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空气的组成和含量
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土壤通气性测定 土壤通气性造成的土壤剖面分异
第二节 土壤热状 况
一、土壤热量soil heat (一)土壤热量来源 太阳辐射、生物热、地球内热 (二)土壤热量消耗 土壤水分蒸发、给近地面空气升温、向地下传 递 热通量: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的热量。 J/cm2.min
二、土壤热性质
土壤热性质包括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和导温率,决定 着土壤热量和温度变化的程度、热量传导的速度和深度。 (一)土壤热容量soil heat capacity,分为质量热容量和容积 热容量 1、质量热容量mass heat capacity是指单位质量土壤的温度升高 1℃所需的热量(焦/克.度),也叫土壤比热 2、容积热容量volume heat capacity是指单位容积土壤的温度升 高1℃所需的热量(焦/厘米3.度) 土壤容积热容量=土壤重量热容量×容重 土壤矿物质的质量热容量为0.71-1.09焦/克.度,平均为0.84 水的热容量最大,容积热容量为空气的千倍 各种土壤组分的密度和热容量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土壤上由土 壤扩散出来的CO2量。 2、氧气扩散率ODR(oxygen diffusion rate)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土壤截面扩散的氧的质量。 微克/厘米2.分钟
五、土壤通气性指标 3、土壤通气孔隙度soil air porosity 4、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 由土壤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相 对比例变化而产生的电位。 Eh是土壤通气性指标。大于400mv为氧化 态,通气好。
O2(%) 20.94 18.0-20.03
CO2(%) 0.03 0.15-0.65
N2(%) 78.05 78.8-80.24
其他气体(%) 0.98 0.98
三、土壤空气的意义
1、土壤形成发育,二氧化碳溶于土壤溶液变为碳酸,使土壤中碳酸盐类 溶解,增加了土壤溶液中钙、镁、钾、钠、铁、锰,为植物增长提供了 养分,促进了他们的移动。 2、土壤空气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植物 营养物质的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产生影响。 3、由于氧的作用,可氧化土壤中某些矿物,如硫铁矿变为溶解态的硫酸 铁,亚铁和亚锰变为高价铁锰化合物。 4、植物生长发育 植物从种子发芽到成熟都需要有足够的土壤空气,块茎类植物对土壤空 气要求高于一般植物,种子发芽需要土壤空气中氧的含量10%以上,低 于0.5%种子不发芽,对于ODR临界值要求15×18-8—25×18-8克/厘米2. 分的范围。
第四章土壤空气和热量

二、土壤通气性
• 土壤通气性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 不同土层之间气体扩散或交换的能力。
(一)土壤通气性的重要意义
• 其重要性在于补充氧气。 • 如果没有大气氧气的补充,土壤中的氧气 将迅速被耗尽,缺氧将严重影响根系的正 常生长,影响好气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影 响土壤养分的有效化。一些有毒的还原性 物质的累积将毒害根系,严重时会使植物 死亡。 • 因此,土壤必须具有一定的通气性。
(二)土壤通气性的机制
1、气体扩散 指某种气体由于分压梯度而产生的移动。 这是土壤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形式。 土壤呼吸: O2(大气) 土壤 CO2(土壤) 大气
2、气体整体流动
• 由于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存在总压力梯度 而引起的气体运动,称为整体流动。 • 温度、气压、降水、灌溉水的挤压等都可 以引起气体的整体流动。
• R随时间而变(年、月、日、瞬间) • 当R为正值,地面辐射收入大于支出,地 面增温; • 当R为负值,地面辐射收入小于支出,地 面降温; • 一般白天R为正值,地面增温; • 夜间R为负值,地面降温。
(二)影响地面辐射平衡的因素
1、太阳辐射强度 ---太阳的总辐射强度取决于气候(天气)情 况。 ---晴天的辐射强度比阴天大; ---日照角越大,单位面积上接受的热量越多, 辐射强度越高(中午,垂直,最高) ---北半球的南坡,太阳入射角比平地大,土 温比平地高;南坡土温比北坡高。
四、土壤热性质
一、土壤热容量(C) 土壤热容量指单位质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 高(或降低)1º C所需要(或放出)的热容 量。 C = Cv*ρ ρ:土壤容重
• 水的热容量最大(4.184); • 气体的热容量最小(1.255*10-3); • 矿物质(2.163-2.435)和有机质(2.515)热 容量介于其中。 • 在固相组成物质中,腐殖质热容量大于 矿物质。 • 土壤热容量主要取决于水分含量的多少 和腐殖质含量。
土壤空气和热量答案1土壤空气组成有哪些特点土壤

第七章土壤空气和热量答案1. 土壤空气组成有哪些特点?(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5)土壤空气的组成不是绝对不变的,它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 土壤热量主要有哪些来源?影响土壤热量状况的因素包括哪些?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包括太阳的辐射能、生物热、地球内热。
影响土壤热量状况的因素包括太阳的辐射强度、地面的反射率、地面有效辐射。
3 土壤热容量与导热率有何区别?土壤热容量是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的热量。
在土壤的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中,水的热容量最大,气体热容量最小,矿物质和有机质热容量介于两者之间。
土壤导热率是在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 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
固体部分导热率最大,空气导热率最小,水的导热率介于两者之间。
4 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与气温有何不同?土温的四季变化与气温的变化类似,通常全年表土最低温度出现在1-2月份,最高温度出现在7-9月份。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温的年变幅范围逐渐缩小,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亦逐渐推迟。
土壤温度的日变化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但与气温相比,土温最高最低温度存在滞后现象,土温的昼夜变幅随深度的增加而缩小,而且最高、最低温度出现时间亦逐渐推迟。
土壤温度的空间变化主要受纬度、海拔高度及地形等因子的影响。
随着维度增高,土壤温度和气温均逐渐降低。
随着海拔升高,土壤温度和气温均降低,但是高山上的土温比气温高。
地形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影响表现主要在坡向与坡度方面。
大体表现为北半球的南坡(即阳坡),土温比平地要高,北坡(即阴坡)的情况与南坡则相反。
坡度越陡,南、北坡向的温差就越大。
5 土壤水、气、热的主要调节措施包括哪些?(1)通过耕作和施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2)灌溉和排水措施(3)混交、间种措施(4)采用人工覆盖物措施6 土壤水、气、热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土壤水、气、热是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三者是互为矛盾,又互相制约的统一体。
第5章 土壤空气

ρk ∂P =− η ∂z
PV = nRT
• ρ=M/V,M=nm,其中M 和m分别为气体的质量和分 子量 m ∂P ∂ ⎛ k ∂P ⎞ m = ⎜ρ ρ= P ⎜ η ∂z ⎟ ⎟ RT ∂t ∂z ⎝ ⎠
RT
∂P ∂2P =α 2 ∂t ∂z
RTkρ α= mη
在三维坐标系中当考虑源汇项时的土壤气体对流运动方程为
沿z轴方向进入和流出单元体的土壤气体质量之差为
∂J mz − ΔxΔyΔzΔt ∂z
对于可压缩性气体,其密度是一个变量,则Δt时段内微元体内 土壤气体质量的变化量为
∂ρ ΔxΔyΔzΔt ∂t 在微元体内,。
∂J mz ∂ρ − ΔxΔyΔzΔt ΔxΔyΔzΔt = ∂z ∂t
∂ρ ∂ ⎛ D S ∂p ⎞ = ⎜ ⎜ β ∂z ⎟ ± S ( z , t ) ⎟ ∂t ∂z ⎝ ⎠
假定Ds和β为常数时
∂ρ D S ⎛ ∂ 2 p ⎞ ⎜ ⎟ ± S ( z, t ) = β ⎜ ∂z 2 ⎟ ∂t ⎝ ⎠
在三维坐标系中土壤气体的扩散模型可以表示为
∂ρ D S ⎛ ∂ 2 p ∂ 2 p ∂ 2 p ⎞ ⎜ = + 2 + 2 ⎟ ± S ( z, t ) ∂t β ⎜ ∂x 2 ∂y ∂z ⎟ ⎝ ⎠
5. 2 土壤通气性及其衡量指标
• 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气体的交换能力。土壤气体交换 包括土壤与近地面大气之间的交换以及土体内部的气 体交换两部分,其中前者占土壤气体交换过程的主导 地位。 • 土壤与大气气体之间的交换过程称为土壤的呼吸作 用。土壤的通气性是衡量土壤呼吸作用状况的指标。 • 土壤通气性可利用静态指标如土壤孔隙度等表征,也 可利用动态指标如土壤中的O2扩散率等描述。一般静 态指标的获取比较容易。但采用土壤气体交换速率作 为动态指标比采用气体含量的静态指标更具实际价 值。
空气土壤知识点总结归纳

空气土壤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空气知识点总结1. 空气的组成空气是地球围绕在地球上的一层气体,主要由氮气(N2)(占78%)、氧气(O2)(占21%)、氩(Argon)、水蒸气(H2O)、二氧化碳(CO2)、氦、氖、氩等稀有气体组成。
气体主要成分含量:氮气约78.084%,氧气21.012%,水蒸气0~4%,二氧化碳0.036%,氩0.934%,俯冲〉0.001%。
2. 空气的物理属性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质量、体积、形状和压力,具有流动性。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空气的密度和比热容是固定的。
3. 空气的运动和大气环流地球上的空气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地运动着,这种运动形成了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主要包括对流、扩散、地转偏向和螺旋上升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的重要原因。
4. 空气的污染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日益增加,主要包括废气、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二氧化硫、氨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这些污染物质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和地球生态环境。
5. 空气污染的防治为了减少空气污染,人们采取了一系列减排措施,如加强环境监测、控制工业废气排放、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鼓励低碳生活方式等。
二、土壤知识点总结1. 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固体表面层,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
土壤的结构主要包括颗粒结构、结构单元、孔隙度和孔隙类型等。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颗粒组成、颗粒大小和形状、密度、孔隙度、渗透性、压实性、保墒性和散结性等。
这些性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通透性。
3.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PH值、养分含量、有害物质含量、离子交换量、土壤酸碱度、氧化还原性等。
这些化学性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酸碱度和污染情况。
4. 土壤的养分循环土壤中的养分循环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包括氮循环、磷循环、硫循环、铁循环、钾循环和镁循环等。
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

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
土壤空气是土壤中的气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土壤空气的组成在不同的土壤条件下有所不同,但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氧气含量较高: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通常占总气体的20%~30%。
氧气是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气体,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都需要氧气进行生命活动。
氮气含量较低:土壤空气中氮气的含量通常占总气体的1%~2%。
氮气是植物生长发育中必需的养分,但土壤中的氮气通常含量较低。
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通常占总气体的1%~2%。
二氧化碳是植物生长发育中必需的气体,也是植物光合作用
的原料。
水蒸气含量较低:土壤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占总气体的1%~2%。
水蒸气是土壤中的潜在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
其他气体含量较低:土壤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氢气、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
这些气体对土壤中的生命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但含量较少。
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及水气热调节

项目 对照 自然含水量 9.90
化肥 11.76
猪粪 15.08
秸秆 14.10
化肥+猪 粪
16.92
化肥+秸 秆
15.71
田间持水量 25.00 28.40 30.98 29.12 31.23 31.41
饱和含水量 35.18 35.10 39.23 36.90 40.71 40.68
34/42
2.6.1.2 土壤空气调节
对于粘质土壤的通气不良可采取合理耕作结合增 施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孔隙。
对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易涝地区的土壤通 气不良应加强土壤水分管理,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降 低地下水位,及时排除渍涝。
对于因降(灌)水量大而造成的土壤过湿、表土 板结而影响通气的,应及时中耕、松土,破除地结皮等, 土壤通气性就会大大改善。
K =λ /Cv
式中:K为土壤导温率;
λ 为导热率;
Cv为土壤容积热容量。
26/42
27/42
土壤组成与土壤的热特性
重量
导热率
土壤组 成分
容积热容量 (J·cm-3·K-1)
热容量 (J·g-1·K-1)
(J·cm-1·s-1·K-1)
土壤
空气
0.0013
1.00 0.00021-0.00025
28/42
2.5.3 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2.5.3.1 土壤温度与种子萌发 2.5.3.2 土壤温度与作物根系生长 2.5.3.3 土壤温度与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2.5.3.4 土壤温度影响养分转化与吸收 此外,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养分的释放以及土壤 中水、气的运动等也都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
29/42
2.6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与氧化还原性 2.6.1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2.6.2 土壤氧化还原性质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特性(下)

3.2土壤热量状况
3.2.2 土壤热学性质 土壤热容量 ①概念: 重量热容量——单位重量土壤增减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也称比热C,单位为 卡/g· 度。 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土壤增减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也称热容量W,单位为 卡/cm3· 度。 W = C ×容重 一般土壤热容量愈大,土温变幅愈小,土温愈稳定。 ②土壤三相物质的热容量比较:土壤空气的容积热容量极小,土壤 水分的容积热容量最大,约为固相物质的2倍。 土壤愈湿,土壤热容量愈大。因此,当春天土壤过湿时,可通 过耕作或排水降低热容量的方式,促使土温快速上升。
3.3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类型、水分常数及其有效性图示
3.3土壤水分 3.3.4 土壤水的能量——土水势
自然界中所有物质的自发和普遍的趋势 是:由势能较高处向较低处运动。土壤水分 亦从自由能高的地方向自由能低的地方移动。 土水势通常用单位容积土壤水分的势能值表 示,单位为帕(Pa)。
3、毛管水
• 当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时,水分子不 再受土粒表面引力的作用,而是靠毛管引力(水 的表面张力和水分子浸润力的合力)而保持在土 壤的毛管孔隙中,这部分的水就称为毛管水。 • 毛管水具有自由水的特点,能溶解溶质,移动速 度快,可以满足作物的需要,是作物可以利用的 土壤水分的主要形态。
• 根据毛管水与地下水的联系情况和所处的 地形部位,可以将其分为毛管上升水和毛 管悬着水。
(1)毛管悬着水
• 降雨或灌溉以后,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 留在土壤上层的水分,称为毛管悬着水。 •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含水量,称为 田间持水量。 • 田间持水量是旱地土壤有效水的上限。(2)毛管上升水Fra bibliotek4、重力水
• 当土壤水份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份不能 为毛管所保持而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 漏,这部分水就称为重力水。 • 重力水对作物是有效的,但由于它渗漏很快,不 能被保持,所以对旱作而言是无效的。 • 当重力水达到饱和,即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份时, 土壤的含水量就称为饱和持水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主要的成土矿物
矿物:天然存在于地壳中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 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元素。 绝大多数:化合物、结晶质、固态的。 少数: 单质、非结晶质、液态的。
原生矿物:起源于岩浆岩,存在于岩浆岩中的矿物。 矿物
起源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其组成和性质发生 改变而形成的新矿物。
(一)土壤中的原生矿物
石膏呈板状、块状、 无色或白色。玻璃光 泽或丝绢光泽。硬度 2.0,是干旱炎热气 候条件下的盐湖沉积。 常作土壤改良剂。
三:主要的成土岩石
1.岩浆岩
又称火成岩,指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面冷凝结晶 而形成的岩石,前者称侵入岩,后者称喷出岩。
主要有花岗岩、流纹岩、闪长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等等。组成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斜长石、正长石石英等7种。
有机质—动物残体及其转化产物,约占固体 重量的5%以下。
土壤空气—一部分由地上大气层进入,主要
土
粒间孔隙(约 占土壤总容积 的50%)
为O2 、 N2 等,另一部分由土壤内部产生, 主要为CO2、水汽等。 土壤水分—主要由地上进入土中,其中含有溶 质,包括离子、分子、胶体颗粒等,实际上是 浓度不同的溶液(土壤溶液)。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组成
本章内容:
1.成土矿物和岩石的组成和风化特点 2.土壤颗粒的大小分级及土壤质地的分类 3.岩石的风化作用和成土作用 4.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作用
5.土壤水分的形态及性质,土水势和土壤水吸力
6.土壤的通气性机制,土壤热性质
矿物质—来自岩石的风化,包括原生矿 物 和次生矿物,约占固体重量的95%以上。 固体土壤(约 占土壤总容积 的50%)
白云石 CaCO3·MgCO3
白云石是由方解石、菱美矿结 合而成,呈弯曲的马鞍状、粒 状、致密块状等,灰白色,有 时带微黄色,玻璃光泽,性质 与方解石相似。 但较稳定,与冷盐酸反应微弱, 只能与热盐酸反应,粉末遇稀 盐酸起反应,这是与方解石的 主要区别。 白云石是组成白云岩的主要矿 物,也存在于石灰岩中。风化 物是土壤 Ca 、 Mg 养分的主要来 源。
角闪石
Ca(Mg,Fe)3Si4O12
角闪石呈细长柱状,深 绿至黑色,玻璃光泽, 硬度5.0~6.0。 ,角闪石易风化,风化 产物为含水氧化铁、含 水氧化硅和粘土矿物。 并释放出少量的Ca和Mg
辉石
Ca(Mg,Fe)Si2O6
普通辉石
呈短柱状、致密块状, 棕至暗黑色,条痕灰色, 中等解理,硬度 5 . 5 。 较 角 闪 石 难 风 化,风 化 物 基 本 同 角 闪 石,但 富 含Fe。
晶体短柱状,肉红色、浅 黄色、浅黄红色等,玻璃 光泽,硬度6.0。
正长石易风化,风化后形 成粘土矿物比如高岭石等, 可为土壤提供大量 K 。正 长石类矿物一般含氧化钾 16.9 %。是土壤中 K 和粘 粒的主要来源。
斜长石 Na(AlSi3O8)· Ca(Al2Si2O8)
常呈板状和柱状晶体。 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 泽,硬度 6 . 0 ~ 6 . 5 。 在岩石中多呈晶粒,长 方形板状,白色或灰白 色,玻璃光泽。 斜长石比正长石容易风 化,风化产物主要是粘 土矿物,能为土壤提供K、 Na 、 Ca 等矿物养分。是 土壤中K和粘粒的主要来 源。
黑云母KH2(Mg,Fe)3AlSi3O12
黑云母深褐色或 黑色,其他性质 同白云母。 黑云母较白云母 易于风化,风化 物为碎片状。是 土壤中K和粘粒 的主要来源
白云母KH2Al3Si3O12
白云母:片状、鳞片 状;无色透明或浅色 ( 浅黄、 浅绿 )透明。 薄片具有弹性,珍珠 光泽,硬度2.0~ 3.0。 白云母较难风化,风 化产物为细小的鳞片 状,强烈风化后能形 成高岭石等粘土矿物 。 是土壤中 K 和粘粒的主 要来源。
磷灰石 Ca5(PO4)3·(F,Cl)
磷灰石呈致密块状、 土状等。灰白、黄绿、 黄褐等色,,硬度5.0。 在矿物上加钼酸铵, 再加一滴硝酸即有黄 色沉淀生成,这是鉴 别磷灰石的主要方法。 磷灰石以次要矿物存 在于岩浆岩和变质岩 中。 较难风化,风化产物 是土壤磷养分的重要 来源。
石膏
CaSO4·2H2O8
橄揽石(Mg,Fe)2SiO4
橄榄石呈粒状集合 体出现,橄榄绿色, 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 风化产物有蛇纹石、 滑石、褐铁矿、二氧 化硅等。
方解石 CaCO3
方解石为次生矿物,呈菱形, 半透明,乳白色,含杂质时呈 灰色、黄色、红色等,玻璃光 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 CO2气泡。 方解石的风化主要是受含 CO2的 水的溶解作用,形成重碳酸盐 随水流失,石灰岩地区的溶洞 就是这样形成的。
(1)硅酸盐类 包括长石类、云母类、闪石类、辉石类。 (2)氧化物类 主要有石英类、其次是赤铁矿类、氧化钛类 (3)硫化物类 主要有黄铁矿类。 (4)磷酸盐类 主要有氟磷灰石、氯磷灰石。
(二)土壤中的次生矿物-粘土矿物
(1)结晶次生层状铝硅酸盐类矿物 (2)二、三氧化物类矿物 单盐类 等。 土壤中粘粒的主体,主要 有1 :1型的高岭石组和2 :1型的蒙脱石、伊利石组。 有针铁矿(Fe2O3 .H2O )、褐铁矿 (3)简 (2Fe2O3 .3H2O)、三水铝石( AI2O3 .3H2O )等,
土壤中最常见盐类有碳酸盐、硫酸盐类、氯化物盐类
(三)主要成土矿物的性质
石 英 石英是最主要的造岩矿物, 分布最广。 石英在岩石中常呈不透明或 半透明晶粒状,烟灰色,油 脂光泽。 石英硬度大,化学性质稳定, 不易风化,岩石中其它矿物 风化后,石英仍然以粗粒壮 保存下来,是土壤中砂粒的 主要来源。
正长石 KalSi3O8
壤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
岩石
Hale Waihona Puke 风化作用母质成土作用
土壤
一:地壳的元素组成
a:主要成分是O(46.40%~49.52%)、Si(25.75%~29.50%)、 Al(7.45%~8.80%)、Fe(4.20%~5.10%)这四种元素。
b:某些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比如:Mn、Zn、Cu、B、Mo 等不仅含量少,而且都以难溶性的化合物封闭在坚硬的岩石中, 处于极分散的状态,植物难于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