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现代化——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简析
浅析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现代转型

浅析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现代转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传统礼文化的背景在秦朝以前,虽然孔子对周礼进行了积极的改造,赋予了礼的性质和概念以新的内容,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指出在礼的面前不分尊卑贵贱,平民百姓也可以知礼而成为圣人;删除了周礼繁文缛节的形式,强调礼不在豪华的场面而在内心的感受;在继承了周礼的等级制原则上在各级相互关系和的等级制内容上摒弃了排他性;重视祭祀活动,使礼的内容更贴近于现实生活,但是孔子的礼学思想还是停留在理论上,并未在现实生活起到什么作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
直到西汉,孔丘的礼因为统治阶级的关注开始介入了社会生活,礼又开始发挥其维护统治着利益、约束人们弃恶向善的功能,为历代统治者所袭用,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
然而到了魏晋时期,权势者举着礼的幌子胡作非为,肆无忌惮地践踏礼所规定的价值取向,亵渎了礼的原则,践踏了人类的善良与本真。
一直到隋唐之后,中国社会陷入动荡不安的局势,尤其是宋元明清大一统社会的形成,古代传统礼教文化被改造成了更能够强化封建社会君权、夫权等三纲五常的工具,人们的思想也收到了压抑。
在这一礼的强化时期,礼是治国的工具,成为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总而言之,从内容上,中国古代礼制仪法最完备;从生产上,中华民族礼的历史最悠久;从地位上,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典章制度,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国家统治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要求和标准。
二、弘扬中国传统礼文化,实现成功转型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瞬息万变、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然而正如众人的呼声“当代社会物质富裕了,精神匮乏了;经济增长了,道德滑坡了。
”以传统道德为基础的礼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岌岌可危,其约束当代市场经济下人们思想行为功能收到了削弱,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国民素质却日益低下,人们道德水平下降,缺乏了必备的礼仪常识,行为举止与礼仪文明背道而驰,我们也越来越缺少了代表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代表今天文明程度的诸多礼仪,面对西方的嘲讽我们不禁感到痛心,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问题的存在,因而这要求我们重建中华礼乐体系,融入现代社会生活。
传统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

传统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什么意思2、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3、怎样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繁荣必须回到历史传统中去寻找文化的根基和动力。
现代化是人们利用现代科技、现代制度、现代法治等手段,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等的建设上,现代化优势尽显,但人们的精神动力、道德慰藉和心灵归属,需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解决。
扩展资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是全方位的复兴,其中必然包括传统文化的复兴。
如果没有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没有传统文化的提升,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一方面必须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必须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把握中西古今文化的精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这种突出优势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化建设协力共进,并逐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至少有这样四重路径:在观物格物上,以道的宇宙观与器物层面的现代化相互促进;在社会建设上,以安顿人心与制度现代化相得益彰;在国家治理上,以德治精神与法治现代化相辅相成;在对外交往上,以家国情怀与现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相互支撑。
参考资料:人民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两个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矛盾。
传统文化是昨天文化创造活动的积淀,是能影响后人的文化成果。
论近代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问题面临

论近代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问题面临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现代转型。
自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以来,中国被迫接受了西方的文化、科技和制度,并且开始了长期的现代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化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文化消解与文化流失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许多传统价值观和信仰被颠覆了。
而中国自身的文化体系同样经历了严重的危机。
许多传统行业和手艺逐渐消失,而文化传统也在不断地流失。
例如,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手艺,已经逐渐被机械化和大规模工业取代。
许多传统造型、手法、色彩和工艺都无法得到保留。
另外,许多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和仪式,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深刻内涵和文化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文化被迫面对着平庸化和消解的问题。
许多中国人也在逐渐迷失自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越来越模糊,因此也无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遗产。
二、文化多元与文化冲突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断深化,中国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涌现出了很多新的文化流派和文化形态。
然而,文化多元化也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文化冲突。
不同族群、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冲突和观念上的分歧。
例如,在文化领域中,许多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观念已经深入中国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多的冲突和矛盾。
许多人甚至被迫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做出选择,或者两者之间进行妥协。
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新的文化现象,例如网络文化、娱乐文化等。
三、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断深化,文化创新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这一背景下,文化产业也悄然兴起。
文化产业不仅对于社会的文化生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从《流浪地球》到《中国机长》,从超级IP到独立音乐小众文化,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
现代化教育和文化的转型和总结

现代化教育和文化的转型和总结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教育和文化都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方式和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也对教育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对现代化教育和文化的转型做出总结,探讨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
一、新时代的教育以前,许多人认为“好学校”就应该是“要求高、道德严、规矩多、人格端”的传统教育机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迅速变化。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创造性思维和价值观的培养,倡导学生的多元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这个时代,教育的目标已经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要的基础知识,以便他们能够在现实中迅速适应并取得成功。
二、文化的转型现代文化正发生着深刻的转型,这意味着我们的文化观念会变得不同。
在现代社会里,文化的学习是一条任重道远的道路。
然而,当代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还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和新的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现代文化在某些方面仍然有许多不稳定的考验和问题。
我们的文化已经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从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从民族向国际等多个阶段的转型,并将继续向着未来不断发展。
三、教育和文化的交汇现代教育与文化的交汇可谓是目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推动力。
在当代社会,教育和文化的互动是非常紧密的。
一方面,教育在传递文化价值和知识承传的同时也对文化起着保持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文化在教育中不断追求创新和发展。
因此,教育和文化的交汇是一个复杂和不断变化的过程,它们的关系也需要处在一个较好的平衡和整合状态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家和文化工作者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需要他们通过合作来推进彼此的发展。
四、现代化教育和文化的主要问题与对策1.教育问题目前,在现代化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教育问题十分突出。
教育需要更强调多元化教学模式和创新性教育,同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由发挥,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教学方式和方法需要更注重创新和多元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源远流长,贯穿着中国的历史和现代。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新的挑战和大环境的影响,面临着现代化转型和未来发展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医药学说、中医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于是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的发展和转型,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首先,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餐饮业不断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中国传统美食已经逐渐成为国际上流行的食品。
古老的菜系,如四川、湖南、广东等的菜系,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
同时,中国餐饮文化也吸纳了外来餐饮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形成了新的食品。
如日式料理、西式料理等。
其次,文化与商业的融合,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在现代商业中,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营销过程中,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也被使用,并取得了成功。
如茶叶、杯具的文化背景,成为许多公司作为产品文化背景的依托。
再次,音乐剧、电影、电视剧等现代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音乐剧《红楼梦》、电视剧《白鹿原》等作品依然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未来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进行创新和转型,才能保持其独特性和影响力。
以下几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首先,人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理解。
文化自信是国家自信的重要部分,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国家强大。
通过研究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要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在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心得体会:中华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演进脉络(最新)

心得体会:中华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演进脉络(最新)近代知识分子在彷徨中探寻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发展出路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可追溯至鸦片战争时期。
自国门被打开后,西方文化输入引发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逆差,致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较为严重的挑战与冲击。
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在彷徨与踌躇之间,人们纷纷将矛头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归结为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挽救时弊,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意欲通过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强国之道,这也开启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革新运动的先声。
虽然当时不少有识之士力求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但是他们所提出的主张仅限于在固有的封建制度下进行治理方式上的改变,难以真正开拓出一条新路,更难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变革。
在此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逐渐认清了中国衰落的根本原因——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腐朽没落。
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但是其所提出的“三民主义”,实质上还是按照西方的现代文明体系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诸多不足,但建立在“三民主义” 基础上的文化发展道路依然是行不通的。
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十分稳固,如果背离文化传统、强行割断文化根脉,是很难得到人民大众认同的,势必群众基础薄弱。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和“德、赛两先生”的口号,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成分进行了大胆否定,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在这一阶段,人们关于文化的探寻有了新的进展。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谈到,“揭穿这种老八股、老教条的丑态给人民看,号召人民起来反对老八股、老教条,这就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个极大的功绩”,但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弊端,“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
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理解

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理解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实现文化的现代化。
所谓文化现代化,即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核心在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
这些文化传统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研究,并将其与现代科技、现代艺术等融合起来,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需求。
中国文化现代化要求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当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创造经济效益,还可以传播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
中国正致力于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如电影、音乐、艺术、设计等。
通过创新和改革,中国的文化产业正逐渐崭露头角,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特色的文化魅力。
中国文化现代化还需要加强文化教育的力度。
文化教育是培养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体系中,应当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使每个中国人都能够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使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中国文化现代化还需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上最悠久文化的国家,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互动,中国文化可以更好地扩大影响力,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文化现代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教育的力度以及加强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将更加清晰。
只有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需求,为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创新

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创新中华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劳动成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传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中华文化也需进行现代转型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一、中华文化的历史与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黄河文明。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民间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的内涵。
中华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教育和文化传统来实现。
在古代,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会给予广泛的教育,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而在现代社会,文化传承主要依靠传统文化机构、文化节庆和媒体等方式来进行。
二、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中华文化需要进行现代转型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中华文化现代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方面。
文化产业可以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促进中华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
这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现代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方面。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使中华文化得以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和发展。
通过新媒体平台,中华文化可以与年轻一代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互动。
3. 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文化现代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方面之一。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年轻一代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学校、社会机构、传统文化节庆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4. 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现代转型和创新不容忽视的方面。
通过与其他文化交流,中华文化可以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同时也可以向其他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优秀文化内容,促进文化多元化与交流。
三、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华文化现代转型的核心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专 制 中摆脱 出来 , 构 建 一 套新 型 的“ 以人 权 与科 学并 重 ” 的人 生 观和 价值 观 , 从 而 才能 够 真 正 走 出 中世 纪 , 进 入 现 代 社 会 J 。他 们 无 疑 已经 看 到 了
蛮 人 最 顽 强 的 仇 外 心 理 的 重 炮 。它 迫 使 一 切 民
文化 的差 异是在 比较 中产生 的 , 而 比较 又只有 在不 同文化 之 问进行接 触交 流 的前 提下 才有 可能 。
族— —如果 它们 不 想 灭 亡 的话— — 采用 资 产 阶级
的生产方 式 ; 它迫使 它们在 自己那 里推行 所谓 文 明 制度 , 即变 成 资产 者 。一 句话 , 它 按 照 自己的 面貌 为 自己创 造 出一 个 世 界 ” l 】 l 2 。这 时候 , 落 后 文 化
的发展 , 人类 社会得 到 了不 断 的进步 。
新 航路 开辟 后 , 世 界 就 开 始 进 入 全 球 化 的 时
代, 不 同文化 之 间的交流 和竞争 就进 入到一 个全新 的 阶段 , 其 深度 和广度都 是过 去时代 所远远 无法 比
拟 的 。从此 以后 , 先进 的资本 主义制 度就开 始按 照 其 自身 的 面 貌 改 造 整 个 世 界 。马 克 思 、 恩 格 斯 在
会 到现代 社会 的转 型 , 相应 地 , 作 为上层 建筑 的文化 也要 实现从传 统 文化到现 代 文化 的转 型。
关 键词 : 中国文化 ; 社 会转 型 ; 现代 化 ; 普 世价值
论 文编码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9 3 2 9 . 2 0 1 3 . 0 4 . 1 4
便利 , 越来 越频 繁 , 越来 越 深入 。 同时 , 在人类 社会 的交往 中 , 不 同群 体 之 间 总 是 要 进 行 生 存 上 的竞 争, 而这 种竞争 归根 到底 又是文 化上 的竞争 。在不 同文化之 间 的竞争 中 , 先 进 文 化就 会 脱 颖 而 出 , 落
家要及早实现从传统社会 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在激 烈 的生存竞 争 中迎 头赶 上先进 国家 , 否则就将 难 以
文化 按照 从 内在 精 神形 态 到外 在 物 质 形态 的 顺序, 可 以依 次分 为心 态 文化 、 制 度文化 、 行 为文化
和器物 文化 四个 层 面 。作 为人 类 在 社会 发 展 过 程 中为适 应生存 环境 而 创 造 出来 的物 质财 富和精 神
后 文化就 会被 无情 地 淘 汰 。落 后 文化 为 了 避免 被 淘 汰 的命 运 , 就 要 虚心 学 习 先进 文 化 的长 处 , 做 到 后 来者 居上 ; 先进 文 化 为 了继 续 保持 领 先 的优 势 ,
也 要对 自身进 行 不 断 的创 新 。正 是在 这 种 不 断进 行 的交 流和竞 争 的机制之 中 , 人 类文 化得到 了不 断
财富 的 总和 , 文 化 是 具 有 时 间 性 和 空 间性 的 。其
中, 从人 类社 会不 断 发展 进 化 的 角度 视 之 , 时 间性 又是第一性 的, 空 问性 是 第 二 性 , 从 属 于前 者 的。 因此 , 文化 的差异最 后要 归结 为时 间上 的差 异 。中
问题 展开论 述 。
一
《 共产 党宣 言》中写 道 : “ 资产 阶级 , 由于 一 切 生 工 具 的迅速 改进 , 由于交 通 的极 其 便 利 , 把一 切 民族
甚 至最野蛮 的 民族 都 卷 到文 明 中来 了。它 的商 品
、
制度文 化
的低 廉价格 , 是 它 用来 摧 毁一 切 万 里 长城 、 征 服 野
摆脱被 殖 民化 、 边缘 化 的命 运 。
第 一次 鸦片 战争 战败 后 , 中 国这个 老大帝 国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4— 0 7
作者简 介: 胡应泉 ( 1 9 7 7一), 男, 福建连江人 ,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 研究方 向为中国现代政治 、 经济。
国 自从 进入 到近代 以后 , 就 面临着要 完成 社会转 型 的历 史任务 , 即从 以农耕 为基 础 的传 统社会 转型 到 以工 商为基 础 的现代社 会 。相 应地 , 作为 上层建 筑 的文化 也要 实现转 型 , 即从传统 文化 转型 到现代 文
化 。本文从 制度 文 化 和心 态 文化 两 个 层 面对 这 一
胡 应 泉
( 福建 对外 经济 贸易职业 技术 学 院图书馆 , 福建 福州
3 5 0 0 1 6 )
摘 要 : 文化按 照从 内在精神 形 态到 外在 物质 形 态的顺 序 , 可 以分 为 心 态文化 、 制 度 文化 等 不 同 的层面 。文化 的差异 最后要 归结为 时间上的 差异 。 中 国 自从进 入 到 近代 以后 , 要 完成从 传 统社
第3 1卷第 4期 2 0 1 3年 8月
凯里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K a i l i Un i v e r s i t y
Vo I . 31 No . 4 Au g . 2 01 3
面 向现 代 化
— —
中 国文化 的现代 转型 简析
文化 缺 陷也 在 西方 国家 面前暴 露无 遗 : 我们 已经 比 他 们 整整 落后 了一个 时 代 , 与他们 之 间的竞 争是 冷 兵 器 与热 兵器 之 间的竞争 , 是农 业 社会 与工 业社会 之 间的竞 争 , 是 专制 人治 社会 与 民主法 治社 会之 间 的竞 争 , 岂有 不迅速 便败 下 阵来 的道理 !在 列强 面
流动 性 和传播性 是文 化 的一 个重 要特征 , 自从 有人 类社 会 以来 , 就 始终存 在着 不 同文 化之 间 的接 触交 流, 世 界上 找不 到与世 隔绝 的文化 。而且 随着社 会
生产 力 的不断 发展 , 这种 接触交 流 只会 变得 越来越
向先进 文化 学习 的问题就会 变得 更加 突 出 , 落 后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