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分析综合,整体阅读_闯关训练
高考总复习闯关密训语文卷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十五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这首诗为李白在天宝十二载(753)秋游池州时所作。
(1)北宋诗评家胡仔在谈到此诗时说:唐初诗人沈佺期“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句,脱胎于东晋王羲之的“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李白“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
你是否同意胡仔对李白诗句的评价?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山水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绿杨的消瘦与憔悴,人物因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的忧思哀伤之情。
古诗歌分析综合,整体阅读闯关训练

闯关式训练板块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赠刘景文①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②,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③时。
注:①刘景文:北宋时人。
苏轼看重刘景文,称他为“慷慨轩士”,与他交谊颇深。
②擎雨(1)(2)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桔绿”是一年好景?从诗人对冬的盛赞中我们能发现一个什么人生哲理?答案:(1)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的独立品格。
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桔,赞扬(2)因为寒冬培育了橙与桔坚韧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
说明的人生哲理是,只有严酷的环境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2)“田家少闲月”,本诗却着一“闲”字,请赏析“闲”字的妙处。
答案:(1)运用反衬手法显示了山村幽静的(2)用“闲”衬忙,饶有兴味,妇姑都忙着浴蚕,闲着的只有庭院中的栀子花在那儿独自赏雨。
3.庆全庵桃花谢枋得注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答案:桃花是全诗的描写对象和行文线索;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林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2)答案:(1)①客中久滞、思乡情切。
可从颔联得到答案。
②年华渐老、感时伤逝。
(可从尾联(2)①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
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②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③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
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④炼字遣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第一学期阅读古诗过关方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阅读古诗诵读过关方案平度经济开发区小学根据《平度市小学生阅读指导意见》阅读考核第四条规定(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好本单元的阅读(含古诗)过关活动,并注意积累与学生阅读有关的过程性材料,相关材料作为年终评估时的必查内容。
)经研究决定,从本学期开始,我校阅读古诗诵读过关活动每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期末采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过关,第二学期学期结束一月前学校统一进行综合过关,请老师凭借本次过关活动对学生一学期的阅读和古诗背诵进行检查督促,充分利用学校统一印刷的奖状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活动具体安排如下:一、过关时间:2018年1月8日——1月15日二、过关内容:1、本学期要求背诵古诗。
2、本学期诵读目录(必读书目、推荐目录)三、过关形式:古诗过关形式:1、学生自主申报过关评委,教师将申报人员进行检查,确定班级过关评委。
班级过关评委每班确定10名。
(要求本学期每首古诗必查,不要抽查),低年级可邀请部分家长志愿者参与检查活动。
2、将班级剩余学生分组,每组一名评委,负责检查本组成员古诗诵读情况。
(要求本学期每首古诗必查,不要抽查)3、全部背过本学期指定古诗为古诗背诵能手,颁发学校统一奖状。
没有背过则不过关。
阅读过关形式:对本学期诵读目录(必读书目、推荐目录),根据班级平日诵读活动,评委与被检查学生进行阅读对话,通过对话考察学生的阅读情况。
(语文教师做好对评委的培训)优秀学生发放过关证书。
两项综合评价,发放奖状。
四、过关具体要求1、学校对第一学期各班过关成绩不做考核使用,但对各班开展过关情况进行考核,成绩纳入下学期考核中。
2、全体语文教师做好对评委和家长志愿者(低年级)的培训,制定具体评价标准,尤其是阅读部分,请务必灵活机动,不要采取笔试形式,采用对话形式:可以介绍读过的一本书、朗诵其中精彩段落、介绍其中一位感兴趣的人物并说明原因……3、过关评价表学校统一发放,每班11张,评委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过关记录。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古诗词的整体阅读

古诗词的整体阅读一、常见题型1.感受诗词的形象,体会诗词的意境。
2.品赏诗词的语言,揣摩语言的特色。
3.理解并能正确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
4.评析诗词的手法的技巧。
二、解题技巧怎样进行古诗词的整体阅读阅读古诗词,首先要学会感受诗词的形象,体味诗词的意境。
诗词都是抒情言志的,而其情志往往蕴涵在诗词的形象和意境中。
这个形象有人物形象,有抒情主人公的自身形象,更多的是日月山川、花鸟虫草等这些融入了诗人情感的意象。
赏析时,我们要注意分析诗词的形象特点,尤其是诗词意象所蕴涵的特别的含意。
同时,要抓住诗词的画面和气氛去分析此时、此物、此景、此情,体味诗词的意境,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的。
其次,要学会品析欣赏诗词的语言,特别是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词。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全诗的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这些字词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同时,要能粗略地感知诗词的语言特色,如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李清照的词伤感缠绵等。
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品析诗词的语言。
第三,要能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
由于诗人在抒发感情时不会喊出“我爱”“我恨”之类的话,而是运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诗词时,应该仔细地揣摩其中蕴涵的情感。
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从字面看像是在遣责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实则不然,诗人批判的矛头实际上是指在酒楼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最后,要学会评析诗词的手法和技巧。
诗词的字数有限,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必须借助于手法和技巧。
阅读诗词时,我们不仅要能辨明技巧类型,而且要能分析其表达效果,从而体会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无穷魅力。
三、典型例题【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诗的前两句选取“朝雨”和“柳”这两个意象有什么特定的含意?【解题指导】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诗的意象的理解能力。
古诗词大闯关

古诗词大闯关
古诗词大闯关,就是把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伟大的诗词熟练地背诵、朗读和理解的比赛活动。
一场古诗词大闯关,能够让参赛者自身独具一格,将传统文化中珍贵的文学艺术唤起,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弘扬中华文化的形式。
古诗词大闯关是一种融合欢乐、文化、学习的古诗词表演活动,集赛前准备、比赛及演绎于一体,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性,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
赛事被歌手歌手、诗人诗人和其他文化界人士认可。
古诗词大闯关,将古人之思想意蕴浓厚的诗词运用到丰富有趣的比赛活动中。
活动过程分为准备、比赛两个阶段。
让比赛者有足够的时间,充分掌握古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把诗词背诵到胸口,把思想根植于心,并在比赛中尽情表现。
比赛的目的是不仅要朗读,更要在表现诗词的同时,体现出诗词的内涵和旨趣,使比赛者乃至观众都能从中受能形象地感受古诗词的精神。
刚开始参加古诗词大闯关时,我觉得非常棘手。
因为不愿意失败,我花费大量时间练习背诵诗词,掌握文学内容和历史背景知识,把文言文中的子虚乌有一一说出来。
由于费尽心力的准备,在最终比赛的时候,我放肆地朗读诗句,表达出一种高度的抒情性,也感受到了感激观众和教师的赞赏。
古诗词大闯关,不仅让我现在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也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应该是怎样的,让我懂得了怎样把目光投向古诗词,拾穗古文化中精致细微,把古人之苦述入我的耳中,将古代之美带入我的心中。
古诗词大闯关是一场精彩的比赛活动,我受益良多,并在比赛中取得了成功。
希望以后能带动更多的朋友参加这场活动,丰富大家对文化的理解,传承传统文化!。
综合闯关练习-小升初语文古诗鉴赏知识点衔接(部编版)

小升初古诗鉴赏综合闯关练习一、诗词曲鉴赏六年级统考小升初模拟)古诗词阅读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我们想要对那些为争夺父母财产而反目成仇的不孝儿女们说一句:_____(填写文中诗句)2.作者巧比妙喻,用“萁”比喻哥哥曹丕,用“豆”比喻①_____,“同根生”指②_____。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兄弟之间情同手足,应该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B.表达了作者对哥哥曹丕的理解与无奈。
C.表达了作者对骨肉相残的厌恶与憎恨。
(2019·上海金山·校联考小升初真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既写出了石灰原料的来之不易,更强调石灰“前身”所经历的痛苦之巨大。
B.“若等闲”三字写出石灰从容自若,处之淡然的态度,经过锤炼是心甘情愿的。
C.“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
D.末句是作者在直接抒情,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2019秋·山西·六年级统考小升初模拟)古诗阅读:补充诗句,并填空。
好雨知时节,()。
(),润物细无声。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6.补充诗句:__________________7.《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 ),作者是唐朝诗人( )。
诗中以极大的( )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 )。
8.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选择。
① “发生”在词典中的解释有:A.发生B.产生,兴起C.出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中的“发生”应选( )② 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 ) (请选用诗句作答)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古诗词鉴赏:实战刷题闯关训练

古诗词鉴赏:实战刷题闯关训练(一)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小题北陂杏花①王安石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陂: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
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解析】题干要求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
诗题“北陂杏花”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所咏之物是“杏花”,所处环境是“北陂”。
首句先写晶莹清澈、清雅可人的“一陂春水”,突出杏花生长的环境的清丽、洁净,烘托出傍水而开的杏花雅致清艳俏丽之美,“一陂春水”环绕着盛开的杏花,杏花与环境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颔联从“杏花”与杏花在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角度,用“妖娆”来状写杏花的鲜艳绚丽。
水中倒影荡漾,岸上的杏花绚丽繁茂,共同妖娆于大自然的山水间,花与影相互映衬,相映生辉。
此时大地还是一片萧索,只有这杏花的形和影傲然开放在天地之间,从而昭示了春天的到来及其美丽,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二)阅读卢梅坡的《雪梅》,完成下列问题。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请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
2.这首诗后两句蕴含很深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3.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咏雪或者咏梅的诗句。
【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
课标古诗词曲40首分类鉴赏(二)-2023-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解读+真题回放+闯关检测

第十五讲课标古诗词曲40首分类鉴赏第三类忧国忧民忧国忧民,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唐杜甫《登岳阳楼》,又如杜甫《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第8首泊秦淮[唐]杜牧教材出处:统编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P162)[唐]杜甫教材出处:统编八上第24课(P136)[唐]杜甫教材出处:统编八下第24课(P124)[唐]白居易教材出处:统编八下第24课(P125)[南宋]文天祥教材出处:统编九下第23课(P133)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一)闺(宫)怨诗: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二)从其内容上讲,闺(宫)怨诗主要包括下面几类: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
王昌龄在《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以前,一心要丈夫早点博取功名,一个人在深闺还感觉不到丈夫不在身边的愁闷。
可现在登上楼头不经意地看到,路边的杨柳枝头早已是一片葱翠,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双成对的踏青人,而自己身边却无人陪伴。
这就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2、表现对游子的思念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
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就生动地写出了一位妙龄少妇的思夫心情。
黄莺在古诗中是可爱之物,声音清脆动听。
可这位女子却听得心烦火起,竟要将它赶走,岂不很奇怪?原来是因为这只黄莺鸟光顾自己没完没了地鸣唱,只懂得卖弄自己清脆的歌喉,而全不理会屋里的女子正在午睡之中,并且还正做着好梦,梦中她来到辽西,正同远征中的丈夫相会呢!这只黄莺鸟真是太不知趣了,竟然吵醒了女主人公,惊破了她日夜以求的美梦,将她从与丈夫相聚的甜蜜美梦中拉回到孤身独处的严酷现实里,岂不要恼杀了她吗?所以,她要“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闯关式训练板块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赠刘景文①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②,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③时。
注:①刘景文:北宋时人。
苏轼看重刘景文,称他为“慷慨轩士”,与他交谊颇深。
②擎雨盖:指荷叶。
③橙黄桔绿:秋末冬初景物。
(1)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2)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桔绿”是一年好景?从诗人对冬的盛赞中我们能发现一个什么人生哲理?答案:(1)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的独立品格。
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桔,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2)因为寒冬培育了橙与桔坚韧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
说明的人生哲理是,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首句点明山村的独特风味,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显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2)“田家少闲月”,本诗却着一“闲”字,请赏析“闲”字的妙处。
答案:(1)运用反衬手法显示了山村幽静的特点。
(2)用“闲”衬忙,饶有兴味,妇姑都忙着浴蚕,闲着的只有庭院中的栀子花在那儿独自赏雨。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注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
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桃花是全诗的描写对象和行文线索;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林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林的孤寂之情;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达了隐居绝仕之意。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案:(1)①客中久滞、思乡情切。
可从颔联得到答案。
②年华渐老、感时伤逝。
(可从尾联得到答案。
)(2)角度举例:①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
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②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③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
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④炼字遣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⑤“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
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⑥情景分写,层次鲜明。
一、三句写景,二、四句写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
有曲达其意之妙。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注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2)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3)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答案:(1)“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销愁。
(2)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意在借景抒情。
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3)在感情表达上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
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
6.(2005江西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西太一宫注王安石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注:“西太一宫”位于汴京(开封)西南。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时隔32年重游西太一宫写的。
古人评这首诗,认为一、二句的“暗”和“酣”用得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作用。
答案:“暗”,写出了“柳叶”之密,柳色之浓;“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着红晕;“绿暗”“红酣”色彩绚丽,境界甚美,并与第四句“白头”相对照,表现了作者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夏意苏舜钦别院注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答案:(1)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是和谐的。
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小院的幽深静谧。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周邦彦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的理由。
答案:(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意思对即可。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象,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象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 充)。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乡思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
”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结合你的判断,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着眼于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答案:属于第一种。
诗人极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宿云门寺阁孙逖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远,梦与白云游。
(1)这首诗艺术结构高超,诗人以空间为序,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环环相连;又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叙述、、、,写足“宿”字。
(2)试分析颔联“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的艺术特色。
答案:(1)赴寺入阁睡下入梦(2)这一联描写诗人到达寺中宿处后凭窗远眺的景象,借窗观景,以虚为实。
字面上不点“窗”,而是用“悬灯”“卷幔”的动作暗示自己凭窗远眺;凭窗所见窗外之景,不再是眼前实景,而是想象中的虚景。
这两句诗写出了云门寺雄视千山、高耸入云的气派,创造了高远的境界,也显示出自己宽阔的胸怀。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暮春回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
诗的前两句用了渲染的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2)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张养浩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
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云霞,我爱山无价。
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1)这首曲子中“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两句用了“来”“去”二字。
有人说用得很好,请你说说好在何处。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作者怎样的心境?答案:(1)这首曲子“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两句用了“来”“去”二字,好在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作者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
13.(2006江苏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
注: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2)读第二、三两联,分析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
答案:(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2)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中“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请概括前两句的内容。
(2)有人曾说,末句中的“犹是”二字“最是精妙”,请结合三、四句谈谈它到底精妙在哪里?答案:(1)作者以精练的语言,叙述了十分悲壮的激战场面。
将士们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五千将士全部战死“胡尘”。
(2)“可怜”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牺牲的将士深表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