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SCDMA中卷积编码速率匹配算法仿真
一种基于TD—SCDMA的系统仿真算法

2 0 ,4 2 ) 1 1 0 8 4 (8 0
一
种基于 T — C MA 的系统仿真算 法 D S D
宋永 晨 , 映 民, 王 朱义君
S N o g c e , N ig ri, H ijn O G Y n - h n WA G Y n — n Z U Y -u a
关键词 : 时分 一 同步 码 分 多址 ; 态 系统 仿 真 ; 区拓 扑 ; 换 ; 干 比 动 小 切 信
D I1. 7/s . 0—3 1 0 8 8 3 文章编号 : 0—3 120 )800—4 文献标识码 : 中图分类号 :N 2. O : 3 8.s 1 2 83. 0. . 5 07 j n0 i 2 20 1 2 83(082— 110 0 A T 99 5
仿真则 用于评估 各种 无限资源 管理 算法的性能 , 对实际网络 中
无线资 源管理模 块的参数 设置提供 理论建议 。 静态 系统仿 真的原理就是 , 随机产生所研 究系统的可能状 态 的“ 瞬态 图 ”得到此 时的仿 真结果 , , 然后对足 够多 的抓 拍仿 真结果进行平均化处理 , 得到系统性能的统计量 。静态仿真虽 然可 以分析 系统参数对 网络性能 的影 响 , 但非实 时的汁算过程 使得仿 真得到 的结果有较 大的偏差 , 尤其 是对于地物 、 地貌 变 化较大 的区域 。为了得到对真 实网络的合理 统计 , 需要一个动 态计算 的过程 , 所以 , 本文 引入 了动态 系统仿 真。 动 态系统仿 真平 台主 要包 括路径 损耗模型 、用户分 布模 型、 业务产 生模 型 、 户移动模型等 。 用 动态分析过程要比静态分 析更复杂 , 它通过连续的时间步仿真出用户设备在 网络 中的移
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系统及仿真实验

➢7.1 认识仿真软件 ➢7.2 进入多种虚拟系统
1
7.1 认识仿真软件
试验仿真教学软件旳开发是基于现代通信工程教育旳需求 应运而生旳,它把大型网络通信系统旳所有功能移植于个人电 脑上,让每个学生在自己旳电脑上就可以亲身体验最真实旳硬 件环境,体验主流旳通信业务。
图
标外,点击任何扇区下旳智能天线和R04都可以打开
该扇区下旳智能天线和R04间旳连线连接,如图7-7所示。这里
可以学习这两个设备之间旳端口旳连接、馈线旳连接、光纤旳
连接。
15
图7-6 TD-SCDMA虚拟天面
16
图7-7 室外设备连线
17
7.2.3 虚拟机房 在图7-5所示旳仿真试验室主菜单中,点击右边任何一种
39
图7-22 信息查看界面
40
进入仿真软件主
图7-3 仿真系统主页界面
10
在此界面中有两项选择:【试验仿真教学软件】和【TDSCDMA随机资料】,单击【TD-SCDMA随机资料】进入如图 7-4所示界面,仿真软件提供了协助文档,从中可以解答学习 过程中碰到旳问题。
在图7-3中单击【试验仿真教学软件】进入如图7-5所示旳 仿真试验室,在这个界面中有4个可选入口:一种电梯入口和 三个机房入口。点击【电梯入口】退出试验室;点击【机房】 入口进入试验室。这里以“TD-SCDMA机房1”为例阐明仿真 软件旳使用措施,单击箭头进入【TD-SCDMA网管试验仿真 系统】,如图7-5所示。
3
1. 硬件规定 推荐机型:Intel Pentium Ⅳ。 CPU主频:1.4 GHz及以上。 内存大小:256 M及以上。 硬盘容量:1 GB。 配置声卡。
基于OPNET仿真平台的TD-SCDMA网络性能分析研究

基于OPNET仿真平台的TD-SCDMA网络性能分析研究OPNET是一种用于网络性能仿真的软件平台,可用于模拟和分析各种通信网络的性能。
本文将使用OPNET仿真平台进行TD-SCDMA网络的性能分析研究。
TD-SCDMA(时分双向码分多址)是一种3G移动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国和其他国家。
首先,我们将建立一个基本的TD-SCDMA网络模型。
该模型包括无线信道、基站、用户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等组成部分。
通过使用OPNET提供的TD-SCDMA网络模板,我们可以轻松地设置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参数。
接下来,我们将设计一组实验来评估TD-SCDMA网络的性能。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能评估:网络容量、覆盖范围、链路质量、数据传输速率等。
首先,我们将对网络容量进行评估。
通过调整基站的数量和用户设备的数量,我们可以模拟不同负载条件下的TD-SCDMA网络。
然后,我们可以测量网络的吞吐量和延迟,并分析不同负载条件下网络性能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将评估TD-SCDMA网络的覆盖范围。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基站的位置和设置不同的传输功率来模拟不同的覆盖范围。
然后,我们可以计算出网络的覆盖范围,并分析不同传输功率对覆盖范围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评估TD-SCDMA网络的链路质量。
在TD-SCDMA网络中,链路质量是一个关键指标,直接影响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我们可以模拟不同的链路条件,如信道衰落和干扰,并通过测量比特误码率和信号功率等参数来评估链路质量。
最后,我们将评估TD-SCDMA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
我们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不同的数据传输负载来评估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
通过改变数据传输速率和网络负载等参数,我们可以分析网络的吞吐量和传输延迟等性能指标。
在进行实验之后,我们可以使用OPNET提供的分析工具来分析和可视化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TD-SCDMA网络的性能特性,并提出改进网络性能的建议。
基于TD-SCDMA的HSDPA系统性能仿真研究

基于TD-SCDMA的HSDPA系统性能仿真研究摘要基于用户对高速分组数据业务的需求,3GPP在R5引入了HSDPA(FDD、TDD)技术。
在国外已经运营的WCDMA网络中,HSDPA的引入确实大大提高了下行数据速率,而国内正在规模建设中的TD-SCDMA实验网络也将逐步引入HSDPA,充分体现出3G在数据业务上的优势。
主要通过理论分析结合系统仿真的手段来考察基于TD-SCDMA的HSDPA系统网络的性能,作为实际网络规划的参考。
关键词:TD-SCDMA,HSDP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1、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技术作为3G的一种后续演进技术,被称为3.5G。
HSDPA对于下行数据速率的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引入了几种关键技术,如物理层的自适应编码和调制(AMC)、快速混合自动重传(HARQ)和共享信道技术、快速小区选择(FCS)调度技术。
AMC根据无线信道的变化选择合适的调制和编码方式,当用户处于有利的通信地点时(如靠近NodeB),用户数据发送可以采用高阶调制和高速率的信道编码方式(例如:16QAM 和3/4编码速率),从而得到高的峰值速率;而当用户处于不利的通信地点时(如小区边缘或信道深衰落),则选取低阶调制方式和低速率的信道编码方案(例如:QPSK和1/4编码速率)来保证通信质量。
HARQ技术可以提高系统性能,并可灵活地调整有效编码速率,还可以补偿由于采用链路适配所带来的误码。
HSDPA将AMC和HARQ技术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更好的链路自适应效果。
HSDPA先通过AMC提供粗略的数据速率选择方案,然后使用HARQ技术提供精确的速率调解,从而提高自适应调精度和资源利用率。
HARQ机制本身的定义是将FEC和ARQ 结合起来的一种差错控制方案,HARQ机制的形式很多,而HSDPA技术中主要是采用三种递增冗余的HARQ机制。
调度算法控制着共享资源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行为。
TD-SCDMA传输信道编码复用与解码解复用的仿真

TD-SCDMA传输信道编码复用与解码解复用的仿真刘先攀;金燕华【摘要】TD-SCDMA标准是由中国提出的,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
本文主要研究TD-SCDMA上行链路物理层的核心技术即传输信道编解码和复用解复用技术。
TD-SCDMA采用了比较完善的编码复用方案,首先对数据流进行复杂的编码和复用,经过物理信道映射之后再对数据进行扩频加扰和调制,最后由天线以适当的功率发射出去。
本文对编码复用以及解码解复用过程建立仿真模型,讨论了模型中各模块的具体实现算法。
在MATLAB中对TD-SCDMA上行链路物理层传输信道编码复用和解码解复用过程进行了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
%The TD-SCDMA system, which is first put forward by China,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nd recog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 this paper, an in- depth analysis on the channel coding/decoding andmultiplexing/demultiplexing which is the core technology of uplink physical layer is proposed. TD-SCDMA adopts a more perfect program of coding complex. Firstly the data streams are being coded and multiplexed, Then the data streams are spread spectrum scrambled and modulated after physical channel mapping. Finally, the data streams are sent by antennas in an appropriate power. The modules of coding multiplexing and decoding demultiplexing are made and the algorithm of each module in the realization model is confirmed. To ensure the method is tight, we simulate the process of channel coding/ multiplexing anddecoding/demultiplexing of TD-SCDMA for uplink based on MATLAB.【期刊名称】《电子测试》【年(卷),期】2012(000)010【总页数】6页(P1-5,11)【关键词】TD-SCDMA;物理层;信道编码复用;解码解复用【作者】刘先攀;金燕华【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成都611731;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成都6117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29.5330 引言WCDMA、CDMA2000和 TD-SCDMA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三大主流标准,其中TDSCDMA[1]是我国首次提出的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在物理层核心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TD 问题及解答

1、1个码道是如何计算的答:1280000*704/6400/16是码片速率,6400是一个子帧(5ms)的码片数,704是一个时隙中数据的码片数(352*2),16是指码道数。
TD-SCDMA无线帧中一个5ms的突发含有两个数据块儿共704个码片,对于不同的扩频因子t对应不同的符号数是704/t 。
一个SF16(基本RU)符号数是704/16=44,在QPSK的调制方式下一个符号代表2bit,在8PSK方式下一个符号是3bit,所以SF16的码道速率为44*2/5ms=s(QPSK)或44*3/5ms=s(8PSK);同样一个SF1的码道速率为s或s基本码道的速率为,但是这并不表示用户业务速率,因为用户实际的业务数据在调制前,需要经过加CRC码、交织、1/2(或1/3)卷积编码/Turbo编码、信道速率匹配等步骤,因此用户数据应远小于44bit根据3GPP协议标准,对于下行语音业务,在一个TTI(20ms)内,经过CRC校验、添加尾比特、卷积编码、速率匹配、子帧分割之后,每子帧的size为164bits,下行扩频码均采用SF=16的OVSF码,因此midamble码前后的数据块最多只能容纳22个chips,加上QPSK调制,数据块内只能容纳44个符号,所以要传输164bits的数据,必须要占用两个码道资源才够。
就是说一帧为328bits,用户速率为32.8kbit/s,而SF16的码道速率为44*2/5ms=s (QPSK),sX2=35.2>32.8kbit/s.故需要俩码道.2、td的智能天线波束从实际来讲能同时赋形几个理论上讲应该有无数个,但实际TD中目前能有几个波束赋形答:大家都知道,目前已经产业化的智能天线主要是8天线阵元的天线,于是很多人会关注智能天线是否由于阵元的限制只能支持8个用户,或者说只能赋8个波束,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理论上,智能天线所生成的赋形波束数量,是没有什么限制的。
TD-LTE系统Turbo速率匹配算法及DSP实现

TD-LTE系统Turbo速率匹配算法及DSP实现摘要:速率匹配是基带信号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研究3GPP协议中Turbo编码速率匹配算法的基础上,基于TD-LTE无线综合测试系统,提出了一种可用DSP实现的快速实现方案。
该方案简化了实现过程,有效减小了Turbo编码速率匹配的处理延时。
关键词:长期演进;Turbo速率匹配;DSP实现在TD-LTE系统中,速率匹配是指传输信道上的比特被重发或打孔。
一个传输信道中的数据量在不同的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以发生变化,而所配置的物理信道容量是固定的。
为了匹配物理信道的承载能力,输入序列中的一些比特将被重发或者打孔,以确保在传输信道复用后总的比特率与所分配的物理信道的总的信道比特率相一致。
当输入序列的数据量超过物理信道的承载能力时,需要对输入序列打孔;反之则需要重复。
高层给每一个传输信道配置一个速率匹配特性。
当计算重发或打孔的比特数时,需要使用速率匹配特性。
TD-LTE中根据编码方式的不同,速率匹配分为卷积编码和Turbo编码两种匹配方式。
本文对Turbo编码的速率匹配算法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一种在TI公司DSP芯片TMS320C64x上的实现方法。
1 Turbo 速率匹配算法在TD-LTE系统中,发送端对各码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速率匹配模块包括子块交织、比特收集、循环缓冲器生成、比特选择和修剪。
具体的过程是Turbo码的三路输出,分别经过子块交织器后,把这三路数据串行收集在一起, 经过打孔或重复过程得到物理信道要传输的比特。
2 Turbo速率匹配的实现2.1 硬件简介 TMS320C6000最初是为了移动通信基站的信号处理而推出的超级处理芯片。
C64x系列DSP主要的特点是在体系结构上采用了VelocoTI甚长指令集VLIW(Very Long Instruction Word)。
在VLIW体系结构的DSP中,是由一个超长的机器指令字来驱动内部的多个功能单元。
RNS仿真教学软件(又称TD-SCDMA

附件:TD-SCDMA RNS仿真教学软件(又称TD-SCDMA Vbox 仿真管理软件)的具体性能指标与要求一、具体实验开设要求TD-SCDMA RNS仿真教学实验系统满足以下实验:1.观察实验虚拟机房观察实验硬件观察实验连线观察实验单板、指示灯观察实验2.RNC配置管理实验公共资源配置实验RNC物理设备配置实验ATM通信端口配置实验局向配置实验安全管理实验3.NodeB配置管理实验NodeB物理设备配置实验NodeB传输模块配置实验NodeB无线模块配置实验4.网管工具使用实验动态数据分析实验信令跟踪分析实验告警观察分析实验5.业务实现实验移动电话模拟实验二、性能要求1.TD-SCDMA RNS仿真教学软件包括“虚拟机房”和“虚拟后台”两个模块。
虚拟机房:能够真实再现TD-SCDMA RNS的硬件结构,模拟再现TD-SCDMA RNS硬件结构和工程现场无线操作维护中心。
在搭建的“虚拟机房”中看到真实环境结构,观察机房环境。
机房环境包括3G机房布局,机房中机柜、机框、功能模块及单板的配置,RNC和NODEB硬件结构,室外RRU硬件结构,天馈线的主要结构,RNC和NODEB的主要连线,RRU和BBU连线、RRU与天线连线,指示灯的不同状态和状态说明等。
虚拟后台:包括网管数据配置,告警、信令等。
●数据配置—模拟再现TD-SCDMA RNS OMM网管的界面,在TD-SCDMA RNS OMM网管界面模块中完成对RNC和NODEB数据的配置,并通过“动态数据跟踪”功能查看对配置数据的跟踪显示。
●虚拟电话—通过仿真系统的‘系统配置及告警局使用’和‘用户配置及操作’实验子模块的操作,实现用户话音和短信之间的互通。
●信令跟踪—通过虚拟信令跟踪工具,实现信令跟踪。
同时,通过对正常位置更新信令、RRC连接建立失败、RAB建立失败、正常CS域呼叫流程等完成信令消息的查看。
2.该软件能够设置硬件和软件故障,显示各种故障现象,排除故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 第1期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1 No.1 2010年1月J ournal of J is ho u Uni ver s i t y (Nat ural Sci ence Editio n )J an.2010 文章编号:1007-2985(2010)01-0040-03TD 2SCDMA 中卷积编码速率匹配算法仿真3朱 宏,白文乐(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144)摘 要:速率匹配是TD 2SCDMA 标准传输信道编码与复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半静态特性是影响速率匹配算法的重要参数.对TD 2SCDMA 标准中的卷积编码速率匹配原理进行了分析,完成卷积编码速率匹配算法的软件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实现方案的可行性及半静态特性调整不同传输信道打孔或重发数据比例的作用.关键词:TD 2SCDMA ;速率匹配;半静态特性中图分类号:TN929.532 文献标识码:ATD 2SCDMA 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是中国提出并得到国际电信联盟(ITU )批准的3大主流标准之一.它综合了TDD 和CDMA 的所有技术优势,具有灵活的空中接口,并采用智能天线、联合检查等先进技术,在3个3G 主流标准中具有最高的频谱效率[1].速率匹配是TD 2SCDMA 标准传输信道编码与复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速率匹配的作用是确保在传输信道复用后总比特数与所映射的物理信道的总比特数相同.根据编码方式的不同,速率匹配可以分为卷积编码和Tur bo 编码2种匹配方式.目前,对速率匹配研究的公开文献很少,笔者重点对卷积编码方式下的速率匹配算法进行了仿真研究实现,分析了半静态特性对速率匹配算法性能的影响.1 卷积编码速率匹配算法原理一般多个传输信道复用之后很难保证与分配的物理信道的比特率一致,这就需要速率匹配完成传输信道上比特流的打孔或重发.打孔是删除信道中相应的比特,重发就是重复发送信道中相应的比特.信道所要求的传输质量高低决定是执行打孔还是重发,而信道传输质量由高层为每个传输信道分配的半静态特性决定.当要计算比特打孔或重发的数量时将要用到速率匹配属性.传输信道中的比特数量随传输时间间隔的不同可以改变.当比特数量随传输时间间隔改变时,比特将被打孔或重发以保证总比特速率在传输信道复用之后与分配物理信道的总信道比特速率保持一致.1.1计算传输信道的总比特数传输信道的总比特数N data ,j 的大小取决于链路的物理信道数量,j 表示传输格式组合号.用P L 表示可用的最大打孔比特数,它由高层决定.N data ,j 通过下式计算来确定[2]:N data ,j =mi n {N data 使得(mi n 1≤y ≤Γ(RM y ))×N data -P L ×∑Ix =1RMx×N x,j 是非负数}.1.2打孔或重发比特数量参数的计算打孔或重发比特数量参数通过下列公式计算[3]得到:Z 0,j =0,3收稿日期:2009-06-12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基金资助项目(B K2008512)作者简介:朱 宏(1986-),男,湖南益阳人,北方工业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技术及应用研究;白乐文(6),男,山西人,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及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研究197-.Z i,j =(∑im =1RMm×N m,j )×N d ata,j∑Im =1RMm×N m ,j i =1,…,I ,ΔN i,j =Z i ,j -Z i-1,j -N i ,j i =1, (I)其中:Z i,j 是中间计算变量;N i ,j 是传输格式指示j 下,速率匹配前传输信道i 的无线帧中的比特数量;ΔN i,j 若为正则表示传输格式指示j 下,速率匹配前传输信道i 的无线帧中重发的比特数,若为负则表示传输格式指示j 下,速率匹配前传输信道i 的无线帧中打孔的比特数;RM i 是传输信道i 的半静态速率匹配特性,由高层决定.1.3打孔或重复比特位置参数的计算打孔或重复比特位置参数包括e in i ,e plus ,e minu s ,用来确定打孔或重发比特的初始位置及比特间隔.其中:e ini 表示速率匹配算法中变量e 的初始值;e plus 表示速率匹配算法中变量e 的增加值;e minus 表示速率匹配算法中变量e 的减少值.e ini 确定了打孔或重发比特的第1个位置,然后e 值以e minus 大小递减,当e 小于0时,则执行1次打孔或重发,递减的次数就是第1个比特和第2个比特的位置之间的间隔.然后e 值加上e plus ,同样e 值再以e minus 大小递减,当e 小于0时,则执行1次打孔或重发,即找到了打孔或重发的第3个比特的位置,依次完成整个数据块的操作.2 卷积编码速率匹配算法仿真流程依据上述原理,设计了卷积编码下速率匹配算法仿真流程.速率匹配软件仿真流程如图1所示.图1 卷积编码速率匹配算法仿真流程3 仿真结果分析根据仿真流程通过软件编程实现速率匹配算法.仿真条件以3个传输信道为例,半静态特性范围为1~5,其中半静态特性越高表明该传输信道要求的质量越高,3个传输信道的半静态特性分别为3,2和4,匹配前的比特数分别为150,100和150.其仿真结果如表1所示.表1 半静态特性分别为3,2和4的3个传输信道的仿真结果半静态特性匹配前的比特数打孔或重发处理的比特数匹配后的比特数Tr CH13150打孔6144Tr CH22100打孔3664Tr CH34150重发42192 3个传输信道的半静态特性分别改为2,3和3,其仿真结果如表2所示.表2 半静态特性分别为2,3和3的3个传输信道的仿真结果半静态特性匹配前的比特数打孔或重发处理的比特数匹配后的比特数Tr CH12150打孔36114Tr CH23100重发15115T 335重发 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到,当T 的半静态特性提高,T 和T 3的半静态特性降低,T 14第1期 朱 宏,等:TD 2SCDMA 中卷积编码速率匹配算法仿真r CH 1021171rC H2rC H1r CH rC H2由打孔变为重发,TrC H1打孔数量增加,TrC H3重发数量减少,符合半静态特性调整各个不同传输信道打孔或重发数据比例的设计要求.3 结语分析了TD 2SCDMA 第3代移动通信标准中卷积编码速率匹配的原理及算法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并完成了卷积编码速率匹配算法的软件仿真.结果表明仿真算法符合设计要求,对TD 2SCDMA 标准速率匹配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实际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 李世鹤.TD 2SCM A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 谢显中.TD 2SCDMA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与实现[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3] 彭木根,王文博.TD 2SCDMA 移动通信系统[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Simulation of Convolut ional Rate Ma tching Algor ithm f or TD 2SCDMAZHU Hong ,B AI Wen 2l e(College of Infor mation Engineering ,Nort h China Univer sit 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44,China )Abstract :Rat e ma tching i s an import ant part in channel encodi ng and mult ipl exing of TD 2SCDMA.Semi 2stat ic att ri but e i 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rat e matchi ng algorit hm.Thi s paper a nalyses convol ut ional codi ng rate mat ching principle for TD 2SCDMA and complet es t he soft ware sim ulation of convol ut ional rat e mat chi ng algorit hm.Si mulat ion demonst rat es t hat t he realization of t he program is fea si ble and semi 2stat ic att ri but e i s to adjust t he p roportion of repeated or punct ured data for each TrC H.K ey w or ds :TD 2SCDMA ;rat e mat chi ng ;semi 2stat ic att ribut e(责任编辑 向阳洁)(上接第8页)参考文献:[1] BOND YJ A ,M UR TY U S R.Graph Theory with Application [M ].Lo ndon :Macmillan ,1976.[2] 刘端凤,黄元秋.新的上可嵌入图类[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学版,2002,25(3):1-4.[3] 黄元秋,刘彦佩.一些上可嵌入图类[J ].数学物理学报(增刊),1997,17:154-161.[4] NORD HU AS E ,S TEWART B ,WHI TE A.On t he Maximum Genus of a Graph [J ]binatorial Theory B ,1971,11:258-267.[5] 刘彦佩.图的可嵌入性理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6] NEB ES KY L.A New Cha racterization of t he Maximum of a Graph [J ].J.Czechoslovak Math.,1981,31(106):604-613.[7] 黄元秋,刘彦佩.关于图的最大亏格的一个定理改进[J ].应用数学,1998,11(2):109-112.Some Classes of U pper Embedda ble G r aphsL IU Duan 2fe ng 1,2(1.Depa rtment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Co mpute r Technology ,Central South U niversit y ,Changsha 410083,China ;2.Depart me nt of Applie d Mat hematics ,Gua ngdong Univer sity of Tec hn ology ,G 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Using some special properties of graphs ,such a s t he vert ex 2set of a grap h wit h a C -divi sion ,ev 2ery edge of a graph belo nging t o a 32ci rcle ,t he graph wit hout cut 2vert ex and so o n ,t he a ut hor st udies t he x f ,f K y B f y ;;x (责任编辑 向阳洁)24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ma im um genus o grap hs a nd o btains a cla ss o upper embeddabl e graphs.e w or ds :et t i de icienc num ber upper embe ddabl e ma im um ge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