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12冷作模具钢碳化物组织均匀性分析与改善_杨湄

合集下载

模具钢热处理十种组织缺陷分析及对策.

模具钢热处理十种组织缺陷分析及对策.

模具钢热处理十种组织缺陷分析及对策王荣滨(南弯工具厂江西330004摘要讨论了模具钢十种热处理组织缺陷及消除方法,可产生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模具钢组织缺陷对策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en kinds of microstruture defect of heat treatment moldsteel,and it also gives the relative solutions to avoid defects,which can obviously bringabout the economic benefit.K eyw ords mold steel microstructure defect countermeasures钢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决定钢的热处理组织,正常组织赋予钢产品优异性能和高寿命;热处理组织缺陷恶化钢的性能,降低模具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甚至产生废品和发生事故。

因种种原因,钢热处理主要有十种组织缺陷,分析原因,采取对策,提高模具使用寿命,有显著技术经济效益。

1奥氏体晶粒粗大钢奥氏体晶粒定为13级,1级最粗,13级最细。

1~3级为粗晶粒,4~6级为中等晶粒,7~9级为细晶粒,10~13级为超细晶粒。

晶粒愈细,钢的强韧性愈佳,淬火易得到隐晶马氏体;晶粒愈粗,钢的强韧性愈差,淬火易得到脆性大的粗马氏体。

实践证明,奥氏体形成后,随着温度升高和长时间保温,奥氏体晶粒急剧长大。

当加热温度一定时,快速加热奥氏体晶粒细小;慢速加热,奥氏体晶粒粗大。

奥氏体晶粒随钢中W、Mo、V元素增加而细化,随钢中C、Mn元素增加而增大。

钢最终淬火前未经预处理,奥氏体晶粒愈粗化,淬火得粗马氏体,强韧性低,脆性大。

仪表跑温,晶粒粗化,降低晶粒之间结合力,恶化力学性能。

对策—合理选择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加热温度过低,起始晶粒大,相转变缓慢;加热温度过高,起始晶粒细,长大倾向大,得到粗大奥氏体晶粒。

Cr12钢材料的成分和热处理

Cr12钢材料的成分和热处理

Cr12钢材料的成分和热处理
Cr12钢是高碳高铬型冷作模具钢的代表性钢号之一。

含有极高量(质量分数)的C2.00%~2.30%和Cr11.00%~13.00%,是属于莱氏体钢,所以有很高的淬透性、淬硬性和耐磨性,淬火变形小,但当碳化物不均匀时,变形量多向性且不规则,它的组织不良是其主要缺点。

不均匀的碳化物很难用热处理方法改善,除非改用粉末冶金法制造。

Cr12钢冲击韧度差,导热性和高温塑性也差,热加工时要注意加热和锻造工艺。

该钢也是国际通用的冷作模具钢之一,但近来逐渐被更优秀的钢种如Cr12MoV、Cr12Mo1V1或基体钢所取代。

主要用于要求高耐磨受冲击负荷较小的冷冲模工作零件(凸模凹模)、冷挤压模的凹模等,由于具有明显的有点和缺点,使用手收到一定限制。

一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二物理性质
临界温度
三热加工
热加工
四热处理
(1)预先热处理
(2)淬火
淬火规范
(3)回火
回火规范。

《高均匀性工模具钢合金碳化物调控研究》项目总结报告

《高均匀性工模具钢合金碳化物调控研究》项目总结报告

《高均匀性工模具钢合金碳化物调控研究》项目总结报告一、项目概况、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高均匀性工模具钢合金碳化物调控研究立项时间:年月项目编号:项目负责人:周雪峰合作企业:江苏天工工具有限公司、经费情况- 1 - / 9、主要研究内容()高均匀性工模具钢合金碳化物尺寸与分布控制研究研究了凝固冷却工艺和微合金元素(、、)对工模具钢合金碳化物形成过程的影响规律,探索了碳化物尺寸及分布的调控技术。

通过改变凝固冷却工艺,增加过冷度,提高碳化物均匀形核率,改善合金碳化物分布状态。

通过复合微合金化、控制凝固冷却等手段,影响合金碳化物长大过程,改变碳化物不同晶面的长大速率,控制形成内部无缺陷的纤维状碳化物;进而采用高温退火方法处理,使上述碳化物发生分解和球化,达到分离、细化碳化物的目的。

- 2 - / 9()高韧性工模具钢合金碳化物力学性质及结构调控研究针对一次碳化物开裂引起的高速钢韧塑性损伤问题,本报告开展了合金碳化物力学性质及结构调控研究工作。

采用纳米压痕仪分析了不同类型合金碳化物(、、)碳化物硬度、弹性模量和断裂韧性等力学性质,确定了综合力学特性较好的合金碳化物类型。

研究了碳化物相变微观过程及影响机制,利用碳化物相变热处理,控制碳化物晶体结构,获得硬度和韧性较好的合金碳化物类型。

()高塑性工模具钢合金碳化物退火调控研究研究了退火过程中二次碳化物析出行为及其对高速钢塑性的影响规律。

通过研究重结晶退火工艺,优化奥氏体化温度及时间,控制二次碳化物数量、分布、尺寸及结构,改善形变过程材料内部应力分布状态,提高高速钢形变塑性。

()高品质工模具钢在线工艺试验在实验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在线开展碳化物控制研究工作,开发高品质工模具钢产品。

通过改变铸锭锭型大小,控制冷却速度,控制碳化物分布及尺寸;通过相变热处理,控制碳化物结构,提高材料塑性。

最终达到提高工模具钢组织质量和性能的目的。

二、项目实施情况、校企联合研发团队的组织围绕高均匀性工模具钢制备技术和产品开发,学校和企业组成了一支主要由教授、副教授、企业技术工程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团队,核心研发成员人。

Cr12钢冷冲模锻造工艺的改进

Cr12钢冷冲模锻造工艺的改进
58 9. -5
原选用的空气锤 吨位偏小 ,会使变形仅 限于表面 ,内部 碳化 物得不 到碎 化 。因此 ,应适 当加大 空气锤 吨位 ,改用
7 0k 5 g的空气锤 ,以便于锻透 ,从而击碎 中心部位的碳 化物。
32 采用 多 向镦 拔 法 .
( 作者单位 :李国林—— 高斯 贝尔有 限公 司;何春生——
合金元素 ,变形温度高 ,变形 抗力大 ,一般需选用 相当于结
构钢 两倍 吨位 的锻锤来 锻造 。若 锻锤 吨位 过小 ,打击力 不 够 ,则变形只发 生在表面 ,中心部位的碳化 物不能击碎 。 锻造方法采用轴 向镦拔法 。这种镦拔方式 的主要缺点是 端部开 裂倾 向大 ,在反复镦粗 时 ,端 面与砧 面接触 时间长 ,
参考文献 【]谢水 生. 1 锻压 工艺及 应用 [ . 京: M】 北 国防工业 出版 社,0 21. 1
8 5-8 7.
【 2 ]中国机械工 程学会塑性 工程学会 . 手册[ . : 械 锻压 M] 北京 机
工业出版社 , 0 . 6 18. 2 81 — 6 0 5 【】杜效侠. 与冲压技术 [ . 京: 工业 出版社 ,2 1 . 3 锻压 M】 北 冶金 02
X S J0流 U H I交 E UA ]●● 学L 术【 U
的碳化物影响 了材料 的力学性 能。首先 ,条带状碳 化物 区是

个脆 弱区 ,其强度很低 ,塑性 韧性很差 ,不 能承受 大的冲
击 力 ,裂纹很容易从这里产生 。其 次 ,裂纹一旦 出现 ,又很
容易沿着带状碳化物 区扩展 。因为该 区脆性大 ,并 且容易产
生应力集 中现象 ,所 以这种带 状碳 化物区又是 裂纹 扩展的根 源所在 。这种裂纹 的扩展是周 期性的 ,当已产 生的裂纹表面 因滑移而变成疲劳裂纹时 ,裂纹 的前端会变得重新尖锐 ,在 下一 次加 载时又继 续扩 展 。这样 ,不 断加 载 、裂纹 不 断扩 展 ,最后导致模具报废 。出现 这种带状碳化物 的原 高 ,钢 中含 有大量合 金碳化物 ,

分析Cr12模具钢平衡凝固过程

分析Cr12模具钢平衡凝固过程

分析Cr12模具钢平衡凝固过程
在钢的凝固过程中,由于成份偏析,使含有较高碳和合金元素的钢内出现共晶碳化物,它在热加工过程中随着变形,延伸成为带状分布,称为带状碳化物,或称为碳化物不均匀性。

钢的硬度主要由含碳量决定。

含碳量越高硬度越高,钢中析出的碳化物颗粒越多。

当碳质量分数w(c)超过12%时,渗碳体分布不均匀。

碳化物不均匀除受化
学成分影响,还与钢材的冶炼方法、浇注温度、钢的几何形状、大小、钢锭的冷却速度以及成材时的变形程度有关。

Cr12冷作模具钢属于
莱氏体钢,在铸态组织中存在“鱼骨”状的共晶碳化物。

莱氏体钢在较高温度区间内凝固,各种相的成分和比容差异较大。

共晶体(奥氏体+碳化物)沿着已形成晶粒的晶界呈网状凝固。

即使在高速冷却条
件下,共晶体的析出也很难避免。

在钢锭凝固以后进一步冷却过程中,2次碳化物从过饱和的奥氏体中析出,并沉淀在共晶碳化物上,从而使“网”上的碳化物数量增加,网状加厚。

在铸态下由于网状共晶碳化物的存在,铸钢变得很脆,而且强度很低。

钢在铸态下的原始组织对使用性能影响很大,其中碳化物分布不均匀起着重要作用。

钢在热加工过程中,共晶碳化物被破碎,呈网状分布的碳化物变成颗粒状的碳化物并沿着变形方向延长产生了带状碳化物。

Cr12钢的碳化物不
均匀性包括网状共晶碳化物和带状碳化物。

网状共晶碳化物存在使钢的强度和韧性明显降低。

带状碳化物使钢材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出现明显的各向异性。

碳化物分布不均匀使钢的磨削性和研磨性都很差,淬火裂纹形成的倾向性增大。

两种不同钢锭试制的Cr12W冷作模具钢大块碳化物研究

两种不同钢锭试制的Cr12W冷作模具钢大块碳化物研究

两种不同钢锭试制的Cr12W冷作模具钢大块碳化物研究林晶晶;孙秀华;李忠伟;闫占东;刘强;周祁;张曼月
【期刊名称】《模具制造》
【年(卷),期】2024(24)3
【摘要】采用细高型710kg和粗矮型1.2t两种不同钢锭试制了Cr12W冷作模具钢(2~2.3%C、11~13%Cr、0.6~0.8%W),通过低倍、碳含量、金相分析,对其钢坯和钢材的大块碳化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10kg钢锭的大块碳化物比1.2t钢锭严重,710kg钢锭的大块碳化物分布在锭身中部至头部的中心,最严重部位在距头部的1/4处,1.2t钢锭的大块碳化物分布在锭身中上部至头部的中心,最严重部位在距头部的1/8处;两种钢锭试制的∮32mm钢材的大块碳化物按JB/T7713标准评
定,710kg钢锭的为5级,1.2t钢锭的为3级,采用1.2t钢锭试制可以满足≤3级供货要求。

【总页数】4页(P67-69)
【作者】林晶晶;孙秀华;李忠伟;闫占东;刘强;周祁;张曼月
【作者单位】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162;TG142
【相关文献】
1.高碳高铬冷作模具钢共晶碳化物不均匀性的研究
2.Cr8Mo2SiV冷作模具钢共晶碳化物的粒化行为
3.Cr8Mo1SiV冷作模具钢大颗粒共晶碳化物的控制工艺研究
4.
多类型超细碳化物冷作模具钢DM9热处理工艺研究5.铈对D6冷作模具钢中共晶碳化物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优化工艺提高X210CrW12冷作模具钢棒材成品率

优化工艺提高X210CrW12冷作模具钢棒材成品率

I J D Ol F X2 1 0 Cr , 1 2
COLD W oRK I NG DI E S TEEL BAR PRoDUCTS
L i Xu e me i L u Ch a o L u Ha n g a n g
( B a o s t e e l S p e c i a l Ma t e r i a l s C o . , L t d . , S h a n g h a i 2 0 0 9 4 0 , C h i n a )
温、 控 制张 力 因子 等手段 , 结合优 化 工艺 , 减 少 了产品 开花 头和表 面角裂等 缺 C r W1 2冷作模具钢 棒材
成品率
4 g , f J  ̄ _ z _ 艺
OP, 】 [ ] 御[ Z G P RoCES S TO CREAS E THE Ⅷ
p r o c e s s w a s p e r f o r m e d , i n c l u d i n g a d j u s t i n g h e a t i n g t i m e , r o l l i n g t i m e , r e d u c t i o n a m o u n t , b i t e s p e e d ,
【 K e y Wo r d s 】 X 2 1 0 C r W1 2 C o l d Wo r k i n g D i e S t e e l , B a r , Y i e l d , O p t i m i z i n g P r o c e s s
宝钢 特 种 材 料 有 限 公 司 高合 金 生 产 线 拥 有 P O MI N I 设 备 和技术 的现 代化 半连 轧轧 钢生产 线 , 产 品包 括 高工 钢 、 模 具钢 、 阀门钢 、 不锈 钢 、 高 温 合 金及 钛 合 金 等 。 由于 模 具 钢 具 有 较 高 的耐 磨 性 能, 能够 承受重 的载荷 , 被 广 泛地应 用 于制造 冷 冲 模、 冷镦 模 、 冷挤压 模 、 拉 丝模 、 滚 丝模 等模具 材 料 及柴 、 汽 油机 油 嘴挺拄 材料 , 订 货 量 日趋 增 加 。 X 2 1 0 C r W1 2作为新 型 冷作模 具 钢 , 年产 在 9 0 0 0 t

冷作模具钢及其热处理工艺

冷作模具钢及其热处理工艺

图5-1 T10钢的硬度、残余奥氏体量与回火温度的 关系 (780℃淬火、水冷、回火保温1 h)
提高淬火温度,淬火马氏体变粗,钢的强韧性下降,图 5-2所示。但适当提高淬火温度,可提高碳素工具钢的淬透性, 增加硬化层深度,提高模具的承载能力,如图5-3所示。所以, 对于容易淬透的小型模具,可采用较低的淬火温(760~ 780℃);对于大、中型模具,应适当提高淬火温(800~850℃) 或采用高温快速加热工艺。
5.4.2 典型冷作模具材料的热处理
1.冷冲裁模的热处理 冷冲裁模的热处理特点 ①薄板冲裁模的热处理特点: ②厚板冲裁模的热处理特点: 厚板冲裁模失效分析表明,崩刃、折断往往是厚板冲裁模 最早出现的失效形式。合理选择回火工艺,生产中制定热处 理工艺时可参考如下方法: ●高碳钢低温、短时、快速加热工艺: ●等温淬火工艺: ●利用多次相变重结晶,促使奥氏体晶粒细化: ●细化碳化物处理:
5.2 冷作模具材料的选用
1.冲裁模模具材料的选用 (1)薄板冲裁模具用钢: 薄板冲裁模国内长期以来主要用材有 T10A,CrWMn,9Mn2V, Cr12及Cr12MoV钢等。 (2)厚板冲裁模具用钢: 一般批量较小时,可选T8A钢,用T8A钢制作模具寿命不高。 对于批量较大的厚板冲裁模可选用 W18Cr4V 钢或 W6Mo5Cr4V2 钢制作凸模,用Cr12MoV钢制作凹模。 2.拉深模模具材料的选用 对于小批量生产,可选用表面淬火钢或铸铁; 对于轻载拉深模,宜选用碳素钢T10A钢,高碳低合金钢9Mn2V ,CrWMn,GD钢,基体钢(65Nb钢)等; 对于重载拉深模,可选用高耐磨冷作模具钢 Cr12,Cr12MoV, Cr12Mo1V1,Cr5Mo1V,GM钢等。
2.冷拉深模的热处理
(1)冷拉深模的性能要求 在冷拉深时,冲击力很小,主要要求模具具有高的强度 和耐磨性,在工作时不发生粘附和划伤,具有一定韧性及较 好的切削加工性能,并要求热处理时模具变形小。对模具用 钢的强度要求可以根据被拉深材料的强度和板材的厚度来决 定,拉深件批量的大小及形状也应予以考虑。 (2)冷拉深模的热处理特点 制定和实施热处理工艺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避免模具表面产生氧化、脱碳 ②避免模具表面产生硬化接点 ③对被拉深材料进行良好的润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r12冷作模具钢碳化物组织均匀性分析与改善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610039) 杨湄
【摘要】介绍了冷作模具钢中带状碳化物组织存在的原因,以及不均匀的碳化物组织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阐述了消除和改善Cr12钢中带状碳化物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关键词 Cr12钢 碳化物 热处理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of Carbide Stru cture Homogeneity
in Cr12Cold-w orked Die Steel
Abstract T he reaso n o f existe nce of banding Ca rbide str ucture in Cr12cold-w o rked die steel and the inf lu-ence of a sy mmetric carbide structure on mechanical behaviour w ere intro duced.T he heat trea tment technolog y fo r eliminating and improv eme nt o f banding carbide structure in Cr12stee l w as represe nted.
Keywords Cr12steel,ca rbide,hea t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T G457.1 文献标识码:B
C r12属于高碳高铬类钢,这类钢含有较高的C
(1.4~2.3%)和大量的Cr(11~13%),少量的M o 和V。

这类钢普遍用于制造具有高机械强度、高耐磨性、高淬透性以及微小变形的冷变形模具,如:冷冲模,冷墩模,切边模,拉丝模等。

为了保证这些模具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锻件的碳化物分布要均匀,即共晶碳化物的破碎程度要达到一定的级别。

为此,对该类型钢共晶碳化物不均匀度的检验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GB1299—85规定,共晶碳化物不均匀度分为8个级别。

某模具厂采用Cr12钢生产的冷冲压成型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上凸模崩裂,寿命短等问题,对该模具进行金相检验,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其碳化物呈带状分布,严重影响了模具的使用寿命和质量。

通过采用正确的热处理工艺方法,模具钢的带状碳化物组织得到了消除和改善,模具钢的质量和寿命得到明显提高。

1 Cr12型冷作模具钢带状碳化物组织的形成
在钢的凝固过程中,由于成份偏析,使含有较高碳和合金元素的钢内出现共晶碳化物,它在热加工过程中随着变形,延伸成为带状分布,称为带状碳化物,或称为碳化物不均匀性。

钢的硬度主要由含碳量决定。

含碳量越高硬度越高,钢中析出的碳化物颗粒越多。

当碳质量分数w(c)超过12%时,渗碳体分布不均匀。

碳化物不均匀除受化学成分影响,还与钢材的冶炼方法、浇注温度、钢的几何形状、大小、钢锭的冷却速度以及成材时的变形程度有关。

Cr12冷作模具钢属于莱氏体钢,在铸态组织中存在“鱼骨”状的共晶碳化物。

莱氏体钢在较高温度区间内凝固,各种相的成分和比容差异较大。

共晶体(奥氏体+碳化物)沿着已形成晶粒的晶界呈网状凝固。

即使在高速冷却条件下,共晶体的析出也很难避免。

在钢锭凝固以后进一步冷却过程中,2次碳化物从过饱和的奥氏体中析出,并沉淀在共晶碳化物上,从而使“网”上的碳化物数量增加,网状加厚。

在铸态下由于网状共晶碳化物的存在,铸钢变得很脆,而且强度很低。

钢在铸态下的原始组织对使用性能影响很大,其中碳化物分布不均匀起着重要作用。

钢在热加工过程中,共晶碳化物被破碎,呈网状分布的碳化物变成颗粒状的碳化物并沿着变形方向延长产生了带状碳化物。

C r12钢的碳化物不均匀性包括网状共晶碳化物和带状碳化物。

网状共晶碳化物存在使钢的强度和韧性明显降低。

带状碳化物使钢材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出现明显的各向异性。

碳化物分布不均匀使钢的磨削性和研磨性都很差,淬火裂纹形成的倾向性增大。

2 碳化物不均匀性对模具钢机械性能的影响
碳化物不均匀使钢的强度及塑性下降。

带状碳化物的存在,造成钢的机械性能各向异性,带越宽,纵、横向的性能差别越大。

表1是碳化物不均匀性对W18Cr4V钢机械性能的影响。

表1 碳化物不均匀性对W18Cr4V钢机械性能的影响
不均匀度级别σb∕M Paαk∕(J cm-2)H RC 335862365.2
433412164.5
531061765
由表1可见,钢的碳化物不均匀度5级比3级的抗弯强度下降了约32%,冲击韧性下降约38%。

3 改善Cr12冷作模具钢碳化物不均匀性的热处理工艺
3.1 锻造工艺制定的依据
3.1.1 锻造比
Cr12钢的铸态组织中含有大量的M7C3、M23C6
33
《新技术新工艺》热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 2005年 第12期
复合碳化物。

为了使这些碳化物破碎和均匀分布,在热加工过程中必须采用大的锻造比。

图1为C r12M o1V1钢锻造比对共晶碳化物的影响结果。

图1试验数据表明,当锻造比<15时,共晶碳化物随锻造比的增加有较大改善。

锻造比>15时,碳化物均匀度变化不明显。

在实际生产中,锻造比按≥5控制可使粗大的碳化物得到较充分的破碎,钢材的碳化物均匀度小于5级。

图1 锻造比对共晶碳化物的影响
3.1.2 锻造工艺
1)C r12钢共晶温度较低,加热时稍不注意就会过热过烧,因此,要严格控制锻造加热温度上限,锻造加热时通常总加热时间分配为
预热时间∶加热时间∶保温时间=6∶3∶12)C r12钢在锻造时的进料量应控制在l /h =0.6~0.8较为适宜,而且前后各遍压缩时的进料位置应当相互的错开。

3)镦粗-拔长工艺中,3向镦拔综合了轴向镦拔和横向镦拔的优点,能更充分的破碎钢中的碳化物和消除其方向性。

3.1.3 改锻和退火工艺
1)改锻工艺。

锻胚加热采用低温装炉,缓慢加热,2级预热(1级预热500~550℃,保温2~3h ,2级预热800~850℃,保温1~2h ),然后缓慢升温至加热温度1100~1150℃,每毫米直径或厚度保温1.5~2.0min ,始锻温度为1030~1060℃,终锻温度840~880℃,采用3向镦拔法,锤击时要做到“2重1轻”及“2均匀”(始锻、终锻轻击,中间重击,各部分变形均匀,温度均匀)的操作要领,锻至850℃后,采用锻后缓冷(砂冷或石灰冷),并及时等温退火。

2)等温退火工艺。

加热温度850~870℃,保温2~4h 。

加热速度≤100℃/h ,炉冷至等温温度720~740℃,保温3~6h ,以≤30℃/h 速度炉冷至500℃后出炉空冷。

热处理工艺曲线见图2。

经过以上热处理后,带状碳化物得到了消除和改善。

在粗加工后、精加工前采用调质处理,
可使碳化图2 热处理工艺曲线
物达到细小、均匀分布,以便进一步机加工成形。

3)某厂用Cr12钢生产的冷冲压成型模具失效
后的金相检验中有明显的带状组织,碳化物偏析严重,见图3,其碳化物不均匀度>5级。

后经上述改锻、等温退火等热处理工艺处理后,模具的显微组织见图4,其碳化物不均匀度≤2~3级,显微组织为索氏体+合金碳化物。

从图3和图4可见,Cr12钢经改锻后,其碳化物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

该厂生产
的Cr12钢冷冲压成型模具的上凸模使用寿命由原
来的1万件上升到3万~4万件。

图3 冲压成型模具失效前图4 冲压模具经过热处理后
4 结语
Cr12钢中的碳化物不均匀性是在铸态组织结晶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的共晶网状碳化物。

这些碳化物都很硬,很脆,虽经开坯轧制,碳化物有一定程度的破碎,但碳化物沿轧制方向呈带状、网堆积状分布,偏析程度随钢材直径增大而严重。

碳化物不均匀会降低钢的抗弯强度σ
b 和冲击韧性αk ,对钢的硬度H RC 影响不大。

Cr12钢中的碳化物不均匀性可以通过改锻和等温退火方式得到消除和改善,但是3向镦拔这种方式操作复杂,成本较高。

[参考文献]
[1]李泉华.热处理技术400问解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模具实用技术丛书编委会.模具材料与使用寿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陈再枝,蓝德年.模具钢手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吕德龙
34 《新技术新工艺》 热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 2005年 第1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