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的鉴别与检测
中药材的杂质鉴别保证纯净药材

中药材的杂质鉴别保证纯净药材中药材作为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和健康保健。
而中药材的质量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其中杂质的鉴别是保证纯净药材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就中药材的杂质鉴别方法展开探讨,以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一、什么是中药材的杂质中药材的杂质指的是除了有效成分以外,存在于药材中的其他物质,可能包括异类草木、高分子聚合物、重金属、农药残留、微生物以及其他物质等。
这些杂质可能会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二、中药材杂质鉴别的方法1. 目视鉴别法目视鉴别法是最常用且最简便的中药材杂质鉴别方法之一。
通过对药材外观、大小、形态、颜色等特征进行观察和比对,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明显的杂质。
例如,药材的颜色应该是uniform的,如果存在异色斑点或明显异物,则可能存在杂质。
2. 吸湿性与可溶性检测法中药材的某些杂质可能具有特殊的吸湿性或溶解性。
通过对药材取样并接触水分或溶剂,观察其变化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吸湿性或可溶性杂质。
例如,正品中药材在接触水分时应该保持原状,如有迅速吸湿变软的情况,则可能存在杂质。
3. 微生物检测法部分中药材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可以帮助判断药材的纯净度。
可以采取微生物培养和鉴定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颜色等特征,判断药材样品是否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4. 化学成分分析法中药材的有效成分通常具有特定的化学成分和组成比例。
通过对中药材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可以鉴别其中是否存在其他非目标化合物。
常用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手段。
5. 性质检测法中药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可以用于鉴别杂质存在。
例如,通过对药材样品的密度、折射率、燃点、熔点等性质进行检测,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杂质,尤其是重金属等物质。
三、保证纯净药材的意义保证中药材的纯净度意义重大。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与炮制工艺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与炮制工艺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宝贵药物资源,其中包含许多草药和植物提取物。
然而,在使用中药材时,正确的鉴别方法和炮制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材鉴别方法和炮制工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使用中药材。
一、中药材的鉴别方法1. 外观鉴别法外观鉴别是最常用的鉴别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中药材的外观形态、颜色、气味等特征来鉴别其真伪。
例如,枸杞的真品颜色鲜艳且有光泽,而劣质品则呈现暗淡无光的状态。
2. 嗅觉鉴别法嗅觉鉴别是通过闻取中药材的气味来判断其品质。
例如,当闻到菊花的香气时,说明其为正品;而不良品则可能散发出刺鼻的气味。
3. 器械鉴别法器械鉴别是利用显微镜、量天平等器械对中药材进行观察和测量,以获得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形态相近、难以肉眼鉴别的中药材。
4. 化学成分鉴别法化学成分鉴别是通过检测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来进行鉴别。
例如,通过检测川贝母中的川贝母甙含量来判断其品质好坏。
这种方法需要先对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和分离,然后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
二、中药材的炮制工艺1. 温炙法温炙是指将中药材暴晒或置于低温炙烤。
这一炮制工艺可以提高中药材的药效,并改善其存储特性。
常见的温炙中药包括蜂蜡、枸杞等。
2. 烘焙法烘焙是指将中药材置于烘箱或火炉中进行烘烤。
这种炮制工艺可以改善中药材的质地和气味,并提高其药效。
例如,炮制后的黄芩药性更温和,容易入药。
3. 水煎法水煎是将中药材浸泡于水中进行煮沸。
这种炮制工艺可将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溶解到水中,方便入药。
常见的水煎中药有枸杞子、黄芩等。
4. 曝晒法曝晒是指将中药材暴晒于太阳光下。
这种炮制工艺可以去除中药材中的水分,提高其药效和保存性。
常见的曝晒中药有菊花、金银花等。
总结:中药材的鉴别方法和炮制工艺对于正确使用中药非常重要。
通过外观鉴别、嗅觉鉴别、器械鉴别和化学成分鉴别等方法,可以准确判断中药材的品质和真伪。
而温炙、烘焙、水煎和曝晒等不同的炮制工艺,则可以改善中药材的药效、质地和保存性。
中药质检流程

中药质检流程涉及对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质量进行检验和评估,以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并具备安全有效性。
以下是一般的中药质检流程:1.样品采集:从原产地或市场采集中药材或中药制剂样品,并记录相关信息,如采样时间、来源等。
2.样品准备:将采集到的样品按照预定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准备,包括清洗、干燥、粉碎等步骤。
如果需要提取活性成分,则进行适当的提取工作。
3.性状鉴别:通过观察、闻味、尝味等手段,对样品的外观、气味、味道等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符合相应的性状描述。
4.理化指标测定:使用各种仪器和设备,对样品进行理化指标的测定,如含水量、灰分、挥发物、溶出度、pH值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样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5.成分分析:通过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对中药材和中药制剂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确保其成分符合规定要求。
6.微生物检验:对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包括细菌、真菌、霉菌等的检测,以评估样品的无菌状态和微生物质量。
7.农药残留检测:对中药材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确保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法规。
8.重金属及有害物质检测:对样品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等进行检测,以确保样品的安全性和无害性。
9.质量评价与判定:根据检测结果,对样品的质量进行评价和判定,与相应的标准进行比较,并给出结论和建议。
10.报告和记录:将检测结果整理成报告,记录所有相关数据和信息,以备后续参考和追溯。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中药质检流程可能会因不同的实验室、标准要求和药材/制剂种类而有所差异。
此外,为了确保质检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遵循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流程。
药典中最常用的中药制剂鉴别方法

中药制剂鉴别方法概述
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药材进行加工、炮制、配制等处理而制成的药品,其具有疗效明显、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广泛。
然而,由于中药制剂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如何进行有效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成为当前中药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
药典是最权威的药品标准之一,其中收录了许多中药制剂的鉴别方法。
以下是药典中最常用的几种中药制剂鉴别方法:
1. 外观鉴别
外观鉴别是通过对中药制剂的外观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优劣的方法。
外观鉴别主要包括形状、色泽、表面纹理、质地等方面。
例如,正品人参外观应为黄色或淡黄色,表面光滑,质地坚硬,断面黄白色,形成层环纹明显。
2.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制剂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优劣的方法。
显微鉴别主要包括组织构造、细胞形态、分泌物等方面。
例如,正品黄连显微镜下可见分泌细胞较多,细胞内含黄色分泌物,呈颗粒状或团块状。
3.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是通过对中药制剂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和比较,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优劣的方法。
理化鉴别主要包括水分、灰分、挥发油、浸出物、有效成分等方面。
例如,正品当归挥发油成分应检测到丁香酚、香草醛等成分。
4. 色谱鉴别
色谱鉴别是通过使用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仪器,对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检测,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优劣的方法。
色谱鉴别可以对复杂中药制剂进行高效、准确的鉴别。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大全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材的鉴定、鉴别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与中药鉴定学相关的名词解释。
一、鉴定学基本概念1. 中药材:指用于中药制剂炮制或用于直接入药的植物、动物、矿物和化石等。
2. 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外部性状、内部结构、理化性质、化学组成等多方面的观察和分析,确定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3. 鉴别:通过对多种相似的中药材进行比较,辨别它们的特征和差异。
4. 质量评价:对中药材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包括外观、品质、化学组成和含量等指标。
二、中药鉴定学方法1. 外观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确定其真伪和性质。
2. 显微鉴定: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和组织构造等特征,进行鉴别和鉴定。
3. 理化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如溶解度、熔点、比重、折光率等,以确定其真伪和质量。
4. 化学鉴定:通过对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分析和检测,如色谱、质谱、红外光谱等,进行鉴别和鉴定。
5. 生物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生物学特性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和评价,比如对中药材的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活性进行测试和评价。
三、中药鉴定学常用指标1. 外观指标:包括中药材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特征。
2. 理化指标:包括中药材的溶解度、熔点、比重、折光率等理化性质。
3. 化学指标:包括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含量,如有效成分的含量、挥发油的含量等。
4. 显微指标:包括中药材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和组织构造等显微观察指标。
5. 质量指标:根据中药材的外观、理化和化学指标等综合评定其质量。
四、中药鉴定学的意义和应用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鉴别真伪:中药鉴定学可以辨别中药材的真伪,避免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
2. 确定质量: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理化和化学指标等进行鉴定,可以评估中药材的质量优劣。
中药的检测项目与内容

中药的检测项目与内容
1. 外观质量检测:
- 药材外观检测:包括大小、形状、色泽等特征的观察和记录。
- 杂质检测:检测药材中的杂质如沙土、杂草、异物等。
- 虫蛀检测:观察药材是否存在虫蛀情况。
2. 驱虫和杀菌检测:
- 驱虫活性检测:使用某种标准的虫类(如果蝇或蚂蚁等)来测试中药的驱虫效果。
3. 化学成分检测:
- 有效成分浓度检测:使用相关方法,测定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含量。
- 质量指标检测:检测中药中的质量指标,如水分含量、灰分含量等。
4. 农药残留检测:
- 多种农药残留检测:使用相关方法,检测中药中是否存在过量的农药残留。
- 标准对比检测:将中药中检测出的农药残留与相关标准进行对比,评估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5. 重金属含量检测:
- 重金属含量分析:使用相关方法,检测中药中的重金属含量,如铅、汞、砷等。
6. 微生物检测:
- 菌落总数检测:使用培养基,测定中药中的菌落总数。
- 霉菌检测:检测中药中是否存在霉菌,并评估其含量。
- 嗜热胶酶阴性大肠杆菌检测:检测中药中是否存在嗜热胶酶阴性大肠杆菌。
7. 粉末鉴别:
- 形态学鉴别:通过显微镜观察,对中药粉末的微观形态进行鉴别。
- 染色鉴别:使用一定的染色剂,对中药粉末进行染色,以帮助鉴别。
8. 薄层色谱分析:
- 薄层色谱分析:使用薄层色谱法,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
- 峰面积面积比较:将检测结果与标准品进行比较,确定中药中特定成分的含量。
以上仅为一份中药检测项目及内容的例子,实际项目和内容可根据具体需要和要求进行设计和修改。
如何辨别中药材的鉴别标准识别真伪

如何辨别中药材的鉴别标准识别真伪中药材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准确辨别中药材的真伪以及鉴别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如何辨别中药材的鉴别标准,以帮助读者正确识别中药材的真伪。
一、外观特征1. 色泽:良好的中药材应具有自然鲜亮的色泽,如黄色的黄芩、白色的白术等。
而劣质的中药材往往颜色较暗淡或具有不自然的明显色差。
2. 形态:中药材应具有整齐的形态结构,如金针菇的菌柄应该笔直,枸杞子应该圆润饱满。
而劣质药材则可能存在不完整、畸形或破损等问题。
二、气味鉴别中药材的气味对其真伪鉴别非常关键,因为不同的药材具有特有的气味。
以下是一些常见中药材的气味鉴别方法:1. 广藿香:具有独特的清香气味。
2. 当归: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
3. 陈皮:具有浓烈的橘子香气。
通过对中药材气味的辨别,可以初步判断其真伪。
三、口感鉴别对于部分中药材,通过品尝口感也可以进行初步的真伪鉴别。
1. 人参:真正的人参有一种明显的甘甜味,而劣质人参则可能味道淡薄或苦涩。
2. 黄芩:真正的黄芩味道苦涩,而劣质黄芩可能味道较轻或有其他异常味道。
四、质量标准除了对中药材外观、气味和口感进行判断外,还可以参考质量标准来辨别中药材的真伪。
质量标准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含量测定:通过测定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来判断其品质优劣。
2. 杂质检测:杂质含量越低,中药材的质量越好。
因此,仔细观察中药材是否有杂质的存在也是一种鉴别方法。
3. 微生物检测:中药材中过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有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中药材进行微生物的检测也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正确鉴别中药材的真伪需要综合考虑外观特征、气味、口感以及质量标准等因素。
通过对中药材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测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中药材的品质和真实性,从而保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确保选购到优质的中药材。
中药材质量评价方法与现代检测技术

中药材质量评价方法与现代检测技术中药材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对于保证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材质量评价方法逐渐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先进的检测技术也得到了应用。
一、常用的中药材质量评价方法1. 外观检查法外观检查是中药材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对药材的色泽、形态、质地等进行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其质量好坏。
一般来说,颜色均匀、形状规整、质地坚韧的中药材质量较好。
2. 组织学检查法组织学检查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组织结构来进行质量评价的方法。
药材的组织构造直接反映了其品质和药效,因此,通过组织学检查可以判断中药材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3. 化学成分分析法化学成分分析是中药材质量评价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可以评价其质量是否达标。
常用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二、现代检测技术在中药材质量评价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现代检测技术被应用于中药材质量评价中,为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手段。
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HPLC是一种高效的色谱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检测和定量分析。
通过HPLC技术,可以对中药材中的多种有效成分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离和定量测定,从而评价其质量。
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GC-MS是一种结合了气相色谱和质谱技术的分析手段,能够对中药材中的复杂成分进行高效、准确的分析和鉴定。
通过GC-MS技术,可以明确中药材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为质量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3. 核磁共振技术(NMR)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非破坏性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中药材质量评价中。
通过NMR技术,可以对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4. 红外光谱技术(FTIR)FTIR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中药材样品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来进行分析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材的鉴别与检测
摘要:中医中药是我国的优秀文化的瑰宝,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中药材在保管过程中因采取措施不当、或者在药材的生长加工过程中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增高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药材的变质、发霉。
药材粉末直接入药的制剂,若投料前挑拣清洗不净,外来的无机杂质有可能被带到制剂内,直接影响制剂的质量,因此在选取中药材时要进行系统的鉴别与检测。
关键词:外观口尝水试取样水分测定灰分测定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中药学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医学的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以其独有的特色和优势与现代医药相互补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共同承担保护的增进人民身体健康的任务。
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且有产业发展的优势。
[1]
中药材的真假、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临床应用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对于中药材的鉴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药材的鉴别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有很多,通常可分为对植物自然形态的鉴别,对炮制药材外表性状的鉴别,用显微镜观察微观结构的鉴别,以及化学分
析、生物测定等鉴别方法。
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还是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法,也就是对药材的外观性状的鉴别。
(1)看外观,注意观察药材的外表特征,如表皮、颜色、形状、粗细、断面等等。
①看药材的表面,不同种类的药材由于药用部位的不同,其外形特征会有差异。
如根类药材多为圆柱形或纺锤形,而根茎类药材都有较多的茎痕,皮类药材则多为卷筒状等等。
另外,一些药材有着它们自己特定的表面特征,或光华、或粗糙、或长有鳞叶、皮孔、茸毛和突起等。
②看颜色。
药材颜色的不同或变化,不仅与它的品种和本身的质量有关,不适当的加工和储藏方法也会直接影响药材的色泽,因此颜色是鉴别药材的重要因素。
可以通过对药材外表颜色的观察,分辨出药材的品种、产地和质量的好坏。
③看断面。
无论植物也好,动物也好,都是由一层层的组织器官构造而成的,当药材被切开,这一层层的构造就会清晰地展现出来,就像古树的年轮一样。
很多药材的断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就是药材内部构造的直接体现。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各种分层、纹路和不同形状的小点。
(2)手摸,用手感受药材的软硬、轻重,疏松还是致密,光滑还是粘腻,细致还是粗糙,以此鉴别药材的好坏。
不同药材的质感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种药材,由于加工炮制的方法不同,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3)口尝和鼻闻,药材的气味与其所含的成分有关,鼻闻是比较重要的鉴别方法,尤其对于鉴别一些有浓郁气味的药材是很有效的,如薄荷的香、鱼腥草的腥、阿魏的臭等等。
口尝法鉴别药材的意义不仅在
于味道还包括“味感”,味分为辛、甘、酸、苦、咸五味。
药材的味感和所含的化学物质也有密切关系,在中药材口尝鉴别的实践中,可按药材的品种和质量分类进行判断。
(4)水试和火试,有些药材放在水中,或用火烧灼一下会产生特殊的现象。
2 中药材的检测
在中药饮片质量抽查中,不仅存在外观质量不合格的品种,还常存在药品质量标准不合格的产品。
中药材的本身仅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其外部往往也粘附泥土、砂石、石灰粉等无机杂质(以根和根茎类药材及某些动物类药材更易见)。
药材粉末直接入药的制剂,若投料前挑拣清洗不净,外来的无机杂质有可能被带到制剂内,直接影响制剂的质量,因此,进行中药材测定以作为控制药材质量的一种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2]
2.1 药材取样法
(1)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①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②100~1000件,按5%取样;③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④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⑤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2)破碎或粉末状药材的取样:包件多的,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
按下列规定:①一般药材100~500 g。
②粉末状药材25 g。
③贵重药材5~10 g。
④个体大的药材,根据实际情况抽取有代表性的供试品。
如药材的个体较大时,可在包件不同部位(包件大的应从10 cm以下的深处)分别抽取。
(3)平均供试品的量:平均供试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的3倍数。
2.2 杂质检查法
中药中杂质的混存,直接影响药材的纯度。
这些杂质系指: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无机杂质,如沙石、泥块、尘土等。
2.3 水分测定法
第一法(烘干法):本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
第二法(甲苯法):本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
消除了挥发性成分的干扰,测定准确度高。
但样品消耗量大且使用过的样品不能回收利用,故不适合贵重药材的水分测定。
本法适用于蜜丸,如:六位地黄丸。
第三法(减压干燥法):本法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
样品消耗量少,用过的样品可以回收再利用。
第四法(气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按药典规定进行。
本法方便,快速、灵敏、准确,且不受其它组分的干扰,不受环境湿度的影响。
被广泛用于各类中药制剂水分的测定。
2.4 灰分测定法
(1)总灰分测定法:总灰分是指中药材经加热炽灼灰化遗留下的无机仅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其外部往往也粘附泥土、砂物;酸不溶性灰分主要为不溶于稀盐酸的砂石、泥土等、石灰粉等无机杂质。
药材的总灰分包括药材本身经过灰化后遗留的不挥发性无机盐类(即生理灰分)以及药材表面附着的不挥发性无机盐类(即外来杂质)。
(2)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酸不溶性灰分即总灰分中不能溶于10%盐酸的灰分。
测定酸不溶性灰分能较准确地表明药材中有无泥沙掺杂及其含量。
2.5 浸出物测定
例:刺五加胶囊,取本品10粒,倾出内容物,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刺五加浸膏0.75 g),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以甲醇作溶剂进行测定。
其控制指标为甲醇浸出物含量不得低于30%。
几千年来中医中药在历经数代人们的总结、提炼,形成如今的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并逐渐形成像河南“四大怀药”“浙八味”等一系
列的道地药材,正是这些道地药材以质量可靠、性能稳定、效果确切,为我国中医药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确立了道地药材的独特地位。
道地药材就是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3]历史发展到今天,总结前人经验,补充完善、制定中药系列标准是中药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中药国际化,造福全人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杜毅.中药学[M].北京农学出版社,2007.
[2] 张丽.现代中药学[M].上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3] 宋瑞斌.中药检测学说[M].湖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