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与散木》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含答案)

散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走向虫子(节选)刘亮程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
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
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
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要把它弄到哪儿。
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边那些草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
假如弄明白的话,我一伸手就会把这个对蜣螂来说沉重无比的粪蛋轻松拿起来,放到它的家里。
我不清楚蜣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个方向滚去有啥去处,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儿去。
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
谁知道呢。
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
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
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
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那只蜣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
结果还是一样。
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
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
我要能帮帮它多好。
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
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
最新精选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组人教版习题精选七十九

最新精选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组人教版习题精选七十九第1题【单选题】下列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A、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不足为外人道也B、其人家有好女者其真无马耶?C、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作《师说》以贻之D、若皆罢去归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多音字组词累:lěi______ lèi______【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看拼音,写词语。
qǐ qiǎo yún xiāo píng fēng____________ ______dù hé fú xiǎo zhú guāng____________ ______【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给下面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颓然______(tú tuí)咕嘟______(dū dōu)遗憾______(hàn gàn)渭河______(wèi wèn)【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写出近义词漂亮—______ 满意—______ 稀少—______ 浮一______【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补充完整诗句。
①七夕今宵看______,牵牛______渡河桥。
家家______望秋月,穿尽______几万条。
②云海屏风______,长河______沉。
嫦娥应悔______,______夜夜心。
【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写出“闹”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①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______②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______③这里闹得很,没法儿看书。
______【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读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或词语。
①这话是谁说的______②新娘是从哪儿来的______③那么漳河发过打水没有呢______这些话都是______说的。
余光中《美文与杂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光中《美文与杂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余光中《美文与杂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美文与杂文余光中①台湾的散文不但名家辈出,一般的水准也不算低,可是某些习见的散文选集,尤其是近来的年度散文选,并不能充分表现这种文体的多元生命。
习见的散文选集所收的,几乎尽是抒情写景之类的美文小品,一来读者众多,可保销路;二来体例单纯,便于编辑。
其中当然也有不少足以传世的佳作,可是搜罗的范围既限于“纯散文”,就不免错过了广义散文的隽品。
长此以往,只怕我们的散文会走上美文的窄路,而一般读者对散文的看法也有失通达。
②所谓美文,是指不带有用目的专供直觉欣赏的作品。
反之2、,带有有用目的之写作,例如新闻、公文、论述之类,或可笼统称为杂文。
美文重感性,长于抒情,由作家来写。
杂文重知性,长于达意,凡学问分子都可以执笔。
不过两者并非截然可分,因为杂文写好了,可以当美文来观赏,而美文也往往为有用目的而作。
③且以《古文观止》为例。
全书十二卷,前五卷几乎清一色是历史著作,选自《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书。
第六卷的汉文性质颇杂,多为诏策章表之类的应用文字。
从第七卷起才有类似今日所谓散文小品的美文,如《归去来辞》与《北山移文》,但是仍有《谏太宗十思疏》与《为徐敬业讨武空檄》一类的公文。
后面的五卷,从唐文3、到明文,也都是美文和杂文并列。
再以《昭明文选》为例。
这部更古老的文学选集,前半部是诗赋,可谓美文,后半部却是公文、书信、论述、碑诔之类,全属杂文。
由此可见我国的散文传统非但不排斥杂文,还颇表重视。
④至于诸葛亮,其写《出师表》本来无意于抒情或唯美,却因为情真意切,竟把奏议的公文写成了千古的至文。
单从《古文观止》所选作品来看,也见得出唐宋散文的八位大师都兼擅杂文,所以也才言之有物。
杜牧虽以《阿房宫赋》著名,其实他的《樊川文集》里,最多的还是论政论兵之文和铭序书表之作。
而《阿房宫赋》虽然声调悦耳,形象醒目,不折不扣是一篇抒情的4、美文,其末段从“灭六国者”起,却由感性转入知性,规律的气概利如破竹,竟有论史论政之概。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9:古诗文阅读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9:古诗文阅读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一、诗歌鉴赏 (共5题;共57分)1. (4分)课外拓展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____A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A .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 . 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 .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2. (11分)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词语。
题:________ 缘:________(3)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4)解释后两句诗的意思。
(5)你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A . 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 . 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 . 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6)这首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适合以下哪种情况?()A . 林东读书非常认真专注,无论别人怎样打扰,都不为所动。
(完整word版)散文阅读(附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散文阅读(附答案)一)木棉花开①坐在办公桌前,不经意的向窗外望去,眼前的情景顿时令我惊呆了———窗外的枝丫上何时挂满了红花,那花开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而我竟浑然不觉。
②搬到政府大楼上班已经半年多了,原以为每日与我隔窗相望的是一棵枯老的树:虽然挺拔,却仅有一般粗细的躯干;叶子稀稀拉拉,枝干也不繁茂;终年不见开花、结果,对此,我总觉得有些沮丧。
院子里还有许多常青植物,虽然欣欣向荣,却总觉得没有些许的变化,似乎有些呆板。
看着灰白色的枝干笔直地冲向云霄,我在认知里仔细搜寻:我曾把它当作是作家茅盾笔下的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我也曾把它当作是鲁迅《秋夜》里枣树———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它虽光秃秃的一叶不挂,但骨子里却透着精气。
然而,冬去春来,这毫不起眼的枯树,竟喷出了“火焰”,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
这突如其来的绽放,似那腾空而起的火树银花定格在咫尺之间,好美!③这棵毫不起眼的枯树就是木棉树,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认识了它。
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
早春二、三月,木棉萧瑟的枯枝上先是绽故了满树火红,接着新芽才萌发。
木棉树花落后长出长椭圆形的葫果,成熟后果英开裂,果中的棉絮随风飘落。
朵朵棉絮飘浮空中,如下六月雪一般,有一番特别的情趣。
④木棉树因其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明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
有记载最早的“英雄花”见于清人陈恭尹,他在《木棉花歌》中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⑤正当我陷入沉思,“啪”的一声,一朵碗大的木棉花猛然地跌落,掷地有声、干脆利落。
拾起木棉花,我突然觉得有些惋惜,那还是开的正盛的花朵,娇艳欲滴的花瓣里饱含着充足的水分,通体透红的花朵仍完好无损。
在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它是安静的,默默无闻地积蓄着力量,而后这一树的灿烂,迸发了参天的无限辉煌。
文学类文本刘亮程《木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木匠刘亮程一个人在夜里敲打东西,我睡不着。
外面刮着清风,有一阵没一阵,好像大地在叹气。
敲打声一下一下蹦到高空,又顺风滑落下来,很沉地撞着人的耳膜。
冯三一躺倒就开始说梦话,还是昨晚上说过的内容,他在跟梦中的一个人对话。
他说一句,那个人说一句。
我听不见他梦中那个人说些什么,所以无法明白冯三说话的全部内容。
有一阵冯三长时间不吭声,他说了半句话,突然停住。
我侧起身,耳朵贴近他的头,想听听梦中打断他说话的那个人正在说些什么。
房子里亮堂堂的,那扇糊着报纸落满尘土的小窗户,还是把月光全放了进来。
一连两个晚上,我一睡倒,便感到自己躺在一片荒野上。
冯三做梦的身体远远地横着,仿佛多少年的野草稀稀拉拉地荒在我们之间。
梦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
我也睡着,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又有多远。
曾经是我们一家人睡了多少年的这面土炕上,冯三一个人又躺了多年。
他一觉一觉地延接下去的已经不是我们家的睡眠。
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
外面亮得像梦中的白天。
风贴着地面刮,可以感到风吹过脚背,地上的落叶吹出一两拃远便停住。
似乎风就这么一点点力气。
那个敲打声把我喊出了门,它在敲打一件我认识的东西。
我必须出去看看。
我十一岁那年,有个木匠想带我出去跟他学手艺。
他给母亲许诺,要把所有木工手艺都传给我。
母亲问我去不去。
我没有主意,站着不吭声。
那个木匠在他叮叮咣咣的敲打声里,把我熟悉的木头棍棍棒棒变成了桌子、板凳和木箱。
我的影子黑黑地躺在地上,像一截烧焦的木头。
其他东西的影子都淡淡的,似有似无,可能月光一夜一夜地,已经渗透那些墙和树木,把光亮照到它们的背阴处。
我在这个地方少待了二十年。
二十年前,这里的月光已经快要照透我了。
我在别处长出的一些东西阻挡了它。
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一个声音在响。
我能听出来,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件东西在敲打另一件东西。
初中语文散文练习阅读与答案

初中语文散文练习阅读与答案秋天多雾,也多风。
豫西的山原高低起伏,沟壑遍野,为风提供了辗转腾挪的条件。
风从那些沟壑里一点点旋起,到高处集中,形成队伍在原上横冲直撞,带动起所有能带动的东西一起狂欢。
收割后的细碎的庄稼和树叶漫天飞舞。
有些沙土打在脸上,让人感到疼痛。
在山原上,一条河出现了,这是一道裂谷。
河经流了许多岁月,现在变得细小舒缓。
旋着的叶子和浑黄的野草顺着河谷跑。
往前走,便见到了凌厉而险峻,苍凉而原始的古道。
山石坚硬,两边狭窄之处,必是经过了人力的凿斫。
不规整的峡谷间,出现了深深的车辙,那是铁轮碾压的痕迹。
这么多,这么深的印记,令人惊心。
四周全是茅草,有的能够叫上名字,更多的叫不出名字。
我们找了位不远的当地人做向导。
那是石壕村来的,对,就是XXX写《石壕吏》的石壕村。
从村子到这里的路上,还都是大片的黄土地。
起起伏伏的黄土地,早被人收割过、深翻过、平整过了。
农家不会让地荒掉,他们总是在忙着。
田地四周有树,高高低低。
在豫西这片地方,你会惊奇地发现,顺着山原排下来,竟然有那么多的柿子树。
从高空往下看,仿如晾晒的一块块红被子;靠近去看,又如一串串小灯笼;早晨的太阳升起后,光线打在上面,那些树就一层层地绚烂。
这些田地和山村,不知接纳了多少漫漫古道的旅人。
秋风吹拂,荒草摇动。
崤函古道连接洛阳与长安,过去苍莽四百里,是一条古老而险峻的道路。
XXX曾有诗称其为“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古道从黄河与小秦岭之间逶迤而出,一直朝向了西部更为深远的山谷。
函是函谷关,就在前面。
这么一想,眼前立时旌旗猎猎,车轮滚滚,人吼马啸,XXX弥漫。
想必,XXX东巡的车辇,一次次隆隆驶过这个山峡,可以想见坐在车里的滋味并不好受。
没有一种信心十足的理由,谁也不会冒如此风险和艰难去长途跋涉。
多少人物、多少朝代过去,留下了累累印记。
有来自赤县神州的八方游客在那些草里忙着采集、照相、默叹、沉思,他们或许很少看到,或许早就神往这么质朴而厚重,这么蕴藏生机与希望的所在。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2019·武汉市新洲区部分高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小题,15分)青山白发林清玄行于北莺公路上,道路左边窜出来一丛丛苇芒,右边也窜出了一丛丛苇芒,然后车子转进了迂回的山路,芒花竟像一种秋天的情绪,感染了整片山丘,有几座乔木稀少的小丘,蒙上了一片白。
我忍不住下车站在整山的白芒花前,青色山脉是山的背景,那时的苇芒像是水墨画的留白,这留白的空间虽未多着墨,却充满了联想,仿佛它给山的天地间多留了空间,我们可以顺着芒花的步迹往更远的天地走去。
我站在苇芒花的中间,虽不能见到山的背面,也看不到那弯折的路之尽头,但我知道,顺着这飘动的白色寻去,山的背面是苇芒,路的尽头也是苇芒。
北莺公路是我经常旅行的一条路,就在两星期前我曾路过这里,那时苇芒还只是山中的野草,芜杂地蔓生两旁,我们完全不能感知它的美,仅仅两星期的时间,蔓生的野草吐出了心头的白,染满了山坡,顺势下望,可以看到大汉溪的两旁,那些没有耕种的田地,已经完全被白色占据了。
好像这些白色的芒花不是慢慢开起,而是在一夜之间怒放。
在乡间,苇芒是最低贱的植物,因此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悍,一到秋天,它就成为山野中最美的景色了。
有一年我在花盆里随意栽植一株苇芒,本来静静躺在花园一角,到秋末它突然抽拔开花,那些黄的红的花全成了烘衬它的背景。
那令我们感觉,苇芒代表了自然的时序,它一生的精华就在秋天,有一次,我路过村落去探望郊区的朋友,在路旁拔了几株苇芒的长花送给朋友,他收到苇芒花时不禁感叹:“竟然已是秋天了!”——苇芒给人季节的感受,胜过了春天的玫瑰。
站在满山的芒花里,我想起一位特立独行的和尚云门文偃。
云门是禅宗里追求心灵自由的代表,有一次,一位和尚问他:“什么是佛法的大意?”“春来草自青!”他说。
又有和尚问他:“什么是成佛的方法?”“东山水上行!”他说。
在云门的眼中,佛法的大意与成佛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自然,一种万物变化与成长的基本道理:透过这种自然的过程,我们既可以说,佛法大意是“春来草自青”,当然也可以说是“秋天苇自白”,它是自然心,也是平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木与散木
叶春雷
①庄子将树木分为两类:文木与散木,文木是有用之木,散木是无用之木。
文木因其有用,而夭于斧斤,散木因其无用而养天年。
庄子的结论是:做散木,不做文木。
②庄子的观点,对还是不对?很难说。
读《庄子》,纠结于对错,有点误会了庄子,我个人的观点,庄子不是要让你相信他,庄子是说,一个问题,我有另一个答案。
庄子处处与常识作对,并不是他刻意反常识,而是说,常识之外,还有一种更高的常识在。
③常识是:一个人只有有用,才能在这个世界生存,公司聘用员工,自然是着眼于一个人的“用”,若此人无一技之长,公司凭什么养活他?“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无用的人,等同于一个废物,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更不用说组织家庭为社会做贡献。
④但这种常识,只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在思考问题我说庄子在宣传一种更高的常识,是想说,庄子看问题,不是从功利主义的观点,而是超出于功利之外。
若撇开功利主义的眼光,做一棵散木,也有它的无限受用处。
这棵树因为无用,也就不会遭人嫉护。
它活在大家的视线之外,也就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它自在,从容。
有小鸟为它歌唱,有牛羊同它作伴。
不天斧斤,无牵无挂,这样的一棵树,不是很快乐吗?
⑤这世上,文木成就了事功,散木成就了艺术。
文木如柱石,支撑国
家这座大厦;散木如彩石,增添人生的诗意。
陶潜辞彭泽令后,改做了散木,种豆南山带月晚归,从此,中国诗坛有了菊香;清末黄遵宪,曾历任驻日公使,狂美领事,是近代中国闻名于世的外交官,晚年归乡,开始专心做散木,潜心新诗作,成为“诗界革命巨子”。
⑥而当代社会,很可怕的一点,就是价值单一。
所谓价值单一,就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强调文木的地位,而轻视散木。
如对孩子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强调“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不是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是要他从小就为做文木,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都散发着浓郁的功利主义气息。
很少有家长想到,除了做文木,散木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⑦就这个意义而言,我想到一本美丽的古书《世说新语》,所谓魏晋风度,也就是散木的风度吧。
王子猷令仆人划了一夜的船,清晨抵达好友戴安道的门前,但王子猷过门不入,命令仆人返棹。
仆人不解,王言:“吾本乘兴而来,今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⑧这“何必见戴”四字,打破功利主义的局。
人生,也就在这打破中,豁然开朗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45.关于“文木与散木”,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依据选文概括。
46.选文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7.“当代社会,很可怕的一点,就是价值单一”一句中,“价值单一”如何理解?
48.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庄子强调人要做散木,是与他追求功利化的人生直接关联的。
B.公司聘用员工,往往着眼于一个人是否有一技之长,有则用,没有则舍。
C.“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体现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做文木的思想。
D.《世说新语》中王子“何必见戴”的魏晋风度,就是散木的风度。
【答案】
45.文木成就了事功,散木成就了艺术(文木与散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46.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具体且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文木成就了事功,散木成就艺术的观点。
47.大家都不约而同,强调文木的地位,而轻视散木。
4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