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中药吴茱萸配伍作用和功效

中药吴茱萸配伍作用和功效
中药吴茱萸配伍作用和功效
配伍效用
吴茱萸配伍大枣:吴茱萸温肝暖脾、降逆止呕;大枣甘温补脾和胃、养血安神.吴茱萸得大枣则温散而不燥烈大枣得吴茱萸则益气养血而不壅滞.二药合用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妊娠恶阻以及厥阴头痛、干呕等症。
吴茱萸配伍当归:吴茱萸辛热燥烈疏肝行气、温中散寒善下行温肝肾、暖胞宫;当归辛甘而温补血行血为妇科养血调经之常用之品.吴茱萸得当归则温散而不伤阴血当归得吴茱萸则补血
而不凝滞.二药伍用其温经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月经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因冲任虚寒所致者以及寒滞肝脉之疝气疼痛。
吴茱萸配伍党参:吴茱萸辛苦性热芳香而燥入肝、脾、胃经有温肝暖脾、降逆止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党参补中益气、养血生津。
二者合用温中寓补有散寒补虚之功效用于治疗胃中虚寒之食谷欲吐、胸膈满闷;肝寒犯胃之呃逆吞酸以及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吴茱萸配伍生姜:吴茱萸温中下气而降逆;生姜温胃散寒而止呕.二者合用有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胃寒呕吐或厥阴头痛呕吐涎沫者。
吴茱萸配伍小茴香:吴茱萸散寒除湿;小茴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有散寒除湿、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下焦寒湿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宫寒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等因寒而致者。
花语谷官网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
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
终极护花任务: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
对于疾病,不粗心大意、不推延、不放弃希望,勇敢面对,用爱来温暖寂静的世界,用心来呵护内心的花田。
医方深入讨论吴茱萸汤

医方深入讨论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之我见吴茱萸汤乃千古名方,出自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于吴茱萸汤,若中焦虚寒之人,出现肝木寒之象,肝胃虚寒而气逆,便可使用吴茱萸汤,临床中需要灵活辨证,仔细考究,类似《伤寒论》说:“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我们如何理解?又如何理解厥阴肝经的阴浊上逆之邪?且听我娓娓道来……组成与服法吴茱萸一升汤洗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切六两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虚寒性呕吐证。
食后泛泛欲吐,或少阴吐利,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胃脘痛,厥阴头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欲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原文《伤寒论》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方解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
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
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
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名家论述《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
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
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
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

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肝胃虚寒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辩证类型,主要表现为肝气不舒、脾胃功能减弱、阳气不足等症状。
对于这种病症,中医药学中有一种基础方剂被广泛使用,那就是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汤方是由吴茱萸、干姜、陈皮、生姜等药物组成的,其中吴茱萸是君药,干姜、陈皮、生姜是臣药,而甘草则是佐药。
君药在方剂中起着主导作用,它具有疏肝理气、温中散寒的功效。
吴茱萸是一味温中药,能够温暖肝胃,促进消化功能,调节脾胃功能,使之恢复正常。
同时,吴茱萸还具有行气解郁的作用,可以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不适症状,如胸闷、脘腹胀痛等。
因此,吴茱萸在吴茱萸汤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臣药在方剂中起到辅助君药的作用,它们具有协同作用,能够增强君药的功效。
干姜、陈皮、生姜都是温中散寒的药物,可以帮助吴茱萸温暖肝胃,促进消化功能。
同时,这些药物还具有行气解郁、理气健脾的作用,可以缓解胸闷、脘腹胀痛等症状,调节脾胃功能。
佐药在方剂中起到调和其他药物的作用,它能够增加方剂的稳定性,并且减少其他药物的副作用。
甘草是一味常用的佐药,它具有调和药物性味的作用,可以减轻吴茱萸和臣药的刺激性,使方剂更加温和。
此外,甘草还具有补中益气、和中缓急的作用,可以加强吴茱萸汤方的整体功效。
总结来说,吴茱萸汤方剂中的君药吴茱萸、臣药干姜、陈皮、生姜以及佐药甘草在药物配伍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们相互协同,共同发挥作用,达到温暖肝胃、疏通气机、调节脾胃功能的目的。
因此,在中药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非常重要,合理搭配各种药物,才能发挥最好的疗效。
吴茱萸汤方剂是一种经典的方剂,主要适用于肝胃虚寒上逆的病症。
根据中医理论,肝胃虚寒上逆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胸闷、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
这种病症的发生与肝胃功能减弱、阳气不足有关。
吴茱萸汤方剂中的药物具有温中散寒、行气解郁的作用,可以调理肝胃,促进消化功能,缓解胸闷、脘腹胀痛等症状。
根据中药的药性归经,吴茱萸属于温中药,归于肝经;干姜、陈皮、生姜属于温中药,归于胃经;甘草属于平和药,归于脾、肺经。
吴茱萸汤主治三经寒邪与吴茱萸破阴实

吴茱萸汤主治三经寒邪与吴茱萸破阴实吴茱萸汤与吴茱萸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
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
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
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它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
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大概的部分:吴茱萸的药性基本上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
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
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
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
古时候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人很阴实。
如果单纯拿附子去煮汤的话,吃起来就像洋芋一样,没什么味道的。
可是吴茱萸的味道是又呛又辣的,有的人也说它有一股“臊”味,喜欢的人说是咖啡味,不喜欢的人说它是臊臭、有一股苦臭味。
吴茱萸的配伍应用与禁忌

吴茱萸的配伍应用与禁忌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 Benth.、石虎Evodiarutaecarpa(Juss.) Benth.var.off ie in al is(Do de) Huang或疏毛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 Benth.var.bodin ieri(Do de)Huang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
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处方用名】吴茱萸、吴萸、淡吴萸、炒吴萸、炙吴萸。
【饮片特征及鉴别】吴萸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
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
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
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2粒。
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性味归经及功能】本品味辛,苦,性热。
有小毒。
归肝、肾、脾、胃经。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用法用量】1.5~5g,水煎服。
外用适量。
对阴虚有热忌用。
【药理作用】临床观察吴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
实验方面对本品的药理研究还很不充分,初步发展吴茱萸有利尿作用,服后尿量增加30%。
吴茱萸汤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但煎煮过浓则失效),并对猪蛔虫有显著杀虫效力。
【临床应用及配伍经验】1.寒凝疼痛本品辛散苦降,火热燥烈而祛寒,主人肝经,能散肝经之寒邪,又能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
用于寒凝疼痛,用吴茱萸散寒止痛,常配伍入参、生姜、小茴香、高良姜等;肝胃虚寒浊阴上流厥阴头痛者,配伍入参、生姜;寒滞肝脉,疝气腹痛者,配伍木香、小茴香、川楝子;冲任虚寒,经寒腹痛,月经后期者,配伍当归、川芎、桂枝;寒湿脚气者,配伍木瓜、槟榔、苏叶。
2.呕吐本品苦能降逆止呕,热能温中散寒,用于胸腹胀满,呕吐吞酸之证。
吴茱萸常用的中药方及其配伍增效减毒研究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9 年第 6 卷第 19 期2019 Vol.6 No.19161吴茱萸常用的中药方及其配伍增效减毒研究王 岩,和会静,郭 峰(河北省唐县中医医院,河北 保定 072350)【摘要】吴茱萸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乔木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功效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呕,助阳止泻。
吴茱萸主治寒凝疼痛,胁痛,呕吐吞酸,虚寒泄泻。
还可取本品研细末,用米醋调敷涌泉穴,治口疮和高血压等。
本文主要对加味吴茱萸汤中药方及其配伍增效减毒进行研究。
【关键词】吴茱萸;中药方;配伍;增效减毒【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19.161.01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 ) Benth]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属植物干燥将近成熟的果实,产地为贵州铜仁地区,自身有着气芳香浓郁特点,在味道方面有着辛、热、苦,有小毒、肾经,功能以温中止痛,并且自身有着止呕、止泄等功能。
并且在很多方面都是用于治疗寒湿脚气、经性腹疼、呕吐、外窗口疮等症状。
现代药理表明,吴茱萸果自身蕴含的化学种类也是比较多的,主要是包括香豆素、甾体、精油等相关成分,在当前吴茱萸自身的压力成分研究主要是对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进行研究 总结。
1 吴茱萸中药方的临证配伍禁忌吴茱萸味辛,气极浊劣,苦味伤脾,下气最速,多服则泄人元气,故脾虚肠弱,运化不足者不可使用。
如临床表现为中气不足,气短乏力,腹部坠胀,食纳无味,或脾虚泄泻,大便稀溏,肌肉瘦削,脉极细弱无力等症者应忌用。
吴茱萸以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不适合和甘草共同服用,吴茱萸生物碱是可以和甘草酸产生沉淀反应,能够使吴茱萸有效降低疗效。
吴茱萸可使外周血管扩张,不适合和肾上腺素和甲肾上腺素配合使用,避免对抗前者升压等作用,其中苯海拉明是可以有效对抗吴茱萸降血压效果。
吴茱萸汤深度解析

吴茱萸汤深度解析从一个案例说起某,男,30岁,已婚,门诊号493501960年4月1日就诊。
患者自1956年起,偶有不定时恶心呕吐,吐出未消化食物。
在1957年3月,转为每晨发作,先有腹胀感,继以喷射性呕吐,吐出黄色粘液,味酸,每次持续10~40分钟,吐后舒适轻快,饮食如常,无不适感。
大便稀薄,有脓血,(从1952年至今患阿米巴痢疾)工作劳累或脑力过度时,常有头晕感。
往有游走性关节疼痛史。
1942年曾发生过偶发性呕吐,后即自愈;1943年经胃肠造影,印象为“胃溃疡”,此后呕吐时发时止。
1956年发现血压过高,偶伴有头晕,曾服降血压药物如利血平,寿比南等后,血压基本转为正常。
1957年发生规律性呕吐后,先后曾用制酸剂、镇静剂、解痉剂、针灸、电睡眠、理疗,奴佛卡因肾囊封闭及静脉封闭,以及改变生活条件与作息睡眠时间等多种疗法;又曾服中药旋复代赭石汤、六君子汤、理中汤、左金丸、四神丸等加减,最多者达百余剂,有时稍轻快,中间曾有19日未曾呕吐,以后仍复发如前,继续治疗终未见效。
曾请外科会诊数次,均建议剖腹检查,未经同意而止。
入院后体检与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
经胃液分析:游离酸及总酸度均显著增高达145~150°,且成急升曲线。
胃肠造影:胃显示瀑布型,胃窦及十二指肠球向下,胃位置极高,大弯最低界在髂骨上七横指,大弯与小弯无任何颠倒现象,胃轮廓整齐,无特异发现。
诊断为瀑布状吐。
治疗经过:根据病史,起病已三年余,呕吐涎沫,面色呈红紫而稍晦,语声虽响亮而气似短促,脉沉弦细,按之稍弱。
…脉证合参,显属阴证、虚证无疑。
根据证状与《伤寒论》阴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颇相吻合… 予大剂加味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24克生姜30克大枣12个法半夏12克党参30克服一剂后呕吐即止,原方再服20余剂,追踪观察3月余,未见复发。
方药组成吴茱萸汤在《伤寒论》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三篇兼见,有温中补虚,和胃降逆之功,主治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的虚寒证,为后世温中散寒止呕止痛的基本方。
谈黄连、吴茱萸药对在方剂配伍中的意义

Key words:Coptis;Evodia;Zuojin pills;Herb pairs;Compatibility of medicines
左金 丸是 应用 “反佐 法 ”的经 典 方剂 ,原 文 “左 金 丸 ,治 肝火 。一 名 回令 丸 ,黄 连六 两 ,吴 茱 萸 一 两 或 半 两 ,上 为末 ,水 丸 或蒸 饼 丸 ,白汤 下 五 十 丸。”此 方 由 黄 连 、吴茱 萸组成 ,具有 清 泻肝 火 ,降逆 止 呕 的功 效 ,主治 肝火 犯 胃证 。《药鉴 》赞其 为“吞 吐酸水 之 神方 ”。我们 认为 黄连 、吴茱萸作 为核心药对 治疗肝 火犯 胃证及 其类 方 中具 有重要 的配伍 意义 ,现试从 以下方面进 行探讨 。 1 黄连 、吴茱 萸药 对的 方剂 配伍 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 茱 萸 , 辛 、 , 热 , 小 毒 。归 脾 、 肾 味 苦 性 有 胃、
祛而气 化得 复 , 液 可藏 , 津 以治 因寒 客 下焦 而 致小 便
经 。《 神农本 草 经 》 其 : 主 温 中下 气 止 痛 , 逆寒 言 “ 咳 热 , 湿 血 痹 , 风 邪 开 腠 理 。 其 临 床 应 用 较 为 广 除 逐 ” 泛, 在许 多 方 剂 中 皆 有 配伍 应 用 。现将 吴 茱 萸 在 方 剂 中的配伍意 义 阐述 如下 。 1 通痹 止痛
寒 邪 伤 于 人 体 后 , “ 性 凝 滞 ” 痹 遏 胸 阳 , 不 因 寒 , “
多利者 。药理 研究 证 明家 兔 口服吴 茱 萸煎 剂 有利 尿 作用 ; 康 人 试 服 也 有 利 尿 作用 _ 。笔 者 认 为 本 品 健 1 ] 之 利尿 之功与 五苓 散之 桂 枝相 同, 因其 性 味辛 热 , 又 人 肾经 , 温 阳化 气 以利 水 也 。可 见 因吴 茱 萸 可 散 可 肾经 之寒 而 复 。 肾阳气 化 之 功 , 可用 于 治 疗 因寒 客 而
浙 江 中 医药 大 学 学报 2 1 0 0年 1 第 3 月 4卷第 1期
浅谈 吴茱 萸 在方 剂 中的配 伍 意义
丁 舸 娄 雷 涛
江 西 中 医学 院 南 昌 3 0 0 3 06
摘 要 : 茱 萸是 临床 常 用 药物 , 许 多方 剂 中均 有 配 伍 , 主 要 配 伍 意 义表 现 在 通 痹 止 痛 、 肝 止 痛 、 脾 暖 胃 、 肾助 阳 、 暖 昊 在 其 暖 温 温 温
淫 , 怠无力 , 倦 肚腹 时 痛 , 无 子息 诸症 。另外 《 人 久 妇 良方 》 茱萸 丸也 以本 品 伍 以川 椒 为丸 以锦 囊 纳 阴 之
中, 以令 阴 温 , 子 脏 而 治 妇 人 阴寒 , 年 无 子 者 。 开 十
既可散肝 经之寒 邪 , 可疏 肝 气之 郁滞 , 为 肝寒 气 又 故 滞 诸痛之 主药 。临证 多 用本 品伍 以川楝 子 、 木香 、 茴 香、 桂心 、 生姜 、 清酒 等辛 散温 通 之药 , 以行 气疏 肝 散
6 温 中止 泻 吴茱 萸味辛 苦 性 热 , 热 散 寒 , 温燥 湿 , 寒 辛 苦 故 湿所 致之 泄 泻 亦 可用 之 。《 剂 局 方 》 和 之戊 己丸 , 以
寒 止痛 。 3 温脾暖 胃 吴茱萸 味辛性 热 , 可入 脾 胃二 经 , 辛散 中焦 之 以
寒而温 暖脾 胃。《 农 本 草 经 疏 》 : 凡 脾 胃之 气 , 神 日 “ 喜温 而 恶 寒 , 则 中气 不 能 运 化 , 寒 …… 或 为 腹 内绞 痛, …… ( 品 ) 温 暖 脾 胃而散 寒 , 中 自温 , 自 本 辛 则 气
下 , 诸 证 悉 除 ” 而 。 4 温 肾助 阳
其 与黄 连 、 白芍 相 伍 , 治 脾 受湿 气 所 致 泄利 不 止 , 用 米 谷迟 化等 症 。《 医垒 元 戎 》 之小 己寒 丸 , 以本 品 也 伍 以苍 术 、 叶 、 皮 等 以疗 因脾 胃积 冷 , 艾 陈 中寒 而 洞
可 导致寒疝 疼 痛 等症 , 子 和 在《 门事 亲 》 张 儒 中即强 调“ 疝 皆归肝经” 治 。又《 术便 览 ・ 病 》 言 : 皆 仁 疝 也 “
以 为 寒 。专 主 肝 经 。然 吴 茱 萸 主 人 肝 经 , 味 辛 热 , ” 性
以本 品为 君 , 以 桂枝 、 归 、 药 、 胶 、 芎 等 以 伍 当 芍 阿 川
温 经散寒 , 祛瘀 养血 而 疗诸 证 。据 临床 报道 , 氏以 刘
温经 汤 随症 加减 治疗 寒 凝胞 宫 型原 发性 痛 经 3 5例 。 总有 效 8 . l 。再 如《 斋直指 方 》 86 _ 2 ] 仁 之艾 附 暖宫丸 亦是 以其与 艾 叶、 附 、 断 、 归 、 芎 、 香 续 当 川 肉桂 、 药 芍 相配 , 以暖胞 温经 调经 , 治胞 宫 虚冷 所致 之 带下 白 用
以收 “ 通则不 痛” 功 。故《 经 》 之 本 言其 止 痛 , 珍 珠囊 《
补遗 药性赋 》 言本 品可 用 治 : 胸 中冷 气 闭 塞 而不 亦 “
利, ……心气 刺疼而 不 止 。 如《 ” 圣济 总 录 》 之茱 萸 丸 , 即 以本 品配 伍 桂 心 、 当归 , 以辛 温 散寒 , 阳 开痹 而 通 止痛, 用治 心 中寒 , 心背 彻 痛等 症 。又如 《 医指 掌 》 明 治 寒厥心 痛之草 豆蔻 丸 , 亦取 其散寒 通痹 止痛 之用 。 2 暖肝 散寒 《 内经 》 : 肝 主 筋 。 若 寒 凝 肝 脉 , 机郁 滞 则 日 “ ” 气
胞 宫 、 中止 泻 、 逆 止 呕 、 脏 杀 虫 、 火下 行 、 制 寒 凉 、 温 降 温 引 佐 引经 报 使 等 方 面 。
关 键 词 : 茱 萸 ; 剂 ; 伍 的 意 义 吴 方 配
中图 分 类 号 : 2 9 5 文献 标 识 码 : R 8. A
文 章 编 号 :0 5 5 0 ( O 0 0
下焦 而致 小便异 常 。
通则 痛” 而导致 胸部 憋 闷疼 痛 , 则胸 痛彻 背 , 气 , 甚 短 喘息 等症 。吴茱 萸昧 辛 , 性热 , 热 祛寒 , 通 行 散 , 辛 温
5 温 暖胞 宫 女子胞 是发 生月经 和孕育 胎 儿 的器 官 。若寒 凝 胞宫 可致 月 经不 调 , 经 , 漏 , 孕 等 症 。吴 茱 萸 痛 崩 不 辛 热 可暖胞宫 以祛 其 寒 , 金 匮要 略 》 温 经汤 , 如《 之 即