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领”例说

合集下载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摘抄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摘抄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摘抄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由许慎所撰写,成
书于东汉时期。

其中的第一摘抄是关于“一”字的解释,许慎解释道,“一,始也。

一,从一。

一,一也。

”这段解释简练而深刻,
从多个角度解释了“一”字的意义。

首先,许慎解释“一”为“始也”,意味着“一”代表了最初、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切事物的起源和根本。

这种解释从哲学角度阐
释了“一”的深刻含义,引发人们对宇宙、生命、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其次,许慎指出“一”字的构成是由“一”字本身组成,这表
明“一”是由自身构成,没有被其他事物所影响或改变,体现了“一”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这种解释从语言学角度阐释了“一”的
形成和结构,为后人对汉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后,许慎简单地指出“一”即为“一也”,强调了“一”作
为数目的概念,表明了“一”在数学和计数方面的重要性。

这种解
释从数学角度阐释了“一”的数值意义,对后世数学的发展产生了
一定影响。

总的来说,许慎在《说文解字》第一摘抄中,通过哲学、语言学和数学等多个角度对“一”字进行了深入解释,展现了古代学者对汉字和世界的思考,为后人研究和理解汉字及相关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

说文解字指事字独体指事的例子

说文解字指事字独体指事的例子

说文解字指事字独体指事的例子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字典著作,它详细解释了汉字的形体、义理和构造。

其中有一类字叫做指事字,它们的形态与所表示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指事字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指事字的独体性。

首先,我们来看“日”字。

这个字的形状就像太阳升起的样子,它用来表示“太阳”这个意思。

由于太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存在,因此“日”字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指事字之一。

其次,我们来看“月”字。

这个字的形状就像一轮明亮的月亮,它用来表示“月亮”这个意思。

月亮在人类社会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与四季、农历等诸多元素相连,因此“月”字也是一种典型的指事字。

再来看“山”字。

这个字的形状就像一个三角形的山峰,它用来表示“山”这个意思。

山是大自然中的重要景观,与自然环境、地理地貌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山”字也是一种独体的指事字。

最后,我们来看“水”字。

这个字的形状就像流动的水波纹,它用来表示“水”这个意思。

水是生命的源泉,它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影响不可忽视。

因此,“水”字也是一种具有独特形态的指事字。

通过以上几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指事字的独特之处。

这些指事字以其形态与所表达的意义相吻合,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外形直观地理解其意义。

指事字的存在丰富了汉字的形态和意义,也为我们深入理解和学习汉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总之,指事字是汉字中一类独特的字形,其形态与所表示的意义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通过研究指事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演变,也为我们更好地使用、理解和传承汉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指事字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一字立骨”新议共5页word资料

“一字立骨”新议共5页word资料

“一字立骨”新议“一字立骨”是清人李扶九在《古人笔法百篇》中提出的,也称一字经纬法,或称安设文眼法。

这是我国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的一条宝贵的传统美学经验。

下面,就“一字立骨”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一字立骨”中的“一”和”字”应该是“情”与“辞”的意思。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里说:“《国语》言‘物一无文’,后人更当知物无一则无文。

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

”[①]可以看出:这里的“一”是“文之真宰”,即作者的立意、思想感情。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此立文之本源也。

”在《文心雕龙?指瑕》中说:“若夫立文之道,唯字与义。

”这里的“义”、“情”都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里的“字”、“辞”都是指语言文字。

刘勰认为“情与辞”、“字与义”是“立文之本源”是“立文之道”。

[②]可见:“一字立骨”中的“一”和“字”实际上是指“情”和“辞”,即刘勰认为的构成作品的两个必要条件。

而“立骨”就是由经线和纬线编织而成的作品实体,所以说“一字立骨”又叫“一字经纬”。

其次,“一字立骨”中的“一”是指主脑,即作者立言之本意,所有的字词都要鲜明而集中于这个主脑。

“字”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或一句话。

“一字”就是这个词或这个短语或这个句子集中显示了这一个主脑的意思,即一个集中显示了作者本意的词、短语或句子。

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

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

”[①]所以,“一字”就是其要说的“一言”,它体现或表现了作者的用意。

而“一言”被“扩之则为千万言”的就是文章。

所以这里的“一言”、“一字”实际上就是“文眼”。

所以“一字立骨”又称为“安设文眼法”。

“文眼”是我国传统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一个术语。

对于“文眼”的研究,最全最有力度的当属清人刘熙载。

他在《艺概?文概》中说:“文家皆知炼句炼字,然单炼字句则易,对篇章而炼字句则难。

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

汉字构造理论

汉字构造理论

• 我们这里所研究的汉字的结构,是从古人 在造字时如何通过文字形体来体现文字所 表示的意义出发的。也就是说,是从造字 的角度出发的。 • 从造字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分析汉字结 构,其依据是:汉字在造字之初,它的形 体和它所表示的词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只要按照造字意图,对汉字的形体 结构作出正确的分析,并参考古代文献语 言的用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字的本义。
第一节
六书说
• 关于六书的名称 • “六书”之称,最早见于 《 周礼 ·地官 ·保 氏 》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 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 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 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中云:“周官保氏, 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 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 许慎,其 《 说文解字 ·叙 》 说:“周礼八岁入 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 • • • •
例字分析: 析 光 男 步
• • • • • • •
劣 歪 尘 尖 木+不\生 木+不\长 不\坐 不\立
1、 同體會意字
• 北 • 屮 从 艸 比 芔 竝 茻
• 例字:林 磊 鑫……
2、 異體會意字
• 分 刀 • • 祭 手 《說文》:別也,從八從刀, 以 分別物也。 《說文》:祭祀也,從示,以 持肉。 《說文》:奴婢皆古罪人。從女
• 所谓象形文字是“画出了一个物件,或一些惯用 的记号,叫人一见就能认识这是什么。”“一定 是独体字”,“一定是名字”,“一定是本名之 外,不含别的意义。” • 所谓象意文字“是图画文字的主要部分”,“不 过象意文字不能一见就明了,而是要人去想的。”
• 唐兰后来在《中国文字学》中写道: • “象形、象意、形声,叫做三书, 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 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形意声是文 字的三方面,我们用三书来分类,就不容 许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

指事字举例30个

指事字举例30个

指事字举例30个
指事字(又称处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

大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减少笔画或符号。

常见的指事字有:一、二、三、四、上、下、丨、丩、爻、ㄩ、乏、廷、逆、世、臣、幻、夏、刃、甘、元、示、中、屯、牟、牵、巾、本、末、朱、寸、亦。

指事字分为以下几种:
1、独体指事
凡是独体的文字,在形体上没有经过后来的增减或变更,用来表示抽象事类的叫作独体指事,也就是指事正例。

这类独体的文,通常都是以线条符号来指明抽象事物的意象。

独体指事字例:上、一、二、下、丨、丩、爻
2、合体指事
当已有的文字形象或符号不足以表达抽象概念时,就在这成文的形象上,加些点画以引出概念的方法,亦即以一个文为主体,附加不成文的符号,二者相合
而成的文字,叫做合体指事。

合体指事字例:元、示、中、屯、牟、牵。

3、变体指事
为了要表达抽象的意念,往往把一个成文的形象加以变化或减省一个成文形象的部分笔划,透过这种变化,使人领悟到另一层相关的概念。

这种变易,通常是指位置上的变易,如有的左右相反,有的上下相倒。

变体指事字例:ㄩ、乏、廷、逆、世、臣、幻、夏、刃、甘。

一字断案的历史典故

一字断案的历史典故

一字断案的历史典故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唐玄宗的皇帝。

他非常喜欢书法,经常邀请一些书法家到宫中来展示他们的才华。

有一次,唐玄宗在欣赏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时,发现了一处错误。

这位书法家在写“龟”字时,少写了一个点。

唐玄宗当即指出这个错误,并要求书法家修正。

书法家非常尴尬,他知道自己的错误被发现了,但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误。

于是,他开始找借口辩解。

他说:“陛下,这个字是故意少写一个点的。

因为乌龟没有点更好看。

”唐玄宗听后哈哈大笑,并回答说:“你说得对,但是我的皇宫里可不是养乌龟的地方。


唐玄宗的回答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双关语,既表达了他对书法家辩解的不屑一顾,也巧妙地避免了直接批评。

这个故事成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典故,被人们称为“一字断案”。

《说文解字》例说

《说文解字》例说

(清韵逸品) 連環畫雜志手機阅览室《说文解字》的第一个汉字:“一”,相关的字如下:(最初的几个字)在中国文化里, “ 一” 不仅仅是数字的开始, 也代表万物起源, 因为跟“天”、“地”、“神灵”有关的汉字都具有这个符号。

先秦典籍里称:“万物本于一”,早期的中国人,在造字之初,即把一列为所有汉字的起始点,《礼记》里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

”这是儒家的起源说,即“天生万物”,“天生蒸民”。

而“天”起源于“一”,在古文字里,“一”也有“天”的意思,有时,“一”也有“地”的意思这个后面会陆续提到。

(一)《说文解字》里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古人认为,天地是从一开始的,“一”蕴藏着无限大的能量,从无到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由“一”生出。

后面大量的汉字跟“一”有关系,遇到的时候再说。

同时代表数字,一横就代表数字一,同理,二横就代表数字二(注意上下两横必须是一般长短,否则就变成会意字的“上”或“下”了。

)三横就代表数字三,四横就代表数字四。

(一的古文写法)凡是在《说文解字》中注明”古文“的,比如“古文某'字样的,就是该字的古文写法,比如上图,《说文解字》里说“古文一”,其实就是古文“一”字的写法,这个字,现在会计们还偶尔用它,是汉字“一”的大写写法,与“壹”有相同意义,其实,这个写法古文就是这样写的,并不是现代新产生的新写法。

(元)《说文解字》称:“元,始也。

从一,兀声”,始,指万事万物的发源。

”《说文解字注》徐锴说“不当有‘声’字”,似乎这里不该有这个“声”字,这一句只是解释“元”字的组成,即上面一个“一”,下面一个“兀”,并不标明这个字的读音,但他后来又说凡是《说文解字》里标明“从某、某声“者,都是”六书“造字法里的”形声“字,至于这个字的读音,他称是“愚袁切”,即愚字的声母,袁字韵母及声调,读yuan二声。

除了万物起源的字义外(“元凶”、“元旦”、“元年”就是用的这个字义),这个字还有“头部”的意思,比如后来我们说的“元首”,还有“上天”的意思,如“元神”,“元命”。

关于《沁园春》词牌填词要点、领格字、词牌词调浅谈汇总

关于《沁园春》词牌填词要点、领格字、词牌词调浅谈汇总

《沁园春》词牌填词要点、领格字、词牌词调浅谈关于《沁园春》词牌填词要点、领格字、词牌词调浅谈汇总引导语:沁园春,是词牌名,那么大家知道《沁园春》词牌的来历等相关的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欢迎大家阅读!一、《沁园春》词牌来历《辞海》记载:“沁园春,词牌名。

双调,一百一十四字。

上片十三句,四平韵;下片十二句,五平韵。

一韵到底,前半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半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对仗。

四个五字句,都是上一下四句法。

此调的作法是: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

(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韵,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

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

第四、五为四字对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与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

第六句与第五句同。

第七句四字协韵,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

第八、九句又为四字对句,与﹝过秦楼﹞起二句同。

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亦拗句也。

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是乃定格。

第十二、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尔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

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

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

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盖即前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

第四句以下全与前阕同。

前阕后九句与后阕后九句字数与平仄相同。

此调常用对仗句。

又名《念离群》、《东仙》、《洞庭春色》、《寿星明》、《千春词》、《大圣乐》等。

(引文见1980年版《辞海》905页),曲牌亦有《沁园春》,大致与词牌相同或有变化。

曲牌是由词牌演化而来,其来历亦相同。

有关《沁园春》词牌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明帝刘庄(显宗)共有11女。

永平三年(60年),封第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婚配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孙高密侯邓乾,并为其修建园林一座,名为沁园,后为外戚窦宪所夺,后肃宗驾出,过园,指以问宪,宪阴喝不得对。

后发觉,帝大恕,召宪,切责。

……宪大震惧。

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使以田还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字领”例说
“一字领”,正名“一字豆”,“豆”就是“逗”,即句中语气上很短的停顿,称其“领”,是就作用而言的。

“一字领”为词所特有,一般分为五种形式。

1.领三字,如:
(1)对长亭晚。

(柳永《雨霖林》)
(2)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
(3)?h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
四字句的句法一般是二二节拍,像例(1)例(2)例(3)就比较特殊,上一下三,“对”、“是”分别领“长亭晚”、“离人泪”、“英雄泪”。

2.领四字,如:
(4)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林》)
(5)过春风十里。

(姜夔《扬州慢》)
(6)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7)看名王宵猎。

(张孝祥《六州歌头》)
(8)望秦关何处。

(陆游《谢池春》)
以一字领起,后面接着四字,在词里最常见,从大处看,也是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上一下四,当然“下四”还可细分为“二二”拍。

3.领一句,如:
(9)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10)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辛弃疾《贺新郎》
(11)但暗忆江南江北。

(姜夔《疏影》)
(12)甚当时健者也曾闲?(柳永《八声甘州》)
这里的“句”,实际是有“谓”的短语,有的不具有独立性,像例(9)例(10),有的能单独成句,像例(11)例(12),这主要看领字是动词还是虚词。

4.领双句,如:
(13)对宿烟收,春禽静。

(周邦彦《大?T》)
(14)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姜夔《扬州慢》)
(15)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林》)例(13)例(14)是领偶句,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例(15)是领复句,“纵”,就是“纵然”、“即使”的意思。

5.领多句,如:
(16)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
(17)正艳李烧林,湘桃绣野,芳景如屏。

(柳永《木兰花慢》)
(18)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林》)
例(16)例(17)所领为整式排比句,“渐”一直管到
“残照当楼”,“正”一直管到“芳景如屏”。

例(18)所领为散式排句,由短渐长,似断实续,凄婉缠绵。

由以上示例,不难看出:“一字领”或为虚词,或为动词;“一字领”大都读去声。

常与词打交道,还会发现,虚词领字远远多于动词领字。

另外,又由于每一词牌字数一定,处于“领”地位也就有不止一字的,如:
(19)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0)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毛泽东《念奴娇?昆仑》)
(21)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永《八声甘州》)
有人把例(19)(20)(21)中的“遥想”“安得”“是处”“惟有”称为“两字领”或“双字领”,似乎也不无道理,存在总有些合理性,不妨视为特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