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体水质监测臭和味的测定教学设计(精)
水质现场调查 教案

水质现场调查教案教案标题:水质现场调查教案目标:1. 了解水质的重要性及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2. 学习如何进行水质现场调查,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技巧和数据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水质的重要性,以及水质问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2.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水质现场调查的热情。
实验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水质现场调查的实验计划。
2. 学生讨论并确定调查的目标、方法和所需材料。
实验步骤:1. 学生前往当地的水源地或水体,进行水质现场调查。
2. 学生使用各种测试工具和设备,测量水质指标,如水温、pH值、溶解氧、浊度等。
3. 学生收集水样,并进行标记和记录。
数据分析:1. 学生回到实验室,对收集到的水样进行分析。
2. 学生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3. 学生根据数据结果,分析水质状况,并提出改善建议。
实验总结:1. 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2. 学生展示实验报告,并与其他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和建议。
3. 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共同总结水质现场调查的重要性和实验过程中的经验。
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当地水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学生可以设计和开展更复杂的水质现场调查,比较不同水源地或不同时间的水质差异。
3. 学生可以组织水质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水质问题的关注度。
评估方式:1.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数据分析和展示情况进行评估。
2. 学生可以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以促进学习和改进。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在引入活动中,可以使用图片、视频或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在实验准备阶段,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实验资料和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质调查的目标和方法。
3. 在实验步骤中,教师应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提前进行实验示范和指导。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如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展示环境监测实验操作过程。
3. 实践:学生动手进行环境监测实验。
4. 讨论:分组讨论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 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实际工作。
四、教学资源1. 教室、实验室、实验器材。
2.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3. 环境监测教材、参考书。
4.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第3-4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第5-6周: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第7-8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第9-10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2. 实验操作: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3. 小组讨论:每周1课时,共计10课时。
4. 企业考察:安排1次,共计4课时。
八、教学案例1. 案例一:水质监测实验2. 案例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3. 案例三:土壤污染监测实验4. 案例四:噪音监测实验5. 案例五:环境风险评估案例九、教学实践1. 实验一:水质采样与分析2. 实验二:空气质量采样与分析3. 实验三:土壤采样与分析4. 实验四:噪音监测与分析5. 实验五:环境风险评估十、教学反馈与改进1.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水环境(黑臭水体)监测项目监测方案

水环境(黑臭水体)监测项目建设方案目录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定义 (1)3.1水质监测 (1)3.2流域 (1)3.3流域监测 (1)3.4采样断面 (1)3.4.1背景断面 (2)3.4.2 对照断面 (2)3.4.3控制断面 (2)3.4.4消减断面 (2)3.5城市黑臭水体 (2)3.6黑臭水体形成机理 (3)3.7黑臭水体成因 (3)4地表水监测的布点与采样 (3)4.1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 (3)4.1.1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3)4.1.2监测断面的设置数量 (4)4.1.3监测断面的设置方法 (4)4.1.4采样点位的确定 (7)4.2地表水水质监测的采样 (7)4.2.1确定采样频次的原则 (7)4.2.2采样频次与采样时间 (8)5地表水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8)5.1监测项目 (8)5.1.1监测项目的确定原则 (8)5.1.2监测项目 (9)5.2水和污水监测分析方法 (14)5.2.1水温 (16)5.2.1.1水温计法 (16)5.2.1.2颠倒温度计法 (16)5.5.2 色度 (18)5.5.2.1铂钻标准比色法 (19)5.5.2.2稀释倍数法 (20)5.5.3 臭 (20)5.5.3.1文字描述法 (21)5.5.3.2臭阈值法 (22)5.5.4 浊度 (25)5.5.4.1分光光度法 (26)5.5.4.2目视比浊法 (27)5.5.4.3便携式浊度计法 (29)5.5.5 透明度 (30)5.5.5.1铅字法 (31)5.5.5.2塞氏盘法 (31)5.5.6 pH值 (32)5.5.6.1玻璃电极法 (32)5.5.6.2便携式pH计法 (35)5.5.7 悬浮物 (36)5.5.8 电导率 (38)5.5.8.1便携式电导率仪法 (38)5.5.8.2实验室电导率仪法 (40)5.5.9 氧化还原电位 (42)5.5.10 溶解氧 (45)5.5.10.1碘量法 (46)5.5.10.2膜电极法 (51)5.5.10.3便携式溶解氧仪法 (54)5.5.11 高锰酸盐指数 (56)5.5.11.1酸性法 (57)5.5.11.2碱性法(A) (59)5.5.12 化学需氧量 (60)5.5.13 生化需氧量 (64)5.5.14 氨氮 (71)5.5.14.1纳氏试剂光度法 (72)5.5.14.2水杨酸-次氯酸盐光度法 (73)5.5.14.3滴定法 (74)5.5.14.4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74)5.5.16 总氮 (74)5.5.17 总磷 (79)5.5.17.1离子色谱法 (83)5.5.17.2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83)5.5.17.3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 (84)1范围本建设方案主要针对水环境治理特别是黑臭水体治理的监测评估,主要包括江河、湖泊、水库的水质监测中如何设置各种监测断面、黑臭水体的定义及水环境治理监测评估中各监测指标的监测方法。
水质测试与监测活动方案

水质测试与监测活动方案一、背景介绍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而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确保用水安全,进行水质测试与监测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提出一种水质测试与监测活动方案,以确保水质的安全可靠。
二、方案内容1. 目的与意义确保水质的安全和优良,保障人们用水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2. 测试方法(1)物理指标测试:包括水的颜色、悬浮物质、浊度、气味等指标的测试,可利用色差计、浊度计和气味检测仪等设备进行测试。
(2)化学指标测试:包括水的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总大肠杆菌群等指标的测试,可利用pH计、溶氧仪、COD仪和大肠杆菌计数器等设备进行测试。
(3)生物指标测试:包括水中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水生植物等的测试,可进行现场观察、采样并送回实验室进行鉴定。
3. 监测频率根据所监测的水体类型和重点区域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监测频率。
对于饮用水源地和水生态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建议至少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性的监测;对于日常供水范围内的水源点,建议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4. 监测范围和对象(1)监测范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等各类水体,确保全面监测与掌握水质状况。
(2)监测对象:包括水质监测站点、水源地、供水管网以及重点工业企业的废水排放口等,以及人们经常接触和使用的水源点。
5. 监测数据分析与报告(1)监测数据分析:将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绘制水质监测数据图表,以便更直观地了解水质的变化趋势。
(2)报告编制:定期编制水质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与建议,供相关部门和公众参考和参考。
6. 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对于在监测过程中发现的水质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防止事态扩大化和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7. 监测结果的利用根据监测结果,制订相关的水质改善与保护方案,加强水源地保护,优化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方案执行与监督1. 资金保障:确保水质测试与监测活动的顺利实施,需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包括设备采购、人员培训与工资支出等。
水体臭和味的测定方法

水体臭和味的测定方法一、概述臭和味是指被检水体可以闻到的气味和可以尝出的滋味,属于利用人的感官举行检验的感官性状指标,是人的嗅觉和味觉对水的感觉和体验。
自然水中臭和味主要由水中动植物的繁殖和死亡、有机物腐败、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而产生。
如湖泊水中蓝绿藻大量繁殖可产生草腥臭;腐殖质可产生霉臭;酚、石油等污染可产生特别的臭。
引起味的主要是无机物,例如,NaCl含量较高的水有咸味;含MgSO4及Na2SO4的水有苦味;铁盐含量过高的水有涩味;含CaSO4带微甜味;流经矾类岩层的水有酸味等。
清洁的自然水普通无臭无味,水有异臭异味可使饮用者厌恶而不肯饮用。
水有异臭异味是水质不良的标记之一,检验水的臭和味,可以初步判定污染物的性质和类别,同时对水处理效果及追查污染源具有参考意义。
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生活饮用水不得有异臭和异味。
二、测定办法臭和味的程度、大小很难用数量表示,只能通过感官检查后以适当的文字来描述其性质,按等级推断其强度。
表3-1为臭和味的强度等级。
表3-1 臭和味的强度等级注:须要时可用活性炭处理过的纯水作为无臭对比水对于臭和味均可采纳嗅气和尝味法,然后以适当的文字对等级、强度举行定性描述。
1.嗅气和尝味法该法分冷法和热法。
冷法为常温(20~90)下,取100ml水样置于250ml锥形瓶中,振荡后从瓶口嗅其臭,同时,取少量水放入口中(切勿咽下)尝其味,用适当的文字记录臭和味的性质。
可用无任何气味、芬芳气味、甜气味、化学药品气味(氯、酚、石油类、等)、植物气味、草腥臭、鱼腥臭、泥土臭、家畜臭、霉臭等词语描述臭的性质,力求贴切;可用正常、酸、甜、苦、涩、咸、麻、辣等描述味的性质。
再参考表3-1记录其强度等级。
热法是将上述三角瓶内水样加热至刚沸腾,立刻取下锥形瓶,待冷至约60℃时嗅臭和尝味,其性质与强度的记录同冷法。
2.嗅(味)阈值法(稀释倍数法)用无臭无味的水将水样稀释至分析人员刚刚嗅(尝)到臭(味)时的浓度,称为嗅(味)阈浓度,水样稀释到嗅(味)阈浓度时的稀释倍数,称为嗅(味)阈值。
环境监测技术教学设计

环境监测技术教学设计一、引言环境监测是指监测和评估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状态和变化,以及相关污染物和生物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文将设计一套环境监测技术教学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环境监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环境监测技术的常用方法和仪器设备;3. 能够运用环境监测技术进行环境状况评估和污染物检测;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环境监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环境监测技术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环境监测的意义、监测对象和指标、采样与分析方法等内容。
实验演示:设置环境监测仪器的模型,进行实验演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环境监测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环境监测技术的常用方法和仪器设备理论讲解:介绍环境监测技术的常用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室内监测、遥感监测等,并介绍常用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进行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让学生亲自体验环境监测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
3. 环境状况评估和污染物检测理论讲解:介绍环境状况评估和污染物检测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以及评估结果的报告撰写等。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环境监测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4. 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培养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环境监测实践项目,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和分析工作,并在报告中展示团队合作结果。
创新设计: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环境监测技术的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方法1. 实验报告评价: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根据学生对真实环境监测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报告,评估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地表水环境监测方案教案

地表水环境监测方案教案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然水体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后的排放水体。
地表水环境监测是保障水资源安全、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将介绍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常见参数、监测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常见参数、监测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3. 了解地表水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三、教学内容1. 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常见地表水环境监测参数及其意义;3. 地表水环境监测的采样方法和实验室分析方法;4. 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5. 地表水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常见参数、监测方法和法律法规等内容;2. 实践操作:进行地表水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学习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考察学生对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常见参数、监测方法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地表水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水环境监测学》;2. 实验室设备:水采样器、传统水质分析仪器、高级仪器;3.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七、教学时长总计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6学时,实验操作2学时。
八、教学步骤1. 介绍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讲解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常见参数及其意义;3. 介绍地表水环境监测的采样方法和实验室分析方法;4. 讲解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5. 介绍地表水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6. 进行实验室操作,进行地表水采样和实验室分析;7.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辅导;8. 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并进行评分。
臭和味的检测方法

1、目的清洁的饮用水应该没有可察觉的颜色。
土壤中存在的腐殖质成分常使水带有黄色,受工业废弃物污染造成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
原水呈现的颜色可能最先指示出有害成分的存在。
当饮用水出现显著颜色时,应该对其中颜色来源调查清楚。
本指导书采用铂—钴标准比色法测定水中的色度。
2、检测方法与依据铂—钴标准比色法 GB/T5750.4-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3、应用范围3.1 本法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色度的测定。
3.2 测定前应除去水样中的悬浮物。
3.3 水样不经稀释,本法最低检测色度为5度,测定范围为5—50度。
4、原理用氯铂酸钾和氯化钴配制成与天然水黄色色调相似的标准色列,用于水样目视比色测定。
规定1mg/L铂[以(PtC16)2 –形式存在]所具有的颜色作为1个色度单位,称为1度。
即使轻微的浑浊度也干扰测定,浑浊水样测定时需先离心使之清澈。
5、仪器5.1 成套高型无色具塞比色管50mL。
5.2 离心机。
6、试剂6.1 铂—钴标准溶液:称取1.246g氯铂酸钾(k2PtC16)和1.000g干燥的氯化钴(CO C12·6H2O),溶于100mL纯水中,加入100mL浓盐酸,用纯水定容至1000mL。
此标准溶液的色度为500度。
7、分析步骤7.1 取50mL透明的水样于比色管中。
如水样色度过高,可取少量水样,加纯水稀释后比色,将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7.2 另取比色管11支,分别加入铂—钴标准溶液0mL,0.50mL,1.00mL,1.50mL,2.00mL,2.50mL,3.00mL,3.50mL,4.00mL,4.50mL和5.00mL,加纯水至刻度,摇匀,配制成色度为0度,5度,10度,15度,20度,25度,30度,35度,40度,45度和50度的标准色列,可长期使用。
7.3 将水样与铂—钴标准色列比较。
如水样与标准色列的色调不一致,即为异色,可用文字描述。
8、计算V1色度(度)= ——×500V式中:V——相当于铂-钴标准溶液的用量,mL;1V——水样体积,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环境监测》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项目三地表水体水质监测项目学时20 教学单元任务8 臭和味的测定单元学时 2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通过前面几个项目的学习,掌握了水样采集和预处理、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生化需氧量、色度的测定;接下来,本项目将带领学生学习并掌握地表水臭(味)测定的两种方法—定性描述法和臭阈值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臭和味的定义及来源;(2)熟悉定性描述法测定臭强度的全过程,掌握检验原理、测定步骤及结果表示;(3)熟悉臭阈值法测定臭强度的全过程,掌握检验原理、测定步骤及结果表示;(4)了解臭(味)测定的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1)能掌握地表水臭(味)测定的两种方法—定性描述法和臭阈值法;(2)能熟练运用定性描述法测定地表水的臭(味);(3)能熟练运用臭阈值法测定地表水的臭(味);(4)能正确处理数据并编写监测报告。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单元教学内容知识讲解:(1)地表水臭(味)测定的方法(定性描述法和臭阈值法);(2)臭和味的定义、来源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知识讲解:问题探究、现场教学与传统讲授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组织
形式
1.课前准备
教师可通过QQ、微信等发布预习作业、答疑解惑、交流学习;学生可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知识点、案例等。
具体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学习臭和味测定的国家标准;(2)简单描述臭和味测定的整个过程及注意事项;(3)分小组进行臭和味的测定准备,并拟出用品清单。
2.课堂学习
(1)学习臭和味的定义、来源;(2)地表水臭(味)测定的常用方法;(3)学习定性描述法测定臭强度的检验原理、测定步骤及结果表示;(4)学习臭阈值法测定臭强度的检验原理、测定步骤及结果表示;(5)学习臭(味)测定的注意事项,并完成课堂习题。
3.总结评价
(1)老师批阅预习作业,登记成绩后下发;(2)随堂提问抽查并完成检查课堂习题的完成情况;(3)点评并总结教学活动;(4)完成课后作业和预习下一个学习任务。
教学资源
设计教学场所(用√标记)
1.普通教室(√)
2. 多媒体教室(√)
3.理实一体教室()
4.实训室()
5.其它现场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材、视频资料
学习效果分析学习效果:经过前期预习和课堂教学,学生掌握效果良好。
存在问题:本任务未开展实训。
改进措施:进一步开展相关实验实训教学,使学生熟练完成地表水臭和味的测定。
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预习任务9总磷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