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洛神赋图说课稿

合集下载

解析《洛神赋图》美学思想

解析《洛神赋图》美学思想

摘要本文从《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出发,简述魏晋时期的美术概况从而引出主题。

魏晋时期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时期,作为东晋朝艺术的先驱者,顾恺之则扮演着导航的角色。

《洛神赋图》即为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作,是诗画结合的杰出典范,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也几乎包含了魏晋时期普遍的美学特点。

本文通过对顾恺之仅存的三篇画论《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提到的美学观来全方位分析《洛神赋图》中人物,山水树木,鸟兽以及线条,设色、构图等的美学特点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其中重点谈到顾恺之的“传神论”和“迁想妙得”论在《洛神赋图》中的具体体现。

在《论画》一文中他首次提到了“传神论”,“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魏晋时期,山水尚处在萌芽阶段,或多作为人物的陪衬出现,《洛神赋图》中的山水也脱离不了时代的局限,以作为画面的装饰或分隔画面的作用,但还是很具有稚拙的美感,其在山水方面的美学观可以在他的《画云台山记》中略知一二;花鸟动物在《洛神赋图》中多次出现,虽也多作为人物的陪衬,但造型已非常生动成熟,某些神鸟怪兽不仅增添了画面的活泼气氛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去研究。

《洛神赋图》中的用线多为典型的“春蚕吐丝”描,富有韧性质感强烈并充满变化;设色上也相当沉稳主动,色调统一,格调优雅,神秘而且唯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富有诗情画意;《论画》中还提到“置成布势”,《洛神赋图》在布局上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连环画,在构图上运用了卷轴的形式,便于阅览,完整且统一。

《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

它的不朽在于不但记录了魏晋时期的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时代的美学思想,而且也让我们更清晰了魏晋之后中国古代绘画史整体的走向。

洛神赋教案简案模板范文

洛神赋教案简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洛神赋》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曹植的生活经历。

2. 掌握《洛神赋》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3. 通过对《洛神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洛神赋》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情感。

2. 鉴赏《洛神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表现。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洛神赋》中描绘的洛神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 分析《洛神赋》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曹植的生平和《洛神赋》的文学背景。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堂讲解1. 分析《洛神赋》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分析《洛神赋》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洛神赋》中洛神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洛神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洛神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思考《洛神赋》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深入分析1. 分析《洛神赋》中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洛神赋》中表达的情感,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命运的感慨等。

三、课堂实践1. 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写洛神的现代诗歌或散文。

2. 各组分享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洛神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洛神赋图》等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作品的艺术表现。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洛神赋》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的表现,了解其文学创作能力。

3. 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洛神赋》少儿水彩画美术PPT课件

《洛神赋》少儿水彩画美术PPT课件
三、所需材料
1.卡纸 2.纸箱 3.水粉颜料 4.双面胶 5.牛皮纸 6.油漆笔
2 添图加片相引关导输入文本
《洛神赋图》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
2 添图加片相引关导输入文本
小朋友小眼朋中友洛们神见是过怎哪样些形脸象谱的呢仙?女呢?
2 添图加片相引关导输入文本
10岁- 12岁少儿美术课程
洛神赋
1
课 程 准 备
一、建议教学对象
建议10岁至12岁小朋友练习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中的意境 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会蕴含在古诗文中深厚淳美的传统文化内涵,及独特的优美意境。 2、通过图片发散思维 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通过诗句联想画面,并用自己的方式画出来。

10岁- 12岁少儿美术课程
感Hale Waihona Puke 聆听4绘 画 步 骤
4 添绘加画相步关骤输入文本
1、画出洛神的样子,水粉涂色
4 添绘加画相步关骤输入文本
2、卡纸剪出远近不同的山,贴在硬纸板上
4 添绘加画相步关骤输入文本
3、画出神话的动物和云朵,贴好山。
4 添绘加画相步关骤输入文本
3、组合在一起,剪出红色飘带
添加相关输入文本
课后总结
1、抓住洛神的特征,了解时代背景和服饰。 2、注意画面色彩和构图。
3 添课加外相小知关识输入文本
《洛神赋图》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 长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洛神赋图》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
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洛神赋
图》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全 卷分为三个部分。《洛神赋图》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 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

1-1《洛神赋图》第一次课教案

1-1《洛神赋图》第一次课教案

1-1《洛神赋图》第一次课教案上海市贸易学校教案课程名称:公共艺术(美术)主讲教师:杨博瀚教研部:基础二部学期: 2016—2017 第一学期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传统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技法和审美特点,分析本幅作品独特的构图形式。

难点:注意画中人物的表情、动态以及思想感情,还有人物形象的塑造。

教学方法1.讲授法、2.欣赏法、3.讨论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课外作业补充课外作业教学后记附:教学详案课题:《韩熙载夜宴图》赏析一、导入新课1、导入《洛神赋》图片。

结束欣赏活动后,对学生提出:“画面上有哪些部分表现的很精彩?为什么画家会这样画?有什么目的?”2、进入《洛神赋图》板书、教学。

3、欣赏作品局部:诱发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作品简介:作品与作者其人轶事。

画家介绍: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

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

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

他提出“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烈女图》。

5、背景:时代背景、神话背景、典故由来、现实故事背景6、《洛神赋图》作品学习:节选《洛神赋》文,作品讲述(略)(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画卷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通过故事导入是本节课的亮点。

二、故事导入教师播放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整理并讲述画面上表现的故事情节。

《洛神赋图》全画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惊艳。

画卷从右端开始,描绘了黄昏,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体息。

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而来。

柳岸边,曹植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

随从们目光呆滞,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前方水面上美丽的洛神。

画家巧妙地通过这一瞬间动作,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曹植见到洛神的惊喜之情,而且将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内心活动表现的极为生动。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范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

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洛神赋说课稿

洛神赋说课稿

‎‎‎‎洛神赋说课‎稿篇一:‎人‎间生活说课‎稿 2——‎4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人间生活》‎【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第一‎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这节课‎主要讲述《‎人间生活》‎(中国古代‎美术作品部‎分):人间‎生活》【‎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第一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这节课主要‎讲述《人间‎生活》(中‎国古代美术‎作品部分)‎》进行作‎品解读,直‎观的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教具准备】‎P ower‎P oint‎美术鉴赏课‎件合适的‎乐曲【学‎具准备】收‎集唐宋有关‎生活习俗的‎资料与歌颂‎当时生活的‎诗词、《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节选(师‎)在人类脱‎离了宗教的‎影响之后,‎艺术家们开‎始把世俗的‎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

他‎们的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所表现的内‎容生动自然‎。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是依据‎文学作品而‎创作;而真‎正把人间生‎活作为美术‎创作主题‎应是从唐代‎开始。

‎出示‎课题:洛神‎赋图》是依‎据文学作品‎而创作;而‎真正把人间‎生活作为美‎术创作主‎题应是从唐‎代开始。

‎出‎示课题》)‎画外音(‎教师介绍)‎:‎这是唐代宫‎廷画家张萱‎以工笔重彩‎刻画的典型‎唐代仕女图‎,描绘了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形‎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

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

‎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摘要】《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洛神的风姿和仙境。

顾恺之以写意、含蓄而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构图精湛,绘画技巧高超。

《洛神赋图》所表现的题材和寓意丰富,展现了顾恺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这幅作品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篇章之一。

赏析《洛神赋图》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洛神赋图》展现了顾恺之作为画家的卓越才华和对中国绘画史的重要贡献,为后世画家们树立了典范,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顾恺之, 《洛神赋图》, 创作背景, 艺术风格, 特点, 题材, 寓意, 构图, 绘画技巧, 后世艺术影响, 艺术价值, 绘画技艺, 文化底蕴, 中国绘画史, 重要地位, 深远影响.1. 引言1.1 《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东晋时期。

该作品取材自《楚辞》中的《离骚》一文,描绘了汉景帝时期传说中的洛神羞涩的情态和仙女的仙态神仙。

顾恺之在创作这幅画时,充分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擅长以线条勾勒人物形态,善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在《洛神赋图》中,顾恺之通过精准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使得洛神的羞涩和仙女的飘逸形象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

这幅作品不仅在绘画技巧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在题材和寓意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顾恺之通过《洛神赋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呈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幅作品不仅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境界,为后世的绘画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顾恺之(约公元352年-约公元40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

顾恺之洛神赋图ppt课件

顾恺之洛神赋图ppt课件
3
4
5
画作者介绍
《洛神赋图》的作者是顾恺之,字长康, 出生在东晋南朝刘宋时期江苏无锡的一 个宦官家庭,因家境优越,自小便博览 群书,知识渊博。他多才多艺,不仅善 画,在诗文、辞赋上也很有造诣,为人 诙谐幽默,有时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 “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 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 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其笔法如 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 “铁线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运思 精微,襟灵莫测。他画人注意点睛,决 不草率从事。后人评论其画: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连东 晋著名宰相、“淝水之战”总指挥谢安 亦赞叹其称道:“自苍生来未之有也。” 而“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 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与 陆探微合称“顾陆”,称为“密体”画 派,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 的“疏体”画派。他与师承他的南朝宋 陆探微、梁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 又被画界尊奉为中国画家四祖之首。
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山石林木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主要人物随着赋中寓意的铺陈重复出现将时间和空间打成一片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联接首尾呼应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迹象
顾恺之《洛神赋图》
.
1
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横 572.8cm,纵27.1cm。 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 《洛神赋图》因时间久远,真迹早已失传,现在我们看到 的是唐宋年间的摹本。《洛神赋图》传世的有五个摹本, 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南宋)、故宫博物院(两幅)、 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日本等处。其中辽宁藏本,根据 “绍兴”藏印看此本制作不会晚于南宋高宗年间。徐邦达 先生分析,图中人物衣纹作“兰叶描”,既近唐代吴道子, 又似宋代马和之,每个人物旁边都有文字说明,而每段所 书赋句近似宋高宗的笔法,所以作为宋人摹本无疑。而北 京故宫藏本是有图但在各段没有附诗赋说明,卷中有乾隆 的御题和藏印,还有元代赵子昂行书抄录的《洛神赋》全 文,也有历代皇帝的题和跋。至于美国藏本,和北京故宫 藏本一样也无赋文,两者绘制形象近似,同属于宋人摹本。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美术洛神赋图说课稿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高中美术洛神赋图说课稿《洛神赋图》赏析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美术欣赏课本中第二章中国绘画艺术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绘画”之《洛神赋图》。

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一、说教材:.教材地位: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既要利于学生一般职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美术欣赏》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净化他们的灵魂,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非凡的。

前一章节介绍的是远古到秦汉绘画,以人物画的发展作为教学重点;而后面一个学时内容是山水画的兴起—展子虔之《游春图》。

本课内容为魏晋时期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赏析,在教学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受“魏晋风度”的影响,改变了人物品藻的视角和价值准则,不像汉代那样重人物的外在功业、经学造诣,而重于人物内在精神和溢发于表的风度。

顾恺之的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与此时人物品藻之风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秦汉时期的绘画没有真正独立的山水画,山水多作为人物画背景而存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转变为主体,以独立画种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画坛。

以顾恺之为代表的这个时期的画家们为山水画的形成,付出了重大的功绩。

欣赏课以“听、看”为主,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展开教学,营造一种较为轻松和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于接受艺术的熏陶,发觉自身对美的需求。

2.学情分析:说课对象为中职类高一年级室内装饰专业学生。

中职类学生学习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知识储备不足且结构单一。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根据学生的特点筛选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实施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及时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措施。

3.教材的处理:⑴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将复杂的专业概念和理论简单化、实用化,易于掌握。

情感设定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做的“以人为本”。

⑵教学中所引观点和论据要有严密的科学性。

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洛神赋图》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及作品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在我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顾恺之人物画的艺术特点并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

3、情感目标:学生感受艺术之美,通过优美的画卷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感受博大精深的国学思想,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

5.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洛神赋图》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

难点: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6、教学准备:欣赏、图片展示、多媒体教学。

二、说教法: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作品,不断地采用欣赏——设问———讨论——启发——回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自主性探究法:课前提出目标,由学生通过网络、书刊等信息渠道查阅资料,储备知识、预习课程。

2、讨论法。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复习旧知(时间2分钟)通过复习上课时内容《马王堆一号墓帛画》,让学生们回顾魏晋以前人物画的风格。

为对比前后两个时期(战国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风的转变奠定伏笔。

环节二:创设意境,导入新课(时间8分钟)《洛神赋图》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画卷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通过故事导入是本节课的亮点。

教师播放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整理并讲述画面上表现的故事情节。

这个环节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并通过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背景知识。

故事展开,《洛神赋图》全画可以分为七段:第一段:初临洛水;右侧,曹植一行由京师洛阳到山东。

走了一天,当太阳将要下山时,主仆在洛水边小憩。

第二段:洛神初现;正当曹植一行休息时,朦胧中仿佛看到了洛神宓妃的身影。

洛神穿着华丽的薄纱罗衣,高高的发髻,细长的脖子,白嫩的肌肤,欲语的双眸,真是漂亮极了。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再看看周围的景象,水面在浮动,红日在升起,惊鸿在双飞,游龙在腾空。

洛神的身姿愈发娇艳了。

第三段:神人对晤;曹植坐在座榻上与洛神见面,他们含情脉脉,若即若离,那一丝情柔,似有还无。

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刻!空气中的风停息了,河里的波平静了。

各路神仙都来助兴。

击鼓的神仙叫冯夷,唱歌的神仙叫女娲。

文鱼上岸准备驾车。

但是曹植无法高兴,因为洛神的话太伤人了。

那洛神轻启朱唇,说:“神人阻隔,无法弥补;青春年华,转瞬即逝;欢乐聚会,弹指一挥。

命运是无法改变的。

”第四段:离别时刻;与洛神的欢聚很快就结束了。

洛神坐着六龙驾的云车驾向了洛水。

在车的左右有鲸鱼和鲵鱼护驾,后面有水族怪物送行。

云车异常的华丽,华盖高耸车上,彩带飘舞。

六龙驾车而去,波涛汹涌。

那洛神回头顾盼。

恋恋不舍。

曹植望着飞逝而去的洛神,无限的惆怅苦闷。

第五段:心灰意冷;洛神已经走远了,看不见了。

但是,曹植一时反应不过来,神情呆滞。

仍然枯坐在那里,两只蜡烛还在燃烧,曹植一丝未动。

第六段:驾舟追赶;左侧,曹植终于清醒过来,急忙命人驾轻舟,逆流而上,追赶洛神。

船夫用力划桨,曹植坐在船头,心急如焚。

大浪翻滚,更能表达曹植的心情。

第七段:走马上任。

在曹植与洛神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他万般的无奈,只好乘车赴任。

画面驷马疾驰,四骑护驾,奔腾而去。

曹植仍然心存侥幸,回头顾盼,期望洛神的出现。

需要学生掌握的背景资料:⑴《洛神赋图》的男主人翁—曹植:曹植,三国时魏国诗人,也是《洛神赋》的作者。

《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

⑵《洛神赋图》的女主人翁—洛神:甄氏,《洛神赋》文中的女主角;也是《洛神赋图》中那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踏着碧波,盈盈而来的洛水女神。

甄洛,字嫦娥(182或183-221),别称甄宓,庙号文昭甄皇后。

在本环节结束后,学生要能对《洛神赋图》中所表述的故事内容有个大概的认识,并能结合故事内容去挖掘画面中的艺术表现方式。

环节三:知识学习(时间20分钟)一、自主学习:结束欣赏活动后,对学生提出:“画面上有哪些部分表现的很精彩?为什么画家会这样画?有什么目的?”学生经过讨论后说出他们的看法。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的发掘画卷中的精彩之处,为进入知识讲解环节做铺垫。

二、讲授知识教师讲授知识点,例举画面中的实例。

知识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⑴“高古游丝描”的运用:图中有大量的对于云和水的写照。

画家笔下不同的水势、水态、水性千变万化的组合,使这种种波涛律动的江浪之美又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烘托成一体,影响着画中气氛,将画家的情绪传染给观者,使观者一同受到感染,可谓高明之笔。

本知识点的安排着重使学生对画卷使用的笔法有一定了解,并能说出使用这些笔法是为了烘托画面、营造气氛。

⑵画家的奇思妙想:画卷中的神仙和奇禽异兽,这些神兽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完全是画家凭想象将多种动物的特征融合成一体而画出的视觉形象。

这种高古的绘画技法,烘托出了画面的热闹,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和神秘感。

本知识点重点是“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创造美。

⑶“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人物面部的刻画对传神十分总要,而面部的传神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眼睛的刻画。

写行事手段,传神是目的,通过对客体的外在形体的描写进而把握内在的精神实质。

本知识点在于使学生了解顾恺之的艺术特点,以及影响其艺术表现形式的思想“魏晋风度”。

⑷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汉时期的绘画没有真正独立的山水画,山水多作为人物画背景而存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转变为主体,以独立画种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画坛。

在《洛神赋图》中画家表现山水的技法: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知识点重在使学生了解本画卷对山水画兴起的影响,为后面山水画学习做铺垫。

⑸画家介绍: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

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

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

他提出“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烈女图》。

本知识点让学生全面了解顾恺之这位伟大的画家,并对他其它的画作有一定了解。

环节四:知识延伸(时间5分钟)《洛神赋图》对山水画兴起的作用。

本环节设定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洛神赋图》对山水画兴起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从另一个方面也了解到《洛神赋图》在我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环节五:结束课堂(时间7分钟)欣赏结束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展开综合评述。

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说说通过学习后,对《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的看法,起了怎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使他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系统化。

环节六:小结(时间3分钟)师生共同总结本堂欣赏的内涵和价值。

本环节重在知识总结,并提出下节课时内容。

课堂反思:①教学内容要深入浅出,贴近学生,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层层推进。

②动静结合,让学生参与课堂,由学生展开故事。

③引导学生能发现自我美的需求,才能达到审美的最终目的。

板书设计:略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