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山中》原文及赏析
《山中》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中》原文及翻译赏析《山中》原文及翻译赏析《山中》原文及翻译赏析1山中夜坐原文悠悠天地间,草木献奇怪。
投老一蒲团,山中大自在。
翻译悠悠天地之间,草木呈献出干奇百怪。
老来独坐在蒲团上,觉得山中特别逍遥自在。
注释悠悠:寥廓,深远。
献:呈现。
奇怪:奇形怪状,隐喻宋亡后的种种怪事。
投老:到老,临老。
蒲团:用蒲草编织的垫子,僧人打坐或跪拜时用。
赏析德祐初(即1275年),文及翁曾任参知政事,宋亡不仕,闭门著书。
这首诗就是写他在山中的隐居生活的。
诗题为《山中夜坐》,山中景色。
已属清幽,加之时当夜晚,蒲团静坐,气氛更为恬静淡泊,定下了诗的基调。
开头两句写山中景色。
悠悠,状天地的寥廓,景象开阔深远。
献,奉献,这里将草木拟人化,即在浩瀚的宇宙中,草木都有了知觉,竞相呈现各种奇形怪状的姿态。
这句隐喻宋亡后世态翻覆,种种怪事不堪入目。
后两句承“奇怪”而来,由写景转而写心境。
在草木争奇斗怪的热闹场合中插入“蒲团”,本来是不协调的。
加之是“投老”,坐一辈子,直到生命终结,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
但面对社会现实而富于正义感的诗人,既不能力挽狂澜,又不甘心依附元朝,除终老蒲团外别无他途。
“自在”而冠以“大”,似乎诗人对这种归隐生活,是十分喜爱和赞赏的。
据李有《古杭杂记》记载,文及翁及第后,与同科进士游览西湖,即席赋《贺新郎》一首。
词中说:“余生自负澄清志。
”又说:“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
天下事,可知矣!”可见文及翁本来是一个胸有大志、一心图谋恢复的有为之士,从他对林处士的讥诮,也可看出他对那些自命风雅、不问国事的所谓“高人隐士”是如何深恶痛绝了。
这样一位血性男儿,要在寂静的山林里孤坐蒲团以了残生,这里头当蕴含多少难言的隐痛。
平和的外表下深藏着的,是亡国的哀痛和愤激,外表越是恬淡和闲适,内心的痛苦也就越是深切和沉重。
应该说,这种“自在”的归隐生活,是作为社会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是对现实的抗争。
南宋末年的词人刘辰翁有一首《柳梢青》词,其中写道:“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王勃《山中》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一】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
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
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赏析二】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
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
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
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赏析三】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王勃《山中》全诗翻译赏析

王勃《山中》全诗翻译赏析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滞:留滞。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
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红叶飞。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王勃《山中》全诗翻译赏析

王勃《山中》全诗翻译赏析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滞:留滞。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
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红叶飞。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王勃《山中》唐诗原文及赏析

王勃《山中》唐诗原文及赏析王勃《山中》唐诗原文及赏析况属高风晚下一句【学习总结(1)】况属高风晚下一句是:【山山黄叶飞】是出自《山中》的名句。
附录全诗如下:《山中》家访工作总结作者:王勃(唐代)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关爱老人【学习总结(2)】“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古诗作品《山中》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①滞:停滞,不流通。
②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③属:恰逢,正当。
④高风:秋风。
【翻译】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山中》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
总章二年(669)王勃入蜀,在《入蜀纪行诗序》里他写道:“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经。
”在游《游山庙序》里也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
”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
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
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
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能够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方“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我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诗《山中》年代:唐作者: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作品赏析【注释】:①滞:留滞。
②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③况属:何况是。
④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
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
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山中》原文及赏析

《山中》原文及赏析《山中》原文及赏析15篇《山中》原文及赏析1【原文】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赏析】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
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
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
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
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
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
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
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
【思乡的诗句】山中原文_翻译和赏析_王勃古诗

【思乡的诗句】山中原文_翻译和赏析_王勃古诗山中朝代:唐代作者:王勃原文: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相关内容相关内容译文作者:佚名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
黄叶在漫山飘飞。
相关内容鉴赏二作者:佚名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漫游巴蜀时写的.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例如,南朝齐诗人谢?就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名句.王勃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这是一个多么新奇的想象!而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巳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此诗所要抒写的,就是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但"悲"、"念"二宇,仍然是抽象的.如何才能把这抽象的情绪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人如闻如见、可触可感呢?于是,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纯是写景,写他遇着晚秋的风吹起来了,把每一座山上的黄叶刮得零落乱飞.这里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我们却强烈地感到,在这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上,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不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吗了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最后附带说一下,王勃是隋唐之交的杰出诗人王绩的侄孙.王绩有一首出色的田园诗《野望》:"东郊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勃《山中》的后半篇,从炼句取意,都可以看出是受了其叔祖《野望》诗中第二联的影响.但这两首诗在艺术结构上明显不同.《野望》是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采取情??景??情的结构方式,而《山中》却是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勃《山中》原文及赏析 山中原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注释 注:此诗原题《思归》,为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所写。
山中的诗意/山中的意思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
黄叶在漫山飘飞。
山中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 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 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 在异乡、 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 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 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 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 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 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 “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 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 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 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 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 《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 江流日夜, 客心悲未央”。
这里, “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 “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 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 似出自宋玉 《九辩》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 而 《九
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 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 如果从前面提到的 《羁游饯别》 、 《别人四首》 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 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 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 之人, 即诗人自己。
但另有一说, 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 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 似也可通。
这又是一个“诗无达 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 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
就整 首诗来说, 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 而又有以景喻 情的成分。
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 ,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 若离的。
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 安排在篇末, 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
南宋沈义父在 《乐府指迷》 中说: “结 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 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 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 交织成篇的。
明代谢榛在 《四溟诗话》 中说: “作诗本乎情、 景。
……景乃诗之媒, 情乃诗之胚, 合而为诗。
”这首诗, 前半抒情,后半写景。
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 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 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 因此, 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 情为胚胎。
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
前半首的久客思 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 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 落花飞。
”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 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 “黄叶飞”之异。
两诗参读, 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 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