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中段储层预测及目标评价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与储层评价技术

石油地质与储层评价技术

石油地质与储层评价技术石油地质与储层评价技术是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中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地质条件和石油储层的评价,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将从石油地质和储层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石油地质与储层评价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效果。

一、石油地质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石油地质是研究地球内部岩石运动和构造、地层演化、沉积物特征和古地理环境等储层形成条件的学科。

它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岩心分析等手段,综合研究各种地质因素,揭示石油成藏的规律和特点。

在石油地质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地层学、岩相学、古生物学、测井解释等。

地层学是应用地质学原理和方法将一系列岩石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和划分的学科;岩相学研究沉积物的特征和岩石的沉积环境;古生物学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推断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等信息;测井解释则是通过对地下岩层进行测量和解释,获取与储层特征有关的参数。

二、储层评价的概念和方法储层评价是指对石油储层的油气性质、物性参数和储集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的过程。

储层评价的目的是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客观有效的储层描述和预测。

在储层评价中,需要使用一系列地球物理测井、岩石物性实验和沉积学分析等方法。

地球物理测井是利用地面仪器和设备对井孔进行测量,获取各种物性参数的方法,包括测井曲线解释和测井响应模拟等;岩石物性实验则通过采集岩心样品,进行物性参数测定;沉积学分析结合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物学等领域的知识,对岩石进行粒度、颗粒组成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三、石油地质与储层评价技术的应用案例1. 复杂构造下的储层评价在复杂构造地区,储层评价技术的应用成为石油勘探开发的关键。

通过采用地震反演、重力测量和电磁测井等技术手段,可以对复杂构造地区的储层进行准确定量化评价,提高勘探开发效果。

2. 沉积相划分的储层评价对于复杂的沉积环境,储层评价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根据沉积相的变化,划分出不同的储层类型和油气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的依据。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5储层评价内容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5储层评价内容
2.成分
(1)颗粒成分:陆源碎屑和盆内碎屑。盆内碎屑主 要是碳酸盐鲕粒、球粒、内碎屑和化石碎屑。
(2)填隙组分:杂基和胶结物。
杂基主要指粘土杂基,次为灰泥和云泥杂基。胶 结物指成岩期在颗粒缝隙中形成的化学沉淀物,如碳 酸盐矿物、硅质和其它铁质矿物等。
3.结构
(1)碎屑岩结构的内容包括:粒度、球度、圆度、 形状、表面特征、粒度分析的有关参数(平均粒度、 中值、标准偏差、分选系数、偏度、峰度)及图件 (结构散点图、概率累积曲线图、C-M图等),还有 胶结类型、胶结物结构、结构成熟度、孔隙结构等。
实例: 广利油田沙四段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
1 孔隙类型 (1)粒间孔隙:最发育的一种孔隙类型,约占孔隙总量的85%。 (2)粒内溶孔:在长石中最为常见。 (3)铸模孔隙:碎屑颗粒被全部溶蚀而且保存了其原有外形的孔隙。 (4)微孔隙:填隙物内或颗粒内的微细孔隙及颗粒内的微裂缝。
2.孔隙结构 六种类型:即A、B、C、D、E、F 型 (1)A型:颗粒分选较好,孔隙大而且连通性好,填隙物少。 (2)B型:颗粒分选不好,大小混杂。 (3)C型:颗粒分选较B型好,但孔隙由于胶结物分布不均匀。 (4)D型:颗粒分选很差,而且杂基很多,不均匀充填孔隙。 (5)E型:颗粒细小,杂基含量相当高,孔隙为杂基内微孔。 (6)F型:胶结物含量很高,且胶结物溶蚀较少,连通极差。
Gp<0.1 or αp<0.8 储层为异常低压 Gp=0.1 or αp=0.9-1.0 储层为正常压力 Gp>0.1 or αp>1.2 储层为异常高压
(二)评价方法 1.地温的评价方法 (1)地温的测量方法:
一是随测井仪器测量; 二是随地层测试器测量。 (2)古地温的评价方法: 一是以镜质体反射率为地温计的方法; 二是粘土矿物及其他自生矿物为地温计的方法。

储层评价技术(一)

储层评价技术(一)
粒度命名法: 含量>50%——主名;25~50%——质;10~25%——含
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分级表
十进制
颗粒直径(mm)
>1000 1000~100 100~10
10—1
巨砾 粗砾 中砾 细砾
1—0.5 0.5~0.25 0.25~0.1
粗砂 中砂 细砂
0.1—0.05 0.05~0.01
粗粉砂 细粉砂
三、油气储层地质学的近代进展
80年代以来:
1、 储、产层一体化组合研究 四性资料—测试—试井—生产动态—生产测井综合研究 重点: 产层参数、产层特征、产能判断
2 、储盖层综合研究 强化盖层研究,确定盖层封闭能力,计算盖层封闭油气 柱高度。 ——准确确定储层有效性
3 、构造、储层综合研究 1)构造和断裂的演化与储层形成机制——孔隙发育 2)不同构造类型的储层与油气富集关系——有利构造 圈闭
薄片鉴定
2、填隙组分 杂基(粘土和灰泥)和胶结物。 胶结物指成岩期在颗粒缝隙中形成的化学沉淀物。 主要为: 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铁矿) 硅质—石英、玉髓和蛋白石 其它铁质矿物(赤铁矿、褐铁矿和黄铁矿) 硫酸盐矿物(石膏、硬石膏、重晶石(少见))
三 、结构
1 、粒度 一般采用十进制粒度分级,编制粒度概率图和求粒 度参数多采用2的几何级数制。 砾和砂的分界也可定在2mm、粉砂和粘土的分界也 可定在0.0039或0.005mm
建立岩、电关系综合剖面。 主要测井曲线: 自然电位、微电极、感应、自然伽马、密度、声波、 地层倾角等 五 、分类进行分析化验 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粒度分析、重矿 物分析、阴极发光薄片、电子探针分析、扫描电镜、 X-衍射分析、微量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图 像分析、压汞分析、油层物性分析。

【储层改造储层评价】储层综合评价

【储层改造储层评价】储层综合评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储层改造储层评价】储层综合评价
储层综合评价
作业二储层综合评价
1、根据所给某钻井地层剖面(图1),确定储层的层位(段),简述基本岩性岩相特征;答:
位于须六段,为三角洲滨湖砂泥互层,灰色细砂岩。

储层性质较差。

()位于须四段,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和叠加湖湘泥。

均质层理占40%,为一个厚度较大的储层。

位于须二段,为滨湖滩砂叠加少量湖湘泥,砂体和泥组成反韵律。

砂体为中、细粒石英砂。

成分成熟度高,是很好的一个厚储层。

2、根据所给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分析数据(表1),确定储层的物性特征;答:
储层孔隙度评价标准:
储层渗透率评价标准:。

储层预测技术在子洲地区开发评价中的应用

储层预测技术在子洲地区开发评价中的应用



子 洲 地 区地 质 概 况
好 ,但在 砂体 侧翼 或 间湾 附近岩 屑含 量增 多 、储 层 物性 、含 气性 相对 变 差 ,且 砂体 下倾 尾端 局部含 水 。 子 洲 地 区 山 2受 沉 积 微 相 控 制 ,河 流 分 叉 多 、 3 砂体 厚度 变化 大 ,横 向变化 快【,砂体形 态 与榆 林气 3 】
相 匹 配 来 完 成 反
演 ,所 以 这 种反 演
方 法 没 有 明 显 的子
0 j 矗


1 I
l | l |
波 提 取过 程 ,也 不 需 要初 始 模 型 ,纵 向分 辩 率 比 较 高 ,
图 1 山2 砂岩储层波阳抗与泥质含量、密度与 泥质含量交汇图
维普资讯
8年
天 然 气 技 术
Na u a s T c n l g t r lGa e h o o y
Vo . 12. No. 1
! ・ 1 卷 第 期
£ 号 : 17 — 0 5 (0 8 0 — 0 9 0 编 639 3 20) 102—4
F b 2 0 e.0 8
郭晓龙 欧 阳永林 耿晶 Nhomakorabea张秀平 代春盟

晶2
(.中国石 油勘 探开 发研 究 院廊坊 分 院 2 中 国石油 华北 油 田分公 司) 1 .
摘 要 勘探表 明子洲地 区山 2段储 集砂 体为三 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 河道 和河 口坝沉积 ,是榆 林气 田含 气主砂
山 1 上石 盒 子 组砂 体 横 向变 化快 、分 布 局 限 ,尽 和 管 砂 体横 向可 以叠 置分 布 ,但 处 于前 缘 的分 支 河 道 沉 积 的粉砂 质 泥 岩 、砂 泥 岩 与 主河 道 砂 体 均 呈 高 阻 抗 特 征 ,在 地 震 剖 面上 不 易 区分 ;其 三 ,盆 地 东部 的下 石盒 子 组 储 层 规模 相 对 苏 里格 地 区要 小 ,河 流 摆 动 频 繁 ,叠 置 砂体 形 成 了广覆 式 分 布 特 征 。有效 储 层 厚度 较 薄 ,导致 地 震 反 射 呈现 非 单 一 的 、不稳 定 的 、复合 的波 形特 征 ,地 震地 质 标 定 、追 踪 和预 测 相对 困难 ,使 得勘 探风 险及难 度增 大 。

储层预测国际领先

储层预测国际领先

储层预测国际领先
佚名
【期刊名称】《海洋石油》
【年(卷),期】2011(31)3
【摘要】近日,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油藏所承担的中国石化科技部项目“深层裂缝型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技术研究及应用”及国家“973”课题“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地球物理描述”通过中国石化科技成果鉴定。

专家认为,两项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总页数】1页(P67-67)
【关键词】国际领先水平;储层预测;“973”课题;科技成果鉴定;石油物探技术;中国石化;物理描述;碳酸盐岩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
【相关文献】
1.使用地震储层预测法预测有利储集区带--以塔里木盆地哈六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 [J], 郝晓波;马青
2.海相及湖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层序地层学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J], 刘殊;甘其刚
3.致密砂岩储层泥浆侵入模拟装置研发成功并达国际领先水平 [J],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4.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物理相分类与优质储层预测——以川中安岳地区须二段储层为
例 [J], 柴毓;王贵文
5.“涪陵海相页岩储层测录井识别与评价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J], 天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六章储层特征与评价

第六章储层特征与评价

100-500
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
110
1-10
非储集层
小于 5
小于 1
㈣ 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 砂岩孔隙性储层有一定正相关关系。
三、储集层类型
按岩石类型分: 碎屑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其它储集层 火山岩储集层 结晶岩储集层 泥质岩储集层
μ-粘度,1Pa·s
达西(D)或毫达西(mD) 两种制式的关系:
1D=0.987 μm2≈1 μm2 1mD=987×10-6 μm2 ≈1×10-3 μm2
L-长度,1m F-截面积,1m2 ΔP-压差,1Pa
2.绝对渗透率 指单相流体 ( 油、气 、水 )充满孔隙且液体不与
岩石发生物理化学作用时通过孔隙介质时的渗透率 。
三、碎屑岩储集层的发育分布
砂岩体:指某一沉积环境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 分布特点, 并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砂岩体是研究和划分碎屑 岩类储集层的基本单元。
㈠洪积--冲积扇砂砾岩体(fan-shaped sandstone)
1.形成条件:干旱、半干旱气候,洪水期 2.分布范围:盆地边缘 老山出口处 与平原交汇处 3.形态:扇状分布 多个扇连接呈裙状 4.岩性特征:
A 矿物颗粒的耐风化性(坚硬程度和遇水溶解及膨胀程度); B 矿物颗粒与流体的吸附力大小(亲水性和亲油性)。
组成碎屑岩颗粒的矿物:石英、长石、云母及重矿物和岩屑 比较石英砂岩与长石砂岩储集物性? (1)长石的亲油性或亲水性比石英强,颗粒表面的液膜厚度 大于石英,对渗透率影响较大; (2)石英抗风化力强,颗粒表面较光滑;而长石不耐风化, 颗粒表面常有一层高岭土或绢云母(吸附油气、吸水膨胀,降 低渗透率)。
裂缝宽碳度酸:盐0.岩25储~层0.0的0有01效m孔m 隙度:< ③微毛细管5孔%隙。

储层综合评价

储层综合评价
❖ II类为物性中等的储层,其渗透率在100-250×10-3μm2左 右,孔隙度在20-30%之间,以25-29%之间为主,显示相对中 孔、中渗的储层特征,储层比较均匀,平均有效厚度为2.3米;
❖ III类为物性相对较差、储层内非均质性很强的储层,其渗 透率在50-120×10-3μm2之间,孔隙度在10-25%之间,多为水 层。
储层综合评价实例
二、储层分类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了Q型聚类分析法,利用 STATIC软件中的聚类分析程序对以上选择样品进行聚 类分析,并进行判别分析。从数据可知,全部样品大致 分为I、II、III类,判别结果与实际分类吻合良好。由此 可见,划分的储层类型是合理的,按此类型划分本区各 井各小层的储层类型是可行的。
2、R型主因子分析—将有一定相关程度的多 个变量进行综合分析,从中确定出在整 个数据矩阵中起主要作用的变量组合, 把多个变量减少为相互独立的几个主要 变量,即主因子。
3、多种非线形单相关分析 从多个变量中剔除与因变量关系不密切 的参数。
一、“权重”评价法
1、选取参与评价的参数 2、单项参数评价分数的计算
对各数据分别求出归属于各类储层的判别值,以最大归属准则,将该类 数据对相应的储层层段归为最大判别值的储层类型。
储层综合评价实例
III砂组I类储层有效厚度
储层综合评价实例
III砂组II类储层有效厚度
储层综合评价实例
III3小层储层类型平面分布图
❖ 将岩心观察与实验分析的第一手资料相对应,这样选取的样 品才具有地质分析的可靠性与代表性;
❖ 所选择样品应包括该区储层所有岩相类型,保证所选样品较 全面地反映本区储层岩性特征;
❖ 所选井相应实验分析、测井数字处理资料相对较全,且具有 匹配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上段 上部主要有两组物源侵入 ,一组 为北j 东向长轴物源 ,另一组 t 为西南 短轴 物源。北北东向长轴物源表现 为扇体形态 ,由单井相分析 为冲秘扇 的反映 ,主河 道部 位在茨 7卜茨3 - (- 4 茨 茨 l } l 井一线 。西 x 南短轴物源 ,沿西南方向进入 沙一段顶部 含油储层 :与沙三 中上段 顶部含 油储层具有 相 2) 似的特 征 ,主要有两组主物 源侵入 , 方向基本一致 。但 比沙三二段 且 扇体规模要小 ,厚度较薄 。
合解释思路 . .
利 用Jsn ao软件 对该下 第三 系沙三中上段 、沙 一段含 油 目的 层进 行了 反演 . 总体 思路是 :充分利片 地质 、 I 地震 、 井 、测试及分析化验等 测 多种信息 ,以构造解释 、储层地质 、 储层 四性研 究为基础 ,建立好地 震反 演所需 的各个模型 ,把握好储层预测 的各个关键环节 ,针对具体 地质 目标 ,进行综 合预测。实行从粗略到精细逐步 深入 、 级控 制 , 逐 逐步降低 多解性 , 达到 精细储层预测之 目的 。利用该 区内2 [探 井钻 0I - 井揭示下 第三 系沙 三中上 段 、沙一段 、东营组 、目的层 , 照波阻 抗 按 值随岩性变化的特点 ,利用lvr ae n e c. T  ̄块反演的阻抗数据体分别对上 述 目的层的储层进行了预测 ( 沙三 中上 段顶 部含油储层 :该区有较 好的砂体发 育 ,沙三 1 J
1( m,幅度1 ( 9) X 7 m,面 积3Ir 该块处 于扇三角洲前缘 水道 沉积亚 ) . n k 相 ,地 震储层预 测发育的砂 体厚 度在 lr 一 0 问 ,认为 处于有 利的 o 2m e 相带 、 在低 部位的 茨l 井在 沙三 中上段 目的层2 2 , 6 102 2 2 m m~ 16 井段 试油 自喷 , 日产油3 . ;目前.该井一 直开 发生产 。围绕 茨l井仍 2吨 5 6
基 础
3 取 得 的 主 要 成 果
( ) 1 构造研究 该区整体 构造 由一 个洼陷 带和一 个构造高垒 带 构成 ,由茨西断层划分 。西侧为茨西洼陷 .东侧 为茨榆坨高垒带 茨 榆坨高 垒带是一 个依附 于茨 西断层 上盘的继承性东倾单斜构造 , 构造 长轴为北东r ,短轴为东西 r 整 个构造 被北 东东和北西西I ?级断 u J u j u ,欠 J 层切割而复杂化 .形成 了一 系列 的次级断块 和断鼻 从太古界至下 第 三系各构造层 均表 为北高南低 、 高西 低,且东 倾产状 由深至浅逐 东 渐减缓 ,其总体 构造 高点沿茨西断层上盘一线分布 ,表现 为继 承性发 育的特征 。 f 沉 积相研 究 该区 位于茨榆坨翘 倾断块披覆 背斜构造带 中 2) 段 ,北为东部凹陷与大 民屯 凹陷 的分界隆起区 ,西接大湾超覆带 ,东 邻长滩洼陷 由于受茨西及茨 东断 层活动的影响 ,形成 了茨榆坨高垒 带 的构造 格局 茨榆坨油 叫在沙三段地层沉 移 的早期由于整个盆地处 { 于 裂陷 期 ,断裂活动强烈 ,该区范 围内水体较 深 。主要表现为半深湖 深湖相沉 秋环境 ,沉积物主要 为深灰 、隅灰色泥岩 沙三段地层沉
井重新落实构造和储 量复算 ,新增探明含油面积0 k 油地 质储 . i ,石 4n 量} . ×I ;3 3 5 O ,断块具有进一步扩边开 发潜 力. t
6 结 论 及 建 议
底 构造层上高点埋  ̄12m,幅度 m.面秘2 k 2. 65 s . m 该构造 上的 4 茨 1 1 东营组 底部1q . ~ s 井段 试油获工业 油流 ,H产 1.  ̄ 井在 51 m I{ m 2 r l . 油1. t 该井钻井揭 示出油层砂岩 ,岩性 松散 ,不成岩 山于地震 o1 . 3 波传播受岩 石骨架影响较大 ,松散的岩性 ,使储层与非储层速度差异 较 小 ,不能形成较好 的界面 ,反映到地震 资料上 ,茨14 部位波组 0井 能量较弱 ,利用波阻抗反演 、 . 分频解释 、多属性预测发现 .虽然在茨 14 1 井部 位未预测出储层 的变 化 .但在该块 的西南 角,即断鼻 的西南 1 翼 。有储层发育情况的表征 ,反映储层l 该方r有变好的可能 . u J 该块 面积较大 ,为储量未动用区 ,应进一步评价该块的的含油气性 ,使其

从已经发现的探明石油地质储 量入手 , 合油气藏特征和控制因 结 素的分析研 究成果 , 合分析生 、储 、盖 、运 、圈 、保等 闭条件 , 综 优选 出以下四个 闭。 ( ) 5 1 茨3 断块 。该块为岩性 构造幽 闭。构造较 落实 ,为一四周 受 断层遮挡的单斜断块 。沙三构造 层构 造较陡 ;沙一 和东营构造层均
较 为宽缓 ,构造幅 度较低 在沙 一底界构造层上 高点埋深 15m,幅 80
度 < l m,面积 2 k : 块所 处储 集相 带主 要 为扇三 角洲 前缘 水 lI H . m 。该 I 道 ,地 震储层 预测含 油砂 体厚度在 lm 一 0 O 2 m,储集条件较好 。在该 块 的茨3 井在 沙一段 1 8 . 5 8 2 m~18 . 井段 试油获工业油流 ,日产油 6 86 m 6 l. ,茨3井部位已有部分区域 申报探 明储 量 ,但为未动片储量 ,在 5t 7 s I = 该块的上倾方 I仍有近 一半左右的区域为钻探空 白区。地震 储层预测 u , 】 显示 ,该块的西 南高部位 ,处于物源区的上倾方 r ,砂 层厚 度要大于 u J
根据 以上 研究 成果 ,目前 已实 施 水平井茨 3 - 1 及评 价井茨 4H 以
l4 l 茨3 - 井 位于茨3 块 的北部 .茨 l 一井位于茨 ll 西南 ‘ - J 4 H1 s l l I井 4
部 ,两 u井均获得较 高的工业油气流 另外 ,茨 l块通过实施v P 6 s测
{ - 期该区 以陆上或浅 水环境 为主 ,气候温暖潮湿 . 部分地 区主要 }{ {J 大 表现为冲秋扇沉积 沙 三段地 层沉秋晚期 出于整个盆地开 始由裂陷阶
j L
煞 】 第1 _ o 期
石 油 地 质
预 汁探明 含油面积1 I : 『 石油地质储量5 × ( . . m ,增 J { k u O l‘ I t
石 油 地 质
缸 科 技 2 1年第1期 l 0 1 0 4 O
茨 中段 储 层 预 测 及 目标 评 价
田 圣 风
f中 油 辽 河 油 公 一 J)
摘 要 东部凹 陷北部地 区茨榆坨 油田中段 油气 资源丰 富 ,但勘探程度 很低
为 了 一步 落实区域构造 ,搞 清储 层发育状 况,寻 进
找油气资源接 替区 ,运用三维地震 资料精 细解释及 储层反演技术在该 区重新开展 了构造精细解释 、沉积 相研 究、储层反演及综 合油气 评价.搞 清该 区构造 、储层 配置关系和油气分布规律 通过综合评价 ,优选有利 圈闭进行 井位部署 关键词 茨中段 构造储层 地震解释 储 层反演 目标评 价
5 实施效果
有3 u井生产井 正在生产 . 中茨 一 1 目前 日 油量有“ t 其 12 产 . ,已经 累 9 产 ̄7 2 2 3 4 吨 另外 ,茨 l井在 沙一段的2 (I “ 0I. ( }1 (4~2H { 井段也获工 .n
业汕流. .
( ) 0 断块 该构造沙一段 、 三地层受东 、西 、 三面断 3 茨14 沙 南 层遮挡 ,为一单斜桩『 东营杠 造层 为受 东南和北西断层夹持 幅度 j 卷 J 0 较 小的 不完整断鼻构造 :构造上倾于断层上升盘 ,阳东倾没 在东营
茨3井部位 ,且有 多套砂体叠置 。 5 ( 茨 l 断块 该 幽闭为岩性 构造幽 闭 构造较 落实 ,为一受 2 J 6 断 层夹持 的单 斜断块 构造 高点 位于断 层的北 端 ,上 倾于该 断层之 上, 构造 较宽绥 ,面积较大 ,在沙 三中上 段底界构造层上 :高点埋深 2 O m,幅度1 0 lO 7 m,面 积2 k . i ,在沙一段 底界构造层 上:高点埋深 8n
段转化 为凹隆阶段 ,该区强烈抬升 ,水域 范围逐i-4 ,主要在茨东 i f ̄ , 断层附近 的茨3 、3井区及长滩洼陷有较 浅水存在 ;该区大部分区域 8 9 处于被刺 蚀状 态。沙一段地层沉积时期 ,山于盆地 的再 次扩张 ,裂陷
活动重新变 得活跃 ,茨榆坨油 田以陆上沉积环境 为主 。广泛发育扇三 角洲沉秋 . 到东营组地层沉积时期 ,茨榆坨 油出发 育泛滥平原沉积体 . 系 ,气候潮 湿。曲流河 发育。由于古地貌的不 f 可和裂谷盆地 活动 的旋 I 性及差异性 .在 不同时期 、 同地段 ,沉积 环境 存在一定的差别。 ] u _ 不 ( 储层预测 。波阻抗储层 预测是在构 造精细解释 的基础上进 3) 行 的 ,为了进一步搞清该 区储层横 向及纵 I 上的分布规律 ,在该 区主 体 部位 ,选取了与地震解释相 同范围面积约1 O m 的三维地震 资料 , lk
茨榆坨 中段 位于东部 凹陷北 部地 区茨榆 坨构造带 ,该区油气资源 十分丰富 ,勘探潜 力及储 量规模较 大 , 由于该区地质条件复杂 ,油 但 藏分布零散 ,受地震资料和技术 条件 的限制 , 去对该区的研究和 认 过
识一直较 少 ,该区 目前 累计产油 l 1 12XI 。 5 . 6 Ot 5 ,采 出程度约q %,凶 此勘探程度很低 近儿年在该区重新开展 了构造 精细解释 、沉积相研 究 、储层反演及综 合油气 c 价 , 平 取得阶段性 成果 、 1 地质概况 茨中段东西分 别以茨东和 茨西断层 为界 ,面移{ 5 k 约 0 i ,本区 共 n 完钻 各类探 井2 余u , t J 发现 了太 古界潜山 、下 第三 系沙三段 、 一段 沙 等多套含油 层系 ,茨 l 茨4 l 、茨 l 、茨 l 、茨3 、茨8 等块已投 入 3 “ 4 0
开 发 ,累 汁上 报 含油 面积 ¨. k 9 m ,上报 探 明石 油地 质储 量 1 1 9 4 × 4
1 ,其中太古界潜山在茨4 卜 含油面积 l k ,探 明石油地质储 0t 块 报 _ m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