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国际贸易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各国利益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概念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国际贸易的定义和特点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流与交易活动。

其主要特点包括:1. 跨国交易:国际贸易是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跨国交易,涉及到各种货物和服务的跨境流动。

2. 各国利益交融:国际贸易通过商品和服务的买卖,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利益交融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各自专门生产并出口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和服务,实现国际分工和合作。

二、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1.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在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2.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在各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以实现贸易的互利效益。

3. 因素比较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海克希尔·欧林斯提出的因素比较理论认为,贸易的决定因素是各国相对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4. 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由雷蒙德·弗农提出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也受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不同阶段的产品会有不同的贸易模式。

三、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国际贸易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1. 货物贸易:即商品的跨国买卖。

货物贸易是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形式,涉及到各种产品的进口和出口。

2. 服务贸易:即各种服务的国际交流与交易。

服务贸易包括旅游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越来越重要。

3. 直接投资:指企业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实体,进行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也被视为一种国际贸易形式。

四、国际贸易的主要机构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支持,主要包括:1. 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国际贸易的监管和协调机构,致力于简化贸易手续、降低贸易壁垒,并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国际贸易知识点

国际贸易知识点

国际贸易知识点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境交易。

它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贸易知识点包括贸易形式、贸易政策、贸易壁垒以及国际贸易的利与弊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讨论国际贸易知识点。

一、贸易形式1. 货物贸易:货物贸易是指各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交易。

这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产品,包括原材料、加工品和消费品等。

货物贸易可以是双边贸易,也可以是多边贸易。

2. 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指各国家之间的服务提供和消费。

这包括金融、旅游、咨询和运输等各种服务。

服务贸易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3. 资本贸易:资本贸易是指各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包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等。

这对于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贸易政策1. 关税:关税是一种国家实施的对进口商品征收的费用。

它可以作为一种保护国内产业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种财政收入的来源。

关税的高低对于贸易流动和产品价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2. 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是指除了关税以外,国家还通过其他手段限制进口商品的方式。

这包括进口配额、原产地要求、技术标准和质量检验等。

3. 贸易补贴:贸易补贴是指国家通过给予出口企业或特定产业一定的经济补贴,以增加其竞争力和出口量。

这对于国家来说,可以促进出口,但对其他国家产生不公平竞争。

三、贸易壁垒1. 关税壁垒:关税壁垒是指国家对于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

高关税可以有效地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

但是,它也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对消费者造成负担。

2. 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是指一些非关税手段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

它们包括配额限制、进口许可证、技术壁垒等。

这些壁垒使得进口商品的市场准入变得更加困难。

四、国际贸易的利与弊1. 利:国际贸易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它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各国能够通过专业化和比较优势实现更高的产出。

2. 弊:国际贸易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贸易逆差、失业和不平等等。

国际贸易的备考要点

国际贸易的备考要点

国际贸易的备考要点在备考国际贸易方面,有一些关键要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领域的知识。

本文将重点介绍国际贸易的备考要点,帮助读者准备国际贸易的考试或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和原理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跨境交换活动。

了解国际贸易的概念和原理是备考的第一步。

我们需要了解贸易的基本原理、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的主要参与者等内容。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包括比较优势原理、互补性原理和竞争性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指的是各国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项服务的成本和效率存在差异,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互补性原理指的是各国的经济结构存在互补性,通过贸易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竞争性原理指的是各国之间通过贸易进行商品和服务的竞争,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的政策与组织备考国际贸易时,我们需要了解国际贸易的政策和相关的国际组织。

国际贸易的政策包括贸易自由化政策、保护主义政策和贸易壁垒等。

我们需要了解各种政策的定义、内容和影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

国际贸易的组织主要有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组织的目标、职能和运作方式,以及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国际贸易的贸易方式和支付方式备考国际贸易时,我们还需要了解国际贸易的贸易方式和支付方式。

贸易方式包括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直接贸易是指买方和卖方直接进行贸易活动,间接贸易是指通过代理商或交易平台进行贸易。

支付方式包括信用支付和现金支付等,我们需要了解各种支付方式的特点和使用场景。

四、国际贸易的实务操作备考国际贸易时,我们还需要了解国际贸易的实务操作。

这包括贸易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国际运输与保险、关务与报关、国际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内容。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实务操作的流程、注意事项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国际贸易的案例分析备考国际贸易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加深对国际贸易知识的理解。

国际贸易基础必学知识点

国际贸易基础必学知识点

国际贸易基础必学知识点1. 国际贸易的定义和意义: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买卖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的意义在于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合作,提高国际贸易水平有助于扩大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生活水平。

2. 比较优势理论:由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认为国家在特定领域有相对比较优势,应专注于该领域的生产和出口,在其他领域则依赖进口。

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推动力。

3.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在所有商品生产中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它将专注于生产和出口所有商品,并依靠其他国家的进口来满足其他需求。

这个理论强调不同国家间的生产效率差异。

4. 贸易壁垒:贸易壁垒是限制自由贸易的各种政策措施,包括关税、配额、非关税壁垒(如技术标准和规定)等。

贸易壁垒可以保护本国产业,但也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国际贸易摩擦。

5. 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贸易组织是国际贸易的多边规则制定和争端解决机构,成立于1995年,致力于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公平竞争。

其主要职责包括管理贸易规则、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为争端解决提供机制。

6. 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一种区域性经济合作机制,成员国间取消大部分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自由贸易区可以带来各方互利的贸易增长和经济融合。

7.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多个国家开展经营活动、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企业。

跨国公司通过分工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促进国际贸易和全球化。

8. 汇率:汇率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影响着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以及进出口的竞争力。

9. 交汇率风险管理:由于汇率波动可能对国际贸易带来不确定性,市场参与者会使用各种交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如远期合约、期权和掉期,来保护自己免受汇率风险的影响。

10. 跨境电子商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型业态。

《国际贸易概论》课程复习要点

《国际贸易概论》课程复习要点

《国际贸易概论》课程复习要点课程复习总结国际贸易基本概念第一节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掌握国际贸易、对外贸易的含义及其区别①对外贸易:指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劳务、技术等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有时也被称为国外贸易或称为进出口贸易。

某些海岛国家的对外贸易则称为海外贸易。

②国际贸易: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

它既包含有形商品的交换,也包含无形商品的交换。

国际贸易也可称为世界贸易。

区别: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观察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国家(或地区)角度出发,而后者则是从国际或世界角度出发。

2.熟悉国际贸易课的研究对象(一)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二)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的一般规律(三)国际贸易理论和学说(四)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五)各主要贸易对象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及做法。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类1.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并学会运用①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

②对外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的对外贸易值。

③总贸易体系:亦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凡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既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又包括未经加工的进口货物的出口。

④专门贸易体系:亦称特殊贸易体系,是以关境为标准、以货物经过海关办理结关手续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⑤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货物与服务)总值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值之间的差额。

⑥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广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在一国总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狭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在一国总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可分为对外货物贸易结构与对外服务贸易结构。

⑦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指该国进口商品原产国和出口商品消费国的分布情况,它表明该国同世界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国际贸易复习资料

国际贸易复习资料

国际贸易复习资料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简单来说,就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它不仅包括货物的进出口,还涵盖了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多种形式。

在国际贸易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明确。

首先是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

贸易顺差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反之,贸易逆差则是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另外,还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概念。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产品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则能在生产效率上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国际贸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丝绸之路时期,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就已经远销欧洲和中东地区。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国际贸易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商品产量大幅增加,同时也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贸易规模。

20 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更加迅速。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多边贸易体制逐渐建立和完善。

三、国际贸易的理论1、重商主义重商主义强调通过贸易顺差来积累财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3、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国际贸易的理解,指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只要在不同产品生产上的劣势程度不同,仍可通过生产并出口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来参与国际贸易。

4、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该理论强调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会影响国际贸易的格局。

四、国际贸易的政策1、关税政策关税是一国政府对进出本国关境的商品所征收的税收。

国际贸易知识点大汇总

国际贸易知识点大汇总

国际贸易学期末复习第一章绪论1.国际贸易的分类对外贸易: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是各国(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互相依靠。

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存在交换行为。

从根本上说,2.国际贸易常用术语:①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值)(VFT):一国或一定地区一定时期IM(G+S)+EX(G+S)构成,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用国际上通行的货币表示。

②世界货物贸易额: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的CIF(FOB)1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到世界货物进口总额(世界出口货物出口总额)。

为把货物贸易额中的服务项目剔除,通常以世界货物出口贸易额代表世界货物贸易额。

2③世界服务贸易额:各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中的服务额(包括政府服务和商业服务)减去政府服务额代表。

商业服务包括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

④对外贸易量(QFMT):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的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⑤总贸易体系(GTS):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

凡进入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一律列为总出口。

⑥专门贸易体系(STS):以关境3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

以货物经过海关办理结关手续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志。

⑦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之间的差额称为总贸易差额。

一般有三种情况:①贸易顺差(出超):出口额>进口额;②贸易逆差(入超):进口额>出口额;③贸易平衡:出口额=进口额。

⑧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

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占总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

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1离岸价格(FOB):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到岸价格(CIF)=FOB+运费+保险费。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国际贸易》第一章绪论1、对外贸易依存度:它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对比关系。

解析: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和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额/GNP*100%;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GNP*100%;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GNP*100%2、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状况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系数表示。

其经济学的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解析:(TOT=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如果该系数大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如果该系数小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恶化了。

3、贸易差额: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

BT=总出口—总进口=∑ex-∑im(一年或半年)>0顺差,<0逆差评价: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解析:顺差:(利)表明竞争能力强、对外支付能力强、有利于吸收外资、币值稳定、对外谈判地位高(不利)本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资金积压、外汇占款增加易导致通货膨胀、外贸关系紧张。

因此,顺差应适度,不同国家区别看待。

4、转口贸易、过境贸易的区别P7转口贸易(价值增长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直接买卖商品,而是通过第三国参与进行的商品买卖。

第三国对此类商品的买进,时专门为销往商品消费国的。

第三国参与了这笔买卖的商品价值转移活动,但不一定参与商品的实体活动,即这批货物可以运往第三国的口岸,但不能入境,也可以直接运往商品消费国。

过境贸易(运输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其实物运输过程必须穿过第三国的国境。

第三国要对此批货物进行海关监管,并把此类货物作为过境贸易额加以统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将出口机会成本比较低的产品或服务,进口机会成本比较高的其他类产品或服务。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一个国家会出口密集使用该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要素丰裕度:如果一国的劳动力相对于其他要素的比率高于世界其他国家,那么该国就是相对劳动丰裕型的国家。

要素密集度:如果一种产品的价值中劳动成本所占比例高于其他产品价值中劳动成本所占比例,那么这种产品就是相对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特定的条件和假设下,自由贸易不仅使产品价格在两国之间趋同,而且使各种要素的价格也在两国之间趋同。

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发现,虽然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但是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要低于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

外部规模经济:整个行业的生产在某一区域内的扩张导致该地区每个厂商的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下降。

内部规模经济:指某一公司自身规模扩大导致其平均成本下降。

自由贸易区:在自由贸易区内,各成员国取消了他们之间的贸易壁垒,但各自仍对非成员国保持着不同的贸易壁垒。

经济联盟:在完全的经济联盟内,成员国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财政,福利以及贸易和要素流动政策。

雷布津斯基定理:在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如果一种生产要素量增加,那么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供给会增加,而其他产品的供给会减少。

二,简答题1,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蕴藏的关于要素收入的三种主要含义。

答:(1),国内充裕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获利,而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因贸易而受损。

(2),当某一要素价格上升时,则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价格也会上升;当某一要素价格下降时,则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价格也会随之下降。

(3),贸易的结果可以使商品价格均等化,某种程度上也可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2,有经济学研究者认为:就短期而言,自由贸易会损害进口替代产业从业人员的利益,但当长期内人员和资源实现不同产业间的流动时,人人皆将受益于自由贸易。

请辨析该理论正确是否,并表述原因。

答:该理论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错误。

因为在短期内,自由贸易会使所有与出口扩张产业相联系的要素阶层,其收入都会增加;所有与进口替代缩减产业相联系的要素阶层,其收入都会减少。

而要素价格长期反应的结果是,两个国家的产品价格均等化,两个国家都获利,但是对不同要素集团的影响不同。

各国充裕要素所有者将会从贸易中获利,而稀缺要素所有者将因贸易而受损。

3,在国际贸易中,发生贫困化增长的三个条件。

答:(1),国家的经济增长必须很明显地偏向于增加该国出口品的供给(贸易意愿程度增加),并且出口品供给的增加必须大到足以对国际价格产生影响。

(2),国外需求对于本国出口品的价格必须是富有弹性的。

这样,该国出口品供给的扩大会导致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的急剧下降。

(3),在经济增长之前,该国已经有很大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样,由于国家贸易条件的下降而造成的福利损失才会大到足以抵消增加生产带来的收益。

4,关税的概念及按照差别待遇分类的关税的种类。

答:关税指一国关境对进口商品或服务所征收的税收,它通常由海关人员在入境处征收。

按差别待遇分类关税可被分为: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和普遍优惠税。

5,举例说明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并予以说明。

答: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技术性贸易壁垒:例,2005-2006年,欧盟颁发了两项指令对进口电子电气设备中有害化学物质的最大限量做出了要求,对我国家电和电子产品对欧洲的出口产生直接的影响。

这是从技术法规角度施行的非关税壁垒。

检验检疫壁垒:例,日本规定菠菜中毒死蜱最高残留量为0.01ppm,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制定了类似的严格标准。

国际食品法典和美国未制订该标准,欧盟规定的限量为0.05ppm。

这时从检验检疫标准角度施行的非关税壁垒。

贸易救济措施:1993年,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廉价盒装铅笔进行反倾销立案侦查。

6,实行关税保护或非关税保护的成本是什么样的,请简述之。

答:对关税保护成本进行评估的一个通行标准是看其是否占到国民经济的较大比重。

关税导致的净国民福利损失= 1GDP 2 X 关税率X进口数量减少百分比X进口价值GDP7,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关税在什么时候可行?答:政治经济学分析中有很多关键因素:(1)贸易保护中受益者得到的利益大小,以及受益集团的大小。

(2)贸易保护中受害者的损失大小,以及受害集团的大小。

(3)采取支持或者反对贸易保护立场的个人原因。

(4)政治行为的类型和成本。

(5)政治制度和政治程序。

若贸易保护主义者能够组织比其他集团更有效的政治行为,则他们的游说和捐款会导致制定保护贸易法律的政治决策,此时制定关税是可行的。

8,你觉得进口国有必要征收反补贴税吗?为什么?答:在出口国对其产品实行出口补贴时,进口国若对其征收反补贴税,会使本国生产者福利提高,消费者福利下降,但生产者福利的提高不抵消费者福利的下降,最终会使本国福利下降,但全球的整体福利将会提高。

因此,在进口国看来,是没有必要征收反补贴税的;在全球看来,征收反补贴税却是有益的。

9,简述贸易集团的类型。

答:自由贸易区:在自由贸易区内,各成员国取消了他们之间的贸易壁垒,但各自仍对非成员国保持着不同的贸易壁垒。

关税同盟:在关税同盟内,各成员国同样取消了他们之间的贸易壁垒,而且对关税同盟的非成员国设置了共同的贸易壁垒。

共同市场:在共同市场内,除实行关税同盟制度外,还允许要素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

经济联盟:在完全的经济联盟内,成员国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财政,福利以及贸易和要素流动政策。

三,比较分析题。

1,传统要素禀赋理论与解释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差异。

(1),解释的对象答:传统要素禀赋理论解释的对象是产业间贸易,而解释产业内贸易理论解释的对象是产业内贸易。

(2),贸易的基础答:传统要素禀赋理论作为产业间贸易的基础是指一国会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而解释产业内贸易理论作为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认为产业内贸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差异化。

2,一国保护本国进口替代行业时在保护方法上的差异:关税与生产补贴(1),对国内资源造成损失的差别答:在本国对进口替代行业的保护上,生产补贴比关税更可取,它能以更低的社会成本来实现进口替代产业生产与就业的扩张。

(2),现实中政府采纳可能原因的差别答:现实中,各国政府会经常地采用进口壁垒,而不是直接的采用生产补贴和就业补贴这一成本更低的方法。

因为一旦某一产业的政治游说能力大到足以得到政府援助时,这一产业便会利用其影响得到某种可以抵御敌对政治势力攻击的庇护。

经济分析提倡的生产补贴方法却不能提供这种政治上的保护。

补贴收到削减财政预算支持者的攻击,而关税或其他进口壁垒则可以给予那些寻求政府持续援助的产业更好的保护,并且还能带来财政收入。

因此,补贴在政治上不敌关税。

四,作图分析题。

1,用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分析有自由贸易时的生产与消费状况,来说明国际贸易是为双赢博弈。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A B小麦(10亿/年)小麦(10亿/年)中国I1 I2 1W/C美国价格=0,67W/CI1 I280 S155 C1S050S0价格=1W/CS0 20 40 60 布匹(10亿/年)0布匹(10亿/年)2W/C上图A,B显示了两国两种商品之间的贸易,以布匹与小麦的贸易为例。

在开展自由贸易之前,中美两国的均衡点皆在S0点,美国布匹的相对价格为2W/C,而中国布匹的相对价格为0,67W/C。

开展自由贸易后,美国从中国进口布匹,并向中国出口小麦;中国从美国进口小麦,并向美国出口布匹。

这一贸易降低了美国市场布匹的相对价格,提高了中国市场布匹的相对价格,最终使得国际市场布匹的均衡价格为1W/C。

在这一自由贸易均衡价格下,美国小麦出口量等于中国小麦进口量,中国布匹出口量等于美国布匹进口量。

由上图可知,从无贸易到自由贸易的转变中,美国减少了布匹的生产并增加了小麦的生产,生产点由S0转至S1点。

沿着1W/C的相对价格曲线,消费点由S0转至社会无差异曲线I2与价格线相切的CI点,该点使美国的社会福利从无差异曲线I1达到无差异曲线I2。

美国的社会福利提高,即美国直接获益于国际贸易。

在中国,从无贸易到自由贸易,生产者增加了布匹的生产并减少了小麦的生产,生产点由S0转至S1.沿着1W/C的相对价格曲线,消费点由S0转至社会无差异曲线I2与价格线相切的C1点,该点使中国的社会福利从无差异曲线I1达到无差异曲线I2。

中国的社会福利提高,即中国直接获益于国际贸易。

由此可见,国际贸易是一场双赢博弈。

2,作图分析垄断竞争者在本产品市场国际贸易后的情况。

答:价格(百万日元/辆)1.9 A1.5 B ACD2E D1MC0 4 6 数量MR2 (百万辆/年)D1=以前的国内需求,D2=新的国内加国外需求,A=以前的国内均衡点,B=国际均衡点,E=开放贸易中的生产点以本田公司这样一家垄断竞争厂商为例来说明其在汽车市场国际贸易后的情况。

在开放贸易之前,国内消费均衡点位于点A,在这一点,汽车价格等于平均成本。

开放贸易之后,本田可以向国外消费者出口汽车,同时也将面临外国汽车进口厂商的竞争。

由于在这个巨大的国际市场中,有更多的竞争厂商提供更多的车型供消费者选择,因此需求比以前(只有国内需求的时候)更富有弹性,也就是一条较之以前更平坦的需求曲线D2。

在贸易中作进一步竞争调整之后,出现了新的国际均衡点B,此时本田汽车价格仍然等于其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不变,新的边际收益曲线为MR2,新的生产均衡点为E点,在这一点上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分析比较点A与点B,可知开放贸易带来的结果是,本田公司的汽车产量增加了,而价格降低了。

3,分析大国发生了偏向出口导向型增长或贫困型增长后生产与贸易的情况。

答:一个大国的贫困化增长小麦价格=3W/C90 S780 S140 C136C7 价格=1W/C0 20 37 55 60 布匹一个大国在出口品的生产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国家福利状况会更差。

本图描绘的这种反常的例子就是一个大国的贫困化增长的情况。

通过扩大小麦的生产能力(出口品),该大国增加了对出口品的供给(贸易意愿扩大),这使得国际市场上小麦的相对价格下降。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还提高了布匹进口时支付的相对价格(这里是3倍)。

其结果是该国在新的PPC曲线点S7上进行生产,在C7上消费。

C7点所表示的福利水平要低于增长前的C1点,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非常严重。

4,分析大国发生了偏向进口替代的要素增长后的生产与贸易的情况。

答:小麦大国偏向进口替代的生产S69180S1C654C1 价格=0.67W/C40价格=1W/C0 20 26.7 60 82 布匹本图中,进口替代产品(这里是布匹)生产能力的扩大可使大国获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