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

位置与方向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

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活动(3):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活动(4):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4: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你们组在老师的哪个方向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借助师生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校园平面图:利用学具摆出学校的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三(6)班的向秀坤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三(6)班同学到市地税局看花园怎么走?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回顾总结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它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一是表内乘、除法,二是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三是“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因学习“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间间隔较长,应创设适当的情景,帮助学生复习与回顾。

2.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通过口算除法和“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学习,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了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了两年半时间的新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也习惯和喜欢上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和时间

三.设计理念

1.强化数学教学的人文性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数学教学应以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的植树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2.在操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本节课教师提供操作活动的材料,把操作过程和笔算竖式结合起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突出数学教学的操作性、自主性和探究性。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和思考,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直观与简约美,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连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采用情景·问题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植树活动为情境线索,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以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如何解决问题为探究材料,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等

方式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

2.学法: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此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六.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教学时,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流程:沟通旧知,建立联系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à自主探索,领悟算法à巩固新知,应用新知à回顾反思,深华提高。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27÷3 40÷2 240÷8

2.笔算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笔算的?

(设计意图:勾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下面的新知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42÷2 52÷2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的植树情境,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的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2.(1)请你估计一下42÷2大约是多少?

(设计意图:在笔算除法中嵌入估算,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形成先估算再笔算的习惯。)

(2)如果要准确地计算42÷2你又是怎么想的?(揭示课题)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 42÷2=21

尝试列竖式计算,边用小棒分一分,边自我检查,并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试做,有利于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再操作小棒,结合操作过程自我检查,并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体现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2。教学例2 :52÷2

(1)先估算,再师生共同摆小棒,边摆边讨论多余的1捆怎么办?针对竖式,讨论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接下去怎么写?为什么要把1和2合成12?并让学生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比较这里的4.2.1与例1的4.2.1表示的意义相同与否。

(2)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

3、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后的比较,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能在理解算理的同时,归纳出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四)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1、填一填。

2.辨一辨:请你当小医生,先诊断,再“治病”。

3.赛一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4.用一用:p21练习四第3题

(设计意图:“填一填”是一个模仿性的练习,“辨一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赛一赛”要求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正确计算,并尽量提高计算的速度,“用一用”既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又体现了“算用结合”的思想。)

(五)回顾反思,深华提高

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学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你学会了什么”紧扣知识技能目标,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学会的”紧扣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个问题“学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感想”体现课堂的延伸,课堂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也是产生问题和思想的源头。)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比较和归纳出算理。)

简单的数据分析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六册的内容。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节课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为四年级上册的复式横向条形统计图打下学习的基础。本节课要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并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要体现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和前几册教材的要求相同,本节课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制作条形统计图,只要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就可以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制统计图。

2 过程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子学生初步经历简单的数学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

的紧密联系同时适时接受要学会节俭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体会与纵向条形统计图的不同与相同点,正确的做出对数据的分析。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

二、说教、学法

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合作探究学习新知”、“应用拓展,巩固提升”、“回顾总结”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我由学生最感兴趣的课间活动引入,问他们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引出课题后,再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

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不断打破平衡,在碰撞中感悟

出示纵向条形统计图,先让学生观察,能否完成,遇到什么困难,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策略后再完成统计图,最后评析这种办法的可行性。从而引出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明白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才把横轴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画出横向条形统计图。

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学生的学习也不是简单地传授,让学生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渐进、发展,才能培养有思想、有创造的学生。

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和知识中提炼出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事物,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发展学生看待问题的新观念。

(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横向的条形统计图,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确定下周的进货计划。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精华的部分。在解决重点的内容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交流,在全班反馈得出结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决策,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这部分属于知识拓展,这也是学习本节课的根本目的所在,学到了数学知识要为我们生活所用。

3、应用拓展,巩固提升

我设计了4个习题,充分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第一个练习题是对引课时出示的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统计表进行分析,是一道基本的、单项的、模仿性的练习,侧重知识的内化——落实习题的教育、教学、检查等功能;第二题是课后练习的第一题,这是一道变式的、对比的、灵活性的练习,侧重知识转化为技能——落实习题的发展功能;第三题是课后练习的第四题,是一道思考性的、发展性的练习,侧重知识的深化与优化——落实习题的发展、开放等功能;第四题是一道实践性、开放性很强的练习,侧重知识的综合性灵活应用——落实习题开放、创新的功能。

4、回顾总结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平均数》说课稿

教材分析:

“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它是在学生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个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以及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以后学到的中位数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一是统计的初步知识,二是平均分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过的。

(2)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通过统计图表和统计初步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而且,学生已初步具有“移多补少”使两数相等的能力。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应该达成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2、通过“移多补少”,使学生经历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数据从不相等到相等的过程,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难点是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1)教法:采用情景?问题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学法: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分析、决策等途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此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主要经历以下四个流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本课以学生为教师的穿着打分为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过一把“评委”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并极大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接下来以学生打出的分数作为探究材料,先选择打分人数相同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哪一组的同学给老师的评价高些?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一般来说,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比总分的方法。再选择打分人数不同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总分高的一组能不能说明评价就高呢?制造出矛盾冲突,自然引出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和意义。然后,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再通过对“这个平均分表示什么?平均分就是同学们打的实际分数吗?”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与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与个别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但不能反映这组数据中单个数据的情况,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平均数的意义。紧接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运用平均数的事例,进一步体验平均数应用的广泛性和现实意义。

在实践运用环节,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通过解决歌咏比赛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极大数与极少数对平均数的影响,从而自然合理地想到“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求平均分”这一规则的合理性;通过解决实心球比赛成绩问题,让学生明确:一组数据能不能用平均数来表示,要看具体的情况,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用平均数来表示,从而使平均数的运用更为科学和合理。

在总结评价环节中,通过给老师这节课的表现打分,呼应开头,并进行适当拓展。

这样的板书设计,能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有利于对整堂课内容的梳理和回顾。

整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载体,以实际问题为背景,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从感性认识逐步引导理性思考,从意义到运用,从算理到算法,从初步理解到辩证而合理地运用,教学流程自然合理,环环紧扣,突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达成。

《年月日》说课材料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幅画,泼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首诗,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同一个理念,那就是:教学是一门艺术。下面我就结合《看一看,摆一摆》的教学设想谈谈我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与把握。我对本课作了如下设计:一、依据课标,说教材;二、教学法设想;三、预设教学程序;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五、说板书设计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秒等时间

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在实际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二)、说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及判断方法。

2、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说重、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初步建立这些单位的概念,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而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和平年、闰年的判断又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法设想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选择与创设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奥运会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预设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五大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通过上课日期、奥运会开幕时间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要学习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又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

第二环节:观察年历,探究新知这一环节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感知发现。对一个三年级学生来讲,对“年月日”的知识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把握教学起点。再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根据年历卡片让学生完成统计表,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发现各月及全年天数,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第二层次:总结梳理。数学课淡化基础知识不等于不要基础知识,学生该掌握的知识还是要掌握,该记住的结论还是要记住。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发现,把分散、零乱的知识加以梳理和总结,让学生知道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通过左拳记忆和歌诀记忆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各月及闰年、平年天数,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层次:探索平年、闰年的规律。平年、闰年的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平年、闰年的出现规律及判断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在教学中用电脑课件演示“万年历”,形象直观,令人信服。根据学生水平,判断平年、闰年时计算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直接给出计算结果,侧重于学生对判断方法的理解。用“小知识”补充,并根据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的层次,可以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第三环节:在学完新知以后,我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1、说生日和“我说你猜”的游戏。这样的练习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吸引学生不断在大脑中进行回放、筛选符合条件的信息,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又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判断对错,对本节课知识当堂检测、反馈。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

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他们在互相总结中共同提高,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小学教案课件网利用年、月、日知识,自己动手做一张北京奥运会的倒计时卡,既与课堂开始遥相呼应,又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这样有助于学生不断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再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

我想: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课上,同学们都将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六、说评价

数学教学应提倡“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学和用事一个整体。这节课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我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游戏活动始终将学生置于一种自主、和谐、轻松的自然学习氛围中,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习得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我求知、自我获取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才能的发挥。

24时记时法说课稿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幅画,泼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首诗,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同一个理念,那就是:教学是一门艺术。新课程追求的数学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和谐的理想课堂。下面我就结合《看一看,摆一摆》的教学设想谈谈我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与把握。我对本课作了如下设计: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二、教学法设想;三、预设教学程序;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评价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及地位作用:

“24时记时法”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和掌握了12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因此,教材着重教学24时记时法及它与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的联系。这部分教材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引入24时记时法,第二段是讲解24时记时法,第三段是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想想做做”密切配合各段的教学。本节课让学生认识“24时记时法”,并发现“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联系和区别,学会两种记时法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学会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由于时间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加上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学习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

(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4、教具准备:课件

二、教学法设想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预设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我搭建了一个简捷的学习平台,该平台的合理设置,带给我们教学的最大优势是:真正实现了教材与信息技术的零距离整合。

(一)链接历史,在生活中初步感知

1、在课前,学生已经收集了古时候人们的记时方法。

在课的开始,教师结合学生介绍收集到的相关知识,出示沙漏、铜壶滴漏、日晷等资料与短片让学生欣赏,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让学生在历史纵览的同时领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2、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是联结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

在本课中,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一个非常具有“数学味”的情境——出示2幅6时的生活场景片段(①刚刚起床;②在做家庭作业),问:都是在6时,为什么大家做的事情大相径庭呢?一天中有几个6时呢?(2个);接着出示2个8时的钟面情况,处理方式同上,感知生活中需要两种记时法;最后发散与设疑:一天中还有2个几时呢?水到渠成地切入知识的重点。

(二)再现“一天”,在回忆中自主建构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键在于让学生经历、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在“自主建构”部分,重点让学生回忆“一天”的时间,寻找时间内在的规律并思考规律为什么存在?为使学生深切体会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特意设计了一个别巨匠心的FLASH,通过太阳与月亮的升降、时针转动与线段记时的同步延伸,精确、动态地演示了一天的经历,恰倒好处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通过创设一个特殊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在“动手做数学”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切实有效地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

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0时”他们难以进行有意义的理解与掌握,更多的是属于被动的、无意义的、机械式的接受。信息技术的出现与使用,改变了这尴尬的教学场面。课件动态的演示,用一条直线表示时间,在上面写上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和今天之间有一个分界点,今天和明天之间也有一个分界点。(昨天?今天?明天)而后问:你想对这个点说些什么吗?强化了“0时”。在述说之时,也让学生眼中“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数学得到了诗意的栖居。

(三)回归生活,在应用中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环节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书中的“想想做做”,给学生营造生活离不开时间的氛围,让他们时时关注时间,生活在“时间”之中。

1、结合生活的实际巩固知识

(1)说一说。结合银行门牌、汽车站牌、公路标志、火车票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从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将书中的问题以开放式的形式出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给出自己的想法,巩固两种记时法的互换,建

立起初步的时间观念。

(2)画一画。给想想做做中的第6题四个钟面画上指针。

(3)小小播报员。结合本红领巾广播站用12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让学生在小组里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2、拓展延伸——为什么同一时刻,不同国家的时间却不一样呢?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阅,去了解更多的知识。实现课堂教学言犹尽、意无穷的最高境界。

这些设计涵盖了“24时记时法”的相关知识和文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为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节课我通过以上的三个环节来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观察、讨论、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

我想: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课上,同学们都将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本课,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2、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培养学生自学、概括、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3、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三、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说课的中心环节,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手操作、交流汇报等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地把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中畅游,在挑战和愉悦兼容的学习平台上展翅飞翔。』这个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师: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表面)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

『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到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第二个环节:充分感知,引导建构。这一环节我通过五个步骤来组织教学。

第一步: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归纳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第二步: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出示课件)让学生认一认、指一指、比一比。『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使学生认识

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第三步:归纳面积的概念:

通过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认识了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以上环节让学生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通过动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第四步: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学生拿出两张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卡纸。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然后提供学具动手拼摆,合作探究。在学生操作完之后进行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方便。

『这个环节,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的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目标,同时也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五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第73、74页内容。然后分层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以“教”为主;通过(找——想——比——画——量)各环节强化认识“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并建立正确的表象。“1平方分米”“扶”为主;“1平方米”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教学,促使学生认识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再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的表面积。在面积单位的强化上,每小组用同样长的绳子围出一个图来,各组一比较就发现周长相等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不相同等。『这样,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这样不但发展了智力、形成了技能,还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达到从“线”到“面”的真正飞跃,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结合实践,综合练习:1、我是填空小专家。2、我是公正的小法官。3、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教室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4、有关各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第四个环节:回顾全课,小结延伸: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总之,本课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从而建立正确的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说课完毕,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要研究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它是在学生学过长方形特征和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掌握了面积概念、面积单位,能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指定平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开始。在几何初步知识的系统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 1 、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能正确、灵活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之间团结互助、虚心求教的精神。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抓旧促新、创设情境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推导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采用操作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在位。在应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采用了练习法、紧密联系生活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更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疱,而放手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新知前,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观大胆猜想,培养创新能力。在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准备采用直观法、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动眼来学习新知。小学生自觉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欠缺,在练习时,采用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辨一辨等练习方法,以紧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猜想——实践验证——应用。”我的教学思路依据是: 1 、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2 、符合本节的教材特点。

( 一) 、引导温故,鼓励大胆猜想这一环节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教师提问,我们前面刚过学面积,什么叫面积?面积的计量单位哪些?接着让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指定的长方形面积。(这个指定的长方形印在练习纸上,发给学生)。这样既复习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为后面学习面积计算方法思路埋下了伏笔,做好了铺垫工作。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测量一块很大很大的长方形稻田或游泳池的面积还能用面积单位直接去测量吗?在学生感到用平方米的正方形去量稻田或游泳池有困难,急需另找一个办法的思维下揭示课题,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这样做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动力。同时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数学从实际生活中来。通过猜想,学生装思维也同步得到了开拓。

( 二) 、组织学生实践、验证猜想

1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长方形的大小和表格上的内容,再动手操作:用课前准备的1 平方法厘米正方形学具测量三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并把量得的数据填在相应的表格中。(三个长方形和表格都印在练习纸上,课前发给学生)教师边巡视边指导。(①号长方形的长是4 厘米,宽是

2 厘米;

②号长方形长是5 厘米、宽是 3 厘米。③号长方形式长是9 厘米,宽是5 厘米。学生上只有10 个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具。)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学生手上只有10 个学具,摆不满②、③号长方形,这样就促使学生生发创造意识进行尝试,体验创造的乐趣。在操作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眼,主动探求、发现、自我创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创新能力,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2 、组织学生核对表格。(1)全班核对表格。(2)分组讨论。A 大家没有尺子量,怎么知道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2 厘米呢?B 大家用10 个学具能摆满②、③号长方形吗?你们是怎么摆的?怎么想的?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概括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丰富的表象,为“发现”和归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铺平了道路,为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奠定了扎实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互相、虚心求教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3 、组织学生观察表格上的数据,先独立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说说:验证的结果与你猜想符合吗?这样教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让学生接受了一次不完全归纳思维方法的熏陶,符合几何初步知识数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尽情享受猜想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学生自觉地大胆猜想、探求知识的奥秘。接着再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②学生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

( 三) 、组织学生应用

1 、学大家知道,用面积单位直接去测量长方形稻田或游泳池的面积是有困难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可求得它们的面积呢?(让学生先想一想,再说一说)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了课始提出的问题,充分体现了课堂教的前后呼应及“学以致用”的原则。

2 、计算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设计这道练习的目的是:(1 )加深对公式的理解。(2 )改变以往练习中条件不多也不少的观念,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选取有用数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

3 、小明家客厅长为6 米,宽为

4 米,小明爸爸买来22 平方米的地砖,想给客厅铺上地砖,小明爸爸买的地砖够用吗?如果不够。再买多少较合理呢?通过解答此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今天大家一起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学的?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还体现了学法的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实现了认知上的飞跃.

(五)作业设计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设计作业时“基础性、灵活性、延升性”等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1 、必做题:作业本中相应的内容。

2 、选做题:儿童公园里要设计一个面积为24 平方米的长方形花园,你能设计出几种?你认为哪种设计最美?这样设计是为了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挥其数学特长和智力潜能,发展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学中分层优化的一个体现。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把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以表格的形式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从而把抽象的规律变成了可以操作的耳目可接受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对公式的推导思路一目了然。这样的板书美观、简洁。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简洁美、逻辑美。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说课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3、64页。

【教材简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小数乘法以及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分“不进位”“进位”两个层次编排。本节课为第一层次:不进位的乘法。用解决妈妈给小红买一套书“一共要付多少钱?”的问题,让学生探讨计算方法。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体会算法的优化,突出笔算的算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的顺序和计算过程。并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笔算两位数的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且有了口算乘法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学习基础。但是,由“一位数的笔算”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方法上是一个飞跃,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难掌握。在教学中,一定要在数形结合突破算理上下功夫,并强化笔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通过交流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模型意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3)使学生感受乘法计算的意义与作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数感与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说教学法】

1.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体现计算的意义与作用。培养主动探知的欲望。

2.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探求计算方法的过程,突破算理,掌握算法,增强对数学新知识的体验和认识,。3.“定向、自学、讨论、释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贯穿始终,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

【教材处理】

人教版,北师大版等教材都是利用“乘法分配率”做为算理的支撑,学测中的正确率为34%,而“加拿大”版教材却是以直观模型矩阵方格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学测中的正确率可达到84%。所以,在教学中,我决定采用直观学具点子图进行教学,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重难点。另外,我将教材中习题整合成尝试性、针对性与开放性三个层次,以巩固算理与算法。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第一环节,通过解决问题,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与整十数的算理与算法,为探索笔算24*12的算理与计算方法准备条件。通过估算对计算结果进行大致的估计。

二、数形结合,自主探究。【自学】【讨论】【释疑】

第二环节,利用直观学具点子图,自学并讨论交流算法的多样化,初步理解算理。

首先让学生自己在点子图上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找出正确的计算方法,再通过小组交流,选择“最简单最快捷算法”,最后学生汇报,师生互动释疑。

1、归纳出正确算法:①12*8*3,24*6*2等(连乘法);

②24*10+24*2,12*20+12*4等(拆分法);……

2、理解竖式的算理算法:观察点子图的直观表象和书中竖式的计算方法,思考讨论:竖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步乘积的书写位置及含义。个位的“0”写不写。形与数结合在一起,由理明法。

3:剖析错误:借助点子图的直观表象,剖析学生笔算错误的原因,使学生对错误一目了然,起到进一步讲理明法的作用。【此环节是我反思后的再设计,加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避免了第一次试讲中被学生算法多样性所打动而过多的展示。突出了重难点的教学,为笔算练习留足了时间。】

三、巩固练习,熟练算法。【自测】

1. 做一做,说一说:23×13;33×31;43×12;11×25。

【让学生及时多次用竖式计算,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初步掌握计算方法。】

2.辨一辨,改一改。

①32×12=34漏乘(×)

②21×34=147第二步乘积对位错误(×)

③22×14=208相加时出错(×)

【根据学测与以往教学经验整合学生易错题进行辨析改错,使学生在纠错中进一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同时提醒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3.解决问题。

出示练习十五中的第3、4题,请学生先说图意,再独立完成。

【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运算的应用价值。】

4.做游戏:用你喜欢的算法帮助小企鹅找朋友。39×11(78 429 492 759)

【增加趣味性,促进三算结合,同时检验效果,发展数感。】

5.自测:41×21;12×44;23×32;31×31;34×12;11×11.

【注意弹性设计,充分采纳网友与教研组建议,组织学生运用口算、估算、验算等方法,自我检查或相互检查,真实反馈改错,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四、回顾自结,畅谈收获。【自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方法?你能给大家几点温馨的提示吗?

【使学生能够从知识技能、学习的方式方法与经验态度上作以总结。】

【板书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条理清楚,层次明确。(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课后思考】

①算法多样化与算法的优化并不矛盾,计算24*12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但会占用一些时间;若改为31*13是否目的性更强,可以重点突出拆分法?

②在问题情境的呈现上若以学生列队站排为原型使用点子图是否更合理?

《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系统的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是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从而使学生更生动更具体也更自然的学习数学。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之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属于小数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生生互动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以教材定教法,以教法定学法”的策略告诉我们,学法和教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就是它的柔性。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渗透,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为了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在教学中我营造的是一种平和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把数学教学定位在有意和无意之间。

三、【教学过程】

三、情境互动说流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3分钟(2)联系实际,探究新知;25分钟(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9分钟(4)引导学生总结。3分钟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我们教科书的价格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完全可以把数学课本的价格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再看一看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第二板块: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首先情境引入:小明搬新家,要买一张新书桌,接到**的任务,和朋友小红一起到超市里去挑选,测量并记录下书桌面的长和宽。这时,课件出示:测量结果书桌面的长5分米,宽4分米。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分别是几分之几米”的问题上来,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得出结论:5分米就是10分之5米,4分米就是10分之4米。这时,教师明确的告诉学生:10分之5米还可以写成另外的形式——0.5米,教学读数时,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读,有困难教师再做指导。“那么,10分之4米你能用小数表示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先说一说,再读一读。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在教学时做到了有扶有放,收放自如,达到认知的迁移的目的。然后插入“想想做做”里的第一个习题。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加深对一位小数的理解,完成“十分之几米”到“零点几米”的认知过渡,建立起关于小数的数感。

第二步骤是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学生在上一个环节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这里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课件出示:小明和小红挑选好书桌后,在超市里买了一些文具,分别是:铅笔3角,学生尺7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先提出问题:这些钱数也可以用小数表示吗?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促使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对比分析,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最后达成共识:3角就是0.3元;7角就是0.7元;1元2角就是1.2元;3元5角就是3.5元。

这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的交锋,思维的共享,达到了学习互补的目的。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

第三步骤是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我设计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然后给出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区分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简单数学概念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又可以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人翁精神。

第三板块: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一个练习:抢答

抢答1:实物投影出示商店里各种物品的价格标签,让学生说出小数。

抢答2:出示一组分数,说出小数。这里故意出示一个分母不是10的分数,引起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个练习:看图先写出分数,再写出小数。

第三个练习:你能帮助他们吗?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得出结果。

第四板块:引导学生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纵观本课,每个教学环节的引入,都注意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的积极探索和交流,提供了有意义的现实背景。学生的学习方式,既有有意义的接受,又有自己的思考,探索,也有小组内的生生互动,每种学习方式的选择都是恰当的、可行的和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比较、交流和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深切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内容,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突出了计算不在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将教学的重点落在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生生互动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以教材定教法,以教法定学法”的策略告诉我们,学法和教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四、教学程序

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流程设计分为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我记得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爱体育运动。2008年第29界奥运圣火在我国北京鸟巢点燃了。2004年第28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中国的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创造了辉煌的成绩。谁知道中国获得了多少枚金牌?

(课件出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图及奖牌榜)

师:请大家看,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比赛的全过程)

(1)收集信息

(2)交流信息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随学生的回答将提出的问题一一列举在黑板上。(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奥运的情境,学生自主提问,根据学生编出的问题,教师及时捕捉问题,引出小数的加减法。这样灵活地使用教材、同时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课件出示问题“第一轮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1)探索尝试(指名板演)(2)汇报交流师: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2、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

师:同学们,那象这样一位对着这一位减,你们感觉陌生吗?什么时候用过呀?

生:整数的减法

师:整数加减法的时候,大家也是这样计算的,是不是?你们感觉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相比,你们感觉怎么样啊?生:数是小数,有小数点。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法计算的知识作铺垫,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区别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

3、理解算理

0.78-0.2=

师:你看出这是怎样的新情况了吗?(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生试做。

师:你们以前做过许许多多的加减法吧。无一例外的都是将末尾对齐,怎么这次没有把末尾的两个数字对齐呢?

生:小数加减法要小数点对齐。(板书:小数点对齐)

师:那只要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师:奥,小数加减法要小数点对齐,要保证相同数位对齐。你们还真是有方法,而且这个方法看得很准,看的很深。这样做一定有这样做的道理,为什么一定要相同数位对齐呢?谁能说说你的理解?可以结合这到题来说说。

(百分位的计数单位是0.01,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0.1, 计数单位不同。)

板书:计数单位不同

只有在相同计数单位的情况下,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设计意图】解决课的重难点,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小数点对齐了,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理解小数点对齐保证相同数位对齐,而相同数位对齐的理论依据就是计数单位要相同。

4、关于“0”的问题

1.2-0.47=

师: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新情况了,谁看出来了?生: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

师:没错。这道题你会做吗?请你试试看。(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课件出示两种做法,生观察,同样的一道题结果却不一样,怎么回事啊?谁有想法了?

还有一个隐形的0. 忘记退位了。那你觉得哪个做得对?

师:奥,根据小数的性质,就可以在这添个0 。别小看这个小小的0,把它添上,这种新情况一下子就转化成了大家熟悉的旧情况了。一旦把这个0添上,你们看,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看出百分为上是几减7啊?

师:这种情况是小数加减法中很重要,也是很容易出错的一种情况,今天我们第一次做,其实出错也是特别能够理解的,…………

3.58-1.98=1.60

师:这个同学编的题挺有意思的。你看看他的计算结果等于多少啊?

(1.60)当小数加减法计算结果小数的末尾出现0的时候,我们要对计算结果要进行化简,向横式汇报的时候,写最简结果就可以了。(师划掉学生竖式及横式末尾的0)这也是数学简洁美的一种体现。

出示:2.53+1.47=4.00及其竖式。

师:师:那这个结果还能怎么写(4)

除了可以将小数末尾的可以化简,甚至连小数点都可以藏起来了。向横式汇报的时候就写整数4就可以了。1. 78 - 0.76 = 1.02 4 .96 - 4.35 = 0.61

计算结果里也有0,这个0能划掉吗?(不能。因为它起到了占位的作用。)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研究,大家一定不仅仅会计算小数部分位数相同的加减法、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还有位数少减位数多的,甚至还有结果需要化简得。你们是不是都能解决了?

【设计意图】目的是巩固算法,同时暴露新的认知冲突,计算结果末尾有“0”,正确处理“0”的问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正确认识和掌握计算结果末尾有“0”的时候要化简,即划掉末尾的“0”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5.23+0.7=

12+0.43=

2、看横式直接说得数

5.55+0.02= 5.55+0.2= 5.55+2=

观察三道题有什么发现

3、书中做一做出示情境图)

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一共……

爸爸付50元,要找回……

亮亮又和爸爸逛到了球类区。(课件显示情境图2)

观察图:,你又有什么发现?亮亮可能会怎样买呢?需要付多少钱?同桌商量然后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新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掌握新的本领。

(四)课堂总结今天大家一起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学的?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还体现了学法的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实现了认知上的飞跃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连乘解决问题的说课稿

本节课主要教学用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一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学习的,并为第二次学习连除解决问题和今后的综合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新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解决问题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因此,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学会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连乘方法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用连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定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特别强调: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主动建构、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学生通过算一算,说一说等动手操作活动,参与到连乘问题建构过程中来,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中来。

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收集信息

创设“庆元旦,学校组织广播操比赛”,围绕“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先让学生乱猜,再有依据的猜。紧追问:“你能提什么问题”。这样经历瞎猜到给定信息有依据的猜,感受解决问题要搜集相关的数据。为下面学习新知埋下伏笔。

第二环节建构连乘解决问题模型

这一环节,我直接出示每个方阵有5行,每行4人,有3个方阵,一共有几人?直接提问:“你能有几种方法来解决”,之后呈现学生的方案,这是这堂课的重点,我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种种的预设:第一情况是先求一个方阵有几人;第二情况是先求一共有几行;第三种情况是先求3个方阵第一行有几人?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连乘的数量关系,突出本节课重点,当学生每一种方法的讲述之后都用点子图演示。紧追问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旨在沟通三种算法的联系。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撑起整个地球。这一环节中我立足于学生的现实起点,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充分暴露学生不同的思维,满足学生主动、富有个性的成长需求,通过数形结合然后抽象出数量关系,进而建构连乘问题的结构。

第三环节拓展服务生活

第一道题计算出游的座位安排问题,一方面既巩固刚学过的连乘问题

结构。另一方面渗透估算的意识。第二道题三年级买点心,缺少信息,

旨在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要提供足够的信息;第三道题计算游泳的米数,旨在学生感受有时信息隐藏在文字信息里。第四道题计算花的盆数,设置多余信息,旨在学生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通过为庆元旦全校出去游玩这一条线将四个情境串连到一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练习设计层层递进,在练习背后展现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最后留了一道挑战题。题目是黄连上清片,在盒装上写着6×4×2。你觉得这里头怎么包装就怎么画。通过设计药片,学生通过数形结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可以把问题想深想透,另一方面感受生活到数学再到生活的过程。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今天大家一起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学的?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还体现了学法的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实现了认知上的飞跃.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总之,我力求体现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新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连乘问题的模型的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用连除解决问题》

一、说教材:《用连除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六册《解决问题》中的例2和练习十三中的部分内容,前面的例1是用连乘解决问题,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这为本课分析数量关系做好了孕伏,而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两步计算试题的掌握程度,则为本课的计算作好了铺垫。教材通过情境图“60人表演团体操,平均分成两组,每组5个小圈,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来引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解决一个中间问题,从而学会用连除来解决问题,同时建立起解决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的模型,并能解释应用,也为后续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因为有了前面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所以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其它方法来解决。

根据我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找出中间问题,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说教学方法:1、在情境中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将创设和例1前后呼应的情境:解放军叔叔表演仪仗队,借助生动的数学语言,串联数学知识,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2、合作中发展: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所以在本课我着力为学生构建“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引导学生在多向交流的合作活动中充分经历知识的提取过程。

3、生活中应用: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将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更好地找到数学与生活的链接点,突出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以这些教学方法为指导,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三、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教材当中给出的主题图团体操表演中扇子和人数存在对应性,容易引发学生在收集信息过程中走入误区,所以我将主题图的情境创设为:为了迎接北京2008奥运会的到来,解放军叔叔进行队列表演(共120人,平均分为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4行)。

1、仔细观察,找出信息。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3、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环节要重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能用数学的语言简洁地加以表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根据信息,独立思考打算怎样解决“每行有几人”的问题,然后尝试计算。

2、反馈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教师及时板书:

1)120÷3=40(人)40÷4=10(人)2)120÷3÷4=10(人)3)120÷4=30(人)30÷3=10(人)4)120÷4÷3=10(人)5)120÷(3×4)=10(人)

6)120÷(4×3)=10(人)

针对各种情况,教师应及时领会到1和2、3和4、5和6分别是思路相同的,所以要选择每种方法中的其中一个算式问问第一步先算什么(尤其是综合算式),针对5和6方法,还需要问问为什么要添加小括号,在这里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用数学的语言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3、让学生比较这么多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使学生发现1和2、3和

4、5和6分别是思路相同的,同时这些方法都是用两步来计算的,结果都是相等的,只是思考的角度不同。

4、小结:这些方法虽然思考的角度不同,但都是用两步计算来解决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用除法两步计算的问题,同时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对话交流,相对于上一课时来说,本课问题的探究的过程应该更加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解法,在交流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解法、倾听并理解他人的方法)

(三)指导看书,梳理知识1、独立阅读教材例1,然后回答每一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2、质疑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3、尝试练习: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能装多少箱需要找到什么信息,然后列式解答进行反馈。

(由于前面自主探究的内容较重,所以在这里指导看书其实是对学生解题思路的一个梳理,为后面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扫清障碍)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利用练习十三第10题的信息和问题,让学生给解题思路选择相应的算式。

2、对比练习:有3个书架,每个有6层,平均每层放7本,一共有几本书?

共有126本书,平均放在3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平均每层放几本书?

(这个练习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例1和例2的联系,数学教学不应以课教课,而应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3、利用练习十三第14题,引导学生选择有效的信息解决问题。

(在练习的设计中,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满足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的不同需求,真正体现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评价交流,总结全课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你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体会”这三个从学习目标、学习情感态度考虑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评价。

(六)课后作业,应用延伸课后从生活中发现可以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把数学学习从学校小课堂延伸到生活大课堂,真正进行生活中的解释应用)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重叠数学广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说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交集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活动,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4、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课教学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交流中学习。我拟订了以下

教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复习引入、情景激趣、引导发现、学用结合。

学法:观察、想象、验证、类比推理。

五、说教学策略“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1.关注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必须通过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现场的调查,通过摆、移动、整理、画图等过程得出韦恩图,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最后运用算式来解读韦恩图,是对集合知识高度理解与综合应用的体现。整个认知过程是问题不断解决,认识不断清晰,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韦恩图的内在思想。

第一步,现场调查。“喜欢游玩敬亭山的,喜欢游玩博物馆的,两者都喜欢或两者都不喜欢。”引导学生发现总数并不是两类人数相加的总和。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答案,问题出在哪儿?

第二步,学生整理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在刚才的事件中有好多的信息,能不能重新整理一下,使大家能看得更清楚,明白有人重复了?

第三步,展示学生的想法,课件演示韦恩图的形成过程。在交流中学生间的同种策略得到优化,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知识逐渐清晰的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第四步,用抽象的算式表达并解读集合图。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集合图能很好地帮助理解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使知识到位到每个人。

整个环节完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创造韦恩图的过程,学生在快乐的合作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主动地打开了数学王国的大门。

第二版块:巩固了解韦恩图,感受韦恩图的价值。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改下很流行的话语。作为一节新授课的尾声部分——实践运用,应该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练习首先安排了书上的一道习题。

给动物分分类。再次巩固对集合图的理解。同时在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这样有交集的分类现象确实需要这样的图示来解决。

2、根据算式画图,再次巩固集合图。

3、解决一共有多少名参赛选手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解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所学知识对解决问题的价值。

习题的设计在有层次、有梯度、有价值的前提下,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又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神奇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四个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作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造,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尝试探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体验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和指正。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等量代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等量代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课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如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一)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个性品质目标:通过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紧密合作,让学生感受、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教学以“体验等量关系”、“感受方法的多样性”、“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三大版块为教学主线,体现了教师的“引”到“放”直至“创”的过程。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教学思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具体教学策略运用如下:

1、教学设计注意由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内需入手。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这些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内在因素。一是考虑到了学生初次接触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用“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二是发挥教材编排作用,既尊重教材,又灵活运用驾驭教材。

3教学目标的自主探索,又呈现出教师在全过程中的组、注重设计教学活动。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体现了学生对织引导作用,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合作氛围较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初步感知等量代换

为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我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画形式引入,播放《曹冲秤象》的课件。在学生看完这个动画后提问,曹冲是怎样秤出大象体重的?这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想一想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所以他们说起来自然头头是道。但这与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们迫切的想知道今天要学习什么数学知识。这时教师说明这种方法在数学里

叫作“等量代换”。

“曹冲是怎样称象的这一问题”将学生带入到了有意义的、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情境中,师生象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地逐步分析“怎样称”及“为什么要这样称?”的理由,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等量代换思想,进而揭示课题。

2、示例演示,认识等量代换

当学生初步感知等量代换后,创设情景,水果店的老板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想请大家帮帮忙,你们愿意吗?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课件出示水果店里的场景,通过课件师生一起认识天平,并指出当天平平衡时,表示什么?从图中你能找到哪几组相等的关系?在同学们回答后,教师趁热打铁,抛出问题:“水果店老板告诉我们:这个季节里,刚好每千克西瓜和苹果的价钱是相等的。你们知道这样的一个西瓜可以换几个苹果呢?”并给同学们推荐几个探索的方法,方法一:用图片摆一摆;方法二:画图;方法三:推理并列式计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同学们自主活动后,进行汇报。师生交流,你是用哪种方法来解决的?分别展示学生不同的解法:谁能给我们摆一摆?谁还能把这个过程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根据上面两种方法,我们可以怎么列式?通过汇报交流,使他们的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观察天平,感知、体验等量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等量,只有先了解了“等”才能学习后面的“换”,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等形式,体会到等量代换的思想中,“等”是“换”的前提这一难点,最后全班交流,把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使等量代换这个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变为自己可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再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成功的实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

3、巩固演练,运用等量代换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在巩固环节我继续以水果店为背景创设情景:看到同学们这么能干,水果店老板还想考考大家。根据多年的经验,他发现桔子、苹果和柚子这3种水果之间有这样的重量关系:课件出示,2个桔子的重量=1个苹果的重量,4个苹果的重量=1个柚子的重量,问:2个柚子的重量=()个桔子的重量。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分组进行交流。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老师帮助。在完成了这组训练后,继续创设情景,刚才我们用西瓜换了相等重量的苹果,用柚子换了相等重量的桔子,生活中你会这样换吗?有些时候我们还需考虑什么?学生回答有时要考虑价格因素,这时教师给出水果店里的一些价格信息。西瓜每千克3元,苹果每千克4元。出示问题:按价格换,这个西瓜能换得几千克苹果?

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牢牢抓住等量代换的本质:只要两个量相等,就可以进行代换。这个量可以是重量,也可以是价钱等;可以用多件物品换一件物品,也可以用多件物品换多件物品,把生活和数学知识关联起来,使学生学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或数学问题。

4、归纳总结,拓展思维

在完成书上的习题后,课的最后仍然围绕小商店创设情景,出示商店通告:“好消息,3个空汽水瓶可以换1瓶汽水”乐乐拿出了10个空瓶最多能换几瓶汽水?这个生活中的问题再次把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或独立思考,或几人相互讨论,或摆学具,忙的不亦乐乎,通过大家的共同回答整理得出结论。同学们都为自己成功解决问题高兴起来,气氛十分活跃。

今天你们有哪些些收获呢?你们对自己今天的收获满意吗?并等待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不管是褒是贬,都弥足珍贵。最后送给学生们一句名言“成功=汗水+灵感,希望同学们能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成功的花朵”。这一点睛之笔,不仅与今天所学内容相扣,还寄托着教师的殷殷教诲和无限希望。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在本课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把学习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现的机遇交给学生,把评价的权利留给学生,使学生在舞台上有了出色的表演,成为真正的主角。愿我们的舞台更加绚丽多彩,愿我们的主角更加充满活力,这既是我们的心声,也是我们的期待。

三年级数学轴对称-一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轴对称(一)说课稿 头道河中心小学贡洁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轴对称一是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的第一课,对称是现实生活中普遍现象,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了解“对称”对称轴的概念,并初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结合图案的欣赏,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教具准备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图形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小,好动,好奇,思维活跃,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容易被他们接受。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必要基础,了解轴对称图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对空间图形已经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不算困难。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学轴对称时,教师应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和剪纸,让学生结合实物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2、多组织“折一折”“猜一猜”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拿出一张彩纸,对折后描出“爱心”图的一半。 谈话:老师把这张彩纸对折一下,沿着这条边剪一个图形,你能猜出老师剪的是什么图形吗?(演示:剪出图形并展开),原来是一个“爱心”图。我希望咱们班的同学们每人都有一颗爱心。(把“爱心”图贴在黑板上)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怎样的? 预设:(1)左右两边是一样的;(2)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小结:像这样的图形,两边是对称的。有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图形。(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同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对称的物体,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课的开头,用剪纸的形式导入,容易吸引同学的注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为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操作实践,探索新知 1.感知对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特选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特选 以下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特选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说教材 2说教学程序 3说教法、学法 4说练习作业安排和板书设计 数学说课是数学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其根本宗旨是为了追求数学课的优化。 数学说课,要向同行说什么?我认为数学说课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1.说教材。 能制定较为完满的教学方案,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前提条件。这主要包括: (1)介绍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说课中教者首先要阐述所备、所上的数学课在整个的一节、一章乃至整个小学数学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课时教学内容。这是由数学教材环环相扣、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序列性所决定的。 (2)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时备课中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地提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习题”一类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制定中还要提出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目标,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和兴趣、习惯培养目标。 (3)说说本课教学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教例是如何展示教学内容的,教材叙述语言与例题怎么俗配,按计么顺序展开的例题与习题的分布类型,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是什么。 2.说教学程序。 程序是否合理,符合认知规律,也是课堂教学是否优化的标准之一。数学说课中的教学程序有点近乎教案上的教学过程安排。在教案过程自己能清楚的可不必都写出来,而说课中不谈清楚,别人不一定都了解,详略、繁简不同;教案上重视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而说课介绍重视教学环节的次序和方式。备课只要备出是什么,说课不但要说是什么,还要说说为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

【篇二】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二、知识背景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四、设计理念

第一,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表内除法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设计中我把数字稍微改动了一下。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我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练习,再让学生进行自我验证。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明算理时,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了吗?进一步明确了算理,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性过渡,丰厚了探究的底蕴,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激发了热情和欲望。 3、及时反馈,内化提高。[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乘法估算不是单一的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而是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估计得数大约在什么左右,还要求学生学会估计得数的范围,也就是估计得数比什么大,比什么小。乘法估算是个难点,教材的安排是:例题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牧场的情境列出算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的“大约”,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然后通过思考、交流、引导、小结,用语言表述出来,指出2种不同的估计方法,即估计得数的范围,以及得数大约在什么左右。并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该学习内容。2、教学目标 应用新课标理念,依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比什么大,比什么小,在什么左右。 ②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

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1、在教学环境中,创设适当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应用不同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提供条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能力。 3、教学中,严格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组织教学,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吸引和带领学生在数学空间尽情漫游。 三、说教学过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本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题,教师解说,明明邀请我们去他家美丽的牧场参观,谁来替他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认真听,看你能了解牧场的哪些情况?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9×42=

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说课稿

三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说课稿 《位置与方向》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数学常识,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有力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有关方向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集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 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3. 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理解长度单位剪的十进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说教学和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流程设计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这里我安排两个环节: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2、请学生用这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觉得怎样?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这样设计,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再说第二层次,自主探索,学习新知。先安排让学生简单的认识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为接下来学习厘米等单位做好准备。然后就是厘米的认识。我打算先让学生着重建立1厘米的具体观念,再认识几厘米,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测量。具体我是这样做的:1、认识厘米。先让学生知道1厘米,再找一找直尺上的1厘米,接着通过闭眼想1厘米,找自己身上的1厘米等手段建立并强化1厘米的具体观念。我想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2、认识几厘米。充分发挥学生手中尺子的作用,让学生数从哪里到哪里是2厘米、4厘米,数数尺上共有几厘米。着重认识几厘米,可以为下面学习分米打下基础。(从认识1厘米,到认识几厘米,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习用厘米测量。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先让学生量纸条的长度,然后交流,说说到底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后再归纳测量的方法。(对于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上, 是一定要让学生测量物体对准0刻度后进行操作,而现实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因此,对从任意刻度开始的测量方法绝对不能加以否定。测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量,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生间的不同差异,先让学生尝试,再反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来掌握测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将一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学生学会量之后再去测量,往往兴趣很高,但在量的过程中发现所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难以准确表达,出现了新的认知冲突,以此为突破口激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的兴趣。 先数直尺上的小格,引出1毫米,1厘米=10毫米,然后问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用剪刀剪下1毫米,用1分硬币比划一下1毫米,说说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等等。(这里我将课前准备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提供给学生,因为“毫米”这个概念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比“厘米”更难以建立,教学中通过比划、找实物和观察老师提供的1分硬币的厚度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一定会学得很愉快。) 接下去请学生用1米、1厘米、1毫米的绳子去测量一下课桌边的长度,试一试有没有困难,引出分米的教学。教学时直接让学生能够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直观的感受1分米的具体观念,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划1分米的实际长度,找1分米的实物。虽然在整节课中这是一个弱化的环节,但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厘米和毫米的学习方法,分米的教学会来得轻松些。 最后,用1米、1分米、1厘米的绳子去比一比、量一量,也可以同桌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比空洞的说教与死记硬背更好。 (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说说第三层次,总结全课,回顾整理。问问学生有什么收获?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能对全课的知识进行一次梳理。 最后说说第四层次,综合运用,深化巩固。这里安排了三个综合练习。1、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划。2、帮小红填上合适的单位。3、小明的日记。(改错题)特别是后两个练习,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样式,把填单位和改错题放到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即生活中,因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将所获得的知识马上进行检验并用于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为根本的用意,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最后安排了一个课外练习,和爸爸妈妈合作,制作一份调查表,身边的常识量一量我知道。将课内的知识进行了延伸与应用,又增进了与爸爸妈妈的感情。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二、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知识点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拓展。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写成两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分数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元角分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五、说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标、说教材

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标、说教材 我与大家交流的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书内容。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方面说起。 一、说课标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被划分为了三个学段,三年级属于第一学段。基于对第一学段目标的分解,我认为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应达到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给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秒的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体验让数学课堂更新鲜 内容是:《秒的认识》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秒、1分的长短,初步建立分和秒的时间观念。 解读教材和课标后,我拟定了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能力目标:在丰盛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并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动中,逐步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其中: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以及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是教学的重点。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度,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时间单位秒。 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起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就在初步建立“秒”的详尽概念以及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要有用地冲突重难点,就要选择合适的教法与学法。 1、以人为本地教:教是为学服务的,本课,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主要采用了创景激情、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等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变静态的文本教材为动态的学习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喜悦的学习氛围。 2、注重体验地学: 学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等丰盛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进行学习,有用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秒,体验秒,培养学生爱护时间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谈一谈本节课的设计及想法。 这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活动体验,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提高→全课总结,系统梳理→欣赏感悟,教育升华。 我重点谈一谈自己在为有用冲突重难点的的设计: 1、自主体验,感悟时间“秒”和“分”(分为两个层次:认识秒和体验秒) 认识秒:我从电子时刻上的秒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接着让学生自主认识秒针,引导生总结出最细最长的是秒针,让学生观察秒针走动留下的阴影认识1秒和几秒,其中秒针从12走到差2格到6时,让学生说例外的看法,可能有的学生是一格格数的,有的是先数5个大格再加3小格,有的是先数6大格再减2小格等,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优化。整个秒针走到的过程中都同时配有“滴答”声,让学生在看其形并听其音中,亲历1秒。 体验秒:让学生听“滴答”声,想一秒钟能做些什么?学生的答案肯定是新鲜的,无法预设的,也是他们个性的展示机会。让学生用自己想的方法跟着课件里的“滴答”声试一试,有时也可以全班跟着做一做,一起做动作一边跟着“滴答”声数,在观察、倾听、模仿、数数等多种活动中,充分地体验时间单位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

位置与方向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 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活动(3):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活动(4):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位置与方向》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位置与方向》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位置与方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 1、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教时“认识分数”及93页做一做。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教材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 (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月饼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利用迁移推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之分几一、创设学习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优选.)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除数是一位数的口 算除法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二、知识背景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四、设计理念 第一,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表内除法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感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最新范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最新范文 【导语】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生活情境与有关旧知识解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会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过程与方法: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在“献爱心”捐款活动中,全校师生一共捐款1806元.三(3)班同学表现尤为突出,共捐人民币156元.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我们大部分同学捐的都是自己的零用钱. 学校打算用这笔爱心基金给贫困同学买一些文具用品.出示:一套文具28元 问题(1)买2套文具要多少元? 指名回答:28×2=56. 师:这道乘法学过吗?生:两位数乘一位数. (2)师:如果买10套这样的文具,要多少元呢? 生:28×10=280. 师:这道乘法学过吗?生:两位数乘整十数. (3)师:如果买12套这样的文具,要多少元呢? 列式:28×12 师:这道乘法学过吗?跟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相比,这是一道什么算式? 生齐: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这是一个新问题.板书课题.你想怎样解决?(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探索算法 1、28×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生1:比280多.28×10=280.所以28×12肯定比280多(大) 生2:300左右.28接近30,12接近10.30×10所以是300. 2、28×12到底是多少呢?你会算吗?自己在草稿本上试试看,师巡视指导. 3、交流.师:谁是用以前的方法解决的? 预设生1:12分成10和2,28×10=280, 28×2=56, 280+56=336 师板书:(28×2=56(元))这是几套文具的钱?(2) (28×10=280(元))这是几套文具的钱?(10) (280+56=336(元))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预设(2)生2:12拆成2×6,28×2×6=336.或28×3×4=336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彭新安 一、教材、学生分析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和边的特征。而平行四边形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从具体的实物和图形中识别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征有个初步直观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为下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了铺垫。并为今后深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由于本学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直观阶段,因此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导观察和操作获取数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空间与图形”提出的’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的要求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能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身边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三、教材处理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是:弄清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理解数学。引导他们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使他们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仅图形不都是长方形、正方形。它的角和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 四、教学方式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我采取了“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五、学习方式 本节课将体现一个张扬个性的课堂,利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力争把讲授过程变成动态的探索过程,展现学生思维过程。 六、评价方式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七、教学手段 为了再现生活情况和展示知识的形式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多种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过程与内在联系。 八、教学流程 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三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三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篇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91—92页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活动,如平均分饼子、折纸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地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判断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体验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各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等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鼠妈妈分饼子的故事好吗?鼠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毛,一个叫二毛,哥

俩长得挺机灵的,又非常喜欢鼠吃妈妈做的饼子。有一天,鼠妈妈做了4个饼子,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吃,要使两只小老鼠得到的饼子同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鼠妈妈?第二天,鼠妈妈做了2个饼子,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一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也来帮帮鼠妈妈?第三天,鼠妈妈有点累了,这天她只做了1个饼子,还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一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再来帮帮她?(半个饼子用数字怎样来表示呢?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小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好的数学课,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小学生的特点是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对于色彩鲜艳、离生活较近、有趣味性的故事感兴趣。本节课,我首先利用课件鼠妈妈分饼的故事创设了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求交流,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鼠妈妈分饼子。 鼠妈妈先把饼子分成不同的两份,大毛连忙说:“我是哥哥,我吃小的。”二毛一听也连忙抢着说:“我小些,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鼠妈妈看见哥俩互相谦让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她说:“好了,孩子们,不要吵了,我来重新分吧!”鼠妈妈重新把饼子分成同样多的两份,她说:“这块饼子,你们一人一半,这种把饼子分成同样多的两份,我们在数学上把它叫做平均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说课稿

数学广角(有序排列)说课稿 徐燕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有序排列)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113页例2。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课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三、说教学方法:

采用以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自主权让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测,动手操作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等不同的角度,自由地寻求答案,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着学习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我预设以下四个教学环节:第一、设疑激趣;第二、探究新知;第三、练习巩固;第四、课堂总结。(具体教学过程见教案) 五、说“在教材取舍与整合”方面的做法 第一环节的“设疑激趣”。猜老师的年龄就是把二年级所学的“两位数的排列”以及三年级第八单元所学的“可能性”的知识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测。 第二环节的“探究新知”。我没有采用教材中给出的例题的直接问法:用7,3,9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而是通过猜:老师去敦煌旅游可能花费了多少钱?这个生活情境并给学生提供了范围,它是由7,3,9组成的三位数来引出例题,让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敬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排列的欲望。通过提问学生:最少几次可能猜对,最多几次一定能猜出来?可能花费了多少钱?进一步和“可能性”的知识进行了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