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转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短。
地球公转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理现象和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现象。
首先,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距太阳较远时,太阳直射点偏离赤道,形成季节交替。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会有所差异,而且季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原因。
季节交替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影响了地球上的温度分布。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的直射光线会有所变化,所以地球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
赤道地区由于靠近太阳直射点,所以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温度较高,而两极地区则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小,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性质迥异的气候带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中纬度地区的温带和两极地区的寒带。
这种温度分布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地球公转会引起地球在太阳周围偏离其平面的倾斜,即地球的轴向倾斜。
这个倾斜角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地球的季节消长和气候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会有冬季和夏季的原因。
地球公转以及轴向倾斜还导致了极地地区长时间的白夜现象和三至极夜现象。
这些气候现象对于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海洋运动和气候型态。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导致了地球上大规模的海洋水流系统形成,包括大洋洋流和近海洋流。
这些水流系统对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地球公转还导致了大规模的风系统形成,包括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和两极地区的极地低压。
这些风系统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气候事件(如风暴和台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地形和水文环境产生了影响。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这个时间叫做一年,是以地球所用的时间计算的,通常是365.25天左右。
地球公转对人类和自然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对于季节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知道,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的北半球离开太阳的角度在不断变化,所以相对应的气温、水汽、光照和降水等因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使得地球上的季节分明,给人带来了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雪飘飞等不同的体验。
这对于生命的生长和繁衍,以及农牧业和渔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的存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比如地球上的野生动植物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和生命力,海水温度和海洋流动也会有明显变化,这又会影响到大洋中的生命。
这些变化都对我们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规律和趋势,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启示。
第三,地球公转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的存在,使得不同经度、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通过交流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相互联系,逐步形成全球化的交往网络。
这又促进了人类对地球自然环境的更好认识,对自然资源的更好开发,对自然灾害的更好防范和处理等。
同时,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规律和趋势也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制度、人类思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思考的方向。
总之,地球公转对于人类和整个自然界都有着巨大的地理意义。
它不仅决定了季节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也反映了宇宙万物间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和趋势。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认识和深入研究地球公转的本质和意义,不断探索更好地保护地球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运动。
这一运动在宇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和生态系统,还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地球公转的意义。
一、季节变化地球公转的意义之一是季节变化。
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近似椭圆的,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始终一样。
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强,这就是夏季;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弱,这就是冬季。
地球公转带来的季节变化对于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生长、繁衍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二、日晷和日历地球公转的意义之二是日晷和日历。
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的位置在天空中有规律地发生变化,通过观测太阳的位置和阴影的变化,人类可以制作日晷,利用太阳的位置判断时间。
同时,地球公转也是人类制定日历的基础,我们通常一年有365天,就是根据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来计算的。
三、时间标准地球公转的意义之三是时间标准。
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不同地区的日出日落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为了统一时间,人们需要制定时间标准。
国际协定将英国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经过的子午线定为起点,设立全球统一的时间标准,即世界协调时(UTC)。
地球公转提供了统一时间的基础,使人类的社会生活更加便利。
四、天文学研究地球公转的意义之四是天文学研究。
地球公转和地球自转相结合,使地球上的观测者能够观测到不同的天空景象。
地球公转带来了四季交替、星空变换等变化,这为天文学家提供了研究宇宙的宝贵资源。
通过观测地球上观测站的位置相对于太阳的变化,可以精确测量地球和其他天体的距离,并揭示出宇宙中更多的奥秘。
结论: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分别是季节变化、日晷和日历、时间标准以及天文学研究。
地球公转不仅在自然界中对生物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人们应该认识到地球公转的重要性,进一步探索和了解宇宙的奥秘。
只有保护好地球,才能让地球公转的意义得到更好的体现。
地球公转及意义

地球公转及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这个运动是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重要关系,对地球生物和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球公转的过程和它对地球的意义。
一、地球公转的过程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结果。
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这是由于引力的作用造成的。
地球在绕太阳的过程中保持着一个恒定的角速度,称为一年,它约为365.25日。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被称为黄道。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的各个地区在不同的时间和季节中接收到不同的阳光照射。
当地球公转到达近日点时,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时太阳的光线更加强烈,导致该地区的天气较为炎热。
而当地球公转到达远日点时,地球距离太阳最远,导致该地区的天气较为寒冷。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1. 导致季节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发生变化,这导致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当地球公转到达近日点时,夏季开始;而当地球公转到达远日点时,冬季开始。
这种季节变化对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冬季的寒冷使得一些动物冬眠,而夏季的温暖则有利于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2. 影响气候地球的公转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阳光量不同,这导致了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
这种温度差异引起了空气的流动,形成了大气环流和风。
地球公转还导致了气候带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气候炎热,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
3. 确定时间和历法地球公转的周期确定了一年的长度,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间的基础。
基于地球公转周期的变化,人们制定了历法来记录和安排时间。
历法的制定对于农业、商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
4. 影响导航和定位地球公转对于导航和定位至关重要。
地球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表面上的不同地区对应着不同的经度和纬度。
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GPS系统等技术来准确测量位置,并进行定位和导航。
总结: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重要过程,它导致了季节变化、影响气候、确定时间和历法,以及对导航和定位产生影响。
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农民可以判断何时适合播种、施肥、 除草和收割,从而提理解加深,农业技术也在不 断进步,例如改进灌溉系统、推广耐候作物品种等。
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环境
气候变化
地球公转导致太阳辐射在各地区分布不均,引起气候变化。例如,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会导致温度、降雨等气候条件的差异。
昼夜交替的规律
昼夜交替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因此昼夜交替的周期也是 24小时。在地球上,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会经历日出、日落、白天、黑夜的循环。
昼夜交替的意义
昼夜交替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许多动物会根据昼夜交替 进行活动和休息;人类也会根据昼夜交替调整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及利用太阳能资源等。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地球公转探索的影响
观测工具的改进
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太空探测器等观测工具的发明和应用,使 得科学家能够更加精确地观测和测量地球公转的相关数据。
理论模型的建立
科学家通过观测数据和实验结果,建立了地球公转的理论模型,为 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地球公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
数值模拟技术能够模拟地球公转的运动过程,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 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和特点。
1 2
古代天文学
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星、太阳、月亮等 天体运动,逐渐形成了对天文学的基本认识。
近代天文学
随着望远镜等观测工具的发明和应用,近代天文 学得以快速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3
现代天文学
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射电望远镜、太空探测 器等,现代天文学已经能够探索更遥远的天体和 宇宙现象。
地球公转对地球的影
02
响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阳光照射:地球公转的结果就是一些地理区域会经历着天光的变化,一天中的昼夜更迭也就产生了。
光的变化也将造成各种生物繁衍。
2、大气温度变化:地球公转使内衬地球表面以及海洋水面接收能量和
热量的不均衡,并形成大气温度分布型。
由此带来的季风系统、气候
转折也就产生了。
3、海岸线形成:地球公转导致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之间的重力的变化,也对海洋的潮水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产生了全球性的潮水正负差,有利于海岸线形成。
4、北极磁极翻转: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磁力线也会产生明显变化,并可
以引发北极磁极翻转,并影响到全球海洋的气候变化。
5、月相变化:由于地球公转,月亮在时间中呈现出月相变化,每隔一
段时间就会出现新月、朔月、上弦月、满月四个阶段,而这些月相变
化也影响到海洋的水流特征和物种的生活节律。
6、地壳的微细变化:地球公转产生的转动力量也会影响到地下岩石层
的细微变化,产生弹性变形,或者在深处引发地壳对深层移动、熔解
以及熔盐水形成。
7、海洋物种迁徙:由于长年公转,海洋里物种种类比较丰富。
各种海
洋动物爱栖息的温度会受到公转轨道的影响,从而不惜牺牲一段时间,携带自身物质做大范围的迁徙活动。
8、大地构造形成:太阳的公转会影响到地球的赤道的变暖,并影响到
大陆气体的分布特点,改变了地表以及大地构造形式,从而影响到物
种的发展,改变了大陆形态。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众所周知,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式,公转一周就是一年,那么你知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相关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随季节变化(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三、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2.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四、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更替1.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二、地方时1.概念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大3.对河流的影响(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首先地球表面的点都在围绕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意义

地球公转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每年公转一周,周期为365.25天。
地球公转的意义深远而重要,对人类社会、生物圈和整个宇宙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地球公转的意义。
一、对人类社会的意义1. 确定时间和季节:地球公转使人类能够确定时间和季节。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年四季的变化。
人们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来种植农作物、安排节假日、进行天文观测等。
此外,地球公转也使我们能够确定一天的时间长度,将时间分割成小时、分钟和秒钟,为人类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提供基础。
2. 影响气候和天气: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的辐射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均匀,从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和天气。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使得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发生变化。
这就导致了季节的交替和气候的变化。
例如,地球公转使得赤道附近的地区气候较为炎热,而极地附近的地区则比较寒冷。
3. 提供能量和光明:地球公转使得地球能够接收到太阳的光照和能量。
太阳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它提供的光和热能维持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太阳能的利用也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对生物圈的意义1. 维持生物多样性:地球公转的季节变化对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起到重要的影响。
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条件,使得不同植物和动物适应其生态环境。
地球公转确定了种植物种子、生物生长和迁徙的时机,维持了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
2. 影响动植物行为节律:地球公转的光照变化对动植物的行为节律起到重要影响。
光照的变化可以调控动植物的生理活动,例如植物的开花和叶片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动物的觅食和繁殖行为的调整等。
三、对宇宙的意义1. 地球的定位和导航:地球公转提供了地球在宇宙中的定位依据。
通过观测不同恒星的位置和行动规律,我们可以确定地球所处的位置,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导航和航天工作。
2. 推动宇宙科学研究:地球公转的运动是宇宙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一。
通过观测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太阳的活动,科学家可以深入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探索宇宙中的其他星球和行星,了解宇宙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 阳 光
66°34´S
北半球四季与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赤道
66°34´ N 23°26´ N 23°26´ S
太 阳 光
春分(3.21)
66°34´S
北半球四季与太阳直射点
66°34´ N 23°26´ N 23°26´ S
太 阳 光
66°34´S
北半球四季与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66°34´ N 23°26´ N 23°26´ S
春、秋分 直射 点 位置 北半 球
夏 至
冬 至
昼长夜短,越 昼短夜长,越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往北白昼越长 往北白昼越短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赤道
南半 球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越 昼长夜短,越 往南白昼越短 往南白昼越长
补充:昼夜长短的相关知识
1、昼长(夜长)=昼弧(夜弧)弧度150 2、0点是夜长的中点时刻,12点是昼长的中点 时刻
若所求地与直射点分别在两个半球,纬 度差为两纬度之和
探究3:
读夏至日地球日照图,观察各地正午太阳 高度的数值有何变化规律?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 春、秋分日时有何变化 规律?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时又有何变化规 律?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探究4:
夏至日(6月22日 )时, 地球上任意a、b、c、d四点 中,哪些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哪 些点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1)北回归线及其以 北的地区H正达一年中 最大值 (2)赤道以南各纬度 H正达一年中最小值
66°34´N 23°26´N 23°26´S
太 阳 光
昼夜长短如 何变化? 昼变长,夜 变短
66°34´S
北半球四季与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66°34´N 23°26´N
夜长 昼长
23°26´S 66°34´S
太 阳 光
夜长
<
昼长
北半球昼最 长,夜最短
北极圈极昼 南极圈极夜
夏至 6.22
北半球四季与昼夜长短
四季的更替
二十四节气与四季表
立雨惊春清谷立小芒夏小大立处白秋寒霜立小大冬小大立 春水蛰分明雨夏满种至暑暑秋暑露分露降冬雪雪至寒寒春 我国春季 我国夏季 我国秋季 我国冬季
西方 冬季
西方春季
西方夏季
西方秋季
西方冬季
气候四季
春 季 夏 季 秋 季 冬 季
3、4、5月
6、7、8月
9、10、11月 12、1、2月
太 阳 光
昼夜长短如 何变化? 昼变短,夜 变长
66°34´S
北半球四季与昼夜长短 冬至 12.22
66°34´N
夜长 昼长
23°26´N 23°26´S
太 阳 光
夜长
>
昼长
66°34´S
北半球昼最 短,夜最长
南极圈极昼 北极圈极夜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四季与昼夜长短
66°34´N 23°26´N 23°26´S
太 阳 光
秋分 9.23
66°34´S
北半球四季与太阳直射点
66°34´ N 23°26´ N 23°26´ S
太 阳 光
66°34´S
北半球四季与太阳直射点 冬至 12.22
66°34´ N 23°26´ N 23°26´ S
太 阳 光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66°34´S
北半球四季与太阳直射点
66°34´ N 23°26´ N 23°26´ S
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 夏至~秋分 昼越长
短
秋分~冬至 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 昼 昼越短 冬 短 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极圈内 冬至日 夜 半 全部为极夜 长 年 冬至~春分 昼渐长,夜渐短,纬度越 高,昼越短
线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23°26′N
北 温 带
北 回 归 线
有太阳直 射现象
23°26′S
热
南 回
带
归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南 温 带
南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有极昼极夜现象
66°34′S
南寒带
极
圈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到 高纬减少的规律 。
昼弧、夜弧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A
B
昼弧占纬线圈总 长度的比例越大,则 昼越长,夜越短;反 之,昼越短,夜越长。
66°34´N 23°26´N 23°26´S
太 阳 光
昼夜长短如 何变化? 昼变短,夜 变长
66°34´S
北半球四季与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赤道
66°34´N
夜长 昼长
23°26´N 23°26´S
太 阳 光
夜长
=
昼长
66°34´S
秋分 9.23
北半球四季与昼夜长短
66°34´N 23°26´N 23°26´S
四季是如何产生的?
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太阳直射点: 光线与地面夹角为90°的点
H
H
0°
如果地球是正着转,太阳直射点是否会移动?
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 原因:“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
23°26′
1、标出公转方向
2、判断节气
3、画出近日点,远日点
A 夏至
D
远日点
春分
近日点
C
冬至 B 秋分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探究5:
A
B
C D
冬至日(12月22日)时, ABCD哪些地点的正午太阳 高度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 哪些地点达到一年中的最小?
(1)南回归线极其
以北的地区H正达一 年中最大值
(2)赤道以北各纬度
H正达一年中最小值
三、四季的更替
昼夜长短 随时间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
12:00 160°
0:00 (24:00)
二、正午太阳高度相关概念
1、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
H
H
0°
2、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出现在地方时的12点。
12:00
12:00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
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达到最大
太 阳 光
66°34´S
夏至 (6.22)
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 太阳直射点
2. 原因:“黄赤交角”
3. 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23°26′S-23°26′N)
4. 周期:一个回归年
365天5时48分46秒
直射点的南北变化是怎样的?
夏至
北回归线
秋分
春分
秋分
赤道 南回归线
冬至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
北半球四季与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66°34´ N 23°26´ N 23°26´ S
太 阳 光
66°34´S
夏至 6.22
北半球四季与太阳直射点
66°34´ N 23°26´ N 23°26´ S
太 阳 光
66°34´S
北半球四季与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赤道
66°34´ N 23°26´ N 23°26´ S
太 阳 光
昼夜长短如 何变化? 昼变长,夜 变短
66°34´S
北半球四季与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赤道
66°34´N
夜长 昼长
23°26´N 23°26´S
太 阳 光
夜长
=
昼长
66°34´S
春分(3.21)
探究1:北半球冬、夏半年昼夜长短变化对比
春分~夏至
夏 半 年
夏至日
昼渐长,夜渐短,纬度越高, 昼越长 昼 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圈内 长 全部为极昼 夜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昼夜长短的估算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空间变化规律:
图例
①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 越长夜越短;②赤道始终昼夜平分。
(2)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规律:
①春分秋分,全球昼夜等长
图例Biblioteka ②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极昼
③冬至日,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极昼
1、我国四季划分:把地球绕日轨道分成 二十四段,每一段即为一个节气,即二 十四节气。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 夏、立秋、立冬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
2、欧美四季划分:把二分二至作为四个 季节的开始。
四、五带的划分
天 文 特 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66°34′N 北
北寒带
极 圈
气 候 特 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终年炎热
值; 赤道及以南地区 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到最大 赤道及以北地区 达到最小值。 值;
探究2:正午太阳高度(
B
H正
H 正)的计算
B H正
A
C
O
C A
O
公式:H 纬度差计算
正
= 90º-纬度差 若所求地与直射点在同一半球,纬度差 为两点的纬度之差(大值-小值)
课堂 ) 反馈 冬至日时苏州(31°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35°34'
分析A图,请回答: (1)太阳直射在哪个纬度? (2)此时,全球昼夜长短分 布有什么规律? (3)纬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4)哪些范围昼最长?哪些 昼最短? (1)23°26′N (2)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等长.
(3)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相反。 (4)北极圈以北地区;南极圈以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