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共二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共二篇)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本课是新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的《语文园地》。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还安排了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

这些课文和活动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时,能从多个侧面了解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进一步加深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在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这一写法,所以学生对这种写法已有了解,因此,能和同学一起交流。

“词句段运用”编排了一次口头表达和一次写一段话的训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给予学生例子指导,学生也能轻易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交流平台”要创设轻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大胆表达。

“识字加油站”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词句段运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大胆说、大胆写。

“日积月累”可配备课件、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四、说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2.认识7个生字。

3.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4.细读文本,想想文本的共同特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5.了解“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等中国传统文化。

6.创设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交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7.交流识字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

8 .激起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7个生字。

2.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1.总结“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2.仿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回顾。

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三单元的课文,学到了很多知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精品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精品教案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教材分析:《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

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

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情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读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三年级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有限;课文是略读课文,只能粗知大意。

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资料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质疑,进入新课。

1.激趣导入:走进第五单元,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欣赏了美丽的古代神话,走进了雄伟独特的赵州桥,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板书课题)2.揭题质疑:引导学生解读“名扬中外”。

读题。

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3.明晰课型:课题序号的右上方有个星号,表示这是略读课文。

我们今天就根据阅读提示来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专题导入新课,精练高效,既联系旧知又导出新疑,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明晰课型为自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明确学法,初步感知。

1.出示提示:读了自读提示你知道了什么?(阅读方法:看图读文。

)2.自由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得通顺。

3.初步感知: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汇报)(设计意图:教给学生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评课稿讲解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评课稿讲解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评课稿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

赵老师这堂课体现了略读课文的特点。

以下分几点来谈谈: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填写资料卡,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具体情况。

这样有利于学生理清楚课文的线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能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备课,能预先料到学生容易读错的“作坊、一乘马车”等比较难度的词语。

随文随图进行教学。

3、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媒体上的“清明上河图”的图片,进行图文对照式的教学。

另外赵老师拿来了清明上河图的原画,在课堂中展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时,注意有层次的引领、指导,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面上的人物众多、画面传神。

5、强调主人翁意识,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

也就是说,略读课文是学生唱主角,赵老师已由幕前转到幕后。

在特别是在难点的地方,赵老师能善于点拨,化解的过程是略读课堂最亮丽的环节。

这堂课虽然结尾有点遗憾没上完整,但是这不为一堂略读的好课,给我们打开了上好略读课文之门。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教案-第12课⼀幅名扬中外的画⼈教部编版《⼀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案教材解析这篇课⽂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课⽂通过对画上⼈物、场景等细节的介绍,诠释了《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

全⽂共5个⾃然段,第⼀⾃然段对《清明上河图》作了简要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画⾯内容,⽬前保存的情况。

只有3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

第⼆⾃然段讲述了画上的众多⼈物,三教九流⽆所不包。

第三、四⾃然段是围绕“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句话来写的,第三⾃然段先概述画中的⼈物各有各的情态,接着在第四⾃然段中具体描写了桥北头的情景,突出了画作的“传神”。

第⼆⾄四⾃然段集中说明《清明上河图》具有极⾼的艺术价值,这是《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根本原因。

第五⾃然段点明《清明上河图》还具有历史价值。

课⽂的语⾔⾮常朴实,⽤⽩描的⼿法展现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第⼆⾃然段和第三⾃然段连续运⽤排⽐句式,如“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有做各种买卖的⽣意⼈,有留着长胡⼦的道⼠……”“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驴,有的推着独轮车……”如实地把画上⼈物及状态描述了出来。

第四⾃然段是⼀段细节描写,通过对骑马⼈、两头⼩⽑驴、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的细致刻画,展现了画作的细腻传神。

课⽂插图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对应的是课⽂第⼆⾄四⾃然段的内容,有助于学⽣图⽂对照理解课⽂内容。

教学⽬标1.认识“择、都、宫”等14个⽣字,读准“都、乘”等3个多⾳字。

2.能从第⼆⾄四⾃然段中选择⼀个⾃然段,说出课⽂是怎样围绕⼀个意思把⼀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能结合课⽂内容和图画向别⼈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重点能说出课⽂是怎样围绕⼀个意思把⼀段话写清楚的,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说出课⽂是怎样围绕⼀个意思把⼀段话写清楚的,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一、注重略读教学方法。

略读课文教学应“重其所重,略其所略”,因此教学时我重整体感知,略字词教学;重学法迁移,轻品读析句;重学习能力提升,轻课文内容讲解。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填写资料卡梳理内容,并通过交流梳理结构,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边读边欣赏古画。

在学生初步感知古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圈画交流、抓关键词的方法感受画面内容和特点,体会作者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的写法,并以扮演解说员的方式进行适当的拓展,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起到了检验学习效果、加深印象的作用。

另外,学生在阅读、整体把握内容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提升了鉴赏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第【1】篇〗本课是讲名人名画,内容十分吸引人。

《清明上河图》像一位说书人,生动描绘着北宋时期劳动人民生活的情景,特别是在北方春暖花开的清明节这一天的生活情景,人流熙来攘往,人们都沉浸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中;它像一位歌者,歌颂者华夏曾经的繁荣昌盛,如一朵历史长河中的'灿烂花朵,娇艳无比,历久弥新,永不凋谢,如醇酒,芬芳迷人,令人陶醉,如一个穿越时空的鲜活场景,诉说着生的百味,时代的华彩乐章;它像一位见证人,带我们领略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超绝妙,巅峰极致,独一无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于民族的杰作,每一思之、见之,使我这思维枯涩之人,也禁不住思绪泉涌,有说不完、写不完的话了。

但在课堂上,我却注意引导、对比——引导学生读,读懂课文的内容,首尾是总起、总结,中间部分是对画面的整体概述和精彩部分的举例,概述的是人物众多,七行八作,各色人等如过江之鲫,或行色匆匆,或款步而行,或寻觅思虑,或无目的而游荡,或闲情打趣,市井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这如许多之人,在这一如河道般的街衢中,川流不息,流水汤汤,或疾或徐,自有其节奏,热闹非凡也就寓意其中,孕育其中。

特写场面如时下的交通事故,引起了连环事故,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惊险精彩,鲜活无比,这是绘画中的故事,这是画面中的点睛之笔,在如此罕见的长卷中,缺少了这一特写镜头,以为平铺直叙,会是多么令人乏味!有了这一场景,使得画面传神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突峰、高峰与平铺直叙相得益彰。

当学生下足了读的工夫,对上面的内容全面了解后,在引导他们进行对比,进行与上一课《赵州桥》写法上的对比,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

唯一遗憾的是,“一乘轿子”中“乘(shèng)”字,强调不够,在作业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错误,错误的原因可能是这一读音较为生僻的原因吧。

课前倒是想到要强调一下,不想强调的不够,学生没有全面的、充分认识、掌握,故致错误出现。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及课后反思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揭题解题。

1、师: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认识了一座了不起的古代建筑。

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什么叫名扬中外?2、(课件欣赏)说说自己的感受。

3、这幅画叫什么名字?你对他有多少了解?(生自由交流与习资料)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师:课文将怎样向我们介绍这幅古画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自由地读课文,指名交流。

2、指名分段读文,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三、精读课文。

1、现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2、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

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

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

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3、自由读文,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简单地标注在文字旁边。

4、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精选16篇)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精选16篇)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精选16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精选1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篇1《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

”我在教学中设计中体现以下两点:一在内容上,粗知课文大意,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学生自读课获取信息。

学生自主阅读之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

课上,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历史价值以及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我并没有放任自流。

我顺势梳理和归纳学生的零星信息,并将个体的读书收获不断辐射到全体学生。

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信息,学生已对课文的内容及文章的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读文,感悟语言,激发情感。

重点赏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让我们再次看图读文,细细赏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节,把你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

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及桥北头的场景,学生边读文边看画,然后交流:学生有的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有的还从画面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还有的从画中传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

这一过程仍然充分关注到了学生个体的读书感受,没有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花费过多的时间。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画,课文的插图很小,上课时,又没有找到这幅画,孩子没有清晰地看到这幅画,是一个遗憾。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篇2《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画,课文的插图非常的小,孩子们如果不能欣赏这幅名画,对于学习课文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于是课前让孩子们搜集关于这幅画的相关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

”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

怎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做画的精心和古画的历史价值呢?这成了我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我在教学中设计中体现以下两点:一在内容上,粗知课文大意,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古画的内容。

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张扬祖国灿烂文化的氛围,让学生融入其中。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边欣赏古画边听课文朗读,并配上优美古典的古筝乐曲,将学生带入画中美轮美奂的意境中,激发学生了解古画的兴趣。

然后,我以"古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呢"这一个大问题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二,三,四节。

然后以朗读的形式反馈自学情况。

在反馈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如二,三段让学生分角色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

读完书上的内容后,我继续指名引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这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拓展读,学生兴趣浓厚,想象丰富。

抓住课文的题眼,引导学生了解古画的价值。

欣赏并了解了古画的内容后,我让学生再读了一遍课文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它会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生谈到了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及桥北头的场景,他们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有的还从画面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还有的从画中传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

这一教学过程在充分关注学生个体读书感受的基上,真正了解了这幅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课的后一个环节,是我一直坚持的。

在学完课文后,又是一次全号欣赏。

随着画卷徐徐展开,配以《清明上河图》对应资料的解说,补充课文未能;步及到的内容。

较之第一次欣赏,不仅有内容上的拓展,更在情感上传递着民族文化的光辉灿烂。

“这一次的欣赏,在孩子心田累积的不仅是画面,是文字,更是文化的和淀,从而达到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最后,我以一首小诗结束,更加激发学生体会到《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最后的点题:他为什么被称为“名扬中外的画”。

这次教学,我对《清明上河图》这幅古画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这堂课上我觉得不足的是像一幅气势这么宏大的画,如何将它写下呢?还应适当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设计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也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深挖教材,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