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鉴定基础知识

(一)观察植物形态
对具有较完整植物体的中药检品,应注意对其根、 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观察,对花、果、孢子 囊、子实体等繁殖器官应特别仔细,借助放大镜或 解剖显微镜,可以观察微小的特征,如毛茸、腺点 等的形态构造。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检品是不 完整的,通常是植物体的一段或一块器官,除对少 数特征十分突出的品种可以鉴定外,一般都要追究 其原植物,包括深入到产地调查,采集实物,进行 对照鉴定。
中药的杂质检查 中药中杂质的混存,直接影响药材的纯 度。这些杂质系指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 不符;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无机杂质,如砂石、泥块、 尘土等。检查方法可取规定量的样品,摊开,用肉眼或放大 镜(5~10倍)观察,将杂质拣出,如其中含有可筛分的杂质, 应通过适当的筛罗将杂质筛出。然后将各类杂质分别称重, 计算出占样品的百分比,以资确质。如药材中混存的杂质与 正品相似,难以用肉眼鉴别时,应用显微、理化鉴别试验, 证明其为杂质后,计入杂质重量中。对个体大的药材,必要 时可破开,检查有无蛀虫、霉烂或变质情况。杂质检查所用 的样品量,一般按药材取样法称取。
药材的色泽,一般应在日些下觋察。色泽的描述包括表面 和断厘色泽的内容。描写色泽时应注意大部分药材的色调不 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或有的略有不同,因此可写为 “××色或××色”或“××色至××色”。一般把质量好 的色泽放在前面,二种色调组成描写的应以后一种色为主, 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色泽描述避免用各地理解不同的 术语,如“青色”、“土黄色”、“粉白色”等。
第一步 取样 检品的来源包括抽检和送检两类。药材的取
样是指选取供鉴定用的药材样品。所取样品 应具有代表性、均匀性并留样保存。取样的 代表性直接影响到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因此, 必须重视取样的各个环节。
中药鉴定重点

第1章绪论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范围一、中药鉴定学的概念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
以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为基础,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鉴别特征、质量评价方法、开发和保护中药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二、研究对象—中药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三、研究的范围及主要内容中药名称(中文名,拉丁名,英文名)、药用历史、来源、生物(或矿物)学特征、产地、采收加工或制法、化学成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生物鉴别、性味功能、用法用量等。
四、主要任务中药鉴定学任务的核心:1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科学依据2为中药的生产提供质量标准和鉴定方法3为中药研究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
中药鉴定学的基本任务:1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2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3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4扩大和开发中药资源第2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推《神农本草经》(三卷)。
《吴普本草》最早较完整地记载重要性状鉴别内容的本草著作。
第4章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一、中药材的传统采收方法传统采收方法的确定通常要考虑诸多自然因素,如药材基源的生物学特性、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成熟程度、采收的难易和产量等,以决定每种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
1根和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显露时采收。
此时根和根皮组织最充实,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2皮类药材多在春夏之交、植物生长旺盛时期,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杜仲、厚朴、黄柏等。
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剥,如川楝皮,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3花类药材一般应于花蕾初放或含苞待放时,选晴天采摘。
采摘过早气味不足;过迟则花瓣已散落,破碎后难以收集,如金银花、辛夷、槐花、月季花等。
中药鉴定学考点

中药鉴定学考点中药鉴定学是指对中药材的来源、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标准等进行研究和评价的学科。
其内容主要包括形态学、显微学、质量分析、鉴别、药性及药效等方面。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中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基础。
中药鉴定学的主要考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形态学中药材的形态学描述了中药材的植物形态特征、器官外形和大小、细胞和组织特征等。
掌握中药材的形态学对于正确鉴别、筛选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显微学中药材的显微学是研究中药材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学科。
掌握中药材的显微学特征对于鉴别、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都是十分关键的。
在显微学方面常见的考点有:观察花粉形态、表面特征、花瓣和雄蕊、组织和细胞特征等。
三、质量分析中药材的质量分析是指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了解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对于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保障质量和安全性都是十分有益的。
四、鉴别中药鉴别是指在多种同属不同种、同种不同品种以及不同来源或质量的中药材中,通过判断其形态、性质、组成、气味、口感、药用作用等因素来确认其品种、等级、产地和质量等。
鉴别是中药鉴定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中药鉴别常见的方法有:宏观鉴别、显微鉴别、化学鉴别和生物鉴定等。
五、药性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特定药理作用和功效。
掌握中药的药性对于中药的合理应用、药效评价和质量控制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药的药性主要有:阳性、阴性、温性、凉性、平性、毒性、功力等多种性质。
六、药效中药的药效是指中药治疗疾病的效果,是衡量中药疗效的主要依据。
中药药效的评价主要依据临床试验和药物动力学试验等手段进行研究。
掌握中药的药效对于中药的合理使用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鉴定技术》PPT课件ppt课件

3.中药材
简称“药材”。一般是指经过产地加工即可作为 商品的“中药”。
第一节 中药鉴定的基本概念
4.中药鉴定:也称“中药鉴别”,
是检验药材质量的技术。
鉴定方法 来源鉴定
性状鉴定 显微鉴定 理化鉴定
四大鉴定
第一节 中药鉴定的基本概念
5.中药性 状
中药性状:指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
表面、质地、断面特征和气味等特征。
药典一部(中药)
药典年份
1953版 1963版一部 1977版一部 1985版一部 1990版一部 1995版一部 2000版一部 2005版一部 2010版一部
中药材
中药成方及单 味制剂
65+13(动物)
46
446
197
882
270
506
207
509
275
522
398
534
458
567
579
1006
1159
共计
124 643 1152 713 784 920 992 1146 2165
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材的标准
药典记载中药材的主要内容有: 1.名称:中文名、汉语拼音、拉丁名; 2.来源:原植(动)物科名、植(动)物名、学名、药用部分(矿物药注
明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采收、产地加工; 3.中药材性状:外表、形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 4.鉴别:经验鉴别、显微鉴别、(组织、粉末、显微化学反应)、理化鉴
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分三步 1. 取样 2. 鉴定 3. 结果
第三节 中药鉴定的内容
一、鉴别真伪 二、鉴别优劣
假药
劣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
药品所含成分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大全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材的鉴定、鉴别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与中药鉴定学相关的名词解释。
一、鉴定学基本概念1. 中药材:指用于中药制剂炮制或用于直接入药的植物、动物、矿物和化石等。
2. 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外部性状、内部结构、理化性质、化学组成等多方面的观察和分析,确定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3. 鉴别:通过对多种相似的中药材进行比较,辨别它们的特征和差异。
4. 质量评价:对中药材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包括外观、品质、化学组成和含量等指标。
二、中药鉴定学方法1. 外观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确定其真伪和性质。
2. 显微鉴定: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和组织构造等特征,进行鉴别和鉴定。
3. 理化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如溶解度、熔点、比重、折光率等,以确定其真伪和质量。
4. 化学鉴定:通过对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分析和检测,如色谱、质谱、红外光谱等,进行鉴别和鉴定。
5. 生物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生物学特性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和评价,比如对中药材的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活性进行测试和评价。
三、中药鉴定学常用指标1. 外观指标:包括中药材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特征。
2. 理化指标:包括中药材的溶解度、熔点、比重、折光率等理化性质。
3. 化学指标:包括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含量,如有效成分的含量、挥发油的含量等。
4. 显微指标:包括中药材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和组织构造等显微观察指标。
5. 质量指标:根据中药材的外观、理化和化学指标等综合评定其质量。
四、中药鉴定学的意义和应用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鉴别真伪:中药鉴定学可以辨别中药材的真伪,避免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
2. 确定质量: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理化和化学指标等进行鉴定,可以评估中药材的质量优劣。
中药鉴定学总结大全

中药鉴定学总结大全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对中药材的性状、组织结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等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中药材的真伪、质量和药效,并对其进行鉴别、鉴定和评价的学科。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形态学鉴定、理化性质鉴定、组织学鉴定、化学成分鉴定、生物活性成分鉴定等方面。
下面将对中药鉴定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以便对中药鉴定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首先,形态学鉴定是中药鉴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药材的外部形态特征是其最直观的特点,包括外形、大小、颜色、气味等,这些特征对于鉴别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黄芪的真品应该具有完整的根茎,表面黄褐色,有时有皮孔和纵皱纹,气味浓郁,苦味微辛等特点。
而假品则往往外形不规则,颜色不正,气味淡薄,苦味微酸等特点。
因此,通过对中药材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初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其次,理化性质鉴定也是中药鉴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药材的理化性质包括其溶解性、熔点、凝固点、比重、折射率等,这些性质对于鉴别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当归的真品在水中能溶解,具有特殊的香气,而假品则往往在水中不易溶解,且气味淡薄。
因此,通过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可以进一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另外,组织学鉴定也是中药鉴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药材的组织结构是其内在特征,包括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等,这些结构对于鉴别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川芎的真品细胞结构清晰,细胞壁完整,而假品则细胞结构模糊,细胞壁破损。
因此,通过对中药材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进一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此外,化学成分鉴定和生物活性成分鉴定也是中药鉴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是其药效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和检测,可以进一步确定其真伪和质量。
比如,人参的真品含有人参皂苷、人参皂苷Rg1、Rb1等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疲劳、抗衰老等功效,而假品则往往化学成分不全,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低。
名词解释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题库-名词解释1.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
2.中药品种鉴定:中药品种鉴定是指对中药真实性和基原的鉴别,它是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务。
3.中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4.霉变:即是霉菌在药材表面或内部滋生的现象。
5.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含油药材在贮藏不当时油分“溢出”或某些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
在贮藏上必须采取低温、低湿环境和减少与空气的接触为基本措施。
6.发汗:是将某些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蒸煮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外溢,质地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这种方法习称“发汗”。
7.钉头:指矿物或较坚硬药材表面乳头状突起。
8.变色:药材储存不当,导致颜色发生变化的变质现象。
9.车轮纹:指药材横切面上有较稀疏的放射装纹理,其颜色不一,一直延伸至中心部,并相间排列成车幅状。
是由维管束或木质部与射线相间呈放射状而成。
10.细胞间隙腺毛:指存在于大型薄壁细胞间隙的腺毛。
11.朱砂点:指药材横切面上棕红色小点,色如朱砂。
12.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有棕色斑点,色如虎皮,习称虎皮斑。
13.马牙嘴:炉贝外层两鳞瓣大小相近,顶端稍尖,多开口,称“马牙嘴”14.怀中抱月:川贝母中的松贝,形状呈圆锥形,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15.狮子盘头:指一些根及根茎类药材头部膨大,并且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形如狮子头,如党参。
16.通天眼:羚羊角无骨塞部分的中心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
17.合把:羚羊角环脊之间有一定距离,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习称“合把”。
18.二杠:为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19.单门:指有一个侧枝的马鹿茸。
20.莲花:指有两个侧枝的马鹿茸。
21.当门子:在香囊中位于囊孔口处,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的麝香仁,为麝香仁之佳品。
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及任务

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及任务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草药的鉴定方法、技术和规范的学科,主要包括中草药资源的鉴定、中草药品质的评价以及中草药真伪的鉴定等内容。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草药资源的鉴定:中药材的鉴定是指通过形态学、解剖学、化学成分分析等手段,确认并确定中草药的种类和品种。
这对于中草药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2. 中草药品质的评价:中药材的品质评价是指对中草药的质量、药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和判断,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质量控制要求等。
这对于合理使用中草药、确保药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3. 中草药真伪的鉴定:中草药真伪鉴定是指通过检验中草药的性状、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等特征,识别真伪并判断其质量。
这对于保障中草药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中草药的流通具有重要意义。
4. 中药配方的鉴定:中药配方的鉴定是指通过研究中草药组合的比例、制备过程和药效,确定和评估中药方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对于推广和应用中草药方剂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药鉴定学通过对中药资源、品质、真伪和配方等方面
的研究,旨在提高中草药的质量、保证中草药的安全性,并促进中草药的科学合理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总论第1章 绪论第1节 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中药鉴定学(Identificolog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
它是以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为基础,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鉴别特征、质量评价方法、开发和扩大中药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Chinese materia medica)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drug),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材(Chinese crude drugs)是取自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原料药,简称为“药材”,按其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3大类,迄今为止,中药材的总数量已近13 000种。
中药材经过净制、切制、炮制,制成符合临床医疗需要的加工品称之为饮片(decoction pieces)。
中成药(Chinese patent medicine)是以饮片(或药材)为原料,根据临床处方的要求,采用相应的制备工艺和加工方法,制备成的随时可以应用的剂型。
中药饮片(或药材)在临床上应用的形式绝大多数是复方和中成药。
据不完全统计,中药的方剂已达100 000余首,已经批准生产的中成药数量为9 300余种。
由此可见,对于中药的鉴定,只有把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鉴定方法与特征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达到鉴定的目的。
中药鉴定学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及任务,分类与命名,发展历史,资源概况,采收和加工方法、贮藏方法、鉴定的依据与方法、质量标准要求、代表性中药选论。
代表性中药的记载大纲主要包括下列项目:名称、药用历史、来源、生物(或矿物)学特征、产地、采收加工或制法、化学成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生物鉴别、性味功能、用法用量等。
第2节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中药价值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能,而对其使用价值的评价,主要依赖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这三条原则是中药研究、生产和应用的准绳,也是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核心内容。
中药鉴定学任务的核心就是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的生产提供质量标准和鉴定方法、为中药研究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
由此可见,中药鉴定学在中药现代化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概括起来,就是鉴定中药的品质、继承和弘扬中医医药学遗产、制订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扩大和开发中药资源。
一、中药品种鉴定中药品种鉴定是指对中药真实性和基原的鉴别,它是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务。
据初步统计,常用的商品中药达7 000余种,其中常用饮片及药材1 200种左右、中成药6 000种左右。
商品药材及饮片有复杂品种问题的约占50%,直接影响了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中药产品的质量。
中药材品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药多种来源,本末难分;形态相似,造成误采、误收、误种、误用;以假充真,冒名顶替;地方用药习惯;人为制造伪品等等。
中药材的品种与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密切相关,要通过对中药商品的调查和资源的普查,采集标本,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与技术进行科学分类,澄清混乱品种。
由于中药来源的特殊性,解决中药品种存在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中药质量鉴定中药质量鉴定是指对中药优良度的检验。
鉴定中药的优良度是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它是中药鉴定学的基本任务。
中药质量的优良度,主要取决于药效组分(the active components alignment)或有害成分的含量,而药效组分除了受药用品种(内部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栽培条件和产地(生长环境因素)、采收时间、加工方法和生产工艺、药用部位、贮藏环境、运输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一般是以其所药效组分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或生物效应的强度等为指标。
目前认为,评价中药质量的先进方法是能够反映中药本质的“中药药效组分鉴定”系统,或是能够客观地表述中药效价或信息物质特征等为指标的“生物鉴定法”。
总之,只有建立全面地、客观地、科学地评价中药品质的方法学体系,才能实现中药的科学化和标准化,才能促进中医药的产业化并加速其国际化的进程。
三、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学遗产临床常用中药绝大多数在历代本草中有记载,所以对本草史料的考证和整理,是中药鉴定学的历史任务。
我们要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对本草学进行考证、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澄清复杂品种,整理和发掘优势品种;结合本草考证研究,对中药的品种和质量评价理论进行探讨,总结中药品种的延续性、变异性、性效可变性、优良品种的地域性、基原的单一与有限多原性等基本规律;正本清源,解决几千年来中药名称混乱的问题,做到一药一名。
四、制定中药规范化的质量标准质量是中药的生命,质量标准是中药广泛应用的科学依据。
制订中药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是保证临床用药质量的可控性,促进中药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它是中药鉴定学的战略任务。
规范化质量标准具有的特点是:权威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具有中药的标准物质。
质量标准制定的前提,主要是中药来源的固定、加工炮制或生产工艺的稳定、临床疗效的确定,以及对所含有效物质和有害物质、贮藏期限与条件的限定。
五、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药的资源绝大部分是天然资源,对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它是中药鉴定学的长期任务。
由于野生中药资源逐年减少,部分中药品种有濒临灭绝的危险,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我们要通过对中药资源蕴藏量评估,制定实用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的保护计划,研究中药资源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建立中药自然保护区,做到计划采收及合理利用,保护中药的资源;积极发展中药的栽培和养殖事业,同时加快研究制定栽培(或养殖)和采集中药的规范化生产标准(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GAP);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研制中药的新药或原料药,开发和扩大中药的资源。
第3节 中药的分类与命名一、中药的分类中药的种类繁多,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有利于对中药的学习、研究、生产和应用。
(一)中药材及其饮片1.按药用部位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对中药商品的鉴定、经营管理和贸易,一般归纳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3大类。
植物药类可按药用部位分为根及根茎、茎、木、树皮、叶、花、果实、种子、全草、藻菌和地衣、树脂等类别。
动物药类可分为骨骼、昆虫、贝壳、分泌物、角、排泄物等类别。
矿物药类一般不再分类。
2.按照基原自然属性或生物分类系统分类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便于进行品种鉴定,也有利于根据植物、动物的亲缘关系去开发和研制新药。
如《神农本草经集注》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木等7类。
《本草纲目》则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等16部,以部为纲,部下又分60类。
3.按药物的性味和功效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用药。
如分为辛味药、酸味药,或寒性药、热性药,或解表药、清热药等等。
或按中药的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
4.按药物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便于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active constituent)及其药理作用,便于通过对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的研究去寻找生物合成的途径和理化分析方法。
动、植物药可分为生物碱类、苷类、蛋白质类等等。
矿物药可按所含的阳离子或阴离子的种类来分类。
5.以药名汉字首字笔画为序或汉语拼音字母顺序分类此种分类方法多在中药的书籍中采用,便于学习和查阅。
(二)中成药中成药与中药材及饮片的分类方法有所区别,常用的分类方法如下:1.按剂型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中成药的研究、生产、检验、贸易、运输和贮藏等。
如丸剂、片剂等。
2.按主要功能和临床用药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调剂、零售和临床用药。
如补益剂、发表剂等。
也有以病名按门分类的。
二、中药的命名中药的名称应含意确切、科学性强、体现中医药特色,有利于临床应用、商品贸易(merchandise trade)和经营管理。
中药名称不规范,是造成中药市场品种混乱的主要因素之一,故应对中药的命名方法和名称进行规范化(standardization)整理,尽量达到一药一名。
(一)中文名称1.中药材(1)根据药材的产地或集散地命名如巴豆产四川(古代巴蜀),秦艽产于陕西、甘肃(古代秦国),皆因产地而得名。
中药因产地不同,其质量差异很大,为了强调临床用药的佳品,常在中药名前冠以地名,以示优质(道地),如川黄柏、怀牛膝等。
(2)根据药材形状命名如钩藤是因为茎枝上有弯曲的钩,故名。
(3)根据药材的颜色命名如丹参因其根皮色紫红、紫草因其色紫、玄参因其色黑而得名。
(4)根据药材的气味命名如五味子因其果皮酸、甜,种子苦、辛又有咸味而取名。
苦参因其味极苦,故名。
(5)根据药用植物的生长特性命名如夏枯草因生长到夏至枯萎,款冬花因冬至才开花,半夏指立夏至夏至之间即完成生长周期等。
(6)根据药用部位命名如桂枝是桂树的嫩枝、鹿角是鹿骨化的角。
(7)根据功效命名如防风能防治诸风邪、泽泻能渗湿利水肿、远志能益智强志、伸筋草能舒筋通络等。
(8)根据进口药材名的译音命名如诃子原名“诃黎勒”,产印度、缅甸,音译而来。
胡黄连、胡椒均原产印度、尼泊尔等国,其胡字是印度番语之意。
(9)根据人名命名如何首乌、刘寄奴、杜仲、徐长卿、使君子等都是以纪念最早发现此药的人而得名。
(10)根据传说故事而命名如牵牛子、女贞子等。
2.饮片临床上直接使用新鲜药材加工的饮片,常在其名称前冠以“鲜”字,如鲜石斛。
一般生用的饮片,使用原药材名称。
具有毒性或生熟品功效差异较大时,在生品的药名前常加生字,以引起注意,如生川乌。
炮制品常在药名前冠以炮制的方法、辅料的名称或缀以炮制后的形态,如煅赭石、巴豆霜、当归片、酒白芍等。
3.中成药中成药的名称,一般均用药名加制剂名称组成,其命名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单味药制剂,一般采用药材的名称,如三七片。
复方(compound recipe)制剂,常使用处方中主要药物的缩写名,如香连丸。
用君药或在君药前冠以复方二字命名,如天麻丸、复方丹参片。
用君药名称、方剂中药味的数量或主要功能命名,如龙胆泻肝丸、六味地黄丸。
根据处方中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或剂量限度命名,如六一散等。
用君药和服用方法结合,如川芎茶调散。
用有效成分命名,如齐墩果酸片。
用成方的原始文献与主要功能结合命名,如金匮肾气丸等。
用成方创始人名或与君药、主要功能结合命名,如万氏牛黄清心丸等。
药名前冠以产地,如云南白药等。
用成药的性状命名,如紫金锭、一捻金等。
用中医术语或主要功能、主治命名,如利胆片等。
用假借或比喻的方法命名,如二仙膏等。
(二)拉丁文名称为了使中药的名称统一化、规范化,有利于国际贸易和交流,可使用拉丁文名称。
命名的基本格式为:药用部位或剂型名(名词主格)加药名(名词属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