然灾害导致的减产影响,还常与政治事件、石油价格等挂钩。
粮食期货交易的存在,使得粮食的金融衍生品属性也越来越明显。
当前粮价不平稳,全球经济也呈下行趋势,投资者很可能借机炒作粮价以弥补损失。
长期来看,疫情可能导致全球消费需求减少,若传导至生产者,生产者会因对市场的悲观情绪而减少农作物种植。
目前全球粮食库存状况已大为改观,只要疫情得到控制,恢复正常的进出口秩序,粮价就会平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莉《霍乱之乱》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霍乱之乱(节选)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
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
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
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
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
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念有词。
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
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
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
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轰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
大马路上的汽车都打开车灯,纷纷地按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
洪大夫扯着嗓子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
我们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傻了眼。
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
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着当年的教材,她把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
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向站领导报告。
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
张书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开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怖感,其他一无所知。
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叽作响。
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
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
我大喊一声:“闻主任来了!”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现在就看你的了。
”闻达看见一把椅
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
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
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疫情处理得既迅速又正确。
然后说:“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这次疫情,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大厅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
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的分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弧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第四,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同时准备大量漂白粉和生石灰。
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
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
第六,站办负责后勤,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饮的供应。
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秘密。
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
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老闻好像经过了多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
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
”大家开心一笑,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有删改) 注:小说《霍乱之乱》主要情节是武汉郊区一场霍乱的发生和消灭,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初。
这里节选的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主人公闻达总是穿着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从侧面强化了闻达的处境和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B. 小说借“我”之口所提到的顺口溜,既是防疫人员的自嘲,也是对防疫工作不被重视、防疫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的客观反映。
C. 文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既自然形成了时间推移的线索,也营造了霍乱发生之夜特有的混乱、恐怖和紧张的氛围。
D. 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
13. 作者不惜用较大篇幅把闻达的“八条意见”一一列出,有哪些用意?(6分)
14. 小说《霍乱之乱》的结尾处有段表达作者对人生看法的话:“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值得一个人‘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
”请根据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小说主人公闻达身上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
(6分)
答案:
12. D(3分) 解析: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目的是突
出主人公闻达的形象。
闻达平时对专业执着,对工作热情,霍乱突然来临时,这个平时被人们不屑的人却成了大家的主心骨,这种反差,是引导读者对人生意义进行反思。
选项偏离主题。
13. ①凸显人物形象。
“八条意见”显示出闻达的沉稳、睿智、干练,与他平时处境尴尬、受人嘲笑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②呼应相关情节。
前文说闻达是流行病专家,霍乱疫情出现后,从领导到同事都对他充满期待,“八条意见”使这些都得到了验证落实。
③强化小说主旨。
“八条意见”充分体现出主人公的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和可贵品质,这正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所在。
(6分)
14. ①闻达长年坚持对流行病的研究,每天都要写流行病学报告,虽然他并不知道这种“等待”究竟有什么结果。
②他不追求外在的名利,不计较别人的嘲笑,虽处境困窘仍始终“保存”自己内心对防疫事业的热爱。
③他在霍乱发生、众人无所适从的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对社会的巨大价值,用事实证明他以前的“等待”和“保存”都是值得的。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