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最高分江西省

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最高分江西省

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最高分江西省
1、下列句子中的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B、刚满十二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

C、就是下点小雪吧,南方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2、下列短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

A、行影不离、昂然挺立、爱慕虚荣、头晕目眩。

B、无可奈何、极力挣扎、独具慧眼、忘乎其形。

C、宽洪大量、走投无路、一模一样、廋骨嶙峋。

D、秋风潇瑟、哄堂大笑、思前想后、盘虬卧龙。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尽管遭遇厄运是坏事,因为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B、今天班干部都来参加劳动了,只有文艺委员请假了。

C、她的家乡是XX省XX市人。

D、只有不向命运低头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

2024年江西省南昌市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江西省南昌市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江西省南昌市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标题:乡土社会的变迁与契约精神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

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世代间人口的繁殖,象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

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血缘关系开始受到冲击,契约关系逐渐崛起。

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

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

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

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

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血缘社会强调的是一种天然的、不可更改的联系,而契约社会则建立在自由选择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

血缘社会中的交易往往以人情来维持,而契约社会中的交易则依赖于法律和信用。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契约精神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石。

在今天的中国,尽管传统的血缘关系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契约精神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从商业交易到政府管理,从社会关系到个人行为,契约精神都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血缘关系稳定而持久,乡土社会以此为标准来分配职业、身份和财产,这不允许个人做选择。

B. 血缘社会中的交易往往以人情来维持,而契约社会中的交易则完全依赖于法律,不受人情影响。

2023年江西省高考语文真题

2023年江西省高考语文真题

2023年江西省高考语文真题2023年江西省高考语文真题已于近日出炉,本次试题涵盖了阅读理解、写作以及文学欣赏等多个方面,考察了考生在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上的水平。

下面将逐一分析该套试题,以供考生参考。

一、阅读理解本次阅读理解部分共分为四篇文章,难度适中,而且题型较为多样,有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以及配对题。

文章涉及的主题广泛,从社会热点问题到文学作品,都有涉及。

首先是《科技与人类》一文,文章主要讨论了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考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需要理解并划分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论点,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接下来是《自然的智慧》一文,通过对植物的认知和研究,揭示了自然界中存在的智慧和生命力。

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细节,抓住关键信息,准确回答题目。

第三篇是《文学与生活》一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考生需要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理解作品所传递的哲理和思想,从而回答相关题目。

最后一篇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一文,文章主要探讨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考生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识别环保行为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应如何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中。

二、写作本次写作部分为命题作文,题目为《保护动物,构建美好家园》。

考生需要依据给定的题目要求进行写作,合理运用语言表达,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逻辑性和连贯性,合理组织文章结构,确保表达的准确和流畅。

三、文学欣赏本次文学欣赏部分共选择了两篇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别是《红楼梦》中的《题咏鹅》和《我的兄弟和骆驼》。

考生需要在阅读这两篇作品时,抓住作者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2023年江西省高考语文真题在题目选择上注重了对考生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察,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知识。

希望考生能够通过认真思考和细致阅读,准确回答试题,取得优异的成绩。

(以上内容为虚构,仅作示例)。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规格的考试,自然对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要进行考察,而且要求也更高。

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仅供参考。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高考江西省试卷语文真题

高考江西省试卷语文真题

高考江西省试卷语文真题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真题2019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B.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清朝的慈禧执政时期C.小说刻画了许多真实而丰满的人物形象D.《红楼梦》着重描写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堕落2. 以下关于甲骨文的叙述,哪个是正确的?A. 一般认为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的一种文字,最早记述义务,与周代的金文有着密切的联系。

B. 甲骨问的文字是图画文字,几乎没有沿用的音节。

C. 甲骨问的文字原先并不是为记述文字而创制的,而是用于预言的。

D.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演变的第一期,与现代汉语之间没有关系。

3. 下列介绍书法作品的句子中哪一项的表达不准确的?A. 被誉为“倚天无敌是龙涛”的欧阳询B. 李白亲自入唐朝古物院集古格法,他的文章和画法常常表演华彩C. 著名的”六朝之上名,书法之公”王羲之D. "横却三百日,相头入一孔"的著名书法名家庞表章4. 关于古文诗的下列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A. 古文字是汉文的标准,汉字是汉字中一种重要的形式。

B. 汉文诗是最重要的五言诗、七言诗的前身和基础。

C. 古文诗和歌词互不影响。

D. 古文诗形式自成体系,始终是汉文学史的重要一部分。

5. 以下哪个选项是古代文人常用到的比喻体<::>?A. 我觉得这种情况像一块秋天的天土B. 对于这种情况我完全不敢轻易乱C. 我觉得这种情况就像刚出生的婴儿D. 我有一种感觉甚至无言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四篇,每篇5小题,每题2分,共40分)二、以下哪一项是下面一篇鲁迅文学批评的话语《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早期小说之一,有近百篇文字,其中有许多与抗日战争主题有关。

我们可见,鲁迅对于《狂人日记》的整体评分是高级的,因为A. 鲁迅对《狂人日记》评价较高,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报告的发言B. 鲁迅对《狂人日记》的评价很高,觉得这是一个难以实现的话语C. 鲁迅对《狂人日记》的话记描述有些伤害,认为这是一个过高的评价D. 鲁迅对《狂人日记》的话记描述难度虽然有些,但达到一个好的评价三、下列关于古代文学的叙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古人相传有一位重要文人,他生前著有的著作《红楼梦》。

高考语文江西卷基础题与答案(2005-2010年)

高考语文江西卷基础题与答案(2005-2010年)

2005-2010年高考江西卷语文基础题与答案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悖.(bèi)谬翎.(lín)毛赧.(nǎn)然咬文嚼.(jiāo)字B、脉.(mò)脉提.(dī)防吮.(sǔn)吸摸.(mó)棱两可C、福祉.(zhǐ)重.(zhòng)听怔.(zhèng)怔虚与委蛇.(shé)D、游说.(suì)破绽.(zhàn)斡.(wò)旋少不更.(gēng)事1.B 。

(A、翎”应该读líng .C怔应该读zhēng D项“说”字应该读shuì)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禅让震撼针砭惩前毖后B、荟萃蕴籍屠戮天花乱坠C、糟塌疲惫寒暄标新立异D、怄气伫立痉孪远见卓识2.A.(B“蕴藉”。

C“糟蹋”D“痉挛”)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王晓华外语能力和公共能力很强,被学校到国际交流处负责外籍教师的引进和管理工作。

②天气恶劣,这些初到庐山的外国朋友还是游兴盎然。

③有时她偷偷塞一点口香糖、瓜子什么的给小王,小王不想要,又不便当众。

A、委任不管推却B、委派尽管推却C、委任尽管推诿D、委派不管推诿3.B 。

(“委派”是“派人担任职务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意思,强调的是派遣;“委任”是“派人担任职务”的意思,强调的是任命。

“尽管”是一个表让步关系的关联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是由此产生的相反的结果。

“不管”是一个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它所引导的一般是有疑问词的句子或选择关系的句子。

“推却”是“拒绝,推辞”的意思;“推诿(推委)”是“把责任推给别人”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张之才一见自己的父亲受拉这样大的委屈,忍俊不禁....,拿起菜刀追出门去,要和渔霸算帐。

B、“权钱交易”、“权钱交易”等时下的腐败病症,在文艺界虽不说样样具全,但该领域遭受“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新高考全国Ⅱ卷)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新高考全国Ⅱ卷)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2022年江西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_高考试卷

2022年江西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_高考试卷

2022年江西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_高考试卷今年全国乙卷的试题变化比较大,和去年相比,选择题从39分缩减到30分,达到历年分值最低,那么,今年的高考语文卷难不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2022年江西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2022年全国乙卷使用省份: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共12省市区全国乙卷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

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

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

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

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语文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题、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 3分,共3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组是A.行.(háng)伍彳.(chì) 亍着.(zháo)装少不更.(gěng)事B.造诣.(yì)校.(xiào)对珐.(fà)琅茕.(qióng)茕孑立C.蟊.(máo)贼弹劾.(hé)勖.(xù)勉鲜.(xiān)有所闻D.圭臬.(niè) 肖.(xiào)像迤.(yǐ)逦咄.(duō)咄逼人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渲染侯补霎时不落言筌B.端详肄业坐镇怨天尤人C.国萃吞噬神采要言不烦D.蛊惑钟磬亲睐惹是生非3.依次填入下列格局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__________,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

②“五一”期间,市长__________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台湾投资考察团。

③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____________的人。

A.投降分别深孚众望B. 投诚分别深负众望C. 投降分头深负众望D. 投诚分头深孚众望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壁久久沉思;有的甚至跳起迪斯科来兴奋自己。

B.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等等,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

C.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异样,就问:“怎么了?你。

”他回答说:“没什么,别多心。

”D.《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

”应当倒过来说才对,即“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巴格特漂亮的小女儿被人用一个独眼、驼背、长着罗圈腿的小怪物换走了。

她伤心过度,将自己封闭在一间叫“老鼠洞”的小屋里,成了隐修女。

(《巴黎圣母院》)B.高老太爷临终前原谅了觉民的逃婚行为,他让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并亲口告诉觉民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以后好好读书,扬名显亲。

(《家》)C.贾宝玉在经历了黛玉之死、误娶宝钗、抄家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后,又遭遇科举考试失败的打击,终于心灰意冷,斩断尘缘出家做了和尚,(《红楼梦》)D.孙权听从谋臣的建议,谎称国太病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让刘备拿荆州来换阿斗。

孙夫人携阿斗离去时,被赵云、张飞截下,留下阿斗,只放回了孙夫人。

(《三国演义》)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化时间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

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

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

白天跟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个宇宙学派的一个和共同点。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

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

”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

公元4实际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

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

”好像所有历史的时间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的变迁。

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界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

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

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

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

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

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一。

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

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般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段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 小时的周期。

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剑》,有删改)7.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 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 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立,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了对时间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

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上贤而.释之。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好清静,择丞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赐告②者数,不愈。

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居官,无以人。

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贪、育③,亦不能夺.之矣。

”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

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⑤,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不上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注】①谒者:官名。

②告:休假。

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

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

○5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指:意旨D.亦不能夺.之矣夺:强取。

11.下列各组词句中,家电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持节发仓粟以.赈之作《师说》以.贻之B. 上贤而.释之令人有大功而.击之;C.庄助复为.请告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D.尊宠于.群臣无二以勇气闻于.诸侯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第Ⅱ卷(共114分)注意事项:第Ⅱ卷共4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