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G 232, a MDM2-p53 Inhibitor

合集下载

p53通路相关基因

p53通路相关基因

p53通路相关基因p53通路与机体防御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基因引言: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p53通路相关基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p53是一种转录因子,它能够调控多个信号途径,参与细胞周期调控、DNA损伤修复以及细胞凋亡等关键过程。

本文将介绍几个与p53通路相关的基因,并探讨它们在维持机体健康中的作用。

I. BRCA1基因BRCA1 (Breast Cancer 1 Gene)是乳腺癌相关基因之一,也是与p53通路密切相关的基因。

BRCA1是一种抑癌基因,它参与了DNA修复途径中的核心机制。

具体而言,BRCA1与p53共同作用,通过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维持基因组稳定性。

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BRCA1还能够调控p53的翻译水平,进一步增强了p53通路的功能。

II. MDM2基因MDM2 (Mouse Double Minute 2 Homolog)是p53通路中一个关键的负调控因子。

在正常情况下,MDM2通过与p53结合,促进p53的泛素化降解,从而调节p53的稳定性。

然而,在DNA损伤或应激情况下,MDM2的功能被抑制,从而导致p53的激活。

因此,MDM2在维持p53稳态的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抑制MDM2-p53相互作用,可以提高p53的活性,从而对抗某些恶性肿瘤。

III. p21基因p21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1A)是p53通路中的一个重要效应基因。

当细胞遭受DNA损伤时,p53通过与p21结合,抑制细胞周期的进行,从而给予细胞足够的时间进行DNA修复。

此外,p21还具有抑制细胞增殖的功能,能够抑制肿瘤的形成。

研究发现,p21的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进一步证实了p53-p21途径的重要性。

IV. PUMA基因PUMA (p53 Upregulated Modulator of Apoptosis)是p53通路中一个重要的促凋亡基因。

ARFmdm2p53的相互作用途径

ARFmdm2p53的相互作用途径
*& +
* "#$+%&%!+’() 相互作用与 肿瘤的关系
P;,MQM< * %" + 等报道 ’() 缺失的小鼠 能够自发形成肿瘤, 并在 % 年内死亡, 而 且 ’() 杂合子丢失在比较长的潜伏期 后也能发展成肿瘤,同时肿瘤的形成常 伴 随 残 留 的 ’() 等 位 基 因 的 丢 失 和 因此, ’(),(5’ 表达的缺乏。 ’() 在肿 瘤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6< * %! + 等对 !1 例原发性乳腺癌 $%&’() 第一 外显子 % ! 基 因转 录产物 进行 II8R 分 析,未发现外显子 % ! 突变,用 (:/R8( 分析 %& 株 乳 腺癌 细 胞外 显 子 % ! 转录 物的表达,发现 " 株具有 $%&’() 纯合 子丢失的细胞株,未观察到 ,(5’ 的表 达,而 %" 株含有完整的外显子 % ! 细胞 株中有两株也未观察到 % ! 转录。在肺 癌、膀胱癌等组织中均已报道未观察到 因此, 该基因可 ’() 外显子 % ! 的突变。 能主要通过其它机制被灭活。S;TT?AM * %& + 等报道在肺癌中未发现 $%&’() 的外显 子 % ! 和 " 的缺失突变,且均可见转录, 但在 1.U 的小细胞肺癌和 ".U 非小细 胞肺癌 $%&’() 的蛋白表达缺失,这表 明 $%&’() 可 能 在 转 录 后 水 平 发 生 灭 活。 而真核表达基因 .V/8$S 岛异常甲基 化是导致该基因表达失活的原因之一。 JWAAM * %. + 等 报 道 , 在 原 发 性 结 肠 癌 的 $%&’() 基因的甲基化频率约 !!U ,而 且 $%&’() 的甲基化与 $.! 的表达呈负 相关。KE@?OO?A * %1 + 等进一步证明含有未甲 基化启动子的 $%&’() 细胞显现出强阳 性的 ,-," 的核表达,而在 $%&’() 高 度甲基化的细胞, ,-," 蛋白主要位于 细胞质,用去甲基化试剂处理能使 ,-," 重新定位于核,而且 $.! 表达恢 复正常。同时,研究 ..# 例不同类型的 $%&’() 启动子高度甲基化水平发现的 $%&’() 甲 基 化 普 遍 发 生 在 结 肠 、 胃 、 肾 、食 管 和 子 宫 内 膜 肿 瘤和 神 经 胶 质 瘤。 ,-," 表达揭示了含有未甲基化启 动 子 的 $%&’() 与 ,-," 核 阳 性 相 关 , 而 ,-," 胞 质 阳 性 普 遍 发 现 存 在

mdm2分子量,降解的分子量

mdm2分子量,降解的分子量

MDM2分子量及其降解的分子量引言MDM2(又称为肿瘤蛋白53抑制剂2)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它在细胞内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MDM2的分子量和其降解产物的分子量对于研究其功能和相关领域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讨论MDM2分子量和其降解产物的分子量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MDM2的分子量MDM2是一种核质双重定位蛋白质,其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2q13-15区域。

MDM2蛋白由49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分子量约为55 kDa。

MDM2蛋白主要由N端结构域、中间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组成。

N端结构域包含一个p53结合结构域,中间结构域包含核定位序列和核定位信号,C端结构域则包含核定位序列、核定位信号和自我泛素化结构域。

MDM2蛋白在细胞内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与p53蛋白相互作用,抑制p53的转录活性和稳定性。

p53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它在细胞内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MDM2通过与p53的N端结构域相互作用,抑制p53的转录活性,并通过其E3泛素连接酶活性促使p53的泛素化和降解。

由于p53的失活和降解,MDM2被认为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子。

MDM2降解的分子量MDM2的降解产物的分子量与其功能和调控机制密切相关。

MDM2的降解主要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进行。

在此途径中,MDM2蛋白被泛素化后与泛素连接酶结合,形成泛素-蛋白酶体复合物,最终被降解。

MDM2的降解产物主要包括泛素化的MDM2和其降解产物的碎片。

泛素化的MDM2蛋白质通常在分子量上增加8.5 kDa,这是由于泛素蛋白的分子量为8.5 kDa。

此外,MDM2降解的碎片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分子量,这取决于降解的位置和方式。

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MDM2分子量和其降解产物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研究蛋白质分子量和其降解产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质谱分析,可以准确测定MDM2及其降解产物的分子量,并进一步研究其修饰和结构。

p53耐药下游基因

p53耐药下游基因

p53耐药下游基因
P53 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在细胞周期调控、DNA 修复和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一些癌细胞会对 P53 产生耐药性,导致 P53 无法发挥其正常的肿瘤抑制功能。

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些与 P53 耐药相关的下游基因,其中一些基因可能参与了癌细胞对 P53 的耐药机制。

以下是一些已知的 P53 耐药下游基因:
1. MDM2:MDM2 是一种重要的 P53 负调控因子,可以与 P53 结合并抑制其活性。

一些癌细胞会通过过度表达 MDM2 来抑制 P53 的功能,从而产生耐药性。

2. BCL-2:BCL-2 是一种抗凋亡基因,可以抑制细胞凋亡。

一些癌细胞会通过过度表达 BCL-2 来抑制 P53 诱导的细胞凋亡,从而产生耐药性。

3. survivin:Survivin 是一种凋亡抑制蛋白,可以抑制细胞凋亡。

一些癌细胞会通过过度表达 survivin 来抑制 P53 诱导的细胞凋亡,从而产生耐药性。

4. Cyclin D1:Cyclin D1 是一种细胞周期蛋白,可以促进细胞周期进程。

一些癌细胞会通过过度表达 Cyclin D1 来加速细胞周期进程,从而逃避 P53 的抑制作用。

这些下游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与癌细胞对 P53 的耐药机制有关,但具体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针对这些下游基因的治疗策略可能有助于克服癌细胞对 P53 的耐
药性,提高治疗效果。

MDM2-P53反馈调节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学的关联性

MDM2-P53反馈调节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学的关联性
e . Co cus n MDM2 a d P 3 d nl i : o n 5 ma l y s n r i i o e n o oe t l a c r o c re c a d b t p rii ae y p a a y eg s c r l i c lr c a c n e c u n e n oh a t p t t c

杭州 3 0 160 1
要 目的 : 讨 MD 探 M2和 P 3与 大肠癌 临床 病 理 学的 关联 性 。 法 : 5 方 大肠 癌 8 例 为研 究组 , 8 取
大 肠 癌样 本 制备 切 片 , 用 S B 采 A C法对 MDM2和 P 3染 色, 5 对每 一 切 片 染 色深度 和 阳性 细胞 数 比 例进 行 评 估 , 最后 采 取 综 合 评 定 方 法 分析 结 果 。 与 同期 正 常 组 织 ( 照 I组 ) 大肠 腺 瘤 样 息 肉 并 对 、
癌 8 例为研 究组 , 中男 4 8 其 6例 , 4 女 2例 , 年龄 3 1 评分标 准 染色深度评分标准 : 8 . 4 无染色计 0 , 分 岁~ 9 , 7 岁 平均 (8 + .) ;8 中高分化腺癌 l 轻度染 色 计 1 , 5. 3 岁 8 例 6 6 6 分 中度 染 色计 2分 , 度染 色计 3Y 重 5。 例, 中分化腺癌 4 例 , 0 低分化腺癌 3 例 ; 2 临床 D ks 阳性细胞 比例评分标准 : 阳性细胞计 0 , ue 无 分 阳性细 分期 , B期 4 例 , 3 c期 3 例 , 4 D期 1 例。 l 患者均未在 胞数 占总细胞数低于 1 / 4时计 1 , 分 阳性细胞数 占总
长具 有调 控作 用 , 当野生 型 P 3突 变 时 , 变成 突变 5 会 型 P 3基 因 , 5 即成 为促 癌 因子 。 野生 型 P 3蛋 白的半 5

MDM2-P53反馈调节对大肠癌作用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MDM2-P53反馈调节对大肠癌作用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  ̄- t At a 】 c

T n et ae te rlt nhp o o iv si t h eai s i fMDM2 g n ,P 3 g n t l io ah lgc p rmees g o ee 5 e e wi ci cp too i a a tr h n
n l rto ofM DM 2 a e a i nd 3 ge e e rsi n i P5 n xp eso n
i c lrca a cn m a.M e o s n l ee to f MDM l a l c to n oo et lc rio  ̄ d e tcin o d 2 mpi a in. p 3 d  ̄fo n h i r ti 2 p te t i f 5 e i n a d t er p o e i 7 a in s n n
t i df rne h d s nf a ti tt ts ( =O O 1;e p es n o he ieec a i icn n s i i P r f g i a sc . l) x rsi fMDM2b t e h ru so e o siv  ̄ n o ewen t eg o p fvn u a o n
by RT-PCR . FI SH a d mm u hit c mia tc ni e 月岛 n i no so he c l e h qu .
t gr up f h oorc a c r i ma he o o t e c l e t l a cno w a s 28. % a d 5 1 , bu oti e r si n 1 n 3. % t pr en xp e so w a 4 O a 6 O , s 3. % nd 5. % r p ciey.Ex rsin o DM_ a 5 r ti s hgh ri t e g o p flm p o e me sai ha o tsai, e et l s v p eso fM 2 nd p 3 p oe wa i e n r u so y n h h n d t tsst n n mea tss a

ctDNA与免疫治疗相关的假性进展和超进展

ctDNA与免疫治疗相关的假性进展和超进展

ctDNA与免疫治疗相关的假性进展和超进展①韩叶吴重阳宋颖金祺祺蒋皓云柴晔曾鹏云岳玲玲(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兰州 730030)中图分类号R5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3)07-1554-07[摘要]以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PD-L2为主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部分患者对该治疗反应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非常规反应(假性进展、超进展及解离反应等),如何早期鉴别假性进展和超进展在临床中非常必要。

循环肿瘤DNA(ctDNA)因其源于凋亡和/或坏死后的肿瘤细胞而成为肿瘤早期检测的有力指标。

接受ICI治疗的患者中,ctDNA减少和增加可分别见于假性进展和超进展患者,给临床医生早期识别假性进展和超进展提供了可能。

本文就假性进展和超进展的定义、机制及ctDNA在鉴别假性进展和超进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假性进展;超进展;ctDNA;免疫疗法ctDNA and immunotherapy-related pseudoprogression and hyperprogression HAN Ye,WU Chongyang,SONG Ying,JIN Qiqi,JIANG Haoyun,CHAI Ye,ZENG Pengyun,YUE Lingling.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Second Hospital, Lanzhou 730030, China[Abstract]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ICI) based on 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 (CTLA-4), 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 (PD-1) and its ligands PD-L1/PD-L2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umor immunotherapy. Some patients respond well to treatment,while some patients still have unconventional reactions (pseudoprogression,hyperprogression,dissociation reactions,etc.),thus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pseudoprogression and hyperprogression is very necessary for clinical practice. 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 is a powerful indicator of early tumor detection because it is derived from tumor cells after apoptosis and/or necrosis. In patients receiving ICI treatment, decrease and increase of ctDNA can be seen in patients with pseudoprogression and hyperprogression respectively,which provides possibility for clinicians to identify pseudoprogression and hyperprogression early. This article reviews definition and mechanism of pseudoprogression and hyperprogression and role of ctDNA in identification of pseudoprogression and hyperprogression.[Key words]Pseudoprogression;Hyperprogression;ctDNA;Immunotherapy免疫疗法已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后肿瘤治疗的第4种治疗手段,尤其是针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PD-1)及其配体PD-L1/PD-L2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治疗已在多种肿瘤中成功应用[1]。

靶向MDM2-p53相互作用的抗癌治疗研究进展

靶向MDM2-p53相互作用的抗癌治疗研究进展

MDM2 和p53 通过负反馈环路相互调节[4],因此靶 向MDM2 的药物可以重新活化野生型p53,通过利 用p53 强大的肿瘤抑制功能,该类药物可能实现治 疗人类癌症的潜能。该文概述了靶向MDM2p53 相 互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剂在抗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成功地研发出了靶向 MDM2p53 相互作用的一些结构上独特的、高效的、非肽类 的小分子抑制剂,并且至少有7 种这样的化合物已被作为新
综 ◇ 述◇
靶向 MDM2p53 相互作用的抗癌治疗研究进展
王 樾1,吴文涌1 综述 吴正升2 审校
摘要 MDM2 为鼠双微体基因,是近些年新发现的一种癌基 约7% 的肿瘤样本中扩增,扩增幅度为2 ~ 10 倍[3]。
因,对细胞生长具有调节作用。MDM2 可通过与p53 蛋白结 合形成MDM2p53 负反馈环,发挥p53 依赖活性。MDM2 是 p53 的主要抑制剂,其通过多种机制抑制p53 的功能,而这 些机制都是由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介导的。多年前就已经提 出,阻断MDM2p53 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剂可能通过重新 恢复野生型p53 的肿瘤抑制功能达到治疗人类癌症的目的。
究资料,以及临床研发MDM2 抑制剂用于癌症治疗的未来
挑战。
关键词 MDM2;p53;抑制剂;抗癌治疗
中图分类号 R 730 59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A
1000 - 1492 2018 07 - 1149 - 06
: doi 10. 19405 / j. cnki. issn1000 - 1492. 2018. 07. 035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恶性肿瘤的 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的异常表达是细胞癌变的重要原因之一。鼠双微体 基因( , )是迄今为止 2 murine doubleminute 2 MDM2 发现的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之一,是一种与恶性肿 瘤密切相关的癌基因[1]。它是一种泛素- 蛋白连 接酶,参与泛素对靶蛋白的标识,进而导致靶蛋白通 过蛋白酶体而被降解,其编码的蛋白质可以与p53 蛋白结合,负性调节p53 蛋白,进而导致抑癌基因 p53 的失活,使细胞发生转化、增殖和恶变的能力增 强[2]。在人类肿瘤中,MDM2 蛋白的过度表达可以 由基因扩增引起,在基于28 种不同类型的肿瘤,约 4 000个肿瘤样本的分析中显示,MDM2 基因平均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eatment with 2 caused time dependent induction of p21 mRNA in SJSA-1 tumor xenografts
Female athymic nude mice were implanted subcutaneously with 5 × 106 SJSA-1 cells. When tumors reached ∼175 mm3, 50 mg/kg of 2 or vehicle was administered QD for 4 days. Mice were sacrificed on day 4 at 1, 2, 4, 8, and 24 h postdose(n = 5/group).
Cocrystal structure of AM8553(1) bound to human MDM2
Cocrystal structure of 1 bound to human MDM2 (17−111) at 2.0 Å resolution and depicting proposed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with H96 and G58 “shelf” region (circled). White labels indicate the positions normally occupied by key p53 residues. MDM2 residues H96, G58, M62, N59, and F55 are labeled in yellow
Treatment with 2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SJSA-1 tumors
SJSA-1 cells (5 × 106) were implanted subcutaneously into female athymic nude mice. Treatment with vehicle or 2 at 7.5, 15, 30, or 60 mg/kg QD by oral gavage began on day 11 when tumors had reached ∼200 mm3 (n = 12/group).
Inhibition of SJSA-1 tumor xenograft growth by compound 25
SJSA-1 cells (5 × 106) were implanted subcutaneously into female athymic nude mice. Treatment with vehicle or 25 at 25, 50, 100, or 200 mg/kg q.d.
Modification of the Carboxylic Acid
Fully Functionalized Piperidinone Derivatives
Co-crystal structure of 23 bound to human MDM2
Comparison of 25 and 26 in Selected PKDM Assays
X-ray cocrystal structure of 10 bound to MDM2
Two strategies: (i) optimization of the observed binding mode by occupying the Leu26 pocket and enhancing the F55 interaction (ii) redesign of the morpholinone pharmacophore to induce a different binding mode in which the haloaryl rings are directed into the Trp23 and Leu26 pockets
Cocrystal structures of AMG232 bound to human MDM2
Binding mode of 1 based on the cocrystal structures of 17 bound to human MDM2 (17−111) (PDB code 4OAS).15 MDM2 binding pockets are labeled (by p53 side chain) in white. MDM2 residues H96, G58, M62, N59, and F55 are labeled in yellow.
PD study of compound 25
Female athymic nude mice were implanted subcutaneously with 5 × 106 SJSA-1 cells. When tumors reached ∼175 mm3, (a) 25 or vehicle was administered orally once. Mice were sacrificed at 1, 3, 6, 9, 16, and 24 h postdose (n = 5/group). (b) Vehicle or 30, 100, or 300 mg/kg 25 was administered orally once.
Optimization of F55 Interaction
Strategy to project a hydrophobic substituent into the Leu26 pocket
Modulation of the Binding Mode
SAR of Morpholinone Analogues .
Initial Modification of the N-Alkyl Group
Sulfonamide and Reverse Sulfonamide Piperidinone Derivatives
Sulfone Piperidinone Derivatives
Combination of Alkyl Groups at R1 and R2
Discovery of the novel piperidinone lead 11
6
Discovery of AM8553 & AMG232
The P53 pathway
P53 and MDM2 autoregulatory mechanism
Cocrystal structure of p53 with MDM2 & leading compounds
HTRF 0.018 ±0.004 μM HTRF(15%HS) 0.089 ±0.012 μM
AMG 232, a MDM2-p53 Inhibitor in Clinical Development
J. Med. Chem. 2012,55, 4936-4954 J. Med. Chem. 2013,56, 4053-4070 J. Med. Chem. 2014,57, 1454-1472 J. Med. Chem. xxxx, xx, xxx-xxx
Science 1996, 274, 948−953.
Compounds based on docking
Compounds HTRF IC50(μM) >30 Compounds HTRFIC50(μM) >30
>30
1.8±0.1
14.1±0.4
(10)
1.0±0.1
5.4±0.3
>30
2.0±0.1
பைடு நூலகம்
C3 Me Piperidinone Derivatives
Comparison of 25 and 29
Inhibition of SJSA1 tumor xenograft growth by 29
SJSA-1 cells (5 × 106) were implanted subcutaneously into female athymic nude mice. Treatment with vehicle or 29 at 25, 75,150, or 200 mg/kg q.d. by oral gavage began on day 11 when tumors had reached ∼200 mm3 (n = 10/group).
X-ray cocrystal structure of 10 (cyan) bound to MDM2. p53 binding pockets are labeled in white, MDM2 residues in yellow. Resolved water molecules are depicted as red spheres
Mouse PK &PD of Analogue 27
Cocrystal structure of 28 bound to MDM2
Potency of Analogues 31−35
Model of proposed binding mode of lead compound
Exploration of the N-Alkyl Group
0.070 ±0.010 μM 0.96 ±0.09 μM
X-ray cocrystal structure of p53 (green) with MDM2 (tan), p53 residues and corresponding binding pockets are labeled in whi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