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报告12000008绿湾四期安置房21#楼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报告材料

XXXXXXXXXXXX5#楼沉降观测技术报告(施工阶段)二○一二年五月目录1.项目概况 (1)1.1.工程概况: (1)1.2.项目完成情况 (1)2.作业过程及技术方法 (1)2.1.技术依据 (1)2.2.仪器设备及检校情况 (2)2.3.作业技术标准 (2)2.4.基准点的埋设 (2)2.5.控制网测量 (2)2.6.沉降观测点布设 (2)2.7.沉降观测作业方法 (3)2.8.数据处理 (3)3.成果精度统计及质量检验结果 (4)3.1.精度分析 (4)3.2.质量检验 (4)4.变形异常及特殊情况 (5)5.沉降分析 (5)5.1.建筑物沉降稳定阶段的认定 (5)5.2.总体沉降变化 (5)5.3.等沉降曲线图 (6)5.4.沉降量、时间、沉降速率曲线图 (6)5.5.沉降展开图 (6)5.6.载荷、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6)6.结论与建议 (6)7.附图附表 (6)XXXXXXXXXXXX5#楼沉降观测技术报告1.项目概况1.1.工程概况:本公司从2011年9月开始承担了XXXXXXXXXXXX5#楼的沉降观测任务。
按二级沉降观测等级,分3个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使用阶段)进行观测。
本次报告是针对施工阶段所做的报告。
沉降观测的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以及使用阶段沉降变化情况,并为施工、监理、设计、管理等部门提供有关资料及有效数据,同时又可为有关部门提供本工程结论性意见。
XXXXXXXXXXXX(一期)位于XXXXXXXXX以北,XXXXX以西。
5#楼为18层,建筑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
1.2.项目完成情况本工程5#楼沉降观测于2011年9月15日开始首次观测,至2012年5月25日主体封顶完成19次观测,历时253天。
首次观测时从-1层开始。
施工阶段每层观测1次,到目前为止共观测19次。
作业人员固定5人,每期进行观测。
仪器使用苏一光 (DS05级) 精密水准仪配合铟瓦水准尺。
XXXX沉降观测报告书

XXXXX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XXXXX二零一五年十月XXXX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工程编号:法定代表人: XX技术负责人: XXXX审核人: XXXX项目负责人:XXXXX二零一五年十月目录一. 工程概况 ........................................................................................ 2二. 执行的规范标准 ............................................................................ 2三. 水准基点的设立及检测 ................................................................ 2四.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 2五. 沉降观测周期 ................................................................................ 2六. 观测精度、限差及使用的仪器设备............................................ 3七. 观测值的平差计算 ........................................................................ 4八. 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 4九. 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报告沉降观测报告受汇景房地产公司委托,XX市国土资源规划勘测院对XX四期住宅楼进行施工阶段沉降观测, 报告如下:1、沉降观测使用仪器为苏州第一光学仪器厂生产DSZ2自动安平水准仪,2米变形观测因钢尺。
2、执行规范《工程测量规范》;3、观测时间:27号楼从2008年3月22日到2008年8月20日,计13次。
28号楼从2008年3月28日到2008年8月20日,计13次。
29号楼从2008年3月24日到2008年8月20日,计12次。
4、部分测点因遭破坏而无法观测。
5、27号楼最大累计沉降量为6号点16.2毫米,最小累计沉降量为 4号点4.2毫米。
28号楼最大累计沉降量为3号点20.0毫米, 最小累计沉降量为5号点6.0毫米。
29号楼最大累计沉降量为3号点16.4毫米, 最小累计沉降量为5号点4.7毫米。
6、平均日沉降量:27号楼平均日沉降量28号楼平均日沉降量29号楼平均日沉降量7、沉降速度27号楼沉降速度28号楼沉降速度29号楼沉降速度8、沉降观测分析和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第22页建筑物沉降观测规定:沉降速度小于0.04mm,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从以上观测的数据分析看,27号楼只有3、10号点大于0.04mm,其它8个点达到稳定阶段。
28号楼只有2、7、8点小于0.04mm,其它5个点没有达到。
29号楼只有2、7号点小于0.04mm,其它6个点没有达到。
从以上分析看出27号楼、28号楼、29号楼都没有进入稳定阶段。
但本次成果为第一阶段施工阶段沉降观测成果。
建议开发商进行第二阶段运营使用阶段的观测。
测量单位:XX市国土资源规划勘测院XX年XX月XX日。
沉降观测工作报告

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报审表(TA1)工程项目名称:城际铁路工程施工合同段:站前1标编号:-I-3-TA1-20100103-12致:城际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施工合同要求,我单位已编制完成DK11+664 ~ DK14+370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复评报告,并经我单位技术负责人认真审核,现上报贵公司,请予以审批。
承包单位(章):专业工程师: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日期:年月日项目监理机构意见:项目监理机构(章):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日期:年月日设计单位意见:设计单位(章):专业负责人:日期:年月日评估单位意见:评估单位(章):专业工程师:负责人:日期:年月日建设单位意见:建设单位(章):专业工程师:负责人:日期:年月日注:本表一式5份,承包单位、监理、设计、评估、建设单位各1份。
关于对线DK11+664~DK14+370段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复评的申请报告城际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大学沉降观测评估组:我中铁局城际铁路工程站前Ⅰ标项目部在开展沉降变形观测工程过程中,严格按照《沪宁城际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细则》等相关文件认真开展工作,于2009年1月开始对路基沉降观测标,进行了沉降变形监测。
此次申请复评的沪宁线DK11+664~DK14+370段总线路长度为2.706km。
初评时最早通过的跨友谊路特大桥的时间是2009年8月13日,最迟通过的一段路基时间是2009年11月15日。
根据复评的相关要求,现特将该段路基的沉降变形观测资料呈报城际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和大学沉降观测评估组,敬请贵单位对我项目部施工的沉降变形观测成果进行评估。
特此申请专业负责人:总工:中铁局城际铁路工程站前Ⅰ标项目部2 年 1月3日目录一、工程概况 (4)1 、工程范围 (4)2 、工程地质 (4)3 、地基加固处理 (7)4 、编制依据 (8)二、检测网的建立及测量情况 (8)1、区段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附后 (8)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附后 (8)3 、时间—荷载—沉降曲线图 (8)4、观测仪器情况 (8)5 、测量标准及实施情况 (10)6、沉降监测 (10)7 、水准测量记录手薄:附后 (12)8 、沉降观测记录表:附后 (12)9 、特殊情况说明 (12)城际铁路站前Ⅰ标三队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工作报告一、工程概况本次复评里程为:DK11+664~DK14+370 全长2.706km;此次复评的路基基本情况:1个车站、1座特大桥、1座大桥、1座中桥、2座涵洞。
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报告报告编号:【编号】报告日期:【日期】施工单位:【单位名称】工程名称:【工程名称】观测点编号:【观测点编号】一、观测目的本次沉降观测旨在对施工现场周边地基沉降变形进行监测,确保施工过程中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及时发现和解决地基沉降问题。
二、观测点选择本次观测共选择了【观测点数量】个观测点,观测点的选择考虑了施工现场周边土质条件、建筑物结构特点以及与工程施工相关的影响因素。
三、观测仪器与方法1.观测仪器本次观测采用了高精度电子水准仪和自动沉降仪作为观测仪器,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观测方法(1)电子水准仪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法对各观测点的高程变化进行观测。
观测周期为【观测周期】,观测时间为每天上午【观测时间】,共观测【观测次数】次。
(2)自动沉降仪观测:安装自动沉降仪在各观测点上,并定时触发观测,实时监测地基沉降变形。
观测频率为每隔【观测周期】触发一次,观测时间为【观测时间段】,共观测【观测次数】次。
四、观测结果与分析经过连续观测和测量,得到各观测点的沉降数据如下:观测点编号观测时间沉降量(mm)【观测点1】【观测时间1】【沉降量1】【观测点2】【观测时间2】【沉降量2】【观测点3】【观测时间3】【沉降量3】【观测点4】【观测时间4】【沉降量4】【观测点5】【观测时间5】【沉降量5】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观测周期内,各观测点的沉降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其中,观测点【观测点编号】的沉降量最大,达到了【沉降量最大值】mm,需进一步关注其沉降变形情况。
2.尽管部分观测点存在沉降现象,但目前还未出现明显的沉降异常情况。
建议继续进行沉降观测,以及持续监测施工现场的地基状况。
五、建议与措施根据观测结果和分析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1.加强对观测点【观测点编号】的沉降变形情况的监测,及时跟踪其沉降趋势,并定期评估其对施工安全性的影响。
2.继续进行沉降观测,增加观测频率,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现场的地基沉降问题。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1. 引言沉降观测是一种常用的地质灾害监测手段,用于测量地面或结构物的垂直移动情况。
本报告总结了针对某地区进行的沉降观测的成果,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2. 观测方法和仪器2.1 观测方法沉降观测通常使用全站仪或水准仪进行,通过测量基准点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来确定沉降情况。
2.2 仪器说明全站仪是一种精密测量仪器,在沉降观测中广泛应用。
它具有高精度、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能够提供准确的测量数据。
3. 观测过程3.1 观测点的选择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选择一系列观测点,涵盖研究区域的不同地质特征和结构物。
观测点的选择应根据地质条件、地表特征和观测目的进行,并确保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合理。
3.2 观测参数的设置在沉降观测中,需要设置一些观测参数,如观测时间间隔、观测次数等。
观测参数的设置应考虑到观测目的和实际情况,以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观测数据的采集与记录在进行沉降观测时,需要使用全站仪或水准仪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的数据应准确记录,并及时备份以防丢失。
4. 数据处理与分析4.1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数据处理前,需要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数据的去噪、异常值的排除等步骤,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4.2 数据分析通过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沉降的趋势和变化情况。
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时间序列分析等手段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和解读。
5. 结果与讨论5.1 沉降观测结果总结根据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了沉降观测的结果。
总结了观测点的沉降情况和变化趋势。
5.2 结果的解读与讨论根据观测结果,对造成沉降的原因进行解读和讨论。
分析地质条件、工程活动等因素对沉降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6. 结论本文总结了一次沉降观测的成果,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了沉降的趋势和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了解读和讨论。
这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沉降观测技术及应用. 地质工程学报, 20XX, XX(XX): XXX-XXX.[2] 王五, 赵六. 沉降观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XX, XX(XX):XXX-XXX.以上是对沉降观测成果的报告,包括观测方法和仪器、观测过程、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讨论等内容。
沉降观测记录表格

沉降观测记录工程名称:御品香樟4#楼编号:00-06-B01沉降观测结果表观测点编号第 1 次第 2 次第 3 次第 4 次2013年10月25 日2013年11 月15 日2013年12月2 日2013年12 月12 日标高(m)沉降量(mm) 标高(m)沉降量(mm) 标高(m)沉降量(mm) 标高(m)沉降量(mm) 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M1 92.674 0 0 92.673 1 1 92.673 0 1 92.672 1 2 M2 92.670 0 0 92.668 2 2 92.668 0 2 92.667 1 3 M3 92.651 0 0 92.651 0 0 92.650 1 1 92.650 0 1 M4 92.660 0 0 92.659 1 1 92.658 1 1 92.658 0 2 M5 92.676 0 0 92.675 1 1 92.675 0 1 92.675 0 1 M6 92.659 0 0 92.659 0 0 92.659 0 0 92.658 1 1 M7 92.665 0 0 92.664 1 1 92.663 1 2 92.662 1 3 M8 92.658 0 0 92.657 1 1 92.657 0 1 92.657 0 1 M9 92.670 0 0 92.670 0 0 92.670 0 0 92.669 1 1工程状态完成一层柱二层梁板完成三层柱四层梁板完成五层柱六层梁板完成七层柱八层梁板观测者记录者见证人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沉降观测记录工程名称:御品香樟4#楼编号:00-06-B02沉降观测结果表观测点编号第 5 次第 6 次第7 次第8 次2013年12 月25 日2014年1 月9 日2014年3 月15 日2014年3 月28 日标高(m)沉降量(mm) 标高(m)沉降量(mm) 标高(m)沉降量(mm) 标高(m)沉降量(mm) 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M1 92.672 0 2 92.671 1 3 92.671 0 3 92.671 0 3 M2 92.667 0 3 92.667 0 3 92.667 0 3 92.667 0 3 M3 92.649 1 2 92.649 0 2 92.649 0 2 92.649 0 2 M4 92.658 0 2 92.658 0 2 92.658 0 2 92.657 1 3 M5 92.675 0 1 92.675 0 1 92.674 1 2 92.674 0 2 M6 92.658 0 1 92.657 1 2 92.657 0 2 92.657 0 2 M7 92.662 0 3 92.662 0 3 92.662 0 3 92.662 0 3 M8 92.657 0 1 92.657 0 1 92.657 0 1 92.656 1 2 M9 92.668 1 2 92.668 0 2 92.668 0 2 92.668 0 2工程状态完成九层柱十层梁板完成十一层柱十二层梁板完成十三层柱十四层梁板完成十五层柱十六层梁板观测者记录者见证人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沉降观测记录工程名称:御品香樟4#楼编号:00-06-B03沉降观测结果表观测点编号第9 次第10 次第11 次第12 次2014年4月22 日2014年5 月7 日2014年5 月17 日2014年6 月24 日标高(m)沉降量(mm) 标高(m)沉降量(mm) 标高(m)沉降量(mm) 标高(m)沉降量(mm) 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M1 92.670 1 4 92.669 1 5 92.669 0 5 92.669 0 5 M2 92.666 1 4 92.666 0 4 92.664 0 4 92.664 0 4 M3 92.649 0 2 92.649 0 2 92.647 2 4 92.647 0 4 M4 92.655 2 5 92.655 0 5 92.655 0 5 92.655 0 5 M5 92.674 0 2 92.672 2 4 92.672 0 4 92.670 2 6 M6 92.657 0 2 92.657 0 2 92.657 0 2 92.657 0 2 M7 92.662 0 3 92.662 0 3 92.662 0 3 92.662 0 3 M8 92.656 0 2 92.655 1 3 92.654 1 4 92.653 1 5 M9 92.667 1 3 92.666 1 4 92.666 0 4 92.665 1 5工程状态完成十七层柱十八层梁板完成十九层柱二十层梁板完成二十一层柱二十二层梁板完成二十三层柱二十四层梁板观测者记录者见证人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沉降观测记录工程名称:御品香樟4#楼编号:00-06-B04 沉观第13 次第14 次第15 次第16 次降观测结果表测点编号2014年7 月12 日2014年8 月4 日2014年8 月26 日2014年9 月30 日标高(m)沉降量(mm) 标高(m)沉降量(mm) 标高(m)沉降量(mm) 标高(m)沉降量(mm) 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M1 92.669 0 5 92.669 0 5 92.669 0 5 92.669 0 5 M2 92.664 0 4 92.664 0 4 92.664 0 4 92.664 0 4 M3 92.647 0 4 92.647 0 4 92.647 0 4 92.647 0 4 M4 92.655 0 5 92.655 0 5 92.655 0 5 92.655 0 5 M5 92.670 0 6 92.670 0 6 92.670 0 6 92.670 0 6 M6 92.656 1 3 92.656 0 3 92.656 0 3 92.655 1 4 M7 92.662 0 3 92.663 1 4 92.663 0 4 92.663 0 4 M8 92.653 0 5 92.653 0 5 92.653 0 5 92.653 0 5 M9 92.665 0 5 92.665 0 5 92.665 0 5 92.665 0 5工程状态完成二十五层柱二十六层梁板完成二十七层柱二十八层梁板完成二十九层柱三十层梁板完成三十一层柱屋面梁板观测者记录者见证人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沉降观测记录工程名称:御品香樟4#楼编号:00-06-B05沉降观观测点第17 次第18 次第19 次第20 次2014年10月10日2014年11 月10日2014年12 月5 日2015年1 月5 日测结果表编号标高(m)沉降量(mm) 标高(m)沉降量(mm)标高(m)沉降量(mm)标高(m)沉降量(mm) 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M1 92.669 0 5 92.668 1 6 92.668 0 6 92.668 0 6 M2 92.664 0 4 92.663 1 5 92.663 0 5 92.663 0 5 M3 92.647 0 4 92.647 0 4 92.645 2 6 92.644 1 7 M4 92.655 0 5 92.655 0 5 92.655 0 5 92.655 0 5 M5 92.670 0 6 92.670 0 6 92.669 1 7 92.669 0 7 M6 92.654 1 5 92.653 1 6 92.653 0 6 92.653 0 6 M7 92.663 0 4 92.663 0 4 92.663 0 4 92.662 1 5 M8 92.653 0 5 92.653 0 5 92.652 1 6 92.652 0 6 M9 92.664 1 6 92.664 0 6 92.664 0 6 92.664 0 6工程状态完成楼梯间电梯机房间柱墙屋面观测者记录者见证人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沉降观测示意图沉降观测示意图。
沉降观测检验报告范本

沉降观测检验报告范本XX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住院楼沉降观测报告LJ00000-0000-CJ00000001检测:审核:技术负责:XX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目录一、工程概况及基本情况二、观测依据、评定标准及仪器设备三、观测结果四、观测结果分析及建议五、沉降观测结果表一、工程概况及基本情况XX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住院楼工程,由XX县人民医院投资建设,X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施工,房屋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XX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受XX县人民医院委托,于2018年8月2日到2018年11月20日对该建筑进行了沉降观测。
该房屋在我公司进行第一次观察时结构已经施工至三层,最后一次结构封顶。
我公司于2018年8月2日至2018年11月20日共对该建筑进行了4次沉降观测。
二、观测依据、评定标准及仪器设备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3、水准仪AT-G2三、观测结果四、观测结果分析及建议1、见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表;2、建筑物沉降观测结果:本建筑共设埋点8个,至今共观测4次,第二次观测时最大沉降速率为0.001529mm/d,本次最大沉降量为0.05mm,最小沉降量为0.01mm,差异沉降为0.04mm;第三次沉降观测时,本次最大沉降速率为0.010512 mm/d,最大沉降量为0.41 mm,最小沉降量为0.02 mm,差异沉降为0.39 mm;第四次沉降观测时,本次最大沉降速率为0.014444 mm/d,最大沉降最为0.52 mm,最小沉降量为0.22 mm,差异沉降为0.3 mm。
经过四次对该建筑的沉降观测,共累计最大沉降量为0.73mm,最小沉降最为0.40mm,累计最大沉降差异为0.33 mm。
3、2018年11月20日最后一次观测时的最大沉降速率为0.014444 mm/d,在规范规定的稳定标准内,表明此建筑物沉降较均匀,在观测期内地基已呈趋于稳定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X还建房四期2#楼工程建筑沉降观测
观测报告
报告编号:C J12000008
观测人员:郭X 证书编号:J09XXXX签名:
报告编写:郭X 证书编号:J09XXXX签名:
校核:李X 证书编号:J09XXXX签名:
技术负责:林X 证书编号:J07XXXX 签名:
批准人: 彭XX 签名:
XX市XX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2012年8月28日
声明
1.本报告涂改、错页、换页、漏页无效;
2.检测单位名称与检测报告专用章名称不符者无效;
3.本报告无我单位相关技术资格证书章无效;
4.本报告无观测人员、报告编写、技术负责、批准人签字无效;
5.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印或作为他用;
6.如对本检测报告有异议或需要说明之处,可在报告发出后15日内向本检测单位书面提出,本单位将于5日内给予答复。
检测单位:XX市XX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地址:XX市XX路X号
邮编:430000
电话:
联系人:林 X
目录
一项目概况 (4)
二地质概况 (5)
三依据标准 (5)
四沉降观测的实施以及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5)
五观测水准基点的设置、复测及其稳定性分析 (6)
六观测结果分析 (7)
七观测结论 (8)
八附图表 (8)
一项目概况
受XX市XX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单位对该工程进行了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
根据委托单位的要求,本次观测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量差及沉降速度。
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工程相关信息表表1
二、工程地质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XX市XX村,场地为江汉冲积平原,地势基本平坦。
岩土层概况,相关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概况详见《XX还建房四期21#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地基土的类型为:中低压缩性土。
三、依据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四、沉降观测的实施以及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沉降观测的实施
根据委托单位的要求,该工程的沉降观测的变形测量级别为:二级。
采用苏州一光DS05型精密水准仪,配合2米铟钢水准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
沉降观测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二级水准的有关要求进行,为提高观测精度,在整个观测过程中还满足下列各项技术要求:表2
注:表中n为测站数
每次观测采用固定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路线来消除或减弱误差,以提高测量精度。
在整个观测过程中对所采用的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了定期的检查、校正,确保了使用的水准仪i角在15″之内。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首先以图纸设计为准,在未注明的情况下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根据上述原则该工程沉降观测点均匀布设在框架柱上,以高出±0.00约500mm左右的位置以Ф32的水钻成孔,嵌入Ф25的隐蔽螺栓式沉降观测标,嵌入深度约70mm,考虑到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掉落物对标志的影响,标志露出长度约为30mm,各点埋设牢固可靠,与建筑物成为一体。
该工程共埋设10个观测点,其编号为1#、2#、3#、4#、5#、6#、7#、8#、9#、10#详见沉降观测点位布置示意图。
3.检测设备
观测仪器一览表表3
五、观测水准基点的设置、复测及其稳定性分析
在距建筑物约30米以外的(老建筑物的墙体)上设置一组固定点,作为本次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采用不锈钢半球形基准点标志),其编号为BM1、BM2、BM3;在该建筑物附近设高程工作基点1个,编号为:BM2。
根据变形控制测量一般规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2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情况下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的要求,经多次对各基准点进行复测后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发现其变形量都小于最大误差,说明其起算点稳定可靠。
本次沉降观测采用假设高程系,假设BM1的高
程为20.00000m。
六、观测结果分析
从2012年03月06日起,截止2012年07月31日止,本次观测历时147天,共进行5次观测,其中结构封顶后观测2次。
各次观测结果见附表《沉降观测成果表》。
建筑及地基的平均沉降量、沉降速率、相邻柱基沉降差、基础倾斜见表5。
观测结果一览表表4
相邻柱基沉降差一览表表5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3.4条规定: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不大于0.004(H g≤24m);体形简单的高层建筑基础的平均沉降量不大于200mm;工业与民用建筑相邻柱基沉降差,砌体墙结构为0.0007l[l为相邻
柱基中心距离(mm)]。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第5.5.5.4条规定,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 mm/d时可认为进入稳定阶段。
七、观测结论
根据委托方的意见,要求在工程竣工后提交报告,本报告结论仅适
用于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果。
截止2012年07月31日止,从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上可以判
定建筑物进入沉降稳定阶段,本项工程最后一次观测结果也显示,沉降
速率为0.03 mm/d介于0.01~0.04 mm/d,故建筑物进入沉降稳定阶段,其余指标均未超过标准要求,表现为沉降基本均匀。
八、附图表
1、工程平面位置图及基准点分布图1张;
2、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1张;
3、沉降观测成果表3张;
4、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1张;
5、等沉降曲线图1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