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3
八年级语文 下诗歌《桃花源记》节奏划分与注音

八年级语文 下诗歌《桃花源记》节奏划分与注音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jìn /太tài 原yuán 中zhōng ,武wǔ陵líng 人rén /捕bǔ鱼yú为wéi 业yè,缘yuán 溪xī/行x íng ,忘wàng /路lù之zhī远yuǎn 近jìn 。
忽hū逢féng /桃táo 花huā林lín ,夹jiá岸àn /数shù百bǎi 步bù,中zhōng 无wú/杂zá树shù,芳fāng 草cǎo /鲜xiān 美měi ,落luò英yīng /缤bīn 纷fēn ,渔yú人rén /甚shèn /异yì之zhī;复f ù/前qi án 行x ín ɡ,欲yù/穷qióng 其qí林lín 。
林lín 尽jìn /水shu ǐ源yu án ,便biàn 得dé/一yī山shān ,山shān 有yǒu /小口xiǎokǒu ,仿佛fǎngfú/若ruò有yǒu 光guāng 。
便biàn /舍shě船chuán ,从c ón ɡ/口k ǒu 入r ù。
初chū/极jí狭xiá,才c ái /通t ōn ɡ人r én 。
复f ù行h áng /数sh ù十sh í步b ù,豁hu ò然r án /开k āi 朗l ǎn ɡ。
土t ǔ地d ì/平p ín ɡ旷ku àn ɡ,屋舍w ūsh è/俨y ǎn 然r án ,有y ǒu /良田li ángti án /美m ěi 池ch í/桑s āng 竹zh ú之zh ī属sh ǔ。
8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

8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一、说教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是晋宋时期的陶渊明。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文的方法。
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表达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
但本课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文章的故事性很强,因此可以指导、帮助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学习本文。
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丽的世外桃源,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掌握本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B、学习本文以时间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
2. 能力目标:A、朗读、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B、理解、品析文章的内容,感受桃源的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文章大意,感受桃源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1.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2.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成语“世外桃源”大家知道吗?好,让我们来欣赏这幅图片。
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学生欣赏并描述)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来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
(二)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停数日咸来而讯2. 同桌交流,检查正误后齐读。
(三)朗读课文:(多媒体配乐)1. 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注意语速、节奏和重音。
2. 学生齐读课文(再读课文,把握文意)(四)请学生结合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课文,引导、点拨学生说说本文写了哪些内容?(即用简练的话概括段意。
)1. 叙述发现桃花源及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写景:芳草美花、绿竹交林、飞泉凉亭;人情:男女同游,老少皆集)——感其美叹其奇(独一无二)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图片和音乐,学生自由朗读该部分。
语文八年级下北京课改版5《桃花源记》课件(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所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
(环境优美)
见 鸡犬相闻。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
所 避秦时乱, 闻 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
所 便要还家, 历 设酒杀鸡作食
(民风浑厚)
沿着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已经拜见,拜谒 像这样
动词,做标志
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他到40多岁以后亲身参加劳动,这个在古代 诗人里是很少有的,成绩了他一种平淡而隽永 的风格,苏东坡非常崇拜陶渊明,把它总结成 一条美学的定律——叫作“绚烂至极 归于平 淡”。所以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不多的几个, 历经千年始终被人们当作学习榜样的这样一个 大诗人。
写 作 背 景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 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 弑君篡位的刘裕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 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 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从前的,旧的 终于、结果
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
名词,标志
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不久
打算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
探访、访求。津:渡口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 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渔人 到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 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渔人他们寻 找前次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路,再也找不到本 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三(4~完)写 先渔后探人访离桃开源桃源未后果, 的情太形守。派人
作者复习:
本文作者 陶渊明,字
,
名 元亮 ,谥号 潜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桃花源记》是唐代陶渊明所作的一篇书信式散文,通过描述一个神秘的桃花源来表达了人们对于真正的自由和安宁的向往。
一、课文结构分析本文分为序、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序言通过一位南海渔者的故事,引出了文中描述的桃花源。
正文则描述了文中人物在桃花源生活的情景,并展现了这个地方的自然、人情和丰饶。
结语归纳了桃花源的特点和其对人们的启示。
二、桃花源的描写桃花源是一处神秘的地方,四面环山,有一条清澈的水流,流淌到一个小湖里。
湖旁有各种果树,人们的房屋就建在这些果树之中。
那里的人们过着非常自在的生活,他们不关注政治,不认识官职,只想过上安稳的生活。
三、桃花源的寓意桃花源象征着自由,安宁和美好的生活。
文中的人物追求的正是这种生活方式,而不像现实社会那样被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力量所束缚。
因此,桃花源在文中扮演着一个理想化的角色,激励人们去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四、生活态度桃花源的人们没有过多纠结于权利和利益,相反,他们真正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
他们以开心快乐为生活的首要目标。
而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只关注于利益和权利,从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
五、对生活的向往桃花源的描写让人们产生了对于自由,安宁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渐增,为了生计和生活,我们不得不面对许多压力,消耗许多精力和时间。
而桃花源则提供了一种不同的选择,一种可以让人们真正享受生活的选择。
六、结语《桃花源记》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们明白了一个人应该如何在抵御外界压力的同时,保持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只有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总之,《桃花源记》写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它鼓舞着我们要向往自由,保持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生活,但人们对于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存在的。
《桃花源记》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对于理想生活和追求生活意义的探索。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姓名教学课题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桃花源记》课时 2 课型新授阅读课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的自然景象以及富足和谐的桃源民风,进而展示了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该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优美的语言,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文章,陶渊明用优美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桃源内外的景象和风俗,同时用高超的叙事技巧讲述了渔人寻找桃花源的故事。
《桃花源诗》也是陶渊明所作,其内容与《桃花源记》大致相同,但因为文体不同,所表现的侧面也有所区别。
可利用二者区别进行比较阅读,将加深学生对“记”这种文体的理解。
在主题方面,陶渊明不仅勾勒他心中的理想世界,更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达。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和个人经历,将文章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生活、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追求心目中的美好理想。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梳理和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如“妻子”、“绝境”等,能够复述文章大意。
2.借助《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记”与“诗”的不同,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
3.搜集资料,通过了解陶渊明及其写作背景,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重点: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难点: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将《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二者在内容、结构、语言上的不同,体会“记”和“诗”文体的不同,把握陶渊明的环境描写、设置悬念、留白等叙事技巧。
2.诵读法:反复诵读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优美句子,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感受陶渊明带给我们的“桃花源”的美好景色和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分享课前预习的资料,组内交流陶渊明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探讨“桃花源”的内涵。
8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8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是《桃花源记》。
这是一篇古文,讲述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了一个隐秘的桃花源,那里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和谐安宁的生活。
这篇文章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景色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桃花源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
他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来形容桃花源的美丽景色。
同时,他也描绘了桃花源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人们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贫穷,他们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然而,这篇文章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他通过描述渔夫离开桃花源后找不到回去的路,暗示了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一个像桃花源一样的理想社会。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思考的文章。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同时也让我们反思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PPT 必考知识点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不知道)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闲静少 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 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亲 戚)旧(旧交旧友)知其如此,或(有时)置酒而招 之;造(到,往)饮辄(zhé)(就)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周围都是土墙)萧 然(空寂冷清的样子),不蔽风日;短褐(用粗麻布 做的短上衣)穿结(衣服上有洞和补丁),箪(dān) 瓢屡空,晏如(安然自得的样子)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自由、自然的田 园生活是陶渊明的灵 魂容器,是他表达生 命忠诚的唯一住所, 也是他现实人生的一 个驿站。而桃花源是 他的精神坐标,是他
灵魂的投射,也是他为我们后人营造出来的一个美丽的新 世界。桃花源成为附在每个人心中的美丽梦乡,深刻地影 响着后世,扩张了我们心灵深度和精神视野。
陶渊明终于化为历史文化天空中一个璀璨的标记,一 个超然的符号,一直蔓延至你我的心灵深处。愿你我的心 中都住着一个陶渊明,都藏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2.陶渊明有哪些爱好?
好读书;爱喝酒;爱写文章。 3.陶渊明的家庭条件如何?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你读到了怎样的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淡许泊名人利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
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课堂小结
我们走近了桃花源,了解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试看,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
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三课时
1、复习
复习课文内容,快问快答,按原文回答问题。
1、“渔人甚异之”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的语句: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
二、合作探究
1、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宁静安乐、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民风淳朴、虚无缥缈】
2、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学生分组讨论)
⑤落英缤纷: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
⑥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民隔绝,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际不到的地方。
四、小组讨论,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2、桃花源内优美的自然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桃花源人避世的根本原因: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5反映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学科
语文
课型
新授课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桃花源记
班次
教学
方法
朗读、探讨法
教学
准备
流利的朗读并翻译课文
教
学
目
标Hale Waihona Puke 知识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含丰富的语言。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俄社会理想。
过程
方法
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会文言文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熟。
三、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与世隔绝无人问津落英缤纷
①世外桃源: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②豁然开朗:形容洞口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这个成语现在也用来比喻经过长期思索,突然明白了某个道理;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③怡然自乐: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④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教学
反思
后记
六、课后作业
1、完成基础训练
2、流利的背诵本课并能翻译
复习所学的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作者的理想社会。
归纳本课的成语。
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印象。
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加强学生的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板
书
设
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本课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与世隔绝无人问津落英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