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110例临床分析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

l h y m s o e eegnl g n r at n o c s n T e oa i et nw t pn y n m c n e e t e n i - i t , ot f h m w r e t e ea r ci .C n l i h cl n ci i i a g y i i a f ci d s gl t y l e o uo l j o h g ns f va m
pe meh d frma r y t y h t lf r ain i h d a tg so e a s n e o u gc l e ra d oh rs ria ik i t o o c o si lmp ai ma o c c c m t sw t t e a v na e f h b e c fa s r ia s a n t e u g c l s . o h t r
w t mp a go sc mp eey r ge s n o inf a td mi ui n T e r t fa v re efcs o e t ame twa o n i al h y h n ima o lt l e r s i rsg i c n i n t . h ae o d e s f t ft r t n s lw a d o i o e h e
t Zh n z ou45 05 /e an y, e g h 0 2,- n /
【 bt c】 O j t e onei tt ic e puc fcom c cs m ht ao aosn r d ai A s at r b i T v ta e l ilhr et f tf ar yt l pac lr tn io l n x— c e v i sg eh cn at a iee o i y c im f m i aa m l
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瘤15例报告

般 第一 次注 射量 约 2 4 t . 2次注 射 量视 瘤 - a 第 g
体大 小可增 减 , 但每 次注 射量 不超 过 8 t 。注 射 l l g 部位 常规 消 毒 , 注射 时 以同一 穿刺 点 向几 个 不 同
方向注射 , 不宜一点 内注射剂量过大 , 注射 时以 瘤体 表面 苍 白为 度 。注 射后 12天 内局 部肿 胀 , - 无需特 殊处理 。注 射一 次未能消退 者下 周重复注
一
局部小疱消失.间隔一周重复注射直至粘膜表面 小疱 全 部消 失 , 共注 射 6次, 间 , 服 贞芪 扶正 其 加 冲剂 , g 次, 次 /日。 个月后复查, 9 / 2 3 舌粘膜完
全正 常 。
案 2 某患者 , . , 男 5岁 出牛后 即发 现右面部 颌部
及右上唇肿大, 随年龄增长局部畸形渐明显. 感冒 时肿大加剧伴疼痛, 经抗 炎治疗可消退 。 检查见右
淋巴 管瘤 是由增生扩 张 的 、互 相交通 的淋 巴
2 结果
毛细管 型 l 倒 全 部 治 愈,粘 膜 表面 无 色透 0 明小疱 全部 消 失 。海绵 型 2例 完 全 治愈 , 体完 瘤 全消 失 , 例基 本 治 愈 , 体基 本消 失 , l 瘤 但外 观 尚 未完全 恢复 正 常 囊肿 型 2例完全 治 愈 , 体完 瘤
维普资讯
甘肃中医 02 20 年第 1 卷第 1 5 期
中西 医结合 治疗口腔 颌 面部淋 巴管瘤 1 5例报 告
高 月明 ( 福建省厦门市第一医院
3 10 ) 6 3 0
关键词: 巴管瘤 /中西 医结合疗法; 淋 注射疗法; 贞芪扶正冲剂 中图分 类号 :798 文 献标识 码: 文章 编号 : 46 5 ( 0 ) 105- 2 R . 1 3 B 10— 82 2 2 0— 0 00 0 0
颌面部感染病例

病例一病员:张××,性别:男,年龄:41岁,职业:农民主诉:右面部肿胀流脓4月余现病史:4个月前,右上大牙因疼痛而拔除,拔牙2小时后,右面部不慎被锄头柄碰伤,微痛,皮肤未溃破,也未流血。
第二天右面部开始肿胀、热痛。
10天以后在当地“乡社医院”作切开引流,放出少许脓液,肿胀并未减轻,反而加剧。
又用中药外敷,肿胀开始消退,但未完全消失。
1月后口内右上牙龈处开始流脓,右面部也出现了3个瘘孔向外排脓,入院20天前,右上唇开始麻木,感觉迟钝,患病以来全身情况好,食欲正常,既往体健。
无特殊。
家族史,既往史,略。
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合作T37℃P62次/分R18次/分BP118/76mmHg胸部、腹部、脊柱四肢、神经反射正常颌面外科情况:面部左右不对称,右面部上起眶下缘、下至鼻翼,内起鼻梁,外至颧突处为红肿压痛,眶下缘外侧有瘘管,深1cm,可探及骨面,颧部有一溃疡面约1.5×2.5cm2大小,有突起之肉芽组织,该处有深达5cm探及软组织未达骨面,鼻尖、上唇偏向左侧,右上唇感觉迟钝,张口度正常,口腔卫生欠佳,765|缺失,8|叩痛+++,松动+,4-1|叩痛+-++,松动+-++,右上颌骨X线片检查(华氏位及上颌骨正侧位咬合片)。
右侧眶下缘有病理骨折,靠内分有死骨形成,在眶下缘之颧部有0.3×0.2cm2大小透光度增加区,近颧部下部有0.5×0.4cm透光度增加区,右侧上颌窦边缘不清浑浊,右侧鼻腔较左侧狭窄。
思考题:请提出诊断及诊断依据,并提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意见。
答:1.诊断及诊断依据:(1)右侧眶下间隙感染诊断依据:面部左右不对称,右面部上起眶下缘、下至鼻翼,内起鼻梁,外至颧突处为红肿压痛。
4-1|叩痛+-++,松动+-++ (2)右侧上颌慢性边缘性骨髓炎诊断依据:右侧眶下缘有病理骨折,靠内分有死骨形成,在眶下缘之颧部有0.3×0.2cm2大小透光度增加区,近颧部下部有0.5×0.4cm透光度增加区,故可判断为骨髓炎;眶下缘外侧有瘘管,深1cm,可探及骨面,颧部有一溃疡面约1.5×2.5cm2大小,有突起之肉芽组织,可知为边缘性骨髓炎,并且面部有3个瘘孔长期未愈,可知为慢性边缘性骨髓炎。
381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

381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科疾病,常见的病因有牙源性、腺源性、外伤性、血源性四大类,其中最主要的是牙源性,覆盖面较广,治疗过程中常见年龄偏大患者;腺源性则是以儿童为常见发病群体,血源性较为少见。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常规治疗手段一般治愈率较高,但也存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出现或就诊不及时而导致的死亡病例。
针对该问题,本文将我科近10年来治疗的颌面部间隙感染381病例进行分析探讨。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来源中农村占据较大比例,本组381例中,农村305例,城镇76例,发病年龄最大80岁,最小3个月,以30-50岁居多,其中男性患者有198人,女性183人。
1.2 感染部位与感染来源颌面部间隙感染初期较多出现牙疼症状,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根炎症扩散至面部各个间隙引起感染,其中,上颌牙引起眶下、颞下、颞间隙感染最为常见;下颌智齿冠周炎引起咬肌、颊间、咽旁、翼颌间隙较为常见,下颌牙引起颏下、口底、舌下间隙最为常见。
在分析讨论的381例病例中,颌下间隙感染91例,咬肌间隙感染65例,颊间隙感染30例,该三种感染部位为最多出现病例,翼颌间隙感染25例,咽旁间隙感染15例。
上述感染部位的感染来源主要为牙源性,有315例,占83%,其中以智齿冠周炎、根尖周炎占多数;腺源性36例,占9.4%,以儿童为主;血源性6例,占1.5%,为口底坏死性蜂窝织炎;外伤性1例。
1.3 严重并发症其中常见并发症有败血症、脓毒血症28例,酸中毒2例,纵隔脓肿4例,心包脓肿2例,心衰3例,肺脓肿1例。
2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主要采用保守治疗与间隙切开引流治疗两种方式,保守治疗50例,切开引流治疗331例,治疗原则以全身支持疗法,增强机体抵抗力、选择有效抗生素及时进行脓肿切开引流为主,抗生素常选用头孢类或青霉素联合抗厌氧菌药物,有378例治愈出院,1例死于心包脓肿、肺脓肿;2例死于脓毒败血症。
3 讨论3.1 感染间隙与感染源的关系颌面间隙感染的感染源主要有牙源性、腺源性、外伤性、血源性,牙源性感染的诱因主要为牙体病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引起的根尖部感染,进而穿破颌骨进入颌骨周围间隙导致感染;还有牙周及冠周的炎症直接排脓至骨膜下导致颌周间隙感染。
错颌畸形案例问题

错颌畸形案例分析一、诊断与评估患者张某,男,17岁,主诉牙齿不齐,影响咀嚼和发音。
经过临床检查和X光检查,医生诊断为安氏II类错颌畸形,具体表现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
二、病因分析错颌畸形的形成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
对于张某的案例,病因分析如下:1. 遗传因素:父母的错颌畸形有可能遗传给子女。
2. 习惯因素:儿童时期的口腔不良习惯,如吮指、口呼吸等,可能导致错颌畸形的发生。
3. 环境因素:生长环境的变化,如慢性疾病、外伤等,也可能影响颌骨的正常发育。
三、治疗方案根据张某的具体情况,医生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1. 正畸治疗:通过戴矫治器,调整上下颌骨的位置,改善牙齿排列。
2. 正颌手术:对于严重错颌畸形,可能需要结合正颌手术进行矫正。
3. 保持:治疗结束后,需要佩戴保持器一段时间,以稳定治疗效果。
四、矫治器选择矫治器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张某的情况,医生选择了以下矫治器:1. 固定矫治器:通过粘接剂将矫治器固定在牙齿上,患者不能自行取下。
2. 功能矫治器:通过改变口腔功能来影响颌骨发育,适用于早期治疗。
五、治疗过程与效果治疗过程如下:1. 戴矫治器:患者按照医生的指导戴矫治器,并定期复诊。
2. 调整矫治器:根据治疗进度,医生会适时调整矫治器的位置和力度。
3. 手术: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医生会安排手术时间。
4. 保持: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佩戴保持器一段时间。
治疗效果如下:1. 牙齿排列整齐,咀嚼效率提高。
2. 面部美观改善,自信心增强。
3. 发音清晰度提高。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转移与复发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转移与复发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转移和复发是患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转移与复发的原因、预防措施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供相关知识以帮助患者和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转移与复发。
一、转移的原因1. 肿瘤细胞侵袭能力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具有强大的侵袭能力,能够通过淋巴管和血管侵入周围组织和远处器官,从而引起转移。
2. 淋巴结转移:口腔颌面部肿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通过淋巴管传播至颈部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是口腔颌面部肿瘤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3. 血行转移:少数口腔颌面部肿瘤可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远处器官,如肺、肝等。
二、复发的原因1.手术残留和切缘阳性:手术是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如果手术中未完全切除肿瘤或切缘存在阳性,会导致肿瘤复发。
2. 盲目化疗和放疗:化疗和放疗是通常的辅助治疗手段,但若应用不当或剂量过小,可能造成肿瘤细胞未被彻底杀灭,从而导致复发。
3. 免疫抑制状态:免疫抑制状态下,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使残留的肿瘤细胞逃脱监测并再次生长。
三、预防转移与复发的措施1. 早期筛查和诊断:定期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肿瘤。
如果发现任何可疑病变,应及时进行细胞学及组织学检查。
2. 彻底的手术分期治疗:对于早期诊断和分期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及时进行彻底的手术治疗,确保肿瘤被完全切除。
3. 综合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结合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疗,以清除残留的肿瘤细胞。
四、转移与复发的治疗策略1.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局部复发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
通过手术切除,彻底清除复发的肿瘤组织。
2. 化疗和放疗:对于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通常需要联合应用化疗和放疗。
化疗和放疗可以通过杀灭转移和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风险。
3.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的肿瘤分子靶点,应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靶向治疗能够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是个性化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廖贵清;黄洪章;曾融生;张志光;郑有华;杨小平;陈卓辉【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年(卷),期】2000(7)4【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转移的特征和规律 ,为临床颈淋巴清扫术提供依据。
方法对 65例颈淋巴清扫术标本进行病理检查 ,并与原发灶特征及淋巴结扪诊状况综合分析。
结果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转移率为46.2 % ,其中N0~N1a病例转移率为 3 6.4% ,N1b~N2b转移率为 66.7% ;上颌牙龈癌、口咽癌、舌癌、颌骨中央性癌及口底癌颈淋巴转移率较高 ,而 8例下颌牙龈癌无一例转移 ;原发灶肿瘤分化程度越低 ,转移率越高 ;另外 ,对颈清扫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发现 ,7例肿大淋巴结无转移 ,但标本中可见微转移灶。
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转移与原发灶部位、分化程度及颈淋巴结扪诊断状况有关 ;对颈清扫物有必要行连续切片检查。
【总页数】3页(P35-37)【关键词】口腔肿瘤;颈淋巴转移【作者】廖贵清;黄洪章;曾融生;张志光;郑有华;杨小平;陈卓辉【作者单位】中山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02【相关文献】1.口腔颌面部转移性癌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特征分析 [J], 刘秋雨;张银苹;徐紫光;高歌;冯尚恩;孔令非;王永功2.4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颈淋巴转移临床分析 [J], 孟长民3.PET-CT显像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颈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J], 卢晓林;刘锐;孙方方;文建民4.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颈淋巴清扫术护理体会 [J], 周阳5.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外科诊治指南 [J],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淋巴管畸形的临床观察

( 同 市 第五 人 民 医 院 , 西 大 同 大 山
伟
0 70 ) 3 0 6
摘 要 目 的 : 结平 阳霉 素 治 疗 口腔 颌 面 部 软 组 织 淋 巴管 畸 形 的疗 效 与 病 变 类 型 的关 系 。 方 法 : 择 2 0 总 选 0 1年 1 o 月一21 OO年 1 O月 1 间 门 诊 单 纯 局 部 注 射 盐 酸 平 阳 霉 素 患 者 2 6例 。 果 : 阳霉 素治 疗 淋 巴管 畸形 , 囊 型 病 变 O年 3 结 平 微
的 疗 效 较 差 , 愈 和 基 本 治 愈 率 为 6 ; 囊 型 或 较 大 囊 型 病 变 的疗 效 较 好 , 愈 和 基 本 治 愈 率 为 9 % 。 治 O 大 治 1 结论 : 阳霉 平 素 治 疗 口腔 颌 面部 软 组 织 淋 巴管 畸 形 是 一 种 简 便 、 全 、 效 的 治疗 方 法 , 要 时 融 合 手 术 治 疗 、 光 治 疗 , 由于 平 安 有 必 激 但 阳霉 素 属 抗 癌 药 物 , 其远 期疗 效 和 不 良反 应 有 待 继 续 观 察 。 关键词 淋 巴 管 畸形 ; 射 用 盐 酸 平 阳霉 素 ; 化 治疗 注 硬
・6 56 ・
Pr e di i i a e c n Se 20 oc e ng ofCln c lM dii e, p. 12, ol 1 N o. V 2 9
文 章 编 号 :6 1 8 3 ( 0 20 —0 5 —0 17— 6121)9 66 3
平 阳霉 素治 疗 口腔 颌 面部 软 组 织淋 巴管 畸形 的 临床 观察
LI a— i U G iyng, AN G a z n, E e g— un, A NG ei W Xio— he XI G n y ZH W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目 的 探 讨 口腔 颌 面 部 淋 巴 管 畸形 的临 床 特 征 与 治疗 方 法 , I 积 累 经 验 . 高 治 疗 效 。 方 法 为f 眯 提 回顾 性 分析 新 疆 医科 大 学 第 一 附属 医院 口腔 颌 面 外 科 2 0 0 3年 1 ~2 0 爿 0 7午 】 2月 收 治 的 1 0例 r 腔 颁 所 部 淋 巴 l 】 管 畸形 患者 的I 资 料 。 结 果 I腔 颌 而部 淋 巴管 畸 形 共 l O例 ,男女 性 别 之 比为 ] 3 : 。发 病 年 龄 < 1 行 床 = 1 J 1 . 1 1 岁 为 6 4例 , 5 . 8 , 2岁者 为 7 占 8 1% < 6例 , 6 . 9 。发 生 的部 位 依 次 为 舌 部 ( 0 0 ) 唇 烦 部 ( 8 1 ) 颈 部 【 9 0 .0 、 1 I. 8 、 ( 2 7 ) 下 颌 下 区 、 腺 区 。组 织 分 型 为微 囊 型 7 1.3 及 腮 2例 . 囊 型 3 大 8例 。手 术 治 疗 8 4例 . 7 . 6 , 阳每 素 占 6 3
中 图分 类 号 : 8 . R7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95 5 ( 0 0 0 6 00 10 5 12 1 )60 6—3
Clnia t fo a n a il f c a y i c lda a o r la d m x lo a i ll mph tc m a f r a i ns a i l o m to
c s s t e r to o a e t e a e wa 1 :0. 4 O r lm a il f ca y pha i a f r a in o c r e or a e , h a i fm l o f m l s 7. a x lo a ill m lc m lo m to c u r d m e o t n i hi e d r 2 y a s ol T h o l c fe n c l n un e e r d. dr e m s om m on l c to f m a lof ca y p a i af r a i n o a i ns o xil a i ll m h tc m lo m to
m a f r a i n M e h d T he ci i a a a of1 0 p te s w ih or la d m a lo a ill m ph tc m a f m a lo m to . to s ln c ld t a int t a n 1 xil f ca y a i lor to r a e r i n t e t d fom c m b r2 2 t c m b r 2 07 n d p r m e f o a n a il a i i u ge y. The De e e 00 o De e e 0 i e a t nto r la d m x lofc a s r r
局部注射 1 3例 , 1| 2 ,O 高 渗 盐 水 局 部 注 射 8例 , 7 2 , 水 +平 阳 霉 索 J 部 注 射 5例 ,i15 。 占 18 2 ^ .7 手 『 1 j I .5 t
结 论 口腔颌 面部 淋 巴管 畸形 中 , 性 多 于女 性 , 儿 多 见 , 发部 位 依 次 为 、 烦 部 、 男 小 好 噼 颔部 等 。组 织 学 分 以馓 囊 型 多 见 , 囊 型相 对 少 。手 术 切 除 、 阳 霉 素 局部 注 射 是 治 疗 口腔 颌 而部 淋 巴管 畸 形 的 想 和 效 于 段 。 大 平 r 关 键词 :口腔颌 面 部 淋 巴管 畸形 ; 床 资料 ; 顺 性 分 析 临 叫
Fis fl td h s ia f nin dc l ie st rtAfia e o pt l j g Me i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r i i o Xi a Un y,wa er s e “ eya ay e .Reut Amo g 1 0 sr to p c v 】 n lz d s ls n 1
Ab ta t sr c :0be t e To e po et eciia e t r n ra me twa so rl n xl fca y h tc jci v x l r h l c l a u ea d te t n y f a dma io a il mp a i n f o a l l
60 6
新 疆 医科 大 学 学报
J OURNAI ) NJ ANG MEDI UNI RS Y 2 1 Ji. 3 ( ) (F X1 I CAl VE I、 0 ( t1 , 3 6 I ) l
口腔 颌 面部 淋 巴管 畸形 1 临床 分析 1 0例
克 热 木 ・阿 巴司 ,居 来提 ・吐 尔逊 ,阿 地 力 ・莫 明…
( e o to 1 a e ) r p r f1 0 c s s
Ke e r mu 。Ab s ・Ju a t ai l ii・Tu r u e s n・Adii・mo i l n r ng
( p rme t f Or [a d Ma ilf  ̄a r ey,Fis A ii td Ho pi [ De a t n a n x lo a’ lSu g r o i rt la e s t . a Xij a g Me ia lv r i n i n d  ̄ l i est ’ y,Ur mq 3 0 ,C a u i8 0 1 l hi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